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环境改变,关系营销理论突破了传统营销理论的桎梏,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的指导思想。由于对它的认识不够,使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始终停滞不前。本文在结合各个实例的情况下,从最根本的“承诺—信任模型”分析了处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企业营销活动的发展趋势——合作,以及以合作为中心的关系营销策略。如果企业能够有效运用关系营销策略,将会增加其核心竞争力的持久度,实现稳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关系营销理论;承诺—信任模型;合作;关系营销策略
一、关系营销理论——“承诺—信任模型”的再分析
关于关系营销的定义,目前众多学者都产生了较一致观点,即它是以系统论为基础,将企业置身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来考察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众多营销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在众多的学派当中,美国学者摩根和亨特的“承诺—信任模型”是此理论的核心和基础。
摩根和亨特于1994年发表了论文“关系营销的承诺—信任理论”,他们在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承诺和信任是关系营销理论的核心,是关系营销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承诺”是指交易一方认为与对方的相处关系非常重要而保证全力以赴地去保持这种关系,实际中常表现为关系准则。“信任”是基于对交易对方的可靠性产生认可,希望与其达成交易或与其长期交易的态度。当承诺和信任同时存在时,就能直接促成交易,从而实现交易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承诺”和“信任”鼓励了企业与其交易方致力于关系投资;抵制了一些短期利益的诱惑;避免了机会主义行为。
以上对“承诺—信任模型”的解读,主要是立足于买卖双方的孤立角度,并且基于承诺与信任的合作,也仅限于交易的直接当事人。然而,笔者认为,“承诺—信任模型”中的承诺与信任的应用范围应该被扩大。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市场环境逐渐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如果企业还是仅仅着眼于建立维持与买方单个的关系,其核心竞争力将会相对被减弱,当然企业的发展也将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进而可能被市场淘汰。所以笔者认为,企业要合作的对象范围必然是要被扩大的,以买方为中间层次,从微观角度出发,企业内部需要相互合作;从宏观角度出发,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下,企业需要与其竞争者、影响者相互合作。如此从系统的角度,将与企业相关的关系组成一个网络,从而使企业上下形成以网络意识为主的惯性营销意识。
二、关系营销策略分析
由以上对“承诺—信任模型”的再分析,笔者将其对应的关系营销策略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从而形成企业关系营销的策略集群。
1.对内关系营销策略
对内的关系营销策略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员工关系的建立与维系。员工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活细胞,员工的工作效率与质量直接构成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他们能够直接决定企业的利益,因此,只有企业内部上下左右关系融洽协调,全体员工团结一致,企业才能实现在资源的转换过程中的价值最大化。具体来讲,首先,企业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在这个方面,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应该向美国企业看齐。在美国企业,员工享有完善的医疗保健福利,享有公司的期权,通过权力下放机制,员工还可以享有更多的自主权。这一系列的工资以外的职工待遇,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热情,随之提升了工作效率,为顾客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其次,企业应该尽量地尊重并承认员工的个体价值。企业团体的价值离不开员工个人的价值,只有员工有了主人翁的精神,才能更持久地保持员工的主动性,这是单靠利益来维持员工关系所不能比拟的。例如,肯德基在员工的岗位晋升方面就很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2012年中国的16个分公司总经理中,有14个是通过内部培训机制完成提拔的,肯德基通过满足员工实现个人价值的成就感来形成了其对企业文化的强烈归属感。
2.对外关系营销策略
对外的关系营销策略又分为顾客关系营销策略、竞争者关系营销策略、影响者关系营销策略。由于顾客关系营销策略在传统营销理论中已有较为成熟的理论研究,本文不再赘述,此处主要分析企业对其竞争者和影响者的关系营销策略。
(1)竞争者关系营销策略。在传统营销理论中,企业与企业之间必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因此,企业一般只会思考如何战胜或防御竞争对手,如何抢夺或守住市场份额。然而,笔者认为,从博弈论的观点看,只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去选择,并没有达到效用的最大化。在博弈論里,个人效用函数不仅取决于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同时取决于其他人的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而实际中,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确实也开始尝试与竞争对手合作,共同研究市场、开拓市场、进入市场、占有市场,共同开发产品等等。例如,美国通用汽车与意大利菲亚特汽车公司以互换股权的方式实现了战略联合,依靠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了双方的利益扩张。所以,企业在看待与竞争者的关系时,应更多的从竞争转向合作,例如采取战略联盟、虚拟运作等策略,实现互利共赢。
(2)影响者关系营销策略。第一是与供应商的关系。事实证明,建立与供应商之间的信任甚至比维持顾客关系更重要,如果与供应商形成明确的契约关系,此将成为企业除独有的核心竞争力以外的次位竞争力。首先,它可以为企业的持续生产提供保障;其次,能够对竞争者构成战略威慑——掌握了它们最主要的供应来源,也就控制了它们的生产命脉。
第二是与经销商的关系。在这点上,企业应该尽可能地帮助经销商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从而整体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例如,2002年7月份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发动的“春耕计划”,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古话诠释得淋漓尽致。
第三是与政府、媒介、社区、经融机构、慈善团体等的关系。在这个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借助公共关系的宣传型、服务型、社会型等类型的活动,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从而建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李季芳:《关系营销理论研究以及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2003年6月.
[2]周鑫华:《关系营销理论模型综述》,《商业研究》,2010年第10期,总第402期.
