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作为新时代新教师我们不难发现,教育课程改革反复强调的,如“课堂教学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要满堂灌”等等。所以就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有了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还需要有学习资源,资源来源于哪里?就是学生的课前预习。有了充分的预习才能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课前预习能帮助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听课有针对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但是如果教师只简单地要求学生预习,而不提出相应的预习要求,也是不会达到预习效果的。
课前预习是对一节课或一个阶段课堂上将要学习的内容的准备。每一个学生都带新这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在预习中都将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些体验和感受将作为课堂上交流的材料。学生上课前基于教材内容所进行的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践活动,所进行的调查书所搜集的材料等,都是预习。预习是一种超前性的学习,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预习有助于我们集中精力解决新课的重点、难点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水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主要靠自己主动完成,预习者要根据自己对新课的认识,来判断所学内容的重点。开始时有的同学可能会出现偏差,但是多做儿次之后,就会发现自己觉得比较重要的地方正是老师重点讲解的地方。因此就会产生很大的成就感,有了成功的经验,当然就会爱上预习。具体说来,设计“课前预习作业”有着如下意义:
一、课前预习可以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我们知道,上课占用了同学们大部分的学习时间,而有些同学学习差的根源就是上课听不懂,而听不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新课时所需要运用的知识不会或旧知识遗忘了,由此造成头脑中知识序列或者说学习阶梯的中断,结果就只好听“天书”了。而预习可以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从而起到提高上课效率的积极作用。
二、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听讲的目的性和积极性
课前预习时不见得能把教材全部看懂,总会留下一些不懂的问题等待上课时解决。预习后再来听讲,可以提高听课的主动性,目的明确,注意力集中,能使听课收到较好的效果。有的同学认为,预习后都明白了,再听课就没意思了,纯属浪费时间。其实,问题的关键是能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的听课要求。有位同学说得好:“预习后听讲,在老师讲到自已已经理解的部分时,我就拿自己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进行比较,看老师是怎么提出问题的,是怎么分析问题的,老师的思路比自己的思路高明在什么地方,由此來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通过这样比较,能进一步提高自己掌握知识的水平。”
三、课前预习可以克服记课堂笔记的盲目性
同学们通过预习,听课时可以对老师的板书、讲课的内容,迅速做出判断,哪些是出自课本,哪些是补充的内容。这样可以抓住重点,决定取舍,进行记录,从面在课堂上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盲目地抄录老师的板书,只能浪费很多思考问题的时间。
四、课前预习可以发展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需要同学们自己独立去接触新教材,自己进行阅读和思考,对提高自学能力往往能起到明显的效果。同学们在校学习期间,通过教师的传授和帮助,可以获得系统的知识,形成一定的能力,但这只是学习的一条途径,而不是唯一的途径。实际上,每个同学还要通过学习课本、参考书、报刊书籍等多种渠道来获得大量的知识。也就是说,在校学习期间,还要进行大量的自学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因此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是不行的。自学能力只有在自学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像课后复习、整理笔记、做作业、阶段复习、看课外书等,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作业不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预设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了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预习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加充分、更加深刻。要想全面提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必须通过适当的方法指导和预习习惯的内化,这个过程相对而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方案和科学引导,以及家长全力的配合,不断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断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和预习能力,提升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从而实现预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全面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课前预习能帮助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听课有针对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但是如果教师只简单地要求学生预习,而不提出相应的预习要求,也是不会达到预习效果的。
课前预习是对一节课或一个阶段课堂上将要学习的内容的准备。每一个学生都带新这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在预习中都将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些体验和感受将作为课堂上交流的材料。学生上课前基于教材内容所进行的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践活动,所进行的调查书所搜集的材料等,都是预习。预习是一种超前性的学习,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预习有助于我们集中精力解决新课的重点、难点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水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主要靠自己主动完成,预习者要根据自己对新课的认识,来判断所学内容的重点。开始时有的同学可能会出现偏差,但是多做儿次之后,就会发现自己觉得比较重要的地方正是老师重点讲解的地方。因此就会产生很大的成就感,有了成功的经验,当然就会爱上预习。具体说来,设计“课前预习作业”有着如下意义:
一、课前预习可以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我们知道,上课占用了同学们大部分的学习时间,而有些同学学习差的根源就是上课听不懂,而听不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新课时所需要运用的知识不会或旧知识遗忘了,由此造成头脑中知识序列或者说学习阶梯的中断,结果就只好听“天书”了。而预习可以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从而起到提高上课效率的积极作用。
二、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听讲的目的性和积极性
课前预习时不见得能把教材全部看懂,总会留下一些不懂的问题等待上课时解决。预习后再来听讲,可以提高听课的主动性,目的明确,注意力集中,能使听课收到较好的效果。有的同学认为,预习后都明白了,再听课就没意思了,纯属浪费时间。其实,问题的关键是能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的听课要求。有位同学说得好:“预习后听讲,在老师讲到自已已经理解的部分时,我就拿自己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进行比较,看老师是怎么提出问题的,是怎么分析问题的,老师的思路比自己的思路高明在什么地方,由此來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通过这样比较,能进一步提高自己掌握知识的水平。”
三、课前预习可以克服记课堂笔记的盲目性
同学们通过预习,听课时可以对老师的板书、讲课的内容,迅速做出判断,哪些是出自课本,哪些是补充的内容。这样可以抓住重点,决定取舍,进行记录,从面在课堂上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盲目地抄录老师的板书,只能浪费很多思考问题的时间。
四、课前预习可以发展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需要同学们自己独立去接触新教材,自己进行阅读和思考,对提高自学能力往往能起到明显的效果。同学们在校学习期间,通过教师的传授和帮助,可以获得系统的知识,形成一定的能力,但这只是学习的一条途径,而不是唯一的途径。实际上,每个同学还要通过学习课本、参考书、报刊书籍等多种渠道来获得大量的知识。也就是说,在校学习期间,还要进行大量的自学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因此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是不行的。自学能力只有在自学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像课后复习、整理笔记、做作业、阶段复习、看课外书等,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作业不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预设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了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预习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加充分、更加深刻。要想全面提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必须通过适当的方法指导和预习习惯的内化,这个过程相对而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方案和科学引导,以及家长全力的配合,不断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断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和预习能力,提升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从而实现预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全面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宫平.用有效预习打造高效课堂[J].华夏教师,2017(19):90.
[2]杨多元.培养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必要性及措施[J].甘肃教育,2017(15):46.
[3]李晓艳.课前预习在行程性评价中应采用的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11):284.
[4]曾珊,刘珊.基于课程目标落实的预习设计[J].江西教育,2016(14):74-75.
[5]罗一芳.如何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J].甘肃教育,2015(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