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的高职校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的状况。究其原因是学生在阅读中无法获得深层的感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试图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在细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实现与作者深层次的精神交流。
关键词:文本细读;运用比较;沉入词语;探究矛盾;关注细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192-02
五年制高职语文第四册的小说单元,将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选编入册。按常理,名著阅读教学课堂,理应备受学生的青睐。因为影视中塑造的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形象,早已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通过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调查发现,学生更喜欢影视作品,对文本并没有预想中的阅读热情。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本人尝试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语言的表层深入到文本的内部肌理,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
一、运用比较,让学生回到文本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异同的思维方式,有比较才有鉴别,巧与拙也只有在比较中才能得到最直观的呈现。阅读教学中尝试用比较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将影视作品与文本进行比较来辨别其差异,裁定其高下。因为影视作品与原著毕竟不同。影视虽然有着丰富多彩的动人画面,但用文字能表达的内容不一定能用图像来表达。而这些不同恰恰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概括等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时,首先组织学生观看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影视片段,然后要求学生参阅文本思考讨论相关问题:(1)你认为改编的影视在内容上有没有忠实于原著?(2)演员的表演与你对原著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是否一致?(3)你认为作品中的哪些内容是影视所无法表现的?三个问题的设置,其目的是让学生回到对文本的阅读。因为学生只有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才能发现两者的不同,才能评价孰优孰劣。通过阅读比较,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认识到文本中的许多内容是影视所无法表现的,特别是最为精彩的外貌和心理描写。如作品描写迎春、探春、惜春出场的外貌时,“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等语言非常优美,更富想象力。而在影视中,三姐妹的出场让观众丝毫感觉不到这些细腻的刻画。通过影视与文本的比较,将文学本身的神奇魅力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调动了他们进一步深入挖掘的兴趣。
二、沉入词语,让学生走进文本
学生通过影视与文本对比,虽已回到文本阅读,但依旧是一种浅层次的阅读,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内容首先隐藏在文本的语言中。要想在阅读中真有所得,就需要慢读、细读。“细读”也就是“充分阅读”,就是对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挖掘。文本细读就是要“沉入词语”(南帆)“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王尚文)。可是对学生而言,由于阅历、基础和文本解读力、感受力的局限,有时很难找到进入文本的路径。那么,文本细读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在哪里?语言教育家叶圣陶说得好“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文学文本是由语词组成的,词是最小的意义单位,因此细读词语、沉入词语是走进文本的捷径。在影视与文本进行对比时,学生就发现,在影视作品中,贾府门前的奴仆并非“华冠丽服”,而是身着布衣。针对学生的这一发现,以此为切入点,细读文本。曹雪芹将“华冠丽服”四字用在了贾府门外侍仆身上,当不当?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又是什么?如果下等的仆人都是身着华冠丽服,那主人又会是怎样呢?这无疑留给了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通过寫仆人写出了贾府与别家的不同。《红楼梦》是经典,节选的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教学中通常把目光集中在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以及贾府的宏大建筑和烦琐的礼节上,很少注意到作者在文中一笔带过的人物,也就是那些仆人丫鬟。而恰恰在对那些仆人的描写中,我们同样可以读出贾府显赫的社会地位,礼节的森严,排场的繁复以及奢靡之态。接下来让学生找出文中所有对奴仆的描写。“他近日所见的这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台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及进入正室,早有许多艳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垂手侍立”。从门外侍仆的“华冠丽服”到抬轿小厮的“衣帽周全”,从二等丫头的“穿红着绿”到姬妾丫鬟的“艳妆丽服”。虽然只是寥寥几笔,却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贾府群奴像。如此众多的丫鬟仆人,其用度之广,开支之大,耗费之多,不难想象。浮华映射出的是这个封建末世家族的奢靡与腐朽,以及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趋势。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上的话,一只眼睛看纸的背面。”而细读同样也需要两只眼睛,透过表面的一字一词,读出文本内在的精彩。就这样,紧扣字词,让学生从表面浅显直白的语言中读出了深刻和厚重,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探究矛盾,让学生进入文本
