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时政新闻指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在我国,新闻媒体的首要作用是执政党和政府的喉舌。时政新闻作为百姓了解国家领导人动态,政府政策、法规颁布实施等国家大事件的重要渠道,历来受到国内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同时也受到了相对严格的管控。在这种环境下,时政新闻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格式与模板,缺乏必要的解读,对于受众而言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大多数百姓的注意。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时政;新闻报道;东北新闻网为例
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速率大大加快,网络媒体的兴起及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重构了国内新闻传播的格局,各大门户网站、新闻网站的出现使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垄断优势荡然无存,网络集传统媒体的所有传播优势于一身,比传统媒体更具有时效性,相关信息也更加丰富。由于种种原因,在这些网站上,时政新闻也都被排在显眼的位置上,以即时新闻、滚动新闻的形式来满足受众需求。同时,网站也可以整合一些新闻以专题网页的形式进行发布,充分发挥其篇幅及形式上的优势,比传统媒体更具有延展性。网民也可以在新闻下方跟帖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互动性的优势也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对于网络媒体来说,时政新闻的发布也可以提高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权威性。
东北新闻网是辽宁省重点新闻网站,东北地区最大的新闻发布平台。近年来,东北新闻网在时政新闻传播实践中颇有建树。从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的宣传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宣传报道中多次创新形式与内容,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经验。本文将以东北新闻网的时政新闻报道为例,研究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媒体应当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让时政新闻更加“接地气”,让时政新闻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1 东北新闻网在时政新闻报道的特点與优势
1.1 记者深入一线,以平民视角参与时政新闻的报道。
在时政新闻的报道过程中,东北新闻网派遣记者深入基层采访,经常对采访对象进行长期、连续的采访报道,将时政新闻报道与民生新闻报道相结合,把传统媒体新闻报道中笼统的概念分解,用民生新闻解读时政新闻,用普通百姓看得见、听得懂的真人真事来阐释时政新闻,在报道时政新闻的同时也走到市井当中,去倾听百姓的呼声,站在百姓的视角去报道时政新闻。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用“自选动作”进行配合,对于重要的新闻点补充采访,寻找相关新闻,以制作专题网页、微信公众平台、图片汇总、微视频等网络媒介特有的传播形式进行报道。既报道了权威的信息,也创新了新闻的表达形式,不同视角的新闻适应不同受众的不同阅读需求,从而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的目的,形成全面、严谨、翔实、互动性强的时政新闻全媒体传播平台。在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的宣传报道中,东北新闻网派出记者跟随郭明义工作、生活了半年之久,记者以视频、图片、音频、日记等形式对郭明义的事迹、生活、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记录,为广大受众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故事的全国道德模范。该系列报道一经推出,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网页点击量累计高达2.2亿次。
1.2 积极应用新技术,不断创新报道方式与载体。
东北新闻网在时政新闻的报道过程中不断革新报道方式,在2012年便实现了对辽宁省人大常委会会议的网络直播,同时整合文字、声音、图片、超链接等网络特有的技术,更加生动形象地将时政新闻展现在受众面前。由于网站的版面相对灵活且无篇幅限制,东北新闻网在播报时政新闻的同时将报道的背景信息、相关新闻、网络评论等信息整合起来,受众不仅可以被动地接收新闻信息,还可以在浏览新闻的过程中参阅自己感兴趣的相关新闻,背景资料及网友评论等内容,增加了受众的阅读兴趣,使“被动接收”变为“主动获取”,大大提高了受众的阅读兴趣,形成了最佳的传播效果。
1.3 对时政新闻进行解读,缩小知识鸿沟所带来的阅读障碍。
时政新闻的主要目的是对广大人民群众传播政府的动向、观点及政策。若要理解这些政策,有时需要相关行业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基础。而广大受众通常只精通于某一或者某几个行业,对于政府的政策观点有时并不能完全理解。由此,东北新闻网的采编人员着力理解时政新闻中的观点或政策,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适当的加以阐释,使受众能更容易地在时政新闻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 东北新闻网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2.1 选题思维僵化,局限性强。
在传统媒体当道的时期,新闻传播者相信,任何信息经过宣传的加工都会对受众的心理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受众的观念和行为,这种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观念导致了新闻采写者以及把关人的思维僵化。在东北新闻网的大多数时政新闻采编拍摄中,记者依然遵循着传统媒体的采写方式,在形式和内容上没有创新,只是单纯地把报纸和电视上的内容转载到了网站上,而把关人也满足于自己“传声筒”的角色,缺乏推陈出新的动力。虽然国家一再提倡媒体工作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时政新闻的话语依然以传播者为中心,亲和力差,具有很强的局限性。
