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差异合作“点” 实现课堂和谐共融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erv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变教学差异为教学资源,探寻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几个课型中适于学生合作交流的差异合作“点”,让学生在差异合作中,碰撞思维,交融思想,达成共识,从而实现不同层面的学生共同提高,和谐发展。
  【关键词】差异 合作“点” 和谐发展
  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往往存在很大的不同,造成的学习结果也就不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努力变这种差异为教学资源,探寻适于学生合作交流的差异合作“点”,让学生在差异合作中,碰撞思维,交融思想,达成共识,从而实现不同层面的学生共同提高,和谐发展。
  一、新授课差异合作“点”——探究获取新知
  由于学生的认知差异及知识基础的不同,他们对知识理解的程度就会出现差异,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面看待问题,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在新课学习中,笔者常常将新知探究作为差异合作“点”,让学生在智慧共融的合作中,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清思路,形成观点。比如学习“9加几”时,对于9 6=?,不同层面的学生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低认知水平的学生一般采用数的方法,即从9开始接着数6个数,得到15;一般的学生会采用凑十法,即将6分成1和5,9 1=10,10 5=15;而部分优秀学生会这样去算,把9看成10,10 6=16,多加了1,再减去1,16-1=15,这种方法实际上运用了加减法的运算性质。三种算法代表着不同层面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的智慧进行碰撞,在碰撞中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结论,获得9加几的计算方法。
  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往往存有疑惑,此时,适时组织合作讨论,能使学生在相互的启发中明晰知识,弄清算理。比如学习“比例尺”时,在教学比例尺的意义之后,出示下面的题目:某个零件长2毫米,画在图纸上长4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结果出现了下面两种做法:
  (1)4厘米=40毫米 2∶40=1∶20
  (2)4厘米=40毫米 40∶2=20∶1
  哪种做法对?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最终达成共识:不管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大还是小,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都要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这时又有学生提出,比例尺通常写成前项是1的比,可为什么这道题的比例尺却是后项是1呢?学生又一次陷入深思,再一次引发了争论。经过又一轮的讨论,学生终于进一步弄清了比例尺的两种情况:把实际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后画在图纸上,这时比例尺的前项是1;而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數后画在图纸上,这时比例尺的后项是1。正是有了这样的合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渐由片面走向全面,由疑惑走向清晰,由表面走向深入。
  二、练习课差异合作“点”—— “同质”组内交流
  平日学习中,大多数时间里学生都是在异质小组中进行学习,在上练习课时,笔者常常采用“走位制”,即按优、中、低三个层次重新编组,组成三个“同质”组,设置必做题与选做题,订正练习时,学生在各自“同质”组内订正习题,教师则根据情况灵活参与。比如在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后,教师出示下面一组题目。
  火眼金睛辨对错:
  28×136×136×72=(28 72)×136 ( )
  (40 8)×25=40×25 8 ( )
  25×125×4×8=25×4 125×8 ( )
  99×28=100-1×28 ( )
  这组题目对于中上游学生来说问题不大,而对学困生来说却存在一定的困难。订正时,学困生与教师组成一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中上游学生在同质小组内自主进行订正。优生完成后,可做选做题,用简算方法计算25×46 50×27。选做题的订正,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质组内讨论,教师可同步参与。
  “同质”组内交流,有效地解决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问题,学困生通过单独的辅导讲解,弄清算法算理,弥补学习缺陷。优生通过完成提高题,拓展思维宽度,发展思维深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收获着同样的成功喜悦。
  三、复习课差异合作“点”——构建知识网络图
  单元复习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构建单元知识网络图,将平日学到的孤立的、零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课前学生先对单元知识进行自主整理,梳理出本单元知识点。课堂上将单元知识网络图的构建确定为差异合作点,即学生先在组内合作,交流自己整理的内容,并对其中一份“作品”修改补充,准备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教师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和点拨,引领学生寻找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梳理解题策略,对易出错、易混淆的知识进行辨析等,最终构建出系统完善的单元知识结构图表。在此过程中,“差异”成为最佳的课程资源,学生间不一样的认识,不一样的思维模式,不一样的展示成果,得到充分的碰撞,在碰撞中相互矫正,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实现差异共融,共同提升。
  四、讲评课差异合作“点”——个性化矫正改错 在单元测试讲评课时,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讲台上教师滔滔不绝,座位上学生索然无味,一节课下来,教师累得筋疲力尽,学生也没有多大进步。原因就是这种讲评方式缺少针对性,讲解时,很多学生对于没有错的题目觉得会了不必再听,而讲到有错的题时又可能在开小差。经过一番实践后,笔者在讲评课上分两段进行:前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集体矫正共性问题,剩下的大多数时间里,进行互助式个性矫正。互助式个性矫正是指 “一对一”互助改错,具体操作方法:教师先对学优生的试卷进行二次批阅,无错后,由他们担任学困生的小老师。而其他学生则两两结成对子,对照正确答案自主批改,向对方讲解出错题的算理,卷子改完后,也可加入辅导学困生的行列。课堂上,常常会看到几名学生同时辅导一生的感人场面。学生进行矫正改错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批改,对于学生还存在的疑惑问题,根据情况具体解答。在这样的互助合作中,大部分学生的问题能得到有效的突破,学优生在当小老师的过程中,要讲得明白,讲出根据,讲出方法,所以对算理的理解更加透彻,长而久之,总结概括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对于学困生来说,一对一的帮扶更具针对性,能及时地帮助他们弥补学习上的缺陷,学习信心也会得以重拾。
  差异合作“点”的研究,让学生间的差异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碰撞思维,交融差异,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山东省莱州市实验小学 261400)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教师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学生看上去对答如流、回应得很好,然而一到做练习环节,往往一做就错。这种“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教师,也影响着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深入解决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问题,关键还是在课堂。一是充分铺陈新知展开过程,整合变通;二是提升练习的思维品质,循序渐进;三是提高思维的能力,因材施教。  【关键词】一听就懂,一做就错 教学误区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
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对其今后自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会学、想学、善学,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一方面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性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与时俱进的纲领和宣言.应当从"新"、"深"、"实"三个方面认真领会和把握其精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柱作用的一部民事权益保障法,其颁行加快了我国民法法典化的进程;在保护民事权益、规制行为自由、厘定责任边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