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美院全日制本科生的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根据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分析学风建设的重点并探讨优化学风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学风建设;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教育
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教育深化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影响。在当前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学生工作管理的重心在学院把学院作为模型进行数据分析,能够较真实的反映学校学风建设的相关情况。
本文从统计分析角度出发以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为依据、以分析预警为基础、以思辨促动为动力,对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进行理论与实践上的初步探析以期对当前高校学风长效机制建设有所裨益。
一、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1.学风建设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高等学府的使命就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大学生是祖国振兴的希望和栋梁,加强学风建设才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条件,创建优良的学风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2.学风建设又是高校自身建设的重要环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学风的好坏决定着大学生的整体质量,也代表着学校的办学水平。高校在申报“211”工程的过程中,就有一些诸如四六级通过率等等的指标,与学生们的学风密切相关。在国家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学风建设一直都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重要工作。
3.学风建设是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心愿和迫切要求
家长都期望子女能够在一个有着良好氛围的校园内学习成长,老师们也都希望倾尽毕生所学让学生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们也都希望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促进和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20来岁的大学生们可塑性很强,与周围同学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因此,加强学风建设,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同学们顺利完成学业,帮助大学生在走进社会的时候实现自身价值。
二、学风建设的内涵
1.传统认为,学风就是学生的学习风气,而忽视了教育管理在学风中的作用
学风的主体是学生,但影响学风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良好的学风依赖于老师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也依赖于学生工作中的细致入微、润物无声;还依赖于优秀先进同学的光辉榜样和行为楷模。因此,学风并不单纯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融合了方方面面因素的系统问题。
2.学风建设不仅需要制度与管理,更需要学生主体的自觉
依靠制度和管理能做到的,只是让学生们机械的适应规章制度。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的抓好学风建设。因此,片面强调制度的执行,会让学风建设机械化,甚至让大学生们消极学习,敷衍学校。
3.学风建设不是学工系统的一家之责,而需要整个教育系统共同完成
如果学生工作和教育工作两极分化,缺乏融合,就难以形成合力。从学风建设的组织机构来看,其主体既有思想政治工作,又有教学管理工作;从学风建设的主体来看,既是老师们的齐心教育,又是广大学生们的积极自我教育;从学风建设的领域来看,既有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有对育人环境的优化。因此,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体师生形成的一股合力,是学生所处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的结合,是校园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结合。
三、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
1.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美术学院3个年级的全日制本科生,共2个专业和9个专业方向。共发放问卷调查1000份,回收942份,回收率为。其中艺术设计方向占63.4%,美术学方向占36.6%,男生占32.8%,女生占67.2%。调查以二、三年级的学生为主,二年级占54.1%,三年级占26.5%,一年级占19.4%。
调查形式以问卷调查为主,同时还通过与学生和老师访谈,充实相关信息。
2.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
(1)学生学习行为调查。据统计被调查学生中课程经常需要重修的占12.34%,偶尔重修和重修课程没超过两门的学生有35.6%和26.1%,这三项加在一起是61.7%。照此推算全校大约超过60%的学生都有重修课程的经历。导致重修的原因认为是“偶尔失误”的学生占20.2%,“不想学”的学生占12.6%“对课程不感兴趣没认真学”的学生占53.7%认为“教师讲得不好”的占19.3%。
这说明学生认为原因主要在自身。从问卷看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是学习不好的主导性原因有31.9%的学生认为“什么内容的课程”是平时影响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12.7%的学生因为对专业或授课内容不感兴趣而不去上课。
在调查中还发现只有23.5%的学生对学习和未来有明确的安排并有所行动 26.4%学生根本没有计划其余的学生虽然有计划但没有恒心实施。同时学生在学习中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如到课率在80%以上的学生只有52.8%有11.2%的学生承认经常不上课;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学生只有31.6%多数情况下能完成作业的学生有63.7%;在课余时间每天学习时间低于1小时的学生有89.7%低于2小时的有20.4%这说明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偶尔去图书馆的学生和很少去图书馆的学生分别是31.6%和52.5%;98.8%的学生在课余喜欢上网 96.4%的学生每天花1-2小时上网 20.1%的学生在课余喜欢在宿舍呆着或睡觉。78.8%的学生承认自己学习习惯不好 99.2%的学生认为自己基础差26.3%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方法不对。在访谈中我们同样了解到:很大一部分同学平时根本不怎么学习只是到了要考试时才突击一下。还有的同学常常通宵达旦地上网玩游戏、看小说。很多同学从来都没有仔细想过学习的问题。
