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清之小说,故—代有一代之文学。”这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所说的话。诗和词,是唐宋的主要文学样式,纵观整个文化史,诗词可谓源远流长,佳作如云。中学语文的课程安排中,诗词所占的比重很大,入选的作品,不论是从立意构思,还是写作技巧堪称典范。
对于诗词,大部分学生都很喜爱,然而,由于时代的不同,语言习惯和教学方法的局限,诗词教学时往往是教师不好教,学生喜欢学却不好学,很多学生智能靠机械记忆来应付考试,对诗词中的精粹不能真正领会,这便失去了诗词教学的初衷。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慢慢总结出一些解说古诗词的步骤和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抓住时代背景,把握作者内心世界的脉搏
诗词情感的喷涌倾诉,是作者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内心世界的外露和渲泄。是悲是喜,是忧是乐,常同作者的身世际遇和处境相关联。人逢喜事,诗词格调便高亢激昂,慷慨雄放;穷愁潦倒,郁郁不得志,则低婉呜咽,写尽悲凉沧桑。因而,把握作者的身世际遇,了解写作时的心情背景,就能顺利地把握住作者情感的脉搏。解开此结,则作者状物写景,叙事抒怀的笔调,便能迎刃而解,望而知其意了。
当然,也并不是说每一篇诗词作品均要循此框套进行,非要在时代背景上花一番时间不可。意在提醒,不要把交待时代背景作为一项题外话或额外任务,它也是解读诗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领悟景和境,找到了叩开作者感情的钥匙
诗词作品中,往往是寄情于景。因而,只要认真地揣摩,品味作者笔下之景,胸中之情便不难渗透。在不同的心境之下,外界的景物对于同一个作者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山川景物,都可以是作者情感寄托的对象。同一座岳阳楼,登楼人就有“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和“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诗人杜甫对花鸟的情感也是因时间、心境的差异而不同,“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骄莺恰恰啼。”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差异十分鲜明。一切景语都是情语。我们在解读诗词时,只要读懂了作者的景语,便是找到了打开作者思想感情大门的钥匙。
要读懂景语,就要对作者笔下描绘的景物细心体味,把握景物描写的整体情调,是乐景还是哀景,是浓墨重彩或是疏朗淡雅的水彩,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出深蕴在景物中的作者的喜怒哀乐或悲壮雄浑的情感,才能领悟到诗人当时的心境,或欢愉,或悲凉,或飘逸—清幽。这情调不同的景或境,就是作者情怀的显现。
古诗词中的景与情是一对孪生姊妹,情由景生,景为情存。只要真正地读懂了,领悟了诗词中的景,作者的感情就顺利地把握住了。
三、抓住诗词之“眼”,破译作者感情的密码
一首诗或词,最能体现作者思想的点睛之笔的字、词句,我们称之为“诗眼”或“词眼”,它常常是解开诗词写作技巧、艺术构思、体现思想感情的“结”,也最能体现作者心绪、感情。要将这个“眼”找出来,得认真体会、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创作时的思想情感。
当然,诗词“眼”的寻找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学生不可能很容易抓住。但是,只要坚持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诱导,善于启发,通过反复多次的训练,学生在诗词的阅读和鉴赏上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四、反复诵读,读出精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学生应该大量的去积累、掌握,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理解、记忆,从而在体验古诗词的美的过程中,不断内化成自身的财富。因此,在教学时,我喜欢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在每节语文课前,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轮流读诗、讲诗,并采取比赛的方式,看谁读得好,讲得好,知道的多。这样,通过三年积累,很多学生都能背诵上百首诗词,学生有了丰富的古诗词知识,同时他们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我每天的晨读时间要求学生进行相互背诵,并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通过比赛、游戏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熟能生巧,学生在反反复复的晨读中,不但积累了很多诗词,还能领悟个中滋味。
四、利用意境来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入选中学课本的诗词作品,都是历史文人文化的积淀和体现,大多是情文并茂的佳作,作者在各自的作品中,创造了优美的意境。意境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温庭筠《望江南》中“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在教学中,只需稍加引导,学生便会被其特有的魅力所感染,便会很快进入到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当中,慢慢体会诗词的美感,不断提高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由于诗词语言锤炼别致,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是很好的朗读材料,也是学生积累知识,欣赏美,感受美的最好语文素材,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诵,多记忆。
