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人是守卫边关的铜墙铁壁,群众则是千里边防的二道长城”。这是新疆军区某边防团团长欧建华常挂在嘴边的话,每次到群众家里走访慰问,或是与护边员一起巡逻执勤,他总是将这句话反复念叨。
“军人是守卫边关的铜墙铁壁,群众则是千里边防的二道长城”。这是新疆军区某边防团团长欧建华常挂在嘴边的话,每次到群众家里走访慰问,或是与护边员一起巡逻执勤,他总是将这句话反复念叨。诚如欧建军所说,军民同心协力,边关无懈可击。几年来这个硬气、利索、亲切的四川汉子用一次次亲历亲为逐渐走进边疆群众心中。在茫茫雪域边关饱蘸军民深情,写就鱼水大爱。如今这个团的防区内营房挨着毡房,军心连着民心,军民合力在雪域边关铸起了一道钢铁长城。
使命总在肩,千里边关最硬的“长城砖”
欧建华所在的边防团驻守在阿尔泰山脉深处,位于“雄鸡”版图的“鸡尾”,地理位置极度偏僻。除此之外,还由于零下53度的最低气温,被称作是我国的“第二寒极”。然而环境虽然恶劣,但这里却是冬虫夏草、平盖灵芝等名贵中药材的盛产地,加上出没于深山老林里的紫貂、黄羊等野生动物,这里被内地游客誉为“雪域宝库”。
驻地的哈萨克族牧民靠山吃山,以采集松塔、冬虫夏草、黑蘑菇赖以生存,然而近年来中药材市场陡升,受暴利驱使,边境走私、越界盗畜、非法采挖等问题逐年增多、屡打不绝,高峰期达近千人长期流窜于边境一线,不仅给边防安全带来诸多隐患,也对驻地牧民的生计造成了影响。
“守卫边疆安宁,维护人民利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正是这样的感悟和精神,使欧建华任团长四年来带队边防执勤230余次,长途巡逻30余次,足迹印满了防区的山山水水,成为了边疆军民共知的边防团长。
2010年6月,军警兵民联合对边防进行了一次清山行动,抓获了上百名非法盗挖分子,但仍有少数漏网之鱼。其他部门陆续收队之后,欧建华重新部署了任务,对中哈1号界碑方向实施长途巡逻。翻译海拉提接到执勤任务,连忙提醒团长,1号界碑方向人迹罕至,地形难辨,自1997年勘界立桩以来从未实施过有效巡逻,目前连界碑在哪儿都找不到,还是请示上级派遣直升机进行空中巡逻吧?
“作为团长,连自己的防区都不能走完,还谈什么尽职尽责?”欧建华义正辞言地说,他向长年游牧在深山的哈萨克族牧民金格斯打了个电话,邀请他一同参加执勤,一来是找个向导,二来遇到险情有个经验丰富的帮手。中哈1号界标位于沙刚沙拉山脉北麓的原始森林之中,距离最近的边防连队141公里,地势险峻,道路坎坷,激流密布,是历年来管控盲区。在团长的坚持下,一行6人的巡逻队出发了。
沿途险峰并肩耸立,有的道路在悬崖峭壁之间,仅容一马通过,一侧是河流湍急的百仗深渊,稍有不慎就会跌落山涧,人死马亡。面对艰难险阻,欧建华始终坚持为巡逻小分队开路。他牵着马扶着路边的石头走在队伍最前面,其他官兵一手拉着前面的马尾,一手牵着马,就这样,巡逻分队全体人马凝成一股绳,亦步亦趋,艰难地前行。在一处叫“白骆驼崖”的地方,欧建华手扶的石头突然松动,他没控制住摔倒在地上,两条腿顿时掉出了路外,悬在崖边,危急时刻,金格斯把马鞭挥到他面前,欧建华拽着马鞭,艰难地爬上了路面。等过了“白骆驼崖”时,他背后依旧冷汗一片。
抢险总在前,哈巴河畔最快的“救命箭”