(2)学生群体行为对个体学习的影响。在与学生访谈中发现学习成绩通常以宿舍为单位好或者坏。结伴学习和玩游戏、打牌的行为往往是一整个宿舍的群体行为。这说明同一宿舍学生作为相互活动、接触较紧密的群体同学之间特别是关系亲密的同学彼此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状态对对方的学习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如10.28%的学生在“其他同学作弊时如果老师没有发现就想效仿”,值得注意的是只有32.6%的学生认为班级的班风好或较好而56.7%的学生认为班风一般还有14.3%的学生认为班风较差。有21.1%的学生承认同学给自己带来积极影响也有42.6%的学生说同学对自己的影响是消极的;还有42.6%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同学和朋友经常逃课。这说明对大学生群体的学习风气需要引起重视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班风和学风建设。 (3)教师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调查显示有近50%的学生认为老师的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 18.2%的学生认为老师的素质与水平一般;13.6%的学生认为教师对教学态度认真 40.8%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态度较认真36.1%的学生认为教师对教学态度一般93.2%的学生认为教师对教学投入的精力不足; 59.6%的学生希望老师在学业上严格要求在课下和蔼可亲但40.5%的学生认为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一般较淡漠; 75.4%的学生证实自己的老师都能或在大多数情况下能耐心解答问题但有13.3%的学生表示自己的任课教师很少批改作业 80%的学生反映有老师上课不关手机 16.4%的学生反映老师上课关了手机但对学生没有同样要求;81.3%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考试方式不能反映同学的学习效果。
在访谈中学生还反映希望有机会给老师提出改进意见希望老师能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加强和老师的沟通。还有学生提到同学应尊重与理解教师但老师也要转变观念不要总以自己为中心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学校的办学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对于学校的办学环境超过60%的学生对校园环境很满意。调查中反映学校环境对学习产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对良好校风的渴望以及对不同专业教学条件不均衡方面的意见。另外有58.7%的学生反映自己的学习常常与学校安排的有关活动发生冲突影响了学习。调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学校缺少认同感这可能会使一部分同学丧失学习动力、或者不按培养计划要求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等。
3.对数据的分析
(1)从大学生中较大的课程重修比例和逃课率来看大学生目前学的状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学生们主要把它归结为自身的学习兴趣或对专业的兴趣等方面。但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习的精力投入不足才是主要原因包括不上课、不做作业、课余不学习、没有学习计划以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2)大学生群体行为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影响往往呈从众效应好的班风和宿舍风气可以带动和约束其他学生学习而不良的风气也拖动越来越多的学生远离学习。
(3)学生渴望教师整体素质与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希望加强和改进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等。少数教师教学精力的投入严重不足。
(4)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风建设强化校史教育、爱校教育和专业兴趣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四、对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的探索
1.学风建设的主体因素理论
从以上调研数据显示,学风建设一直紧密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要保证学风建设的长效性和高效性,必须在规章制度之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引用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来论证。
(1)双因素理论也叫激励——保健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的。1957 年赫茨伯格开始和他的助手们对匹兹堡地区11个工商业机构、200 多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访问,提出了“需要激励双因素理论”。他认为影响工作动机的因素大体有两类:一类如公司的政策与管理、工资、安全、工作环境等,均不能构成强烈的激励因素,处理不好会造成不满,难以维持正常工作状态,处理好了可以消除人的不满,但调动不了人的积极性,这些因素是工作的外部因素,称“保健因素”;另一类如工作中的成就感、工作得到承认、工作本身有吸引力、承担责任、有发展前途、得到成长等因素,这些因素不具有时职工无所谓不满意,一旦具备了这些条件职工就受到了激励,这些因素是真正激励动机的因素,称激励因素。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了满足员工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与工作条件等保健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本身、个人成长等内在的激励因素,才能持久保持员工的激励水平。
(2)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双因素。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决于其学习态度,而学习态度又取决于学生需要被满足的程度,学生需要能否得到合理满足,与学习本身及学习环境又是密切相关的。所以,作为高校要加强学风建设,应充分重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作用,既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着手,又要注意学生的精神需要。
影响学风建设的保健因素主要有:学校的生活设施,如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的条件,文体设施,主要包括操场、体育馆、篮球场、足球场、游泳馆等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如校园的风光、校园景观等,教学设备,如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图书馆等,学校的管理制度,家庭、社会环境等。以上因素只是影响大学生积极性的外在因素,是保证大学生安心学习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虽然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不可低估。
影响学风建设的激励因素主要有:学生人生价值观念体系、认知体系,所学专业内容、价值、重要性及发展前景,参与教学过程的师资、上课内容及教学方法,成绩的考核、奖学金的评定,所学专业课程建设、知识结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需要,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和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快乐等,以上因素主要是用来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个人发展、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贡献等高层次需要的,是与学习本身、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直接发生紧密关系的因素,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本质因素和起持久作用的因素。
