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生职业荣誉感是指高职生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具有极大的主观渴望和自豪的精神状态,它对促进高职生努力向上、奋发进取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既是高职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又是其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然而,多年来,社会上对技能人才存在偏见甚至是歧视,让许多高职生职业荣誉感并不强,不想当技工、不愿当技工,觉得当技工低人一等。随着制造业强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层面对工匠精神越来越重视,2016年至2018年,“工匠精神”三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与此同时,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打造大国工匠、培育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在此情形下,高职院校在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应重视职业荣誉感的培养,应以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的职业荣誉感,以帮助学生形成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职工队伍的素质和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水平,培育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國创造的全面跨越做好人才准备。
所谓“工匠精神”,一般认为包括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高职院校积极弘扬工匠精神,激发高职生职业荣誉感,应引导和帮助高职生做到如下三点:
一是认知“工匠”职业。高职院校应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帮助学生发展职业认知。一方面,让高职生认识到,在当代中国,“工匠”职业非常重要,精益求精、严谨认真、专注敬业、富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工匠”,在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资源、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引导高职生接触和认识专业所对应的职业体系,确定职业上升通道,了解职业发展空间,从而找到努力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引导高职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描绘职业成长蓝图,促使高职生最终通过不断努力,成长为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工匠”。这一过程,也将是高职生走上社会后,不断实现个人价值、人生理想,不断获得自豪感的过程。
二是习得“工匠”技能。高职院校应加快课程改革步伐,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及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双管齐下,使学生既打下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又习得切实的实践技能。可考虑结合当地加工制造产业、特色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用人需求,和企业共同合作开展产品创新和改革工作,为学生制定定向培养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应适当安排学生到相关岗位实习,使其熟练掌握业务和技能,甚至形成一定的专长。当高职生学有所长、学有所专时,他们往往会对自己的专业领域充满信心,产生极大的兴趣,甚至能够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创造性地加以解决,由此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三是树立“工匠”榜样。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建立“工匠”案例库。高职教师可收集国内外工匠事例,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建立“工匠”案例教学库,开展工匠事迹宣传,通过榜样效应,让高职生深刻认识到什么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邀请“名工名匠”来校,以促进职业荣誉感示范效应的形成。高职院校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聘请相关专业技术领域的能工巧匠来校授课或者举办座谈,与教师交流经验,向学生传授国内外最新的技能。教学或者座谈现场可适当设置互动环节,让能工巧匠可以就听众的疑问作现场解答和互动,从而帮助高职生形成职业荣誉感。
总之,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提升高职生职业荣誉感,是建设制造业强国的需要,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和实力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促进高职生认知“工匠”职业、习得“工匠”技能、树立“工匠”榜样,从而极大地提升其职业荣誉感。而职业荣誉感反过来也会激发高职生学习、创造的内生动力,赋予其自我价值实现的获得感以及创造的快乐,从而真正从心底悦纳“工匠”职业,走上社会后成功转型成为各个专业领域的“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当然,政府也应加大力度宣传技术工人的重要性,提高技术工人的经济待遇,在社会上营造重视技术工人、推崇工匠精神的氛围,从而提升高职生的职业荣誉感。
所谓“工匠精神”,一般认为包括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高职院校积极弘扬工匠精神,激发高职生职业荣誉感,应引导和帮助高职生做到如下三点:
一是认知“工匠”职业。高职院校应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帮助学生发展职业认知。一方面,让高职生认识到,在当代中国,“工匠”职业非常重要,精益求精、严谨认真、专注敬业、富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工匠”,在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资源、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引导高职生接触和认识专业所对应的职业体系,确定职业上升通道,了解职业发展空间,从而找到努力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引导高职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描绘职业成长蓝图,促使高职生最终通过不断努力,成长为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工匠”。这一过程,也将是高职生走上社会后,不断实现个人价值、人生理想,不断获得自豪感的过程。
二是习得“工匠”技能。高职院校应加快课程改革步伐,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及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双管齐下,使学生既打下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又习得切实的实践技能。可考虑结合当地加工制造产业、特色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用人需求,和企业共同合作开展产品创新和改革工作,为学生制定定向培养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应适当安排学生到相关岗位实习,使其熟练掌握业务和技能,甚至形成一定的专长。当高职生学有所长、学有所专时,他们往往会对自己的专业领域充满信心,产生极大的兴趣,甚至能够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创造性地加以解决,由此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三是树立“工匠”榜样。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建立“工匠”案例库。高职教师可收集国内外工匠事例,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建立“工匠”案例教学库,开展工匠事迹宣传,通过榜样效应,让高职生深刻认识到什么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邀请“名工名匠”来校,以促进职业荣誉感示范效应的形成。高职院校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聘请相关专业技术领域的能工巧匠来校授课或者举办座谈,与教师交流经验,向学生传授国内外最新的技能。教学或者座谈现场可适当设置互动环节,让能工巧匠可以就听众的疑问作现场解答和互动,从而帮助高职生形成职业荣誉感。
总之,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提升高职生职业荣誉感,是建设制造业强国的需要,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和实力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促进高职生认知“工匠”职业、习得“工匠”技能、树立“工匠”榜样,从而极大地提升其职业荣誉感。而职业荣誉感反过来也会激发高职生学习、创造的内生动力,赋予其自我价值实现的获得感以及创造的快乐,从而真正从心底悦纳“工匠”职业,走上社会后成功转型成为各个专业领域的“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当然,政府也应加大力度宣传技术工人的重要性,提高技术工人的经济待遇,在社会上营造重视技术工人、推崇工匠精神的氛围,从而提升高职生的职业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