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3(B)—0034—01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那种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悄悄记的教学模式必须改变,否则,将难以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在新课标下,教师该怎样开展文言文教学呢?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切合实际,教会方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学生一字不落地记下。这种方法常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感到枯燥乏味,根本感受不到语感意境,导致学生学文言文毫无兴趣,事倍功半。语文大师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
1.教师要构建全新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享有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尤其强调学生的自学,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给学生机会提出所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其在讨论中解决自己所碰到的问题。教师不要求答案的标准化和唯一性,但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用学生的“一堂言”代替教师的“一家言”。
2.教师要让学生创建开阔的思维空间。应试观念下的语文教学过程往往成为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这样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只能以线性、定向的方式运行,限制其思维的发展。教师要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空间,就要肯定学生个体思维空间的存在,并鼓励学生开放思维空间。这样能优化学生的品质,并能使其在优化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能。
二、重视诵读,培养兴趣
诵读法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宋代朱熹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朱熹的理论总结,确定了“诵读”在我国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地位。诵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会增强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只有通过反复多遍地诵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现出语言的节奏、韵律等等,受到更直接、更强烈的感染。同时,诵读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诵读时,口耳相传,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刺激了大脑皮层,大大强化了对语感对象——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诵读,直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
三、归纳整理,触类旁通
归纳整理,使学生在学习各个知识点时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如在实词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的四个知识点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这几个知识点的归纳、整理、比较和归类。其中,难点是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几个句子出现了“负”字。如“负其强”、“宁许以负秦曲”。这两个“负”字的词性和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是“凭借,倚仗”的意思;后者是活用,是“使秦负曲”的意思。这样,教师随时加以归纳、比较,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记忆。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教师要让学生在诵读中进行。不论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还是文言句式,都不能单个地死记硬背,而应让学生把字、词、句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诵读课文并对课文中典型例句的理解、掌握,达到重点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目的。如读到《兰亭集序》中:“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其“曾”字的含义,即使课文没有注释,教师也应马上引导学生联想到《愚公移山》中“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若孀妻弱子”。《兰亭集序》中的“曾”字和《愚公移山》中两个“曾”字的用法相同,都是加重了“不知”、“不能”、“不若”的否定语气,可用现代汉语中的“还”、“简直”、“竟然”等副词来表达。这种总结归纳法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并能提高他们“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四、创新教法,突破常规
对有些情节性较强的文章,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有的教师用了4个课时讲解,阵线过长,师生都疲惫不堪。如果改变教法,教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改写,可以让其改写成小说、课本剧等等,学生有了兴趣,自然会去弄清词义。教师不必担心文言基础知识得不到落实,因为,文言文教学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利用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推理字、词、句的含义。类似《邹忌齐王纳谏》这一类文章,都可以试试这种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3(B)—0034—01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那种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悄悄记的教学模式必须改变,否则,将难以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在新课标下,教师该怎样开展文言文教学呢?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切合实际,教会方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学生一字不落地记下。这种方法常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感到枯燥乏味,根本感受不到语感意境,导致学生学文言文毫无兴趣,事倍功半。语文大师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
1.教师要构建全新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享有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尤其强调学生的自学,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给学生机会提出所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其在讨论中解决自己所碰到的问题。教师不要求答案的标准化和唯一性,但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用学生的“一堂言”代替教师的“一家言”。
2.教师要让学生创建开阔的思维空间。应试观念下的语文教学过程往往成为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这样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只能以线性、定向的方式运行,限制其思维的发展。教师要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空间,就要肯定学生个体思维空间的存在,并鼓励学生开放思维空间。这样能优化学生的品质,并能使其在优化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能。
二、重视诵读,培养兴趣
诵读法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宋代朱熹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朱熹的理论总结,确定了“诵读”在我国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地位。诵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会增强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只有通过反复多遍地诵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现出语言的节奏、韵律等等,受到更直接、更强烈的感染。同时,诵读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诵读时,口耳相传,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刺激了大脑皮层,大大强化了对语感对象——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诵读,直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
三、归纳整理,触类旁通
归纳整理,使学生在学习各个知识点时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如在实词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的四个知识点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这几个知识点的归纳、整理、比较和归类。其中,难点是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几个句子出现了“负”字。如“负其强”、“宁许以负秦曲”。这两个“负”字的词性和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是“凭借,倚仗”的意思;后者是活用,是“使秦负曲”的意思。这样,教师随时加以归纳、比较,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记忆。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教师要让学生在诵读中进行。不论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还是文言句式,都不能单个地死记硬背,而应让学生把字、词、句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诵读课文并对课文中典型例句的理解、掌握,达到重点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目的。如读到《兰亭集序》中:“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其“曾”字的含义,即使课文没有注释,教师也应马上引导学生联想到《愚公移山》中“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若孀妻弱子”。《兰亭集序》中的“曾”字和《愚公移山》中两个“曾”字的用法相同,都是加重了“不知”、“不能”、“不若”的否定语气,可用现代汉语中的“还”、“简直”、“竟然”等副词来表达。这种总结归纳法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并能提高他们“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四、创新教法,突破常规
对有些情节性较强的文章,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有的教师用了4个课时讲解,阵线过长,师生都疲惫不堪。如果改变教法,教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改写,可以让其改写成小说、课本剧等等,学生有了兴趣,自然会去弄清词义。教师不必担心文言基础知识得不到落实,因为,文言文教学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利用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推理字、词、句的含义。类似《邹忌齐王纳谏》这一类文章,都可以试试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