(3)整体联动、形成合力。根据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原理,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就是要在满足学生保健因素需求的基础上发挥激励因素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产生一股强大、持续的内驱力,最终达到全面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目的。
2.做好学风建设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1)教风与学风联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风、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的一项系统性、基础性、长期性的工程,涉及到学校党、政、工、学、团等方方面面,只有全校一盘棋,齐抓共管,通力协作,才能真正把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工作抓实抓好。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教风如何,对学风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加强学风建设,必须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联动机制,以教风带动学风。 首先,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不断加大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力度,不断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真正成为讲台上的“教育家”、学生求知的“专家”;其次,重视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对学生学风的教育,重视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使他们自觉提升自身素质;再次,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既要教学生怎样学习,又要教学生怎样做人,把育人渗透到教学全过程;最后,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用自己的优良品德、丰富知识和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实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并引导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
(2)激励与约束联动,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学风建设的关键是解决学生学习目的与需求、学习动机与行为态度的问题。首先,高校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其次,要对在素质教育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学生、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再次,要建立健全学生绩效考评体系,进一步完善表彰机制,切实发挥正面激励和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勤奋刻苦学习的积极性;最后,高校要不断完善奖励项目的产生办法,使每个班级及个人明确奋斗目标,找到身边学习的榜样,看到自身与先进的差距,进而达到促进共同学习奋斗的目的。
(3)要建立学风建设约束机制。应规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促使学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如通过加强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安全守法教育、诚信教育,建立和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严肃考风考纪,建立学风预警机制等方式,通过外在约束和内在约束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变化,增强其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优良学风的形成。
(4)课堂与课外联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学风形成的主渠道,是建设优良学风的主阵地。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结合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介绍本门课程研究的最新动态、成果和研究方法,介绍本门课程对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素质发展的意义;其次,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改革,让学生树立热爱所学专业的思想;再次,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把知识传输变为智力开发,挖掘学生的潜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其不仅学到知识,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在课堂之外,首先,我们要努力培植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要根据学生学习与发展需求,增加人文内涵性、突出时代特色性,打造融专业文化、竞赛文化、社团文化、感恩文化等“多元文化”和基地共建、基层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公益等“多方实践”及考研辅导、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心理咨询等“多层服务”于一体的文化工程,发挥校园文化的整体塑造和培育功能;其次,要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对大学生科技的指导,以大学生科协为依托,通过重奖有发明创造的学生,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增强学风建设的推动力;再次通过专业介绍、专家报告、座谈研讨、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扭转学生学习的盲目和被动现象,加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认知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各个方面的能力;最后,对资源采取开放式管理,做到物尽其用,让学生充分享受学校丰富资源带给他们的乐趣。
五、结论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 学风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坚持把学风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结合起来 与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与满足学生成才需求结合起来 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 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是高校学风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
作者简介:
