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物形与表我意

来源 :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ing0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西方画家通常在选择绘画题材与表现手法上存在较大差异。然而时隔一百多年,中西方两位大师的绘画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和超越时代的创新精神。本篇论文将根据方闻先生所提及的“状物形”与“表我意”两者关系,对金农的《月华图》和莫奈的《日出·印象》进行分析,在创作背景、画面构图、作品用色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月华图》 《日出·印象》 创新精神
  绘画作品中美的部分取决于绘画的题材。东方的绘画题材常见的有人物、山水、花鸟等,西方的美术作品多是战争、殉难和历史事件等题材。与西方画家表现方式不同,中国画家并不描绘一个确定的景象,比如某天的某段具体时间,月光从左上方照射下来,有人站在固定的地方,凝视着某个特殊的物象。这种效果只能用经典的西方绘画技法来表现。但对中国画家来说,它的限制太多。任何一幅典型的中国画都不用科学的透视投影法,也没有立体感,很少或者甚至干脆不用颜色。①令人惊喜的是“扬州画派”代表人物金农的《月华图》与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印象主义画派代表莫奈的成名作《日出·印象》比较起来,中西方两位大师的作品都是用“光和色”抽象画法来完成创作的。
  一、金农与《月华图》
  1.“扬州八怪”的领行者
  “扬州八怪”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期代表扬州画坛新风的一群画家。他们大多一生不得志,以卖画为生;了解民间疾苦;愤世嫉俗,不向权贵献媚;在绘画创作上,十分重视个人的人品、修养、思想、才识,并且他们的书法和文学修养很高。因为不是统治者所标榜的正统画派,因而称之为“怪”。“扬州八怪”的领行者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号冬心,生前别号甚多常用的有:冬心先生、昔耶居士、稽留山民、曲江外史、金吉金、心出家庵粥饭僧等。根据黄惇的考证,认为金农39岁北游前一直名司农,字寿田,北游前夕更名为“农”,改字“寿门”。②金农一生布衣,喜好游历,晚寓扬州,卖书画为生。金农博学多才,精篆刻、鉴赏,古雅拙朴,他所表现的绘画题材有很多,有竹、梅、佛、自画像等,特别擅长画梅花,花繁叶茂生机勃勃,他的“漆书”也颇具特色。
  2.金农的《月华图》
  《月华图》是金农画于1761年一件十分罕见的作品,可谓是超现实主义抽象画。画面构图十分简单,在画面正中位置有一轮清月,月亮外轮上画家加上了太阳的光芒,绚烂的光彩向四周弥漫开来,显得十分独特,富有创新精神。月亮内部也做了独具匠心的处理,有形却不具体的印象性处理,用没骨画法描绘了一株桂树和两只相对而立的玉兔,用抽象的手法表现了“吴刚伐树”的神话故事,作品内容除月亮之外,只有漆书题款和四方印章,使画面超然灵动,表现出“日月同辉”之景,真可谓是“尽精微,致广大”。
  二、莫奈与《日出·印象》
  1.印象主义画派
  西方印象主义画派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后遍及欧美各地的美术流派,同时也是一种美术思潮和美术风格。是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对19世纪末西方美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特点是追求瞬间的视觉效果,选择自然景观和日常生活片段入画,注重偶然和率真的效果;特别重视色彩的微妙变化和对外光的表现,色彩上也出现了一次重大的革新,一反过去灰褐色的色调颜色更加灿烂。莫奈是印象派的代表画家,有“印象派之父”的称号,其他代表画家有西斯莱、雷诺阿、塞尚、德加等人。
  2.莫奈的《日出·印象》
  创于1874年的《日出·印象》是莫奈的成名之作,像速写形式的油画。画面描绘的是从远处眺望阿夫乐港晨雾中日出的印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在阳光下大自然的真实景象,形象地抓住了晨雾中的光与色的关系,生动地传达了莫奈在日出时分稍纵即逝、瞬息变化的海港风景的深刻印象。波光粼粼的海面,初升的红日,呈现出橙黄与微紫的颜色。红日受到迷蒙的晨雾折射后,形成一种灰绿色世界的感觉。海与天浑然一体,在远处有三艘小船,依稀可以感觉到在缓缓前行。画中的人物形象也十分生动,似有似无十分朦胧。是那么真实而又充满幻觉。③莫奈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对光的瞬间进行捕捉,追求瞬间的视觉印象,以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片段入画使之成为永恒。表现了一片朦胧的状态,注重偶然和率真的效果。在色彩上出现了一次重大的革新,一改过去宗教神话灰褐色的色调,色彩显得更加灿烂,表现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月华图》与《日出·印象》的对比