“所食所居,为不取之于民。所思所行,该当报之于民。”这是欧建华写在驻地赠予的锦旗背面的一句话。任职四年多的时间,他先后组织部队参加驻地抗险救灾十余次,数次救民于危难之中。无论是汹涌狰狞的洪魔,是扑天盖地的雪灾,还是肆虐不止的闹海风,欧建华总会第一时间赶到一线部署指挥,用最短的时间解民于倒悬,他先后被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总政治部授予“全国防汛抗旱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荣立二等功;被新疆军区表彰为第三届“百名昆仑卫士”。所带领的团队也多年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新疆军区表彰为“拥政爱民模范单位”。这些荣誉,也让他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救命之箭”。
2010年初,阿勒泰地区遭遇了70年不遇的罕见特大暴雪和极端低温天气,降雪厚度达2米多,团驻地哈巴河更是全县告急,数十万生灵系于倒悬。道道指令,声声求救,抢险救灾刻不容缓。而抢险救灾命令下到团里时,欧建华却正躺在卫生队的病床上,连续三天的高烧让他显得萎靡不堪。政委考虑到他病情,悄悄地带领着部队奔赴了灾区,谁知求援工作还没展开,他却不知从哪得到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驱车赶到了一线。“老百姓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怎么能待在床上?”他不顾同事和医生的劝阻,立即投入到抢险救灾当中。
雪灾发生后,全县处处需要粮草、药品、燃料,输送是最大的难题。库勒拜乡至185团场,只有一条等级公路,如果这条道路被雪堵死,沿边居民和185团场的牧民将与外界彻底失去联系,生活物资无法得到补给,人、畜生命危在旦夕。为尽快打开通道,欧建华和党委一班人开会商量对策,最终决定挖开积雪,打通“生命通道”。在零下42度的严寒中,强忍着高烧病痛,欧建华带着官兵锹挖手刨,与机械作业同步展开,始终战斗在第一线。为了赶进度,官兵人停工具不停,饿了,吃一把干粮,渴了,喝一口雪水,连续战斗72个小时,终于在莽莽雪原上掘出了一条“生命通道”。然而,当救灾物资及时运到库勒拜乡时,这个铁打的汉子却由于身体虚弱、过度劳累而晕倒在地。
2013年11月17日,哈巴河县发生百年不遇的洪灾,洪水蔓延3个乡镇20余个村落,近万农牧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欧建华接老兵下站刚进团大门,听到消息立即召开抗洪抢险任务部署会议。仅仅十分钟,应急分队官兵便已向灾区开进。
官兵来到受灾最重的齐巴尔乡哈勒塔勒村,欧建华带着救援官兵在泥泞道路中艰难爬行6公里,才算进入到村子里,一进村救援就展开了。牧民扎乌力汗老阿妈一家四口人看到子弟兵到来,聚在门口泣不成声。“家住得远,没想着受灾后立即被救助,但看到你们趟着泥来到家里时,我一下就放心了。亲人来了,还有啥解决不了的。”随行的哈萨克族战士把扎乌力汗做了翻译,欧团长拍着老阿妈的手,坚定地说:“对!有我们,啥都能解决。”
情谊总在心,牧民部落最亲的“铁靠山”
欧建华入伍20多年一直在边防工作,结识了许许多多的民族朋友,无论是深山中的牧羊老汉,是松林中的砍柴汉子,还是草原上的赛马少年,都与他相识。有人开玩笑地说:欧团长朋友遍布阿山内外,但最多的还是在戈壁荒漠和深山老林。
欧建华被少数民族朋友当作是“铁靠山”,他常说,鱼离不开水,针离不开线,朋友之间就应该多多帮衬,才能过得幸福安乐。
