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是语言传授的实践课,而语言传授实践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学生掌握与否,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效度,都直接影响到课堂教与学的质量。如何才能切实有效的掌握到学生在课堂对知识领会的反馈,以调整上课步调或者方法,是本论文要论述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课堂效度;教学反馈;变相提问;
反馈的原理启示我们:“在一个系统中只有通过反馈才能实现控制”。因此,要是整个教学过程能平稳地推进,教师只有多渠道、准确的接收学生大量的反馈信息,才能实现合理、科学的调控 。那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全面地接收学生的反馈信息,并且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合理、适时的反馈。
1 如何定义及时有效的课堂交流及反馈。
首先要定义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一系列活动的系统。而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学生”、“学生——教师”之间信息交流不断深化的过程。其信息交流的顺畅与否,取决于教师的调控;而信息交流的深刻与否,又取决于学生的反馈。
而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接受教育学生或家长或他人对所授课程老师及课程给自己带来的意义、影响的评价。及时地掌握课堂效度有两种归类:
(一)课堂中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而对上课内容进行微调。这种掌握很考验教师本身功底以及知识技能储备,这需要教学工作者对老教师的虚心请教。
(二)课后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包括作业、测验、询问、家访、对课堂讲课效果有个切实的掌握,对课堂教学的合理性、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个性进行切实有效的评价2。
2 如何掌握课堂效度
2.1 传统方法
传统的验证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包括提问以及练习。这两者都是最常见的验收方法。提问包括课堂提问以及课后让学生思考,练习就包括课堂练习以及课后作业。这两者确实切实有效。
2.2 培养默契的师生交流
笔者在访谈一些老师过程中,了解到了这样的事例3:某大学老师在刚刚给新学生们讲课的时候,在一个知识点上面重复询问了多次在场学生:“这个知识点大家懂了么?大家能理解么?”场下学生都没有回答,神色茫然地看向老师。于是老师只能一遍一遍重复去讲,越讲越通俗。上课到了这里就陷入了僵值。下课铃声这时候响起了。
于是第二节课在这个知识点上面又纠结了许久。延误了一些课时。下课后。老师问学生,这课是不是很难?学生说还好,只是老师发问的时候大家都不敢回应而已。老师很惊奇:“为什么?”学生:“原因有很多吧。在以前,中学的时候很多老师在学生说懂了以后都会提问同学们到底是否懂了。 因为大家都怕说错,怕老师您也会这样,点人起来说出个所以然来,所以大家干脆都不出声。再加上我们以为您会说不懂的同学自己回去再看看书吧,然后继续讲下去的,没想到您就停留在那里了。”
于是,该老师就吸取教训,开始主动去慢慢的和大家培养默契,现在讲课时她只要扫视一下同学们的眼睛就知道大家懂还是没懂了
这事例里面就充分反映了一个问题: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面的互相反馈是一个双向的交流,一边的交流停顿都会导致另一边的停滞。但这只能在提升老师的职业技术来弥补,毕竟学生在课堂上是单向传授的。有经验的老师可以从学生眼神即可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否,这听起来似乎不能用一个量性去度量这样的一种教学情景。但从小学、初中、乃至大学的老师,似乎都认同了这样一种观点,或者说,除了眼神与表情外,还能通过学生的一些细节去掌握学生的当时心态:
比如,一次成功的课堂里面:学生会在即时老师没有提问的情况下,也会自觉地提出自己的疑问,甚至气氛热烈的课堂中,学生更会争先恐后地去表达自己的思考不清楚的地方。又比如课堂作业的时候。学生会在课堂作业顺着作业脉络,会发觉到自己这节课学习的盲点,这时候老师要是加以察觉,比如在教室走动,观察学生自己思考的思路,并加以指正,而且举一反三的,该同学不懂的,即是别的同学也没思索到的,当着课堂再讲解这误区或盲点,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都是一些课堂细节,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课堂走向。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益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如,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教师的教就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如”。
3 如何促进更有效的课堂交流
3.1 关于探究性对话和形成性对话。
在Thomas s.c.farrell所著的《反思课堂交流——亚洲案例》一书中详细论述了这样一种观点;在很多课堂中,两种类型的师生对话占据着主导位置,它们分别是探究性对话和形成性对话。巴恩斯(1976)提出:“形成性对话与探究性对话是完全相反的。”探究性对话是通过迂回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这表现在教师面对学生时似乎犹豫不决,难以给出明确的答案或评价;然而形成性对话却比较直观——教师遵循这一种直接的教学活动顺序:启发/提问——回应/作答——教师加以评价。不过,就像巴恩斯(1976)指出的那样,如果教师评价的比学生答复的多,他们往往是“含蓄地贬低学生的知识、贬低学生促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能力。”
因此我们首先得出的结论是,变相反问首先就是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要不然老师理解不了学生的不理解,老师就只能把固定的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老师只把固定的教学任务交给了学生。这里面,教师就不是充当了引导者的作用,而只是一个“模具制造机,”这样的课堂,老师甚至都不会去了解学生的思考,何来教学效果?
