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史料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它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很大,它可再现历史场景,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了历史教学内容的难度,简化了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史实,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但在教学使用中,也要慎重有区别的运用。本文从史料在历史课堂中的作用和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这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诉。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
“史料’是指谈论和研究历史时所依据的材料,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一些迹象。史料为人们研究历史贡献很大,是人们认识和了解历史的基础。在历史教材中十分重视史料的引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运用好史料,让它在教学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成为辅助我们教学的有力工具。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有甄别地使用,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利用史料的教学优势。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两个方面谈一谈史料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恰当地运用史料,发挥巨大作用
1.形象生动地再现历史场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但历史教材总是浓缩地反映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它不可能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上像具体的史料那样反映得形象生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借助一些史料,再辅之以多媒体手段来体现,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造成生动形象的直观感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于历史认知的积极性。
记得在讲述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混战,令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这段历史时,我引用了曹操“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通过阅读和想象,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长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的悲惨场景。教材的描述和形象的历史画面结合在一起,学生更容易理解,然后,我再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惨状?历史是否是顺应这个改变发展的?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统一才能改变。并对之后发生的“官渡之战”充满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增强历史感,体验论从史出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突出本学科的自身特点,历史教学应该有的特点便是浓郁的历史感,这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适当引用原始材料,可以增强历史感,也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分析,让学生确立一个信念,即历史的结论并不是武断的,也不是强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的。讲述史料,有时看似增加了难度,实质上却是简化了教材内容,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3.提高阅读水平,培养思维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智慧与认识是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成长和发展的,“在活动中学习”是其理论的基本特点。从这种理论出发,本人认为将史料引入历史教学可以充分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教学文本(教材和史料)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述抗美援朝中中国的出兵原因时,可引用两段材料,一是朝鲜金日成首相和朴宪永外相联名发来的急电“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二是彭德怀总司令对出兵的看法“……想着美国占领朝鲜与我国隔江相望,威胁我东北……它既要来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首先让学生从直观上感知史料,再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概括史料,得出出兵原因:援助邻邦友国的需要和保家卫国的需要。这种分析和认知也为认识抗美援朝胜利的意义埋下了伏笔。
4.培养探究精神,体会自主学习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的解释。所以,在教學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介绍各种学术观点,让学生有可能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
二、在史料的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很大,可以有效的优化课堂,帮助师生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在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科学地鉴别史料。历史资料是重构历史最重要的客观基础,但它不等于历史真实本身,它只是历史记载者对真实的历史的一种主观反映。因此其中必然会融入了编撰者的个人好恶和观点、立场,史料也因而有真伪、偏全、粗精、存佚之分。这就要求在选择史料时,不能把艺术作品、遗闻逸事当作是正史来对待,而是要通过考察,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比较、剖析、鉴别,看其观点是否最大程度地符合实际,然后取舍。只有在史料的真实性得到充分鉴定后,才能利用它们对史实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第二,应慎重地选用史料。面对大量的史料,应该注意合理取舍,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材料作为问题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第三,应有区别地运用史料。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程度的不同,所以对史料的接受能力也不一致。这就要求选取史料时应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层次性:低年级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形象的、通俗易懂的、间接的史料,高年级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低年级的可以重点培养阅读和概括能力,简单的分析综合能力,而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发展思维能力,和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渐进性:即用史料多设置一些梯度型问题,逐渐增加难度,等到某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发展,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再提出进一步的能力要求。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恰当适时地运用好史料,对历史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教学应当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标准及教材为依据,最大限度地利用史料教学的优势,发挥历史教育功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
“史料’是指谈论和研究历史时所依据的材料,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一些迹象。史料为人们研究历史贡献很大,是人们认识和了解历史的基础。在历史教材中十分重视史料的引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运用好史料,让它在教学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成为辅助我们教学的有力工具。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有甄别地使用,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利用史料的教学优势。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两个方面谈一谈史料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恰当地运用史料,发挥巨大作用
1.形象生动地再现历史场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但历史教材总是浓缩地反映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它不可能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上像具体的史料那样反映得形象生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借助一些史料,再辅之以多媒体手段来体现,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造成生动形象的直观感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于历史认知的积极性。
记得在讲述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混战,令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这段历史时,我引用了曹操“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通过阅读和想象,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长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的悲惨场景。教材的描述和形象的历史画面结合在一起,学生更容易理解,然后,我再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惨状?历史是否是顺应这个改变发展的?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统一才能改变。并对之后发生的“官渡之战”充满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增强历史感,体验论从史出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突出本学科的自身特点,历史教学应该有的特点便是浓郁的历史感,这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适当引用原始材料,可以增强历史感,也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分析,让学生确立一个信念,即历史的结论并不是武断的,也不是强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的。讲述史料,有时看似增加了难度,实质上却是简化了教材内容,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3.提高阅读水平,培养思维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智慧与认识是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成长和发展的,“在活动中学习”是其理论的基本特点。从这种理论出发,本人认为将史料引入历史教学可以充分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教学文本(教材和史料)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述抗美援朝中中国的出兵原因时,可引用两段材料,一是朝鲜金日成首相和朴宪永外相联名发来的急电“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二是彭德怀总司令对出兵的看法“……想着美国占领朝鲜与我国隔江相望,威胁我东北……它既要来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首先让学生从直观上感知史料,再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概括史料,得出出兵原因:援助邻邦友国的需要和保家卫国的需要。这种分析和认知也为认识抗美援朝胜利的意义埋下了伏笔。
4.培养探究精神,体会自主学习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的解释。所以,在教學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介绍各种学术观点,让学生有可能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
二、在史料的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很大,可以有效的优化课堂,帮助师生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在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科学地鉴别史料。历史资料是重构历史最重要的客观基础,但它不等于历史真实本身,它只是历史记载者对真实的历史的一种主观反映。因此其中必然会融入了编撰者的个人好恶和观点、立场,史料也因而有真伪、偏全、粗精、存佚之分。这就要求在选择史料时,不能把艺术作品、遗闻逸事当作是正史来对待,而是要通过考察,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比较、剖析、鉴别,看其观点是否最大程度地符合实际,然后取舍。只有在史料的真实性得到充分鉴定后,才能利用它们对史实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第二,应慎重地选用史料。面对大量的史料,应该注意合理取舍,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材料作为问题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第三,应有区别地运用史料。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程度的不同,所以对史料的接受能力也不一致。这就要求选取史料时应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层次性:低年级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形象的、通俗易懂的、间接的史料,高年级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低年级的可以重点培养阅读和概括能力,简单的分析综合能力,而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发展思维能力,和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渐进性:即用史料多设置一些梯度型问题,逐渐增加难度,等到某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发展,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再提出进一步的能力要求。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恰当适时地运用好史料,对历史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教学应当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标准及教材为依据,最大限度地利用史料教学的优势,发挥历史教育功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