受知识水平和阅读经验的限制,面对一篇作品,学生很难独立地挖掘到细读的关键点,进行细读、深读。所以在课堂上,需要教师设置有效问题,将学生引向文本关键点,诱发学生思考、探究。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稍加细心留意就会发现,文本中存在着看似自相矛盾的细节。如果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通过设疑,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达”的状态,然后经过深入的思考、探究,积极参与到文本的解读中来。如文本中,贾母和宝玉都问过黛玉读书问题,黛玉的两次回答却不相同。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刚念了《四书》。”而当宝玉问黛玉有没有读书,黛玉说“不曾读,只是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一前后矛盾的行为就是细读的关键点。循着这个点去追寻原因,发现黛玉的改变是因为贾母对女孩子读书的态度——“读什么书,不过认几个字罢了。”黛玉从外祖母的话中,明白了她老人家对女孩子读书的态度,所以才会有前后不一的回答。从矛盾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聪慧敏感、谨小慎微的黛玉。又如,文中有一段对贾政房间的描写:“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面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短短的一段文字中,一连出现了三个“半旧”。贾府的奴仆丫鬟尚且都身着华冠丽服,可主子为何用这半旧的物品?这组矛盾再次诱发了学生的深层次阅读。“半旧”体现了贾府的家世久远,表明贾府很有底蕴,应该是一个有着相当历史的豪门贵族。学生在深层的探究里,找到了答案。同时也领略到了语言大师的功力和匠心。 四、关注细节,让学生深入文本
孙绍振教授说:“要欣赏艺术形象,从哪里开始?从微观开始,从非常精细的细节开始。细节,精彩的细节,不但是有特点的,而且是有情感和思绪的深度。”在对文本进行细读时,除了对文本的语言进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一些细节也是值得挖掘的点。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文中有多处蕴含丰富的细节描写。如作者在文中分三次完成了对黛玉的肖像描写,可却没有一处描写黛玉的衣着服饰。这一细节不得不引起关注。因为同一回目中王熙凤的出场,作者却不惜笔墨从“头上戴的绾的”、“项上戴着”、“裙边系着”、“身上穿着”、“外面罩着”、“下面着的”等多方面极力渲染了王熙凤珠光宝气,艳妆丽服的打扮,令人瞠目结舌。作者为何对黛玉的衣饰只字不提?这恰恰是《红楼梦》一个重要的塑造人物的艺术方法,也就是“不写之写”,在“无”的地方去体现“有”,这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不写凡俗之人必有的衣饰,正是为了突显黛玉超凡脱俗的气质。真正的美人,是不需要靠脂粉、华衣装饰的。黛玉的“不写”,写出了不俗,熙凤的“重写”,写出了大俗。一个小细节,不仅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人手法,也将作者对他笔下人物的情感表露无疑。文本中有太多这样的细节,唯有耐心仔细的推敲琢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才能从语言和文本内容的结构中寻猎意义的痕迹,发现文本的真谛。
北大中文系教授周先慎說:“《红楼梦》是一部生活原生态保存得最完好而又含蕴十分深厚的作品。它在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的描绘中,蕴藏着极为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平凡而不肤浅,细腻而不冗赘,琐碎中有无限烟波,具有极大的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可如何从“琐碎”中看出“无限烟波”?文本细读无疑是一条最佳途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阅读教学,是在特定学情下的一次文本细读尝试。通过引导学生潜入文本的细微处,让他们从微观角度亲近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主动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实现与作者深层的精神对话。还语文以语文味,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
参考文献:
[1]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郭英德.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杨亚林.中学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文本细读;运用比较;沉入词语;探究矛盾;关注细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192-02
五年制高职语文第四册的小说单元,将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选编入册。按常理,名著阅读教学课堂,理应备受学生的青睐。因为影视中塑造的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形象,早已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通过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调查发现,学生更喜欢影视作品,对文本并没有预想中的阅读热情。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本人尝试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语言的表层深入到文本的内部肌理,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
一、运用比较,让学生回到文本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异同的思维方式,有比较才有鉴别,巧与拙也只有在比较中才能得到最直观的呈现。阅读教学中尝试用比较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将影视作品与文本进行比较来辨别其差异,裁定其高下。因为影视作品与原著毕竟不同。影视虽然有着丰富多彩的动人画面,但用文字能表达的内容不一定能用图像来表达。而这些不同恰恰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概括等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时,首先组织学生观看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影视片段,然后要求学生参阅文本思考讨论相关问题:(1)你认为改编的影视在内容上有没有忠实于原著?(2)演员的表演与你对原著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是否一致?(3)你认为作品中的哪些内容是影视所无法表现的?三个问题的设置,其目的是让学生回到对文本的阅读。因为学生只有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才能发现两者的不同,才能评价孰优孰劣。通过阅读比较,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认识到文本中的许多内容是影视所无法表现的,特别是最为精彩的外貌和心理描写。如作品描写迎春、探春、惜春出场的外貌时,“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等语言非常优美,更富想象力。而在影视中,三姐妹的出场让观众丝毫感觉不到这些细腻的刻画。通过影视与文本的比较,将文学本身的神奇魅力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调动了他们进一步深入挖掘的兴趣。
二、沉入词语,让学生走进文本
