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教育改革 教师教育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010-02
在教育改革实践中,不少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对教育教学工作研究的热情不高,不愿意过多地投入研究精力,影响了自身专业研究能力的提高。这时,学校的外部促进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学校如何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研究能力呢?下面笔者谈谈我校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组织理论学习,加强专业阅读,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们在长期的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无疑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但也难免会出现一些落后、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影响教育教学改革,阻碍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要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就要从观念上转变教师对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认识,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组织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是广大教师教学的依据,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我校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通过多种途径、方式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标准,加深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
(二)向教师推荐一些好书,引导教师加强专业阅读。教师在阅读经典教育论著的过程中会学到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思想、观点、方法,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教育教学智慧。因此,我校每月向教师推荐一本好书,并鼓励他们将阅读收获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三)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给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专业阅读提供有力的保障。我校将理论学习活动纳入日常工作计划中;将阅读活动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中;定期开展课例分析、撰写论文等活动,积极引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二、借助网络教育平台,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网络学习与教研作为一种新型的继续教育方式,能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解决教师在专业成长中遇到的困惑,为此,我校给每一位教师配备了教学手提电脑。而之前我校由于资金短缺,给全校160多位教师配备的台式电脑不过10台,手提电脑就更少了,仅有2台。限于当时的条件,教师们在平时的业务学习中没能利用好网络这个信息平台,对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接触得少、迟,影响了我校教育科研的发展。自从教师人手一台教学手提电脑后,我校教师懂得了如何运用网络资源,如何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进行网络学习、网络研讨、家校联系等,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
比如,我市进行基础教育改革,推行有效教育实验,我校在参与有效教育实验的过程中,就先让每位教师课后在网上学习有关有效教育的理论、操作流程等,使得有效教育的先进理念在教师中形成了面的扩散,教师们对如何开展有效教育研究和实践达成了共识。可见,网络学习与教研对于课程改革的实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校教师还通过网络平台建立了家长交流QQ群。家长可以通过QQ向教师了解孩子的情况,家长之间也可以通过QQ互相交流教育方法。
三、注入活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引导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实验
2010年11月,我校开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效教育体系的创立人、云南师范大学的孟照彬教授应邀来到我市,开展了第一期培训工作,我校全体领导及20多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培训学习。随着学习和研究的深入,我校将EEPO教学法推广到全校,由领导和骨干教师带头,立足于常态课堂,在校内开展了各年级各学科的EEPO方式研讨课,从而促进教师各项能力的提高。
1.把握教材的能力
多次参加校内、外的听、评课活动后,笔者有一个切身的感受,那就是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处理教材的方式方法。所谓“教材处理”,就是教师将教材内容进行精选、加工和组织,使之有利于学生接受,简言之就是“教什么”“怎么教”。在对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三角形》进行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校教师普遍感到:该课教学内容分散,难以把握重点;教学活动较多,难以合理取舍;学生实践活动少,难以突破难点。这就对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笔者设计教案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图形入手,进行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置具体的问题,使学生在合作交流时能围绕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探讨;难点(画三角形的高)释疑点拨到位;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给每一名学生展示的机会,活跃学生思维。课后,笔者向其他教师分享了自己对于本节课的备课思路,并与其他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带动教师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我校多次开展类似这样的交流活动,切实提高了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2.课堂调控能力
课堂调控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提高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并非易事。首先,教师必须灵活把握教材。在备课时,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做到信手拈来,驾轻就熟,在课堂上有效地点拨和引导学生。其次,教师必须冷静处理突发事件。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直接反映了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高低,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好,会严重干扰教学。面对突发状况,教师要保持冷静,巧妙处理。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一定要讲究技巧,可运用以变应变法、顺手推舟法、妙语补失法、借题发挥法、幽默调侃法、将错就错法、巧妙暗示法等方法,把学生“拉回”课堂教学上。再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式、互动式的引导,引导要点到为止,让学生心领神会即可。最后,教师必须对课堂活动进行精心设计。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大多是在备课时预设的,但是在新问题出现时,备课时预设的活动未必就能用得上,这时教师就要运用教学智慧灵活处理。
EEPO培训与研讨让教师们达成共识:上一节研究课,并不仅仅是执教教师一个人的事情,也是听课教师的事情。基于这种共识,我校教师积极投入到EEPO研讨学习中,以此提高自己把握教材、调控课堂等能力。
(二)引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
