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项目建设管理单位和审计的大目标是一致的,前者是基建项目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后者是项目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服务者。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审计关系,才能使两者有效配合,才能提高跟踪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及时发现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偏差,从而达到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关键词: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防范;
审计是作为第三者参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而不是建设项目负责人,更不是监工,审计机关不是从事建设管理、施工、监理方面的具体工作,而是履行对上述工作的监督职能,堵塞项目建设漏洞、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实现促进这些工作规范、有效运行的目标。在跟踪审计中发现问题,除发现重大违规违纪线索需要移交给有关部门处理外,应及时与项目建设单位取得联系并以书面形式反映,而不应直接干涉相关建设单位的工作。
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目前的风险
(一)因跟踪审计周期较长,人员连续性差
被审计单位可能利用亲戚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等作为搭橋牵线,针对审计人员进行腐蚀。审计人员(或聘用的中介机构人员)如果放松警惕,就有可能在跟踪过程中出现了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审计前后脱节资金量小的非重点项目因其建设周期短,没有跟踪审计的实际价值,故当前开展的跟踪审计主要针对国家或地方大型重点项目。大型重点项目的建设周期短则两、三年、长则五、六年,甚至长达七、八年。这样在审计组长、主审、审计组成员的安排上,因人员退休、职务调整、机关内部人员划分整合等因素,审计人员往往不能从一而终,跟踪期间更换审计组长、主审及审计组成员的现象非常普遍。人员的频繁更换,工作的前后交接不可避免的出现或多或少的疏漏,造成最后竣工决算审计时原始数据不齐全。再则,审计人员更换,容易使同样的问题,审计处理的方式有差别,在处罚轻重上也有差别,形成审计工作前后的不一致性。
(二)侵入项目管理,审计职能不清
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审计,打破了建设项目的传统管理模式。然而这种模式需要审计人员在建设项目过程中频繁地介入进行审计,提出审计建议,供建设单位纠正和改进工作,很容易使审计人员偏离监督咨询建议的职能,介入到建设项目管理的职能范围中。比如,关于现场签证问题,国家明确规定了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职责和具体操作规范,而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往往先要跟审计人员表态后自己才签署。甚至在有些地方,审计人员也在工程量签证单上签字认可。这样很容易造成各方利益的冲突,破坏跟踪审计所建立的权力制衡机制。
(三)审计力量有限,审计风险增大
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贯穿始终的全过程审计,涉及到项目建设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充足的审计力量,以满足跟踪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大量性。然而,在目前审计人员编制有限的情况下,面对如此繁重的审计任务,如此详细的审计内容,如此长期的审计过程,审计风险必然增大。另外,跟踪审计也对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进行跟踪审计的审计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较宽的业务知识面,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以及了解掌握最新的方法技术手段。因此,能否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提升审计能力,是影响跟踪审计效果,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风险防范
针对跟踪审计目前存在的风险,有效的风险防范主要有以下措施。
(一)正确定位跟踪审计的职能
跟踪审计主要有三方面的职能:其一,核实工程造价,为施工承包方和建设单位之间的结算依据。其二,对工程管理活动中参建主体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向建设单位(投资人或业主)报告。其三,提供咨询和建议,以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在跟踪审计实践中,一方面,要全面履行跟踪审计的职责,不可偏废,不应只重视工程造价核实的职能,而忽视跟踪审计的监督和咨询的作用。另一方面,要严守监督咨询的角色定位,以服务建设项目为己任,对于发现的工程建设管理问题,一定要通过建设单位或监理等管理机构去解决,而不能越俎代庖。同时与被审计单位明确划清各自的工作职责,做到各行其事、各负其责,避免或减少因审计越位而引发审计风险。
就目前来说,审计人员对建设项目是否可行出具审计意见,是审计机关力不能及的。因此。审计机关应找准自身的定位,把前期审计的重点放到验证、评价有关部门所做的可行性论证工作是否规范、到位,计算是否正确,所依据的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充分上,并就此发表意见,供领导部门决策时参考。
(二)完善跟踪审计的法律法规