3.2 不同形式的课堂交流
首先得让学生知道,是他们促进了课堂的发展,教师急于去了解他们课堂的心理变化,以及对当前课时的变化。
其次展开小团体教学的方法,每个团体都代表学生分类,每一个分类都有不一样的进度。如何有效地体会对方呢?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什么样的课堂最让他们放松呢?答案是“玩”的课堂。思考学生想要,就能比学生更早地去把握住课堂的走向。而小团体的教学能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 3.3 师生要排除自己的主观判断,
这是关键的环节。学生本身放任自流的话,很难学习到真正的信息。老师本身判断学生的理解错误的话,课堂就出现了误差。但其实真正的课堂只能减少误差,几乎不能做到排除误差。
这里列举一位语文老师的课堂小游戏,对教学工作颇有启发:这位老师在讲通过文段内部逻辑来理解作者表达意图的时候,他告诉学生们:“我们往往只相信我们看到的,而完全忽略掉了我们的理性判断,导致我们对文段的理解出现主观偏差。”
然后他让学生们做一个小游戏,他带领他们做动作,先摸摸自己左肩,再摸摸右肩,摸摸左脸,摸摸右脸,让所有同学跟着做,最后这位老师把自己的收放到他的头顶,但他嘴上说的是放到额头上。于是基本上所有人都没有听他说话,而是跟着他把手放到头顶。
于是这位老师微笑着告诉大家:“大家发现自己错了吗?”不光这些学生们,每位任课的老师在课堂上,也会发现自己错了吗?
4 结语
“为什么我们费尽心思想要学生们去做的事情,他们不光不明白,还压根儿就不听。我希望开始上这堂课,但是学生们却不停地拿上周家庭作业的事情来问我,而我明明已经讲评过了。这到底是为什么?”这估计是每一位要提高自己教学技巧及素养的老师在成长过程中都要提及的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质量。笔者觉得,“变相反问”是个很好的方法,与学生站在同一出发点,一起感受课堂的发展变化,作为教师又作为学生地去思考,并及时从与学生的交流中看到自己的误差,充满喜悦地去感受传授知识带来的欣喜,是课堂应该遵循的正确方向。但是,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与不断完善,一定有更多的课堂交流与反馈及时的方法产生,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美)阿来萨peter W.Airasian著,徐士强译.课堂评估: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新加坡)Thomas s.c.farrell编著.反思课堂交流——亚洲案例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 毛佩清.教育新视野——实验教师反思辑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 刘志军 著 课堂评价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荷初)
关键词:课堂效度;教学反馈;变相提问;
反馈的原理启示我们:“在一个系统中只有通过反馈才能实现控制”。因此,要是整个教学过程能平稳地推进,教师只有多渠道、准确的接收学生大量的反馈信息,才能实现合理、科学的调控 。那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全面地接收学生的反馈信息,并且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合理、适时的反馈。
1 如何定义及时有效的课堂交流及反馈。
首先要定义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一系列活动的系统。而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学生”、“学生——教师”之间信息交流不断深化的过程。其信息交流的顺畅与否,取决于教师的调控;而信息交流的深刻与否,又取决于学生的反馈。
而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接受教育学生或家长或他人对所授课程老师及课程给自己带来的意义、影响的评价。及时地掌握课堂效度有两种归类:
(一)课堂中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而对上课内容进行微调。这种掌握很考验教师本身功底以及知识技能储备,这需要教学工作者对老教师的虚心请教。
(二)课后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包括作业、测验、询问、家访、对课堂讲课效果有个切实的掌握,对课堂教学的合理性、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个性进行切实有效的评价2。
2 如何掌握课堂效度
2.1 传统方法
传统的验证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包括提问以及练习。这两者都是最常见的验收方法。提问包括课堂提问以及课后让学生思考,练习就包括课堂练习以及课后作业。这两者确实切实有效。
2.2 培养默契的师生交流
笔者在访谈一些老师过程中,了解到了这样的事例3:某大学老师在刚刚给新学生们讲课的时候,在一个知识点上面重复询问了多次在场学生:“这个知识点大家懂了么?大家能理解么?”场下学生都没有回答,神色茫然地看向老师。于是老师只能一遍一遍重复去讲,越讲越通俗。上课到了这里就陷入了僵值。下课铃声这时候响起了。
于是第二节课在这个知识点上面又纠结了许久。延误了一些课时。下课后。老师问学生,这课是不是很难?学生说还好,只是老师发问的时候大家都不敢回应而已。老师很惊奇:“为什么?”学生:“原因有很多吧。在以前,中学的时候很多老师在学生说懂了以后都会提问同学们到底是否懂了。 因为大家都怕说错,怕老师您也会这样,点人起来说出个所以然来,所以大家干脆都不出声。再加上我们以为您会说不懂的同学自己回去再看看书吧,然后继续讲下去的,没想到您就停留在那里了。”
于是,该老师就吸取教训,开始主动去慢慢的和大家培养默契,现在讲课时她只要扫视一下同学们的眼睛就知道大家懂还是没懂了