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是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的研究活动,其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近年来我校推出了“MS—EEPO方式集体备课的实践与探究”小课题研究、广西区级课题“平台互动方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小学实施探究型课程的过程管理研究”“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和玉林市级课题“小学中年级学生写作思维拓宽训练的研究与实践”等20多个课题,以课题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们通过申报课题的方式,将现实问题提升为研究性课题,通过查找相关文献、与其他教师进行合作、将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等途径,设计课题研究的目标,总结、构建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式,确定研究方法与步骤。下面,笔者以本校课题“小学实施探究型课程的过程管理研究”的研究为例,对研究过程加以说明。 1.确定实施探究型课程的目标。我们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推理能力,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团队合作、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精神,对于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
2.构建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式。在课题研究中,我校以问题为中心,侧重于让学生独立钻研、合作探究、充分发展,确定了“引导—探究—发展”教与学的基本模式。
3.实施步骤。第一阶段(2013—2014),在3—5年级部分班级展开探究实践试点工作,每周1—2课时,力争发现并形成一批较为成熟的案例。第二阶段(2014—2015),在3—5年级设置探究型课程,每周1—2课时,通过教学研究与实践,调整并完善各年级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及时总结、整理出一系列较有价值的经验和成果。第三阶段(2015年至今),在1—5年级全面设置探究型课程,每周1—2课时。在深入研究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完成《小学实施探究型课程的行动研究》撰写工作,并在全校推广研究成果。
4.实施探究型课程的主要措施。(1)积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加深课题研究的深度。营造浓厚的课题研究氛围,引导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并进行阶段性考评;平时引导教师多听课、交流、积累、思考与总结。(2)进一步加强直观教学,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单在提高自身教学语言表达能力上下工夫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解决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我校积极倡导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教学容量,增加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吸引力。(3)及时展示研究成果。我校要求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积极撰写实验报告、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和经验总结等,以此帮助教师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提出策略、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无疑能让教师将学习、思考、实践、总结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与课题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日常教育活动具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使教师的工作方式更具有科学性。出于研究的需要,教师必须阅读专业书籍,汲取理论养料,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每一次活动。这样的过程无疑会大大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研究能力,有力地促进他们的专业化发展。这个过程虽然充满艰辛,但也充满挑战,教师的专业能力正是在这种真刀真枪的“实战”中成长的。
总之,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我校将继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究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责编 秦越霞)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010-02
在教育改革实践中,不少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对教育教学工作研究的热情不高,不愿意过多地投入研究精力,影响了自身专业研究能力的提高。这时,学校的外部促进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学校如何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研究能力呢?下面笔者谈谈我校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组织理论学习,加强专业阅读,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们在长期的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无疑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但也难免会出现一些落后、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影响教育教学改革,阻碍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要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就要从观念上转变教师对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认识,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组织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是广大教师教学的依据,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我校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通过多种途径、方式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标准,加深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
(二)向教师推荐一些好书,引导教师加强专业阅读。教师在阅读经典教育论著的过程中会学到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思想、观点、方法,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教育教学智慧。因此,我校每月向教师推荐一本好书,并鼓励他们将阅读收获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三)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给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专业阅读提供有力的保障。我校将理论学习活动纳入日常工作计划中;将阅读活动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中;定期开展课例分析、撰写论文等活动,积极引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二、借助网络教育平台,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网络学习与教研作为一种新型的继续教育方式,能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解决教师在专业成长中遇到的困惑,为此,我校给每一位教师配备了教学手提电脑。而之前我校由于资金短缺,给全校160多位教师配备的台式电脑不过10台,手提电脑就更少了,仅有2台。限于当时的条件,教师们在平时的业务学习中没能利用好网络这个信息平台,对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接触得少、迟,影响了我校教育科研的发展。自从教师人手一台教学手提电脑后,我校教师懂得了如何运用网络资源,如何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进行网络学习、网络研讨、家校联系等,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
比如,我市进行基础教育改革,推行有效教育实验,我校在参与有效教育实验的过程中,就先让每位教师课后在网上学习有关有效教育的理论、操作流程等,使得有效教育的先进理念在教师中形成了面的扩散,教师们对如何开展有效教育研究和实践达成了共识。可见,网络学习与教研对于课程改革的实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校教师还通过网络平台建立了家长交流QQ群。家长可以通过QQ向教师了解孩子的情况,家长之间也可以通过QQ互相交流教育方法。
