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和对新《纲要》贯彻的不断深入学习,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有了新的改变,我们努力寻求更适合幼儿发展需要的课程,那么如何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充满自信的环境?如何使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展?又如何满足孩子不同发展时期的需要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所指出的“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的活动机会,支持幼儿自己选择、计划的活动”“和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最有效的措施。区域活动承载着独具的教育价值,即把课内和课外的行为、情感、技能有机联系起来,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又具有自主性、自选性、小组性,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之一。
然而,在实际活动中,尽管我们都认识了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性,都想方设法独具匠心的为幼儿开辟了活动场所,实践中常常会因为种种困惑感到束手无策,以至于区域活动流于形式发挥不出应有的效应,主要表现为:
1、 区域设置不科学合理,区域角利用率低。
区域角设置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能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这已成为大多数教师的共识,但在区域角的创设和利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区域设置上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想法意愿,结合教师的结构来布置些固定的形式,如:美工区、建构区、科学区、阅读区等,而这些区域是否适合幼儿的意愿和兴趣,教师全然不顾。因此,孩子就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区域游戏当中去。教师花了很多精力去收集、制作。为区域角提供丰富的玩具材料;然而,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材料,不被幼儿破坏,就限制幼儿活动的次数,没有把区域角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2、 材料投放盲目,缺乏更新
材料对活动区开展有着至关的重要性,“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而一些幼儿园在材料的投放上缺乏目的性、层次性、灵活性,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材料的收集是一项琐碎的工作,有的幼儿园把材料一放就是几个月,单调、枯燥、一成不变的材料让幼儿失去了兴趣,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3、 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指导原则和策略
教师对区域活动目标把握不清楚、角色把握不清晰。区域活动重在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挖掘幼儿的潜在的能力。在区域活动的现实过程中,教师有一手包办的倾向,有的教师缺乏目标意识,区域活动本来是以孩子为主角,教师反到成了主角,影响了区域活动整体目标的实现。
教师指导不充分,管理不到位由于缺乏对区域活动指导策略的重视。教师有时不知如何有效的帮助进行活动,缺乏相应的指导有的教师只是简单了事的总结一下,缺乏理论支撑,无法进行和开展很适当的评价模式。
那么,教师如何给幼儿一个自由交往的空间,使孩子的兴趣、需要得到满足,积极主动又富有创造性地参与区域活动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根据幼儿年龄段设置活动区域,使之成为幼儿自主学习的天地。
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结合区域活动的功能,挖掘区域活动的价值,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对规则理解较差,控制能力弱,社会性发展不够,刚刚开始集体生活,因此小班活动区的创设主要要体现家与游戏的感觉。如小班创设了社会体验区中的娃娃家、爱心医院等。中班幼儿逐渐开始喜欢玩角色游戏,手部动作灵活性较小班强,游戏逐渐走向集体化,对周围环境开始关注,所以在中班创设的活动区主要体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如社会体验区、美劳创意区、建構区等。大班、学前班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所以大班、学前班创设了社会体验区、科学发现区、表演区等。并逐渐把集体活动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这样设置,不仅是对共同性教学活动的补充、延伸,而且更能满足幼儿个性化教育,使他们在区域中与同伴共同学习、共同操作、共同探索,从而得到发展,得到提高。另外还多开动脑筋,采取多种形式,让各区域都“活”起来。引导孩子们主动参与各区域的活动,使之真正成为幼儿自主学习的天地。
2、提供区域活动的材料,激发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兴趣。
材料对活动区开展有着至关的重要性,“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适宜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兴趣,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能力和自主性,发展幼儿的积极情感。
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区域活动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使材料“细化”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要根据本地区特点,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及不同发展需要,结合教育目标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展,更需要教师有极强的爱心及责任心,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实现中善于总结经验和不足,才能把幼儿园区域活动课程生动有效的开展起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所指出的“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的活动机会,支持幼儿自己选择、计划的活动”“和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最有效的措施。区域活动承载着独具的教育价值,即把课内和课外的行为、情感、技能有机联系起来,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又具有自主性、自选性、小组性,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之一。
然而,在实际活动中,尽管我们都认识了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性,都想方设法独具匠心的为幼儿开辟了活动场所,实践中常常会因为种种困惑感到束手无策,以至于区域活动流于形式发挥不出应有的效应,主要表现为:
1、 区域设置不科学合理,区域角利用率低。
区域角设置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能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这已成为大多数教师的共识,但在区域角的创设和利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区域设置上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想法意愿,结合教师的结构来布置些固定的形式,如:美工区、建构区、科学区、阅读区等,而这些区域是否适合幼儿的意愿和兴趣,教师全然不顾。因此,孩子就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区域游戏当中去。教师花了很多精力去收集、制作。为区域角提供丰富的玩具材料;然而,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材料,不被幼儿破坏,就限制幼儿活动的次数,没有把区域角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2、 材料投放盲目,缺乏更新
材料对活动区开展有着至关的重要性,“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而一些幼儿园在材料的投放上缺乏目的性、层次性、灵活性,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材料的收集是一项琐碎的工作,有的幼儿园把材料一放就是几个月,单调、枯燥、一成不变的材料让幼儿失去了兴趣,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3、 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指导原则和策略
教师对区域活动目标把握不清楚、角色把握不清晰。区域活动重在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挖掘幼儿的潜在的能力。在区域活动的现实过程中,教师有一手包办的倾向,有的教师缺乏目标意识,区域活动本来是以孩子为主角,教师反到成了主角,影响了区域活动整体目标的实现。
教师指导不充分,管理不到位由于缺乏对区域活动指导策略的重视。教师有时不知如何有效的帮助进行活动,缺乏相应的指导有的教师只是简单了事的总结一下,缺乏理论支撑,无法进行和开展很适当的评价模式。
那么,教师如何给幼儿一个自由交往的空间,使孩子的兴趣、需要得到满足,积极主动又富有创造性地参与区域活动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根据幼儿年龄段设置活动区域,使之成为幼儿自主学习的天地。
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结合区域活动的功能,挖掘区域活动的价值,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对规则理解较差,控制能力弱,社会性发展不够,刚刚开始集体生活,因此小班活动区的创设主要要体现家与游戏的感觉。如小班创设了社会体验区中的娃娃家、爱心医院等。中班幼儿逐渐开始喜欢玩角色游戏,手部动作灵活性较小班强,游戏逐渐走向集体化,对周围环境开始关注,所以在中班创设的活动区主要体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如社会体验区、美劳创意区、建構区等。大班、学前班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所以大班、学前班创设了社会体验区、科学发现区、表演区等。并逐渐把集体活动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这样设置,不仅是对共同性教学活动的补充、延伸,而且更能满足幼儿个性化教育,使他们在区域中与同伴共同学习、共同操作、共同探索,从而得到发展,得到提高。另外还多开动脑筋,采取多种形式,让各区域都“活”起来。引导孩子们主动参与各区域的活动,使之真正成为幼儿自主学习的天地。
2、提供区域活动的材料,激发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兴趣。
材料对活动区开展有着至关的重要性,“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适宜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兴趣,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能力和自主性,发展幼儿的积极情感。
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区域活动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使材料“细化”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要根据本地区特点,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及不同发展需要,结合教育目标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展,更需要教师有极强的爱心及责任心,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实现中善于总结经验和不足,才能把幼儿园区域活动课程生动有效的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