张小溪,女,助教,出生于1984年11月10日,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辅导员,北京理工大学哲学硕士研究生,目前主要研究学生教育管理。
关键词:学风建设;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教育
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教育深化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影响。在当前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学生工作管理的重心在学院把学院作为模型进行数据分析,能够较真实的反映学校学风建设的相关情况。
本文从统计分析角度出发以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为依据、以分析预警为基础、以思辨促动为动力,对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进行理论与实践上的初步探析以期对当前高校学风长效机制建设有所裨益。
一、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1.学风建设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高等学府的使命就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大学生是祖国振兴的希望和栋梁,加强学风建设才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条件,创建优良的学风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2.学风建设又是高校自身建设的重要环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学风的好坏决定着大学生的整体质量,也代表着学校的办学水平。高校在申报“211”工程的过程中,就有一些诸如四六级通过率等等的指标,与学生们的学风密切相关。在国家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学风建设一直都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重要工作。
3.学风建设是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心愿和迫切要求
家长都期望子女能够在一个有着良好氛围的校园内学习成长,老师们也都希望倾尽毕生所学让学生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们也都希望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促进和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20来岁的大学生们可塑性很强,与周围同学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因此,加强学风建设,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同学们顺利完成学业,帮助大学生在走进社会的时候实现自身价值。
二、学风建设的内涵
1.传统认为,学风就是学生的学习风气,而忽视了教育管理在学风中的作用
学风的主体是学生,但影响学风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良好的学风依赖于老师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也依赖于学生工作中的细致入微、润物无声;还依赖于优秀先进同学的光辉榜样和行为楷模。因此,学风并不单纯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融合了方方面面因素的系统问题。
2.学风建设不仅需要制度与管理,更需要学生主体的自觉
依靠制度和管理能做到的,只是让学生们机械的适应规章制度。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的抓好学风建设。因此,片面强调制度的执行,会让学风建设机械化,甚至让大学生们消极学习,敷衍学校。
3.学风建设不是学工系统的一家之责,而需要整个教育系统共同完成
如果学生工作和教育工作两极分化,缺乏融合,就难以形成合力。从学风建设的组织机构来看,其主体既有思想政治工作,又有教学管理工作;从学风建设的主体来看,既是老师们的齐心教育,又是广大学生们的积极自我教育;从学风建设的领域来看,既有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有对育人环境的优化。因此,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体师生形成的一股合力,是学生所处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的结合,是校园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结合。
三、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
1.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美术学院3个年级的全日制本科生,共2个专业和9个专业方向。共发放问卷调查1000份,回收942份,回收率为。其中艺术设计方向占63.4%,美术学方向占36.6%,男生占32.8%,女生占67.2%。调查以二、三年级的学生为主,二年级占54.1%,三年级占26.5%,一年级占19.4%。
调查形式以问卷调查为主,同时还通过与学生和老师访谈,充实相关信息。
2.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
(1)学生学习行为调查。据统计被调查学生中课程经常需要重修的占12.34%,偶尔重修和重修课程没超过两门的学生有35.6%和26.1%,这三项加在一起是61.7%。照此推算全校大约超过60%的学生都有重修课程的经历。导致重修的原因认为是“偶尔失误”的学生占20.2%,“不想学”的学生占12.6%“对课程不感兴趣没认真学”的学生占53.7%认为“教师讲得不好”的占19.3%。
这说明学生认为原因主要在自身。从问卷看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是学习不好的主导性原因有31.9%的学生认为“什么内容的课程”是平时影响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12.7%的学生因为对专业或授课内容不感兴趣而不去上课。
在调查中还发现只有23.5%的学生对学习和未来有明确的安排并有所行动 26.4%学生根本没有计划其余的学生虽然有计划但没有恒心实施。同时学生在学习中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如到课率在80%以上的学生只有52.8%有11.2%的学生承认经常不上课;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学生只有31.6%多数情况下能完成作业的学生有63.7%;在课余时间每天学习时间低于1小时的学生有89.7%低于2小时的有20.4%这说明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偶尔去图书馆的学生和很少去图书馆的学生分别是31.6%和52.5%;98.8%的学生在课余喜欢上网 96.4%的学生每天花1-2小时上网 20.1%的学生在课余喜欢在宿舍呆着或睡觉。78.8%的学生承认自己学习习惯不好 99.2%的学生认为自己基础差26.3%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方法不对。在访谈中我们同样了解到:很大一部分同学平时根本不怎么学习只是到了要考试时才突击一下。还有的同学常常通宵达旦地上网玩游戏、看小说。很多同学从来都没有仔细想过学习的问题。