[3]曾珣:《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经性关系营销的案例分析》,《经济》,2004年第4期.
[4]潘志乐:《关系营销理论研究以及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初探》,《现代商业》,2008年第2期.
关键词:关系营销理论;承诺—信任模型;合作;关系营销策略
一、关系营销理论——“承诺—信任模型”的再分析
关于关系营销的定义,目前众多学者都产生了较一致观点,即它是以系统论为基础,将企业置身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来考察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众多营销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在众多的学派当中,美国学者摩根和亨特的“承诺—信任模型”是此理论的核心和基础。
摩根和亨特于1994年发表了论文“关系营销的承诺—信任理论”,他们在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承诺和信任是关系营销理论的核心,是关系营销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承诺”是指交易一方认为与对方的相处关系非常重要而保证全力以赴地去保持这种关系,实际中常表现为关系准则。“信任”是基于对交易对方的可靠性产生认可,希望与其达成交易或与其长期交易的态度。当承诺和信任同时存在时,就能直接促成交易,从而实现交易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承诺”和“信任”鼓励了企业与其交易方致力于关系投资;抵制了一些短期利益的诱惑;避免了机会主义行为。
以上对“承诺—信任模型”的解读,主要是立足于买卖双方的孤立角度,并且基于承诺与信任的合作,也仅限于交易的直接当事人。然而,笔者认为,“承诺—信任模型”中的承诺与信任的应用范围应该被扩大。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市场环境逐渐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如果企业还是仅仅着眼于建立维持与买方单个的关系,其核心竞争力将会相对被减弱,当然企业的发展也将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进而可能被市场淘汰。所以笔者认为,企业要合作的对象范围必然是要被扩大的,以买方为中间层次,从微观角度出发,企业内部需要相互合作;从宏观角度出发,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下,企业需要与其竞争者、影响者相互合作。如此从系统的角度,将与企业相关的关系组成一个网络,从而使企业上下形成以网络意识为主的惯性营销意识。
二、关系营销策略分析
由以上对“承诺—信任模型”的再分析,笔者将其对应的关系营销策略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从而形成企业关系营销的策略集群。
1.对内关系营销策略
对内的关系营销策略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员工关系的建立与维系。员工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活细胞,员工的工作效率与质量直接构成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他们能够直接决定企业的利益,因此,只有企业内部上下左右关系融洽协调,全体员工团结一致,企业才能实现在资源的转换过程中的价值最大化。具体来讲,首先,企业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在这个方面,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应该向美国企业看齐。在美国企业,员工享有完善的医疗保健福利,享有公司的期权,通过权力下放机制,员工还可以享有更多的自主权。这一系列的工资以外的职工待遇,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热情,随之提升了工作效率,为顾客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其次,企业应该尽量地尊重并承认员工的个体价值。企业团体的价值离不开员工个人的价值,只有员工有了主人翁的精神,才能更持久地保持员工的主动性,这是单靠利益来维持员工关系所不能比拟的。例如,肯德基在员工的岗位晋升方面就很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2012年中国的16个分公司总经理中,有14个是通过内部培训机制完成提拔的,肯德基通过满足员工实现个人价值的成就感来形成了其对企业文化的强烈归属感。
2.对外关系营销策略
对外的关系营销策略又分为顾客关系营销策略、竞争者关系营销策略、影响者关系营销策略。由于顾客关系营销策略在传统营销理论中已有较为成熟的理论研究,本文不再赘述,此处主要分析企业对其竞争者和影响者的关系营销策略。
(1)竞争者关系营销策略。在传统营销理论中,企业与企业之间必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因此,企业一般只会思考如何战胜或防御竞争对手,如何抢夺或守住市场份额。然而,笔者认为,从博弈论的观点看,只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去选择,并没有达到效用的最大化。在博弈論里,个人效用函数不仅取决于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同时取决于其他人的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而实际中,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确实也开始尝试与竞争对手合作,共同研究市场、开拓市场、进入市场、占有市场,共同开发产品等等。例如,美国通用汽车与意大利菲亚特汽车公司以互换股权的方式实现了战略联合,依靠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了双方的利益扩张。所以,企业在看待与竞争者的关系时,应更多的从竞争转向合作,例如采取战略联盟、虚拟运作等策略,实现互利共赢。
(2)影响者关系营销策略。第一是与供应商的关系。事实证明,建立与供应商之间的信任甚至比维持顾客关系更重要,如果与供应商形成明确的契约关系,此将成为企业除独有的核心竞争力以外的次位竞争力。首先,它可以为企业的持续生产提供保障;其次,能够对竞争者构成战略威慑——掌握了它们最主要的供应来源,也就控制了它们的生产命脉。
第二是与经销商的关系。在这点上,企业应该尽可能地帮助经销商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从而整体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例如,2002年7月份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发动的“春耕计划”,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古话诠释得淋漓尽致。
第三是与政府、媒介、社区、经融机构、慈善团体等的关系。在这个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借助公共关系的宣传型、服务型、社会型等类型的活动,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从而建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李季芳:《关系营销理论研究以及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2003年6月.
[2]周鑫华:《关系营销理论模型综述》,《商业研究》,2010年第10期,总第402期.
[3]曾珣:《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经性关系营销的案例分析》,《经济》,2004年第4期.
[4]潘志乐:《关系营销理论研究以及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初探》,《现代商业》,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