学生通过影视与文本对比,虽已回到文本阅读,但依旧是一种浅层次的阅读,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内容首先隐藏在文本的语言中。要想在阅读中真有所得,就需要慢读、细读。“细读”也就是“充分阅读”,就是对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挖掘。文本细读就是要“沉入词语”(南帆)“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王尚文)。可是对学生而言,由于阅历、基础和文本解读力、感受力的局限,有时很难找到进入文本的路径。那么,文本细读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在哪里?语言教育家叶圣陶说得好“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文学文本是由语词组成的,词是最小的意义单位,因此细读词语、沉入词语是走进文本的捷径。在影视与文本进行对比时,学生就发现,在影视作品中,贾府门前的奴仆并非“华冠丽服”,而是身着布衣。针对学生的这一发现,以此为切入点,细读文本。曹雪芹将“华冠丽服”四字用在了贾府门外侍仆身上,当不当?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又是什么?如果下等的仆人都是身着华冠丽服,那主人又会是怎样呢?这无疑留给了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通过寫仆人写出了贾府与别家的不同。《红楼梦》是经典,节选的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教学中通常把目光集中在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以及贾府的宏大建筑和烦琐的礼节上,很少注意到作者在文中一笔带过的人物,也就是那些仆人丫鬟。而恰恰在对那些仆人的描写中,我们同样可以读出贾府显赫的社会地位,礼节的森严,排场的繁复以及奢靡之态。接下来让学生找出文中所有对奴仆的描写。“他近日所见的这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台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及进入正室,早有许多艳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垂手侍立”。从门外侍仆的“华冠丽服”到抬轿小厮的“衣帽周全”,从二等丫头的“穿红着绿”到姬妾丫鬟的“艳妆丽服”。虽然只是寥寥几笔,却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贾府群奴像。如此众多的丫鬟仆人,其用度之广,开支之大,耗费之多,不难想象。浮华映射出的是这个封建末世家族的奢靡与腐朽,以及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趋势。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上的话,一只眼睛看纸的背面。”而细读同样也需要两只眼睛,透过表面的一字一词,读出文本内在的精彩。就这样,紧扣字词,让学生从表面浅显直白的语言中读出了深刻和厚重,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探究矛盾,让学生进入文本
受知识水平和阅读经验的限制,面对一篇作品,学生很难独立地挖掘到细读的关键点,进行细读、深读。所以在课堂上,需要教师设置有效问题,将学生引向文本关键点,诱发学生思考、探究。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稍加细心留意就会发现,文本中存在着看似自相矛盾的细节。如果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通过设疑,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达”的状态,然后经过深入的思考、探究,积极参与到文本的解读中来。如文本中,贾母和宝玉都问过黛玉读书问题,黛玉的两次回答却不相同。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刚念了《四书》。”而当宝玉问黛玉有没有读书,黛玉说“不曾读,只是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一前后矛盾的行为就是细读的关键点。循着这个点去追寻原因,发现黛玉的改变是因为贾母对女孩子读书的态度——“读什么书,不过认几个字罢了。”黛玉从外祖母的话中,明白了她老人家对女孩子读书的态度,所以才会有前后不一的回答。从矛盾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聪慧敏感、谨小慎微的黛玉。又如,文中有一段对贾政房间的描写:“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面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短短的一段文字中,一连出现了三个“半旧”。贾府的奴仆丫鬟尚且都身着华冠丽服,可主子为何用这半旧的物品?这组矛盾再次诱发了学生的深层次阅读。“半旧”体现了贾府的家世久远,表明贾府很有底蕴,应该是一个有着相当历史的豪门贵族。学生在深层的探究里,找到了答案。同时也领略到了语言大师的功力和匠心。 四、关注细节,让学生深入文本
孙绍振教授说:“要欣赏艺术形象,从哪里开始?从微观开始,从非常精细的细节开始。细节,精彩的细节,不但是有特点的,而且是有情感和思绪的深度。”在对文本进行细读时,除了对文本的语言进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一些细节也是值得挖掘的点。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文中有多处蕴含丰富的细节描写。如作者在文中分三次完成了对黛玉的肖像描写,可却没有一处描写黛玉的衣着服饰。这一细节不得不引起关注。因为同一回目中王熙凤的出场,作者却不惜笔墨从“头上戴的绾的”、“项上戴着”、“裙边系着”、“身上穿着”、“外面罩着”、“下面着的”等多方面极力渲染了王熙凤珠光宝气,艳妆丽服的打扮,令人瞠目结舌。作者为何对黛玉的衣饰只字不提?这恰恰是《红楼梦》一个重要的塑造人物的艺术方法,也就是“不写之写”,在“无”的地方去体现“有”,这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不写凡俗之人必有的衣饰,正是为了突显黛玉超凡脱俗的气质。真正的美人,是不需要靠脂粉、华衣装饰的。黛玉的“不写”,写出了不俗,熙凤的“重写”,写出了大俗。一个小细节,不仅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人手法,也将作者对他笔下人物的情感表露无疑。文本中有太多这样的细节,唯有耐心仔细的推敲琢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才能从语言和文本内容的结构中寻猎意义的痕迹,发现文本的真谛。
北大中文系教授周先慎說:“《红楼梦》是一部生活原生态保存得最完好而又含蕴十分深厚的作品。它在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的描绘中,蕴藏着极为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平凡而不肤浅,细腻而不冗赘,琐碎中有无限烟波,具有极大的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可如何从“琐碎”中看出“无限烟波”?文本细读无疑是一条最佳途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阅读教学,是在特定学情下的一次文本细读尝试。通过引导学生潜入文本的细微处,让他们从微观角度亲近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主动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实现与作者深层的精神对话。还语文以语文味,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
参考文献:
[1]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郭英德.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杨亚林.中学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