(2)学生群体行为对个体学习的影响。在与学生访谈中发现学习成绩通常以宿舍为单位好或者坏。结伴学习和玩游戏、打牌的行为往往是一整个宿舍的群体行为。这说明同一宿舍学生作为相互活动、接触较紧密的群体同学之间特别是关系亲密的同学彼此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状态对对方的学习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如10.28%的学生在“其他同学作弊时如果老师没有发现就想效仿”,值得注意的是只有32.6%的学生认为班级的班风好或较好而56.7%的学生认为班风一般还有14.3%的学生认为班风较差。有21.1%的学生承认同学给自己带来积极影响也有42.6%的学生说同学对自己的影响是消极的;还有42.6%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同学和朋友经常逃课。这说明对大学生群体的学习风气需要引起重视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班风和学风建设。 (3)教师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调查显示有近50%的学生认为老师的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 18.2%的学生认为老师的素质与水平一般;13.6%的学生认为教师对教学态度认真 40.8%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态度较认真36.1%的学生认为教师对教学态度一般93.2%的学生认为教师对教学投入的精力不足; 59.6%的学生希望老师在学业上严格要求在课下和蔼可亲但40.5%的学生认为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一般较淡漠; 75.4%的学生证实自己的老师都能或在大多数情况下能耐心解答问题但有13.3%的学生表示自己的任课教师很少批改作业 80%的学生反映有老师上课不关手机 16.4%的学生反映老师上课关了手机但对学生没有同样要求;81.3%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考试方式不能反映同学的学习效果。
在访谈中学生还反映希望有机会给老师提出改进意见希望老师能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加强和老师的沟通。还有学生提到同学应尊重与理解教师但老师也要转变观念不要总以自己为中心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学校的办学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对于学校的办学环境超过60%的学生对校园环境很满意。调查中反映学校环境对学习产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对良好校风的渴望以及对不同专业教学条件不均衡方面的意见。另外有58.7%的学生反映自己的学习常常与学校安排的有关活动发生冲突影响了学习。调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学校缺少认同感这可能会使一部分同学丧失学习动力、或者不按培养计划要求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等。
3.对数据的分析
(1)从大学生中较大的课程重修比例和逃课率来看大学生目前学的状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学生们主要把它归结为自身的学习兴趣或对专业的兴趣等方面。但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习的精力投入不足才是主要原因包括不上课、不做作业、课余不学习、没有学习计划以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2)大学生群体行为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影响往往呈从众效应好的班风和宿舍风气可以带动和约束其他学生学习而不良的风气也拖动越来越多的学生远离学习。
(3)学生渴望教师整体素质与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希望加强和改进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等。少数教师教学精力的投入严重不足。
(4)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风建设强化校史教育、爱校教育和专业兴趣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四、对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的探索
1.学风建设的主体因素理论
从以上调研数据显示,学风建设一直紧密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要保证学风建设的长效性和高效性,必须在规章制度之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引用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来论证。
(1)双因素理论也叫激励——保健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的。1957 年赫茨伯格开始和他的助手们对匹兹堡地区11个工商业机构、200 多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访问,提出了“需要激励双因素理论”。他认为影响工作动机的因素大体有两类:一类如公司的政策与管理、工资、安全、工作环境等,均不能构成强烈的激励因素,处理不好会造成不满,难以维持正常工作状态,处理好了可以消除人的不满,但调动不了人的积极性,这些因素是工作的外部因素,称“保健因素”;另一类如工作中的成就感、工作得到承认、工作本身有吸引力、承担责任、有发展前途、得到成长等因素,这些因素不具有时职工无所谓不满意,一旦具备了这些条件职工就受到了激励,这些因素是真正激励动机的因素,称激励因素。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了满足员工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与工作条件等保健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本身、个人成长等内在的激励因素,才能持久保持员工的激励水平。
(2)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双因素。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决于其学习态度,而学习态度又取决于学生需要被满足的程度,学生需要能否得到合理满足,与学习本身及学习环境又是密切相关的。所以,作为高校要加强学风建设,应充分重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作用,既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着手,又要注意学生的精神需要。
影响学风建设的保健因素主要有:学校的生活设施,如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的条件,文体设施,主要包括操场、体育馆、篮球场、足球场、游泳馆等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如校园的风光、校园景观等,教学设备,如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图书馆等,学校的管理制度,家庭、社会环境等。以上因素只是影响大学生积极性的外在因素,是保证大学生安心学习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虽然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不可低估。
影响学风建设的激励因素主要有:学生人生价值观念体系、认知体系,所学专业内容、价值、重要性及发展前景,参与教学过程的师资、上课内容及教学方法,成绩的考核、奖学金的评定,所学专业课程建设、知识结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需要,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和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快乐等,以上因素主要是用来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个人发展、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贡献等高层次需要的,是与学习本身、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直接发生紧密关系的因素,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本质因素和起持久作用的因素。