哈萨克族牧民胡马尔汗,曾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表彰,当年在边界抓住了两名越界人员,主动将两人押到部队,骑马从山里到阿勒泰地区走了一个星期。2009年7月,欧建华带队骑马巡逻,正是炎热天气,加上骑马劳累,在走到一处毡房时官兵都已疲惫不堪。正在晒太阳的胡马尔汗老人热情地招待官兵到家中休息。倒上香喷喷的奶茶,摆上刚出锅的包尔萨克,胡马尔汗向官兵讲起了当年自己抓获越界人员的事迹。听了胡马尔汗的讲述,欧建华很受感动,他当场解下自己的手表交到老人怀里,真诚地说:“这不只是歇脚的费用,是我对您老人家的敬佩。”从那以后,官兵每次巡逻经过,都会在胡马尔汗家里歇息一阵再走,胡马尔汗也成了欧团长的牧民亲戚。
胡马尔汉临终时,把欧建华赠送的手表传给了儿子,嘱咐家人要世代传下去。不要一有事就找“铁靠山”,还要不遗余力地帮助部队把边防守好。如今,他的两个儿子都继承了父亲的遗愿,成为了团里的护边员。
家住在沙刚沙拉山脉深处的牧民巴森,与欧团长结交则源自一贴膏药。2011年的一天,欧建华带队长途巡逻,途中遇到牵着马在路边休息的巴森,欧建华下马向巴森询问了一下周围的边情,热情的巴森知无不言,只是说几句话便要哼上两声,像是十分痛苦。欧建华见他不断地捂着后腰,当即了然,问:“你是不是有腰椎病啊?”巴森点头承认:“是啊,腰肌劳损,离城里远,看一次病来回要一个星期,拿的药没了,忍几天再说。”
欧建华从身上掏出几贴膏药和一些药品,送到巴森怀里:“咱哥俩儿同病相怜,我巡逻都带着膏药,这些你先拿着,我下次来再给你带些。”巴森接过药来有些不知所措,终于在几番推辞后装到了身后的搭链里。当年年底,巴森的马草垛意外失火,抢救出来的马草维持不到开春。绝望无助之下,他想到了部队里那个好朋友。找到部队之后,欧建华当场电话联系边防连队,均出一百方马草交给巴森拉回家。推过巴森送到手的马草钱,安慰他说:“渡过难关再说,草钱不用着急。”
开春之后,巴森到县城看病,专程把一桶马奶子酒和一大袋子的风干肉放到了团部门口的警卫室,还让哨兵转告欧建华,欢迎他常去巴森家做客。
“军人是守卫边关的铜墙铁壁,群众则是千里边防的二道长城”。这是新疆军区某边防团团长欧建华常挂在嘴边的话,每次到群众家里走访慰问,或是与护边员一起巡逻执勤,他总是将这句话反复念叨。诚如欧建军所说,军民同心协力,边关无懈可击。几年来这个硬气、利索、亲切的四川汉子用一次次亲历亲为逐渐走进边疆群众心中。在茫茫雪域边关饱蘸军民深情,写就鱼水大爱。如今这个团的防区内营房挨着毡房,军心连着民心,军民合力在雪域边关铸起了一道钢铁长城。
使命总在肩,千里边关最硬的“长城砖”
欧建华所在的边防团驻守在阿尔泰山脉深处,位于“雄鸡”版图的“鸡尾”,地理位置极度偏僻。除此之外,还由于零下53度的最低气温,被称作是我国的“第二寒极”。然而环境虽然恶劣,但这里却是冬虫夏草、平盖灵芝等名贵中药材的盛产地,加上出没于深山老林里的紫貂、黄羊等野生动物,这里被内地游客誉为“雪域宝库”。
驻地的哈萨克族牧民靠山吃山,以采集松塔、冬虫夏草、黑蘑菇赖以生存,然而近年来中药材市场陡升,受暴利驱使,边境走私、越界盗畜、非法采挖等问题逐年增多、屡打不绝,高峰期达近千人长期流窜于边境一线,不仅给边防安全带来诸多隐患,也对驻地牧民的生计造成了影响。
“守卫边疆安宁,维护人民利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正是这样的感悟和精神,使欧建华任团长四年来带队边防执勤230余次,长途巡逻30余次,足迹印满了防区的山山水水,成为了边疆军民共知的边防团长。
2010年6月,军警兵民联合对边防进行了一次清山行动,抓获了上百名非法盗挖分子,但仍有少数漏网之鱼。其他部门陆续收队之后,欧建华重新部署了任务,对中哈1号界碑方向实施长途巡逻。翻译海拉提接到执勤任务,连忙提醒团长,1号界碑方向人迹罕至,地形难辨,自1997年勘界立桩以来从未实施过有效巡逻,目前连界碑在哪儿都找不到,还是请示上级派遣直升机进行空中巡逻吧?