在以往的审减金额和审减率为主的审计业绩评价标准体系基础上,应增加是否揭发舞弊、是否发现工程管理制度和程序中的重大漏洞、是否通过优化各类方案而节约建设单位的成本、是否通过改进合同条款而增进建设单位的利益等相关指标。跟踪审计是建设项目审计模式的重大创新,使传统审计的程序、内容、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使跟踪审计能健康运行,确保跟踪审计依法实施,使这一模式能更好地为工程建设项目服务,应建立一整套跟踪审计的规章制度,制定跟踪审计实施办法,健全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以及与此相衔接的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为跟踪审计人员、项目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具体的指导,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工作到位不越位、相互配合、协调运转,使跟踪审计逐步进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中。
(三)采用科学有效的审计现场管理
审计现场组织管理——建立层次管理体系;定期召开审计组业务会议。审计现场进度管理——制发审计工作联系单;制作审计横道图。审计人员还可运用专业工具钻孔取芯机对公路路面底基层、基层及面层的厚度、材料质量、材料级配以及芯样的完整性、密实性等指标进行取芯检测。对部分高估冒算,以次充好及未按设计要求施工的路段,进行工程造价调整。随着工程项目建设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的技术装备越来越先进,客观环境要求,审计人员的技术专业设备要跟上时代的发展,甚至要超前一些才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审计任务。审计人员可运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设备开展审计,对测量结果复核,核实土石方量,核定标高、距离、体积等。
(四)重点审计建设的关键环节
审计人员要建立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和谐的审计关系,首先,坚持依法办事,提高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公正意识、法纪意识,体现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正确处理好依法审计与项目进展之间的关系,在坚持原则不动摇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同时要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风险管理,重大问题的定性和处理要在内部形成共识,要通过充分的沟通、协调和意见交换,使问题得到依法处理;最后,对于项目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一些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问题,要加强分析研究,及时反映情况,促进政府有关部门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三、辨证客观评价跟踪审计的价值
在传统的竣工结算审计中,审减金额或审减率是评价审计价值、审计效益的主要标准。但对于跟踪审计来讲,它不仅控制了工程造价,还进行了监督评价和咨询建议。这不仅解决了事后审计的“马后炮”问题,使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在工程管理中及时纠正,同时它也增加了串谋成本,有利于廉政工作,这些工作成果是隐性的,无法量化的,所以不能用以往的成本和审减率宋简单的比较审计的价值,应全面客观地评价跟踪审计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黄小林.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几个关键点[J].中国审计报,2009(2).
2、任延艳.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局限性及对策[J].审计月报,2007(1).
关键词: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防范;
审计是作为第三者参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而不是建设项目负责人,更不是监工,审计机关不是从事建设管理、施工、监理方面的具体工作,而是履行对上述工作的监督职能,堵塞项目建设漏洞、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实现促进这些工作规范、有效运行的目标。在跟踪审计中发现问题,除发现重大违规违纪线索需要移交给有关部门处理外,应及时与项目建设单位取得联系并以书面形式反映,而不应直接干涉相关建设单位的工作。
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目前的风险
(一)因跟踪审计周期较长,人员连续性差
被审计单位可能利用亲戚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等作为搭橋牵线,针对审计人员进行腐蚀。审计人员(或聘用的中介机构人员)如果放松警惕,就有可能在跟踪过程中出现了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审计前后脱节资金量小的非重点项目因其建设周期短,没有跟踪审计的实际价值,故当前开展的跟踪审计主要针对国家或地方大型重点项目。大型重点项目的建设周期短则两、三年、长则五、六年,甚至长达七、八年。这样在审计组长、主审、审计组成员的安排上,因人员退休、职务调整、机关内部人员划分整合等因素,审计人员往往不能从一而终,跟踪期间更换审计组长、主审及审计组成员的现象非常普遍。人员的频繁更换,工作的前后交接不可避免的出现或多或少的疏漏,造成最后竣工决算审计时原始数据不齐全。再则,审计人员更换,容易使同样的问题,审计处理的方式有差别,在处罚轻重上也有差别,形成审计工作前后的不一致性。
(二)侵入项目管理,审计职能不清
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审计,打破了建设项目的传统管理模式。然而这种模式需要审计人员在建设项目过程中频繁地介入进行审计,提出审计建议,供建设单位纠正和改进工作,很容易使审计人员偏离监督咨询建议的职能,介入到建设项目管理的职能范围中。比如,关于现场签证问题,国家明确规定了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职责和具体操作规范,而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往往先要跟审计人员表态后自己才签署。甚至在有些地方,审计人员也在工程量签证单上签字认可。这样很容易造成各方利益的冲突,破坏跟踪审计所建立的权力制衡机制。
(三)审计力量有限,审计风险增大