2.2 互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为网络媒体,受众的高参与度应被视为手中的一张王牌。在网络新闻的阅读过程中,受众更期待成为新闻的参与者而不是接收者,实现信息的双向传播可以使新闻的传播效果最大化。但从东北新闻网的网页板块设定看来,并没有很好地发挥网络新闻的互动性特点。诸多板块设置与传统媒体没有很大区别,不能很好地发挥网络媒体在篇幅方面的优势。新闻传播的手段依然局限在单向传播,虽然定期有网络评论文章在网站上发表,但这种观点表达的途径门槛较高,只有少数固定的、文笔稍好的观点能得到表达,普通受众表达自我观点的途径依然受到限制。
2.3 新闻整合能力仍需提高
互联网广博的信息存储量为新闻整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硬件条件,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新闻整合是保证用户粘性,提高网站整体点击量的重要途径。但在东北新闻网的新闻频道中我们可以发现,除了个别重大时政新闻有专门的专题页面,大多数时政新闻都是一篇新闻稿下面附上几个相关新闻,且这些相关新闻大多同样是晦涩难懂的时政新闻,使读者没有继续阅读的兴趣。反观各大商业网站,虽然没有独立采访的权力,只能转载各地新闻网站的内容。但凭借其过人的新闻整合技术和新颖的页面设计,吸引了更多的受众,受到网民的欢迎。
3 结语
时政新闻也是新闻的一种,新闻传播者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应把受众的需求摆在首要的位置,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让时政新闻不仅是高台教化,同时也成为百姓参与、表达自己诉求的一种渠道。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群众的意见已成为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政府需要倾听群众,群众需要表达诉求,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新闻媒体更应该成为连接民意和政府的桥梁,让上情下达、下情上传。
同时,网络时政新闻应更广泛地面对普罗大众,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普通民众理解起来相对晦涩的新闻内容应尽可能地进行亲民化地解读,让观点在不知不觉中为受众所接受并认同。
最后,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应该有较高的新闻整合能力,发现不同新闻之间的内在联系,力求“用事实说话”,“用新闻解读新闻”,在网站内容建设的过程中推陈出新。当然,最重要的,是新闻采编者与把关人思维方式的转换,将以传播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受众为中心,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播时政新闻,做好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桥梁。
参考文献
[1]何宏丽.红网时政新闻的互动传播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2]李文.地方台时政新闻的创新之路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02).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时政;新闻报道;东北新闻网为例
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速率大大加快,网络媒体的兴起及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重构了国内新闻传播的格局,各大门户网站、新闻网站的出现使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垄断优势荡然无存,网络集传统媒体的所有传播优势于一身,比传统媒体更具有时效性,相关信息也更加丰富。由于种种原因,在这些网站上,时政新闻也都被排在显眼的位置上,以即时新闻、滚动新闻的形式来满足受众需求。同时,网站也可以整合一些新闻以专题网页的形式进行发布,充分发挥其篇幅及形式上的优势,比传统媒体更具有延展性。网民也可以在新闻下方跟帖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互动性的优势也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对于网络媒体来说,时政新闻的发布也可以提高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权威性。
东北新闻网是辽宁省重点新闻网站,东北地区最大的新闻发布平台。近年来,东北新闻网在时政新闻传播实践中颇有建树。从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的宣传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宣传报道中多次创新形式与内容,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经验。本文将以东北新闻网的时政新闻报道为例,研究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媒体应当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让时政新闻更加“接地气”,让时政新闻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1 东北新闻网在时政新闻报道的特点與优势
1.1 记者深入一线,以平民视角参与时政新闻的报道。