“作为团长,连自己的防区都不能走完,还谈什么尽职尽责?”欧建华义正辞言地说,他向长年游牧在深山的哈萨克族牧民金格斯打了个电话,邀请他一同参加执勤,一来是找个向导,二来遇到险情有个经验丰富的帮手。中哈1号界标位于沙刚沙拉山脉北麓的原始森林之中,距离最近的边防连队141公里,地势险峻,道路坎坷,激流密布,是历年来管控盲区。在团长的坚持下,一行6人的巡逻队出发了。
沿途险峰并肩耸立,有的道路在悬崖峭壁之间,仅容一马通过,一侧是河流湍急的百仗深渊,稍有不慎就会跌落山涧,人死马亡。面对艰难险阻,欧建华始终坚持为巡逻小分队开路。他牵着马扶着路边的石头走在队伍最前面,其他官兵一手拉着前面的马尾,一手牵着马,就这样,巡逻分队全体人马凝成一股绳,亦步亦趋,艰难地前行。在一处叫“白骆驼崖”的地方,欧建华手扶的石头突然松动,他没控制住摔倒在地上,两条腿顿时掉出了路外,悬在崖边,危急时刻,金格斯把马鞭挥到他面前,欧建华拽着马鞭,艰难地爬上了路面。等过了“白骆驼崖”时,他背后依旧冷汗一片。
抢险总在前,哈巴河畔最快的“救命箭”
“所食所居,为不取之于民。所思所行,该当报之于民。”这是欧建华写在驻地赠予的锦旗背面的一句话。任职四年多的时间,他先后组织部队参加驻地抗险救灾十余次,数次救民于危难之中。无论是汹涌狰狞的洪魔,是扑天盖地的雪灾,还是肆虐不止的闹海风,欧建华总会第一时间赶到一线部署指挥,用最短的时间解民于倒悬,他先后被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总政治部授予“全国防汛抗旱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荣立二等功;被新疆军区表彰为第三届“百名昆仑卫士”。所带领的团队也多年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新疆军区表彰为“拥政爱民模范单位”。这些荣誉,也让他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救命之箭”。
2010年初,阿勒泰地区遭遇了70年不遇的罕见特大暴雪和极端低温天气,降雪厚度达2米多,团驻地哈巴河更是全县告急,数十万生灵系于倒悬。道道指令,声声求救,抢险救灾刻不容缓。而抢险救灾命令下到团里时,欧建华却正躺在卫生队的病床上,连续三天的高烧让他显得萎靡不堪。政委考虑到他病情,悄悄地带领着部队奔赴了灾区,谁知求援工作还没展开,他却不知从哪得到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驱车赶到了一线。“老百姓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怎么能待在床上?”他不顾同事和医生的劝阻,立即投入到抢险救灾当中。
雪灾发生后,全县处处需要粮草、药品、燃料,输送是最大的难题。库勒拜乡至185团场,只有一条等级公路,如果这条道路被雪堵死,沿边居民和185团场的牧民将与外界彻底失去联系,生活物资无法得到补给,人、畜生命危在旦夕。为尽快打开通道,欧建华和党委一班人开会商量对策,最终决定挖开积雪,打通“生命通道”。在零下42度的严寒中,强忍着高烧病痛,欧建华带着官兵锹挖手刨,与机械作业同步展开,始终战斗在第一线。为了赶进度,官兵人停工具不停,饿了,吃一把干粮,渴了,喝一口雪水,连续战斗72个小时,终于在莽莽雪原上掘出了一条“生命通道”。然而,当救灾物资及时运到库勒拜乡时,这个铁打的汉子却由于身体虚弱、过度劳累而晕倒在地。