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贯穿始终的全过程审计,涉及到项目建设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充足的审计力量,以满足跟踪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大量性。然而,在目前审计人员编制有限的情况下,面对如此繁重的审计任务,如此详细的审计内容,如此长期的审计过程,审计风险必然增大。另外,跟踪审计也对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进行跟踪审计的审计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较宽的业务知识面,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以及了解掌握最新的方法技术手段。因此,能否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提升审计能力,是影响跟踪审计效果,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风险防范
针对跟踪审计目前存在的风险,有效的风险防范主要有以下措施。
(一)正确定位跟踪审计的职能
跟踪审计主要有三方面的职能:其一,核实工程造价,为施工承包方和建设单位之间的结算依据。其二,对工程管理活动中参建主体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向建设单位(投资人或业主)报告。其三,提供咨询和建议,以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在跟踪审计实践中,一方面,要全面履行跟踪审计的职责,不可偏废,不应只重视工程造价核实的职能,而忽视跟踪审计的监督和咨询的作用。另一方面,要严守监督咨询的角色定位,以服务建设项目为己任,对于发现的工程建设管理问题,一定要通过建设单位或监理等管理机构去解决,而不能越俎代庖。同时与被审计单位明确划清各自的工作职责,做到各行其事、各负其责,避免或减少因审计越位而引发审计风险。
就目前来说,审计人员对建设项目是否可行出具审计意见,是审计机关力不能及的。因此。审计机关应找准自身的定位,把前期审计的重点放到验证、评价有关部门所做的可行性论证工作是否规范、到位,计算是否正确,所依据的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充分上,并就此发表意见,供领导部门决策时参考。
(二)完善跟踪审计的法律法规
在以往的审减金额和审减率为主的审计业绩评价标准体系基础上,应增加是否揭发舞弊、是否发现工程管理制度和程序中的重大漏洞、是否通过优化各类方案而节约建设单位的成本、是否通过改进合同条款而增进建设单位的利益等相关指标。跟踪审计是建设项目审计模式的重大创新,使传统审计的程序、内容、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使跟踪审计能健康运行,确保跟踪审计依法实施,使这一模式能更好地为工程建设项目服务,应建立一整套跟踪审计的规章制度,制定跟踪审计实施办法,健全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以及与此相衔接的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为跟踪审计人员、项目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具体的指导,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工作到位不越位、相互配合、协调运转,使跟踪审计逐步进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中。
(三)采用科学有效的审计现场管理
审计现场组织管理——建立层次管理体系;定期召开审计组业务会议。审计现场进度管理——制发审计工作联系单;制作审计横道图。审计人员还可运用专业工具钻孔取芯机对公路路面底基层、基层及面层的厚度、材料质量、材料级配以及芯样的完整性、密实性等指标进行取芯检测。对部分高估冒算,以次充好及未按设计要求施工的路段,进行工程造价调整。随着工程项目建设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的技术装备越来越先进,客观环境要求,审计人员的技术专业设备要跟上时代的发展,甚至要超前一些才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审计任务。审计人员可运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设备开展审计,对测量结果复核,核实土石方量,核定标高、距离、体积等。
(四)重点审计建设的关键环节
审计人员要建立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和谐的审计关系,首先,坚持依法办事,提高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公正意识、法纪意识,体现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正确处理好依法审计与项目进展之间的关系,在坚持原则不动摇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同时要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风险管理,重大问题的定性和处理要在内部形成共识,要通过充分的沟通、协调和意见交换,使问题得到依法处理;最后,对于项目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一些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问题,要加强分析研究,及时反映情况,促进政府有关部门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三、辨证客观评价跟踪审计的价值
在传统的竣工结算审计中,审减金额或审减率是评价审计价值、审计效益的主要标准。但对于跟踪审计来讲,它不仅控制了工程造价,还进行了监督评价和咨询建议。这不仅解决了事后审计的“马后炮”问题,使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在工程管理中及时纠正,同时它也增加了串谋成本,有利于廉政工作,这些工作成果是隐性的,无法量化的,所以不能用以往的成本和审减率宋简单的比较审计的价值,应全面客观地评价跟踪审计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黄小林.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几个关键点[J].中国审计报,2009(2).
2、任延艳.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局限性及对策[J].审计月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