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小课题研究为教学的切入点,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融入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合理的归纳与总结,有机结合原本支离破碎的知识和隐含的学科方法,让学生在研究学习中拥有更多的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创造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以下是笔者多年实践的心得和体会:
一、营造和谐氛围,利于学生自主探究
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学生苦于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各种考试而身心疲惫,课堂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学氛围。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想方设法给学生创设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感受中理解和掌握。同时,要始终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让他们乐于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各种方式的问与答、说与写,都要尽量给予支持与肯定,鼓励他们,使他们的思维逐渐向科学性、逻辑性和周密性、完备性的方向发展。作为教师,还应主动融入到学生的研究学习中去,率先垂范,亲身力行,给他们以信心,带动学生积极地探究。
二、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
教学活动的核心是问题,因为问题的存在,教学才得以正常进行。因此,我们要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从而引发他们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将学习置于研究性小课题情景中,不仅是激发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途。如笔者在教学鲁迅的《孔乙己》一课时,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同学们,当你们读完课文后,一定有令你过目不忘的生动的片断和细节。你能举个例子吗?并说明它让你印象深刻的原因。”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笔者随之又提出了三个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①你同情孔乙己这个人物吗?请说出理由?②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讨厌?为什么?③作者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更是畅所欲言,表达着各自的观点,尤其是第三个问题,学生的理解是多元的。有的认为是鲁迅在揭露旧社会的黑暗,也有的认为鲁迅是为了表达对穷苦老百姓的同情,有的认为鲁迅是在控诉人心的淡漠……同学们时而低头沉思时而争先恐后,而这正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番生机盎然、激情荡漾的好景象。
三、引导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心理意向决定着思维的方向,心理意向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发现问题,它决定着思维的方向和思维的深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会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性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如笔者在教学吕叔湘的《短文两篇》时,让学生默读两文之后,提问:“你们觉得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学生很快就找出两文都是在批评报纸用词不当。“批评的格式上又有什么相似之处?”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于是笔者以讲读法来讲解第一篇文章,学生从中发现了此文运用了“举出病例——分析病因——作出推论——得出结论”这样的步骤,然后再以此格局去研究第二篇文章,学生对于文章的层次结构已经能自主地学习了。学习第一课给学生一个提纲式的抽象模式,自学完第二篇文章后,深深地留在学生头脑中的是这个模式,笔者又趁热打铁,布置了让学生课后完成一篇观察日记,要求学生寻找身边的语病现象。一周之后,同学们陆陆续续都如愿以偿,找到了一些语病现象,并完成了一篇批判性的文章。
四、注重学科嫁接,拓展语文研究范围
传统的教学存在着某些方面的弊端,如过分强调分工,重视学科内容的逻辑关系,严重忽视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课改以后,教师也开始注重不同课程对学生的发展与独特价值,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逐渐将学科间的界限淡化。初中语文学科也不是孤立的,它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很密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科的嫁接,对于推动课改的进程,进行研究性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笔者在教学《三峡》一文时,笔者先与学生共同欣赏了作者郦道元向读者介绍的一千多年的三峡美景,然后笔者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查阅资料,图片,结合文史社会等各学科知识,研究一下,今日三峡工程有何重要意义。到2009年,三峡工程完工后,水位将抬高高175米,到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色有哪些变化?学生联系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知识,经过一番思考后,发表了很有见地的看法。由此可见,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只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科“嫁接”,就必定能拓展研究的范围,可展现语文学科的无穷魅力和无尽风采。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以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它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现代教学规律发展趋势的,对于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现代人素质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跃龙中学)
一、营造和谐氛围,利于学生自主探究
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学生苦于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各种考试而身心疲惫,课堂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学氛围。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想方设法给学生创设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感受中理解和掌握。同时,要始终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让他们乐于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各种方式的问与答、说与写,都要尽量给予支持与肯定,鼓励他们,使他们的思维逐渐向科学性、逻辑性和周密性、完备性的方向发展。作为教师,还应主动融入到学生的研究学习中去,率先垂范,亲身力行,给他们以信心,带动学生积极地探究。
二、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
教学活动的核心是问题,因为问题的存在,教学才得以正常进行。因此,我们要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从而引发他们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将学习置于研究性小课题情景中,不仅是激发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途。如笔者在教学鲁迅的《孔乙己》一课时,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同学们,当你们读完课文后,一定有令你过目不忘的生动的片断和细节。你能举个例子吗?并说明它让你印象深刻的原因。”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笔者随之又提出了三个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①你同情孔乙己这个人物吗?请说出理由?②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讨厌?为什么?③作者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更是畅所欲言,表达着各自的观点,尤其是第三个问题,学生的理解是多元的。有的认为是鲁迅在揭露旧社会的黑暗,也有的认为鲁迅是为了表达对穷苦老百姓的同情,有的认为鲁迅是在控诉人心的淡漠……同学们时而低头沉思时而争先恐后,而这正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番生机盎然、激情荡漾的好景象。
三、引导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心理意向决定着思维的方向,心理意向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发现问题,它决定着思维的方向和思维的深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会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性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如笔者在教学吕叔湘的《短文两篇》时,让学生默读两文之后,提问:“你们觉得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学生很快就找出两文都是在批评报纸用词不当。“批评的格式上又有什么相似之处?”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于是笔者以讲读法来讲解第一篇文章,学生从中发现了此文运用了“举出病例——分析病因——作出推论——得出结论”这样的步骤,然后再以此格局去研究第二篇文章,学生对于文章的层次结构已经能自主地学习了。学习第一课给学生一个提纲式的抽象模式,自学完第二篇文章后,深深地留在学生头脑中的是这个模式,笔者又趁热打铁,布置了让学生课后完成一篇观察日记,要求学生寻找身边的语病现象。一周之后,同学们陆陆续续都如愿以偿,找到了一些语病现象,并完成了一篇批判性的文章。
四、注重学科嫁接,拓展语文研究范围
传统的教学存在着某些方面的弊端,如过分强调分工,重视学科内容的逻辑关系,严重忽视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课改以后,教师也开始注重不同课程对学生的发展与独特价值,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逐渐将学科间的界限淡化。初中语文学科也不是孤立的,它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很密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科的嫁接,对于推动课改的进程,进行研究性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笔者在教学《三峡》一文时,笔者先与学生共同欣赏了作者郦道元向读者介绍的一千多年的三峡美景,然后笔者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查阅资料,图片,结合文史社会等各学科知识,研究一下,今日三峡工程有何重要意义。到2009年,三峡工程完工后,水位将抬高高175米,到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色有哪些变化?学生联系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知识,经过一番思考后,发表了很有见地的看法。由此可见,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只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科“嫁接”,就必定能拓展研究的范围,可展现语文学科的无穷魅力和无尽风采。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以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它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现代教学规律发展趋势的,对于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现代人素质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跃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