(3)整体联动、形成合力。根据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原理,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就是要在满足学生保健因素需求的基础上发挥激励因素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产生一股强大、持续的内驱力,最终达到全面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目的。
2.做好学风建设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1)教风与学风联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风、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的一项系统性、基础性、长期性的工程,涉及到学校党、政、工、学、团等方方面面,只有全校一盘棋,齐抓共管,通力协作,才能真正把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工作抓实抓好。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教风如何,对学风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加强学风建设,必须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联动机制,以教风带动学风。 首先,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不断加大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力度,不断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真正成为讲台上的“教育家”、学生求知的“专家”;其次,重视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对学生学风的教育,重视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使他们自觉提升自身素质;再次,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既要教学生怎样学习,又要教学生怎样做人,把育人渗透到教学全过程;最后,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用自己的优良品德、丰富知识和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实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并引导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
(2)激励与约束联动,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学风建设的关键是解决学生学习目的与需求、学习动机与行为态度的问题。首先,高校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其次,要对在素质教育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学生、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再次,要建立健全学生绩效考评体系,进一步完善表彰机制,切实发挥正面激励和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勤奋刻苦学习的积极性;最后,高校要不断完善奖励项目的产生办法,使每个班级及个人明确奋斗目标,找到身边学习的榜样,看到自身与先进的差距,进而达到促进共同学习奋斗的目的。
(3)要建立学风建设约束机制。应规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促使学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如通过加强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安全守法教育、诚信教育,建立和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严肃考风考纪,建立学风预警机制等方式,通过外在约束和内在约束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变化,增强其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优良学风的形成。
(4)课堂与课外联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学风形成的主渠道,是建设优良学风的主阵地。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结合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介绍本门课程研究的最新动态、成果和研究方法,介绍本门课程对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素质发展的意义;其次,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改革,让学生树立热爱所学专业的思想;再次,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把知识传输变为智力开发,挖掘学生的潜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其不仅学到知识,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在课堂之外,首先,我们要努力培植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要根据学生学习与发展需求,增加人文内涵性、突出时代特色性,打造融专业文化、竞赛文化、社团文化、感恩文化等“多元文化”和基地共建、基层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公益等“多方实践”及考研辅导、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心理咨询等“多层服务”于一体的文化工程,发挥校园文化的整体塑造和培育功能;其次,要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对大学生科技的指导,以大学生科协为依托,通过重奖有发明创造的学生,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增强学风建设的推动力;再次通过专业介绍、专家报告、座谈研讨、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扭转学生学习的盲目和被动现象,加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认知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各个方面的能力;最后,对资源采取开放式管理,做到物尽其用,让学生充分享受学校丰富资源带给他们的乐趣。
五、结论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 学风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坚持把学风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结合起来 与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与满足学生成才需求结合起来 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 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是高校学风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
作者简介:
张小溪,女,助教,出生于1984年11月10日,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辅导员,北京理工大学哲学硕士研究生,目前主要研究学生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