2013年11月17日,哈巴河县发生百年不遇的洪灾,洪水蔓延3个乡镇20余个村落,近万农牧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欧建华接老兵下站刚进团大门,听到消息立即召开抗洪抢险任务部署会议。仅仅十分钟,应急分队官兵便已向灾区开进。
官兵来到受灾最重的齐巴尔乡哈勒塔勒村,欧建华带着救援官兵在泥泞道路中艰难爬行6公里,才算进入到村子里,一进村救援就展开了。牧民扎乌力汗老阿妈一家四口人看到子弟兵到来,聚在门口泣不成声。“家住得远,没想着受灾后立即被救助,但看到你们趟着泥来到家里时,我一下就放心了。亲人来了,还有啥解决不了的。”随行的哈萨克族战士把扎乌力汗做了翻译,欧团长拍着老阿妈的手,坚定地说:“对!有我们,啥都能解决。”
情谊总在心,牧民部落最亲的“铁靠山”
欧建华入伍20多年一直在边防工作,结识了许许多多的民族朋友,无论是深山中的牧羊老汉,是松林中的砍柴汉子,还是草原上的赛马少年,都与他相识。有人开玩笑地说:欧团长朋友遍布阿山内外,但最多的还是在戈壁荒漠和深山老林。
欧建华被少数民族朋友当作是“铁靠山”,他常说,鱼离不开水,针离不开线,朋友之间就应该多多帮衬,才能过得幸福安乐。
哈萨克族牧民胡马尔汗,曾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表彰,当年在边界抓住了两名越界人员,主动将两人押到部队,骑马从山里到阿勒泰地区走了一个星期。2009年7月,欧建华带队骑马巡逻,正是炎热天气,加上骑马劳累,在走到一处毡房时官兵都已疲惫不堪。正在晒太阳的胡马尔汗老人热情地招待官兵到家中休息。倒上香喷喷的奶茶,摆上刚出锅的包尔萨克,胡马尔汗向官兵讲起了当年自己抓获越界人员的事迹。听了胡马尔汗的讲述,欧建华很受感动,他当场解下自己的手表交到老人怀里,真诚地说:“这不只是歇脚的费用,是我对您老人家的敬佩。”从那以后,官兵每次巡逻经过,都会在胡马尔汗家里歇息一阵再走,胡马尔汗也成了欧团长的牧民亲戚。
胡马尔汉临终时,把欧建华赠送的手表传给了儿子,嘱咐家人要世代传下去。不要一有事就找“铁靠山”,还要不遗余力地帮助部队把边防守好。如今,他的两个儿子都继承了父亲的遗愿,成为了团里的护边员。
家住在沙刚沙拉山脉深处的牧民巴森,与欧团长结交则源自一贴膏药。2011年的一天,欧建华带队长途巡逻,途中遇到牵着马在路边休息的巴森,欧建华下马向巴森询问了一下周围的边情,热情的巴森知无不言,只是说几句话便要哼上两声,像是十分痛苦。欧建华见他不断地捂着后腰,当即了然,问:“你是不是有腰椎病啊?”巴森点头承认:“是啊,腰肌劳损,离城里远,看一次病来回要一个星期,拿的药没了,忍几天再说。”
欧建华从身上掏出几贴膏药和一些药品,送到巴森怀里:“咱哥俩儿同病相怜,我巡逻都带着膏药,这些你先拿着,我下次来再给你带些。”巴森接过药来有些不知所措,终于在几番推辞后装到了身后的搭链里。当年年底,巴森的马草垛意外失火,抢救出来的马草维持不到开春。绝望无助之下,他想到了部队里那个好朋友。找到部队之后,欧建华当场电话联系边防连队,均出一百方马草交给巴森拉回家。推过巴森送到手的马草钱,安慰他说:“渡过难关再说,草钱不用着急。”
开春之后,巴森到县城看病,专程把一桶马奶子酒和一大袋子的风干肉放到了团部门口的警卫室,还让哨兵转告欧建华,欢迎他常去巴森家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