在时政新闻的报道过程中,东北新闻网派遣记者深入基层采访,经常对采访对象进行长期、连续的采访报道,将时政新闻报道与民生新闻报道相结合,把传统媒体新闻报道中笼统的概念分解,用民生新闻解读时政新闻,用普通百姓看得见、听得懂的真人真事来阐释时政新闻,在报道时政新闻的同时也走到市井当中,去倾听百姓的呼声,站在百姓的视角去报道时政新闻。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用“自选动作”进行配合,对于重要的新闻点补充采访,寻找相关新闻,以制作专题网页、微信公众平台、图片汇总、微视频等网络媒介特有的传播形式进行报道。既报道了权威的信息,也创新了新闻的表达形式,不同视角的新闻适应不同受众的不同阅读需求,从而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的目的,形成全面、严谨、翔实、互动性强的时政新闻全媒体传播平台。在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的宣传报道中,东北新闻网派出记者跟随郭明义工作、生活了半年之久,记者以视频、图片、音频、日记等形式对郭明义的事迹、生活、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记录,为广大受众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故事的全国道德模范。该系列报道一经推出,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网页点击量累计高达2.2亿次。
1.2 积极应用新技术,不断创新报道方式与载体。
东北新闻网在时政新闻的报道过程中不断革新报道方式,在2012年便实现了对辽宁省人大常委会会议的网络直播,同时整合文字、声音、图片、超链接等网络特有的技术,更加生动形象地将时政新闻展现在受众面前。由于网站的版面相对灵活且无篇幅限制,东北新闻网在播报时政新闻的同时将报道的背景信息、相关新闻、网络评论等信息整合起来,受众不仅可以被动地接收新闻信息,还可以在浏览新闻的过程中参阅自己感兴趣的相关新闻,背景资料及网友评论等内容,增加了受众的阅读兴趣,使“被动接收”变为“主动获取”,大大提高了受众的阅读兴趣,形成了最佳的传播效果。
1.3 对时政新闻进行解读,缩小知识鸿沟所带来的阅读障碍。
时政新闻的主要目的是对广大人民群众传播政府的动向、观点及政策。若要理解这些政策,有时需要相关行业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基础。而广大受众通常只精通于某一或者某几个行业,对于政府的政策观点有时并不能完全理解。由此,东北新闻网的采编人员着力理解时政新闻中的观点或政策,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适当的加以阐释,使受众能更容易地在时政新闻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 东北新闻网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2.1 选题思维僵化,局限性强。
在传统媒体当道的时期,新闻传播者相信,任何信息经过宣传的加工都会对受众的心理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受众的观念和行为,这种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观念导致了新闻采写者以及把关人的思维僵化。在东北新闻网的大多数时政新闻采编拍摄中,记者依然遵循着传统媒体的采写方式,在形式和内容上没有创新,只是单纯地把报纸和电视上的内容转载到了网站上,而把关人也满足于自己“传声筒”的角色,缺乏推陈出新的动力。虽然国家一再提倡媒体工作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时政新闻的话语依然以传播者为中心,亲和力差,具有很强的局限性。
2.2 互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为网络媒体,受众的高参与度应被视为手中的一张王牌。在网络新闻的阅读过程中,受众更期待成为新闻的参与者而不是接收者,实现信息的双向传播可以使新闻的传播效果最大化。但从东北新闻网的网页板块设定看来,并没有很好地发挥网络新闻的互动性特点。诸多板块设置与传统媒体没有很大区别,不能很好地发挥网络媒体在篇幅方面的优势。新闻传播的手段依然局限在单向传播,虽然定期有网络评论文章在网站上发表,但这种观点表达的途径门槛较高,只有少数固定的、文笔稍好的观点能得到表达,普通受众表达自我观点的途径依然受到限制。
2.3 新闻整合能力仍需提高
互联网广博的信息存储量为新闻整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硬件条件,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新闻整合是保证用户粘性,提高网站整体点击量的重要途径。但在东北新闻网的新闻频道中我们可以发现,除了个别重大时政新闻有专门的专题页面,大多数时政新闻都是一篇新闻稿下面附上几个相关新闻,且这些相关新闻大多同样是晦涩难懂的时政新闻,使读者没有继续阅读的兴趣。反观各大商业网站,虽然没有独立采访的权力,只能转载各地新闻网站的内容。但凭借其过人的新闻整合技术和新颖的页面设计,吸引了更多的受众,受到网民的欢迎。
3 结语
时政新闻也是新闻的一种,新闻传播者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应把受众的需求摆在首要的位置,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让时政新闻不仅是高台教化,同时也成为百姓参与、表达自己诉求的一种渠道。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群众的意见已成为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政府需要倾听群众,群众需要表达诉求,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新闻媒体更应该成为连接民意和政府的桥梁,让上情下达、下情上传。
同时,网络时政新闻应更广泛地面对普罗大众,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普通民众理解起来相对晦涩的新闻内容应尽可能地进行亲民化地解读,让观点在不知不觉中为受众所接受并认同。
最后,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应该有较高的新闻整合能力,发现不同新闻之间的内在联系,力求“用事实说话”,“用新闻解读新闻”,在网站内容建设的过程中推陈出新。当然,最重要的,是新闻采编者与把关人思维方式的转换,将以传播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受众为中心,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播时政新闻,做好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桥梁。
参考文献
[1]何宏丽.红网时政新闻的互动传播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2]李文.地方台时政新闻的创新之路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02).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