三、注入活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引导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实验
2010年11月,我校开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效教育体系的创立人、云南师范大学的孟照彬教授应邀来到我市,开展了第一期培训工作,我校全体领导及20多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培训学习。随着学习和研究的深入,我校将EEPO教学法推广到全校,由领导和骨干教师带头,立足于常态课堂,在校内开展了各年级各学科的EEPO方式研讨课,从而促进教师各项能力的提高。
1.把握教材的能力
多次参加校内、外的听、评课活动后,笔者有一个切身的感受,那就是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处理教材的方式方法。所谓“教材处理”,就是教师将教材内容进行精选、加工和组织,使之有利于学生接受,简言之就是“教什么”“怎么教”。在对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三角形》进行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校教师普遍感到:该课教学内容分散,难以把握重点;教学活动较多,难以合理取舍;学生实践活动少,难以突破难点。这就对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笔者设计教案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图形入手,进行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置具体的问题,使学生在合作交流时能围绕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探讨;难点(画三角形的高)释疑点拨到位;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给每一名学生展示的机会,活跃学生思维。课后,笔者向其他教师分享了自己对于本节课的备课思路,并与其他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带动教师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我校多次开展类似这样的交流活动,切实提高了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2.课堂调控能力
课堂调控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提高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并非易事。首先,教师必须灵活把握教材。在备课时,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做到信手拈来,驾轻就熟,在课堂上有效地点拨和引导学生。其次,教师必须冷静处理突发事件。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直接反映了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高低,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好,会严重干扰教学。面对突发状况,教师要保持冷静,巧妙处理。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一定要讲究技巧,可运用以变应变法、顺手推舟法、妙语补失法、借题发挥法、幽默调侃法、将错就错法、巧妙暗示法等方法,把学生“拉回”课堂教学上。再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式、互动式的引导,引导要点到为止,让学生心领神会即可。最后,教师必须对课堂活动进行精心设计。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大多是在备课时预设的,但是在新问题出现时,备课时预设的活动未必就能用得上,这时教师就要运用教学智慧灵活处理。
EEPO培训与研讨让教师们达成共识:上一节研究课,并不仅仅是执教教师一个人的事情,也是听课教师的事情。基于这种共识,我校教师积极投入到EEPO研讨学习中,以此提高自己把握教材、调控课堂等能力。
(二)引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
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是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的研究活动,其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近年来我校推出了“MS—EEPO方式集体备课的实践与探究”小课题研究、广西区级课题“平台互动方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小学实施探究型课程的过程管理研究”“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和玉林市级课题“小学中年级学生写作思维拓宽训练的研究与实践”等20多个课题,以课题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们通过申报课题的方式,将现实问题提升为研究性课题,通过查找相关文献、与其他教师进行合作、将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等途径,设计课题研究的目标,总结、构建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式,确定研究方法与步骤。下面,笔者以本校课题“小学实施探究型课程的过程管理研究”的研究为例,对研究过程加以说明。 1.确定实施探究型课程的目标。我们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推理能力,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团队合作、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精神,对于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
2.构建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式。在课题研究中,我校以问题为中心,侧重于让学生独立钻研、合作探究、充分发展,确定了“引导—探究—发展”教与学的基本模式。
3.实施步骤。第一阶段(2013—2014),在3—5年级部分班级展开探究实践试点工作,每周1—2课时,力争发现并形成一批较为成熟的案例。第二阶段(2014—2015),在3—5年级设置探究型课程,每周1—2课时,通过教学研究与实践,调整并完善各年级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及时总结、整理出一系列较有价值的经验和成果。第三阶段(2015年至今),在1—5年级全面设置探究型课程,每周1—2课时。在深入研究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完成《小学实施探究型课程的行动研究》撰写工作,并在全校推广研究成果。
4.实施探究型课程的主要措施。(1)积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加深课题研究的深度。营造浓厚的课题研究氛围,引导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并进行阶段性考评;平时引导教师多听课、交流、积累、思考与总结。(2)进一步加强直观教学,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单在提高自身教学语言表达能力上下工夫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解决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我校积极倡导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教学容量,增加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吸引力。(3)及时展示研究成果。我校要求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积极撰写实验报告、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和经验总结等,以此帮助教师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提出策略、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无疑能让教师将学习、思考、实践、总结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与课题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日常教育活动具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使教师的工作方式更具有科学性。出于研究的需要,教师必须阅读专业书籍,汲取理论养料,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每一次活动。这样的过程无疑会大大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研究能力,有力地促进他们的专业化发展。这个过程虽然充满艰辛,但也充满挑战,教师的专业能力正是在这种真刀真枪的“实战”中成长的。
总之,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我校将继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究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