  西方的文化像一个有明确尺寸的箱子,所要盛的物品都是一定的。东方的文化更像一张包袱皮,包裹起东西来就有了很大的宽容度。④将金农的《月华图》与莫奈的《日出·印象》进行对比。
  1.创作时间
  “扬州画派”代表人物金农,他的《月华图》创作于1761年。“印象派之父”莫奈的《日出·印象》作于1874年。在创作时间是金农的《月华图》要早莫奈的《日出·印象》113年。
  2.创作背景
  因为绘画理念和绘画材料的不同,东西方绘画在审美取向上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别,但在创作背景上却惊人相似。在东方当时的“扬州画派”的画风不是统治者标榜的正宗,所以称之为“怪”。他们在石涛以及另一些清初富于创新精神的画家画风的影响下,发展了重视生活感受、强烈抒发性灵的阔笔写意画。同时金农的创新思想也遭到了正统画派无情的奚落。无独有偶,在西方印象派的出现也受到了沙龙学院派的竭力斥责,称之为艺术的叛逆。中西方在绘画破旧立新上是非常不易的。正是因为他们不懈努力,东方有了一個“扬州画派”,西方有了一个“印象主义画派”。⑤
  3.画面构图
  金农与莫奈在画面的处理上不谋而合都带有写意的色彩。《月华图》的月亮中的桂树与玉兔的形象运用了没骨法,画家用赭石进行晕染描画桂树与玉兔的形象,给人一种若隐若现、似真似幻的效果。金农在整体构图上颇具超现实的抽象,一轮圆月外如太阳般光芒四射普照万物。在月亮之外用金色晕染背景,富有个性的两行自创漆书题款和四方用印形成了画面的金角银边,造成了金角银边之势,宁静出尘超然灵动。⑥莫奈的《日出·印象》,画家对远处的落日,近处的船只等远近进行虚实处理,画家的每一笔看似随意却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使画面具有运动之感。给人一种像似完全凭印象而作之感,实际上是用了平涂写意的手法,给人以画面美、意境美。   4.画面用色
  金农的《月华图》以暖色为主,用藤黄、朱磦等色彩来表现月亮,同时通过超现实的抽象般的想象力给月亮加上了太阳的光芒,给人光芒四射之感,选择赭石用没骨法进行晕染描画桂树与玉兔的形象。莫奈的《日出·印象》最主要关心的是色彩和笔触。印象派画家们最关心的是如何将光照在自然物体表面时所引起的持续变化的效果转为绘画。从而他们转向去分析局部色彩,关注不断变化着的光照下自然物体的颜色。他们观察发现局部色彩是由超出一种颜色而组成的并对这以现象十分关注,因而发展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破碎的笔触和纯色的并列。在此之后色彩和谐理论中,印象派由此而迅速去探讨如何表现局部色彩、阴影及自然界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光性质等。他们探讨光对眼睛的效应、周围环境的特点,及产生感觉的那一刻主要的空气状况。由于感悟颜色依赖感觉器官,而眼睛又是每一位艺术家个人所有的,这样的表现方式强调艺术的主观性。⑦方闻在《中国美术史九讲》中提到“状物形”与“表我意”两者的关系。中西方绘画观念有天壤之别。在中国画中,画家看重的是凭“图载”生出的“旨趣”,重要的不是“状物形”而是“表意本体”。“用笔”除带出“状物形”画风之外,还有“表我意”的寄托;西方绘画正好恰恰相反,西方绘画看重的是肉眼现象,艺术家多看重“模拟”状物形,不看重“用笔”表我意。⑧关于“状物形”与“表我意”的关系一直是学界所讨论的热点。
  结语
  《月华图》是二百多年前“扬州八怪”领行者金农的作品,这张抽象的杰作在中国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画作,比西方印象主义画派代表人物莫奈作品早出一百多年,其画面的立意和技法在今天看来也是颇具新意的。金农是一个擅长表现自我的画家,具有创新精神,使《月华图》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给人无尽的美好想象。莫奈也通过对传统视觉方法的改变,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捕捉生活中光的瞬间。改变了人们所习惯传统作画的视觉方式,印象主义绘画在外国美术史上也是极为重要的。正是因为画家敢于不断创新的精神,才有了今天丰富的美术史。
  注释:
  ①【英】迈珂·苏立文.洪再新译.山川悠远:中国山水画艺术[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8.
  ②阎安.金农的绘画及其题材选择[J].中国书画,2014(06):5-25.
  ③余海棠,曹新刚.“光与色的交响曲”——浅论印象派的绘画艺术[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04):57-60.
  ④段守虹.不能理论的画境——以金农的《月华图》为例说[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07):24-25.
  ⑤劉方明.扬州八怪山水画语言研究.月亮篇[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8.
  ⑥同4
  ⑦【英】雷诺兹.钱乘旦译.剑桥美术史 十九世纪美术[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1.
  ⑧