这事例里面就充分反映了一个问题: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面的互相反馈是一个双向的交流,一边的交流停顿都会导致另一边的停滞。但这只能在提升老师的职业技术来弥补,毕竟学生在课堂上是单向传授的。有经验的老师可以从学生眼神即可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否,这听起来似乎不能用一个量性去度量这样的一种教学情景。但从小学、初中、乃至大学的老师,似乎都认同了这样一种观点,或者说,除了眼神与表情外,还能通过学生的一些细节去掌握学生的当时心态:
比如,一次成功的课堂里面:学生会在即时老师没有提问的情况下,也会自觉地提出自己的疑问,甚至气氛热烈的课堂中,学生更会争先恐后地去表达自己的思考不清楚的地方。又比如课堂作业的时候。学生会在课堂作业顺着作业脉络,会发觉到自己这节课学习的盲点,这时候老师要是加以察觉,比如在教室走动,观察学生自己思考的思路,并加以指正,而且举一反三的,该同学不懂的,即是别的同学也没思索到的,当着课堂再讲解这误区或盲点,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都是一些课堂细节,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课堂走向。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益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如,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教师的教就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如”。
3 如何促进更有效的课堂交流
3.1 关于探究性对话和形成性对话。
在Thomas s.c.farrell所著的《反思课堂交流——亚洲案例》一书中详细论述了这样一种观点;在很多课堂中,两种类型的师生对话占据着主导位置,它们分别是探究性对话和形成性对话。巴恩斯(1976)提出:“形成性对话与探究性对话是完全相反的。”探究性对话是通过迂回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这表现在教师面对学生时似乎犹豫不决,难以给出明确的答案或评价;然而形成性对话却比较直观——教师遵循这一种直接的教学活动顺序:启发/提问——回应/作答——教师加以评价。不过,就像巴恩斯(1976)指出的那样,如果教师评价的比学生答复的多,他们往往是“含蓄地贬低学生的知识、贬低学生促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能力。”
因此我们首先得出的结论是,变相反问首先就是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要不然老师理解不了学生的不理解,老师就只能把固定的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老师只把固定的教学任务交给了学生。这里面,教师就不是充当了引导者的作用,而只是一个“模具制造机,”这样的课堂,老师甚至都不会去了解学生的思考,何来教学效果?
3.2 不同形式的课堂交流
首先得让学生知道,是他们促进了课堂的发展,教师急于去了解他们课堂的心理变化,以及对当前课时的变化。
其次展开小团体教学的方法,每个团体都代表学生分类,每一个分类都有不一样的进度。如何有效地体会对方呢?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什么样的课堂最让他们放松呢?答案是“玩”的课堂。思考学生想要,就能比学生更早地去把握住课堂的走向。而小团体的教学能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 3.3 师生要排除自己的主观判断,
这是关键的环节。学生本身放任自流的话,很难学习到真正的信息。老师本身判断学生的理解错误的话,课堂就出现了误差。但其实真正的课堂只能减少误差,几乎不能做到排除误差。
这里列举一位语文老师的课堂小游戏,对教学工作颇有启发:这位老师在讲通过文段内部逻辑来理解作者表达意图的时候,他告诉学生们:“我们往往只相信我们看到的,而完全忽略掉了我们的理性判断,导致我们对文段的理解出现主观偏差。”
然后他让学生们做一个小游戏,他带领他们做动作,先摸摸自己左肩,再摸摸右肩,摸摸左脸,摸摸右脸,让所有同学跟着做,最后这位老师把自己的收放到他的头顶,但他嘴上说的是放到额头上。于是基本上所有人都没有听他说话,而是跟着他把手放到头顶。
于是这位老师微笑着告诉大家:“大家发现自己错了吗?”不光这些学生们,每位任课的老师在课堂上,也会发现自己错了吗?
4 结语
“为什么我们费尽心思想要学生们去做的事情,他们不光不明白,还压根儿就不听。我希望开始上这堂课,但是学生们却不停地拿上周家庭作业的事情来问我,而我明明已经讲评过了。这到底是为什么?”这估计是每一位要提高自己教学技巧及素养的老师在成长过程中都要提及的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质量。笔者觉得,“变相反问”是个很好的方法,与学生站在同一出发点,一起感受课堂的发展变化,作为教师又作为学生地去思考,并及时从与学生的交流中看到自己的误差,充满喜悦地去感受传授知识带来的欣喜,是课堂应该遵循的正确方向。但是,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与不断完善,一定有更多的课堂交流与反馈及时的方法产生,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美)阿来萨peter W.Airasian著,徐士强译.课堂评估: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新加坡)Thomas s.c.farrell编著.反思课堂交流——亚洲案例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 毛佩清.教育新视野——实验教师反思辑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 刘志军 著 课堂评价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荷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