对于诗词,大部分学生都很喜爱,然而,由于时代的不同,语言习惯和教学方法的局限,诗词教学时往往是教师不好教,学生喜欢学却不好学,很多学生智能靠机械记忆来应付考试,对诗词中的精粹不能真正领会,这便失去了诗词教学的初衷。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慢慢总结出一些解说古诗词的步骤和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抓住时代背景,把握作者内心世界的脉搏
诗词情感的喷涌倾诉,是作者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内心世界的外露和渲泄。是悲是喜,是忧是乐,常同作者的身世际遇和处境相关联。人逢喜事,诗词格调便高亢激昂,慷慨雄放;穷愁潦倒,郁郁不得志,则低婉呜咽,写尽悲凉沧桑。因而,把握作者的身世际遇,了解写作时的心情背景,就能顺利地把握住作者情感的脉搏。解开此结,则作者状物写景,叙事抒怀的笔调,便能迎刃而解,望而知其意了。
当然,也并不是说每一篇诗词作品均要循此框套进行,非要在时代背景上花一番时间不可。意在提醒,不要把交待时代背景作为一项题外话或额外任务,它也是解读诗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领悟景和境,找到了叩开作者感情的钥匙
诗词作品中,往往是寄情于景。因而,只要认真地揣摩,品味作者笔下之景,胸中之情便不难渗透。在不同的心境之下,外界的景物对于同一个作者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山川景物,都可以是作者情感寄托的对象。同一座岳阳楼,登楼人就有“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和“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诗人杜甫对花鸟的情感也是因时间、心境的差异而不同,“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骄莺恰恰啼。”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差异十分鲜明。一切景语都是情语。我们在解读诗词时,只要读懂了作者的景语,便是找到了打开作者思想感情大门的钥匙。
要读懂景语,就要对作者笔下描绘的景物细心体味,把握景物描写的整体情调,是乐景还是哀景,是浓墨重彩或是疏朗淡雅的水彩,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出深蕴在景物中的作者的喜怒哀乐或悲壮雄浑的情感,才能领悟到诗人当时的心境,或欢愉,或悲凉,或飘逸—清幽。这情调不同的景或境,就是作者情怀的显现。
古诗词中的景与情是一对孪生姊妹,情由景生,景为情存。只要真正地读懂了,领悟了诗词中的景,作者的感情就顺利地把握住了。
三、抓住诗词之“眼”,破译作者感情的密码
一首诗或词,最能体现作者思想的点睛之笔的字、词句,我们称之为“诗眼”或“词眼”,它常常是解开诗词写作技巧、艺术构思、体现思想感情的“结”,也最能体现作者心绪、感情。要将这个“眼”找出来,得认真体会、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创作时的思想情感。
当然,诗词“眼”的寻找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学生不可能很容易抓住。但是,只要坚持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诱导,善于启发,通过反复多次的训练,学生在诗词的阅读和鉴赏上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四、反复诵读,读出精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学生应该大量的去积累、掌握,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理解、记忆,从而在体验古诗词的美的过程中,不断内化成自身的财富。因此,在教学时,我喜欢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在每节语文课前,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轮流读诗、讲诗,并采取比赛的方式,看谁读得好,讲得好,知道的多。这样,通过三年积累,很多学生都能背诵上百首诗词,学生有了丰富的古诗词知识,同时他们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我每天的晨读时间要求学生进行相互背诵,并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通过比赛、游戏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熟能生巧,学生在反反复复的晨读中,不但积累了很多诗词,还能领悟个中滋味。
四、利用意境来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入选中学课本的诗词作品,都是历史文人文化的积淀和体现,大多是情文并茂的佳作,作者在各自的作品中,创造了优美的意境。意境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温庭筠《望江南》中“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在教学中,只需稍加引导,学生便会被其特有的魅力所感染,便会很快进入到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当中,慢慢体会诗词的美感,不断提高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由于诗词语言锤炼别致,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是很好的朗读材料,也是学生积累知识,欣赏美,感受美的最好语文素材,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诵,多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