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fandh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的高职校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的状况。究其原因是学生在阅读中无法获得深层的感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试图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在细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实现与作者深层次的精神交流。
  关键词:文本细读;运用比较;沉入词语;探究矛盾;关注细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192-02
  五年制高职语文第四册的小说单元,将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选编入册。按常理,名著阅读教学课堂,理应备受学生的青睐。因为影视中塑造的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形象,早已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通过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调查发现,学生更喜欢影视作品,对文本并没有预想中的阅读热情。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本人尝试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语言的表层深入到文本的内部肌理,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
  一、运用比较,让学生回到文本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异同的思维方式,有比较才有鉴别,巧与拙也只有在比较中才能得到最直观的呈现。阅读教学中尝试用比较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将影视作品与文本进行比较来辨别其差异,裁定其高下。因为影视作品与原著毕竟不同。影视虽然有着丰富多彩的动人画面,但用文字能表达的内容不一定能用图像来表达。而这些不同恰恰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概括等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时,首先组织学生观看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影视片段,然后要求学生参阅文本思考讨论相关问题:(1)你认为改编的影视在内容上有没有忠实于原著?(2)演员的表演与你对原著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是否一致?(3)你认为作品中的哪些内容是影视所无法表现的?三个问题的设置,其目的是让学生回到对文本的阅读。因为学生只有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才能发现两者的不同,才能评价孰优孰劣。通过阅读比较,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认识到文本中的许多内容是影视所无法表现的,特别是最为精彩的外貌和心理描写。如作品描写迎春、探春、惜春出场的外貌时,“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等语言非常优美,更富想象力。而在影视中,三姐妹的出场让观众丝毫感觉不到这些细腻的刻画。通过影视与文本的比较,将文学本身的神奇魅力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调动了他们进一步深入挖掘的兴趣。
  二、沉入词语,让学生走进文本
  学生通过影视与文本对比,虽已回到文本阅读,但依旧是一种浅层次的阅读,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内容首先隐藏在文本的语言中。要想在阅读中真有所得,就需要慢读、细读。“细读”也就是“充分阅读”,就是对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挖掘。文本细读就是要“沉入词语”(南帆)“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王尚文)。可是对学生而言,由于阅历、基础和文本解读力、感受力的局限,有时很难找到进入文本的路径。那么,文本细读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在哪里?语言教育家叶圣陶说得好“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文学文本是由语词组成的,词是最小的意义单位,因此细读词语、沉入词语是走进文本的捷径。在影视与文本进行对比时,学生就发现,在影视作品中,贾府门前的奴仆并非“华冠丽服”,而是身着布衣。针对学生的这一发现,以此为切入点,细读文本。曹雪芹将“华冠丽服”四字用在了贾府门外侍仆身上,当不当?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又是什么?如果下等的仆人都是身着华冠丽服,那主人又会是怎样呢?这无疑留给了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通过寫仆人写出了贾府与别家的不同。《红楼梦》是经典,节选的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教学中通常把目光集中在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以及贾府的宏大建筑和烦琐的礼节上,很少注意到作者在文中一笔带过的人物,也就是那些仆人丫鬟。而恰恰在对那些仆人的描写中,我们同样可以读出贾府显赫的社会地位,礼节的森严,排场的繁复以及奢靡之态。接下来让学生找出文中所有对奴仆的描写。“他近日所见的这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台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及进入正室,早有许多艳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垂手侍立”。从门外侍仆的“华冠丽服”到抬轿小厮的“衣帽周全”,从二等丫头的“穿红着绿”到姬妾丫鬟的“艳妆丽服”。虽然只是寥寥几笔,却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贾府群奴像。如此众多的丫鬟仆人,其用度之广,开支之大,耗费之多,不难想象。浮华映射出的是这个封建末世家族的奢靡与腐朽,以及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趋势。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上的话,一只眼睛看纸的背面。”而细读同样也需要两只眼睛,透过表面的一字一词,读出文本内在的精彩。就这样,紧扣字词,让学生从表面浅显直白的语言中读出了深刻和厚重,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探究矛盾,让学生进入文本
  受知识水平和阅读经验的限制,面对一篇作品,学生很难独立地挖掘到细读的关键点,进行细读、深读。所以在课堂上,需要教师设置有效问题,将学生引向文本关键点,诱发学生思考、探究。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稍加细心留意就会发现,文本中存在着看似自相矛盾的细节。如果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通过设疑,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达”的状态,然后经过深入的思考、探究,积极参与到文本的解读中来。如文本中,贾母和宝玉都问过黛玉读书问题,黛玉的两次回答却不相同。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刚念了《四书》。”而当宝玉问黛玉有没有读书,黛玉说“不曾读,只是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一前后矛盾的行为就是细读的关键点。循着这个点去追寻原因,发现黛玉的改变是因为贾母对女孩子读书的态度——“读什么书,不过认几个字罢了。”黛玉从外祖母的话中,明白了她老人家对女孩子读书的态度,所以才会有前后不一的回答。从矛盾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聪慧敏感、谨小慎微的黛玉。又如,文中有一段对贾政房间的描写:“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面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短短的一段文字中,一连出现了三个“半旧”。贾府的奴仆丫鬟尚且都身着华冠丽服,可主子为何用这半旧的物品?这组矛盾再次诱发了学生的深层次阅读。“半旧”体现了贾府的家世久远,表明贾府很有底蕴,应该是一个有着相当历史的豪门贵族。学生在深层的探究里,找到了答案。同时也领略到了语言大师的功力和匠心。   四、关注细节,让学生深入文本
  孙绍振教授说:“要欣赏艺术形象,从哪里开始?从微观开始,从非常精细的细节开始。细节,精彩的细节,不但是有特点的,而且是有情感和思绪的深度。”在对文本进行细读时,除了对文本的语言进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一些细节也是值得挖掘的点。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文中有多处蕴含丰富的细节描写。如作者在文中分三次完成了对黛玉的肖像描写,可却没有一处描写黛玉的衣着服饰。这一细节不得不引起关注。因为同一回目中王熙凤的出场,作者却不惜笔墨从“头上戴的绾的”、“项上戴着”、“裙边系着”、“身上穿着”、“外面罩着”、“下面着的”等多方面极力渲染了王熙凤珠光宝气,艳妆丽服的打扮,令人瞠目结舌。作者为何对黛玉的衣饰只字不提?这恰恰是《红楼梦》一个重要的塑造人物的艺术方法,也就是“不写之写”,在“无”的地方去体现“有”,这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不写凡俗之人必有的衣饰,正是为了突显黛玉超凡脱俗的气质。真正的美人,是不需要靠脂粉、华衣装饰的。黛玉的“不写”,写出了不俗,熙凤的“重写”,写出了大俗。一个小细节,不仅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人手法,也将作者对他笔下人物的情感表露无疑。文本中有太多这样的细节,唯有耐心仔细的推敲琢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才能从语言和文本内容的结构中寻猎意义的痕迹,发现文本的真谛。
