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免疫排斥反应是组织器官移植中的最大障碍,临床主要是通过组织配型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减轻排斥反应。最近几十年,人们在组织/细胞移植中发展了免疫隔离的技术,为解决组织细胞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和移植物来源稀少两大难题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免疫隔离技术是通过一个人造半透膜屏障将移植物与受体的免疫系统隔离开。作为移植用隔离装置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半透膜应能截割一定分子量的大分子物质,允许小分子的物质通过。这样,该膜保证小分子的营养物及移植组织细胞的分泌物、代谢物能自由扩散出入膜,而大分子的免疫活性物(抗体、免疫活性细胞)则不能透过膜。②半透膜材料本身对机体无毒性,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免疫原性极弱,不易引起宿主的反应。目前所发展的免疫隔离装置主要有三种:中空纤维管、弥散小室和微囊,此外还有人采用人胎羊膜等其它装置。在组织细胞移植中以微囊技术发展较为成熟。rnrn1 中空纤维管rn 现在所应用的中空纤维管大约开始于二十年前,最初仅是由多组毛细纤维管包裹胰岛细胞,胰岛所分泌的胰岛素由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刺激调节[1]。但是,由于其与宿主血管相连,易造成各种物质凝结,且这种细径纤维管植入体内的时间受到限制。目前所采用的装置大多由一根直径5~6mm的管状膜构成,体内外的长期研究均已 证实其同血液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宿主纤维化反应,移植物与宿主间物质交换快 [2]。但研究资料也显示出许多问题,主要的有中空纤维管的尺寸较大和诸如管腔血栓 形成、血管吻合处感染、移植后需抗凝治疗等[3]。rnrn2 弥散小室rn 材料工程技术人员和医学界已经研制出了多种多样的弥散小室,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弥散小室有管状和盘状,材料多为氯化聚乙烯、多聚酰氨(尼龙)、多聚多糖、多聚氨基酸 等等。已有的研究表明,弥散小室的几何形状对膜周围纤维组织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并且发现管状小室优于盘状小室,仅有微弱反应[4]。此类装置其半透膜光滑,移植较方便,可多部位移植。但是许多仍未解决的问题困扰着此种装置的大范围推广,这包括膜的破损,长期的生物相容性,弥散室内的移植物不能长期存活等。虽然短期效果尚可,但过去的各种研究实验表明,弥散小室的治疗效果最多仅能维持6个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