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课堂教学中“新理念”的实施被广泛关注,因此,高中历史习题教学中应该避免传统的一问一答,特别要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研究,最大限度地增强理解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高中历史习题教学如何实施新课程理念?笔者从习题教学的准确性、层次性和有序性、人文性和主体性、深透性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新课程改革对习题教学的影响。
一、 准确性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竟相迸射。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背景下的习题教学可以通过组织课堂争论,提高学生的准确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 层次性和有序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体现多样性,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习题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应从感性到理性,有浅入深,有表及里。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层次去分析,才能思路清晰,深刻记忆和理解忆历史问题,才能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和有序地去理解问题。
如讲述“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四个小问题:
(1)经济重心是怎样完成南移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北方经济远胜南方。主要在商周时期和秦汉时期。第二阶段:由南北平衡到重心渐移。主要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十国时期。第三阶段:重心在南方。主要在辽宋夏金,尤其南宋时,已经完成南移。元明清: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和发展。
(2)南移的过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推行一些有利于农业发展政策: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 ;南方局部统一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南北自然环境的差别;南迁农民与江南人民一道辛勤劳动,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还有优越的自然环境 ;政治中心南移的推动。
(3)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具有什么明显的特征?A、体现了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北方的劳动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B、南移趋势往往是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C、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4)经济重心的南移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这题的设置先从提高学生的识记水平开始,培养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在遵循教材正確的观点的同时,进一步提炼高于教材的新观点。
基础知识是完成其他教学目标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依托,习题教学中注意层次性,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学生不求甚解造成肤浅认识的现象。
三、深透性
深透性是指引导学生深刻而透彻理解历史,在透彻理解历史的基础上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不仅要传授基本历史知识,更要“能把一些思想重新综合为一种完整思想,产生出新的结构和新的思想即是创造思维等能力”。如讲述洋务运动的一课时,我以1999年的高考题为例,“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一)主要是积极作用,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作用,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
通过分析学生深刻理解了洋务运动,并在教材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体现在进步性方面:(1)洋务运动反映中国人谋求近代化的道路,体现在军事、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洋务思想得以宣传,也为西方政治学说及民主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条件。(2)洋务运动具有爱国的性质—出于维护民族利益的要求。(3)洋务运动以商战为主要形式抵制外国侵略。但其消极作用也十分明显:由清朝政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能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利用控制;经营管理腐败。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选择这题主要是变换角度训练学生,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透彻理解洋务运动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以及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
教师能设计好习题,并有机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听”和“习”结合,教师的“教”和“查”挂钩,就能活学活用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改善学生学习的方法也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一、 准确性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竟相迸射。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背景下的习题教学可以通过组织课堂争论,提高学生的准确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 层次性和有序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体现多样性,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习题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应从感性到理性,有浅入深,有表及里。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层次去分析,才能思路清晰,深刻记忆和理解忆历史问题,才能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和有序地去理解问题。
如讲述“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四个小问题:
(1)经济重心是怎样完成南移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北方经济远胜南方。主要在商周时期和秦汉时期。第二阶段:由南北平衡到重心渐移。主要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十国时期。第三阶段:重心在南方。主要在辽宋夏金,尤其南宋时,已经完成南移。元明清: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和发展。
(2)南移的过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推行一些有利于农业发展政策: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 ;南方局部统一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南北自然环境的差别;南迁农民与江南人民一道辛勤劳动,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还有优越的自然环境 ;政治中心南移的推动。
(3)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具有什么明显的特征?A、体现了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北方的劳动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B、南移趋势往往是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C、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4)经济重心的南移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这题的设置先从提高学生的识记水平开始,培养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在遵循教材正確的观点的同时,进一步提炼高于教材的新观点。
基础知识是完成其他教学目标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依托,习题教学中注意层次性,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学生不求甚解造成肤浅认识的现象。
三、深透性
深透性是指引导学生深刻而透彻理解历史,在透彻理解历史的基础上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不仅要传授基本历史知识,更要“能把一些思想重新综合为一种完整思想,产生出新的结构和新的思想即是创造思维等能力”。如讲述洋务运动的一课时,我以1999年的高考题为例,“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一)主要是积极作用,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作用,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
通过分析学生深刻理解了洋务运动,并在教材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体现在进步性方面:(1)洋务运动反映中国人谋求近代化的道路,体现在军事、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洋务思想得以宣传,也为西方政治学说及民主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条件。(2)洋务运动具有爱国的性质—出于维护民族利益的要求。(3)洋务运动以商战为主要形式抵制外国侵略。但其消极作用也十分明显:由清朝政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能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利用控制;经营管理腐败。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选择这题主要是变换角度训练学生,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透彻理解洋务运动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以及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
教师能设计好习题,并有机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听”和“习”结合,教师的“教”和“查”挂钩,就能活学活用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改善学生学习的方法也是一个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