  北大中文系教授周先慎說:“《红楼梦》是一部生活原生态保存得最完好而又含蕴十分深厚的作品。它在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的描绘中,蕴藏着极为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平凡而不肤浅,细腻而不冗赘,琐碎中有无限烟波,具有极大的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可如何从“琐碎”中看出“无限烟波”?文本细读无疑是一条最佳途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阅读教学,是在特定学情下的一次文本细读尝试。通过引导学生潜入文本的细微处,让他们从微观角度亲近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主动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实现与作者深层的精神对话。还语文以语文味,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
  参考文献:
  [1]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郭英德.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杨亚林.中学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其他文献
摘要:课程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内容,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测评无论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过程的调整,还是对教学的引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观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文章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分析,指出《微观经济学》教学总体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但在教学内容的不同模块和不同年级之间仍存在差异,并基于此提出了以教
摘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课堂教学视频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和教育机构的重视,从而在全国教育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本文在分析微课在高校中的应用优势和应用现状后,针对水产养殖学的专业核心课程——《虾蟹类增养殖学》在教学过程中制作微课的必要性,以“眼柄切除技术”为例,阐述了微课制作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构建多元的学习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关键词:微课;教学
摘要:围绕着建设多学科融合的建筑设计课程体系框架,探索建筑设计课程与建筑构造课程协同教学的体系构建。通过教学环节的优化设置,加强课程间的衔接与联系,更好地发挥建筑设计教学的主导作用,向建筑本原回归。从而实现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整体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协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
摘要: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现在许多高校都面临转型,在转型背景下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对大学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强调实用性。对于被抽象,晦涩难懂这样的词语打上标签的大学数学课,如何突破现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吸引力才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转型;概率统计;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219-02  一、引言  
摘要:基于中南大学首创的创新型大学办学要求和“A”型人才结构目标模式即“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突出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研究在原有机械基础实验平台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优化,构建以转变实验教学理念、更新实验教学观念为先导,以管理体制和实验队伍的建设为根本,以实验教学条件及设施的建设为基础,以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为目标,适应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其理念与方案对于
摘要:当下高校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对象基本都是“90后”群体,这一群体已不再是“文字的一代”,而是“视听的一代”、“网络的一代”。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不再是通过文字阅读,而是通过视听媒介和网络。在视听文化的冲击下,如何调整传统外国文学的教学模式,结合电影这一影像媒介形成对现有教学内容的补充与拓展,调动学生学习与阅读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起更为开放、更为完整的文化视野,是当下外国文学教学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提取芦丁的新方法,即以水为溶剂、石灰乳调节碱性、超声波破碎细胞壁,从裂叶苣荬菜或槐米中分离提取芦丁。利用UV、IR、1H-NMR波谱技术结构对所提取的芦丁进行了表征,同时对芦丁的疗效、用途与开发的价值做了简要介绍。该实验知识要点多、学科覆盖面广、友好环境无污染、贴近生活、安全可操作性强、实验效果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思想的形成,体现了科研成果转
摘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否能产生与其相对应的实际效果尤为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故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建设问题极为重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者王立仁、吴林龙合作撰写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在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工作方面,提供了一些具有借鉴与开创意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  关键词:学生思想政治教
摘要:孔子云:不愤不启。而为师者,愤也“启”了,不愤也“启”了,老天给了学生们相同的根系和土壤,可是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却南辕北辙,有些奋发,有些自弃,再也没有半点交集,是什么造成这样的结果呢?是社会,学校?还是老师,父母?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  关键词:愤者与不愤者;自弃;奋发;密码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042-02  就在跟
摘要:基于作者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一个学季(Quarter)的教学观摩和教师访谈,首先对该校的教学特点进行了描述,然后从学习主动性、课堂与课外对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教和学方面的责任义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接着对教和学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指出教和学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并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考核评价之中达到统一。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的教学现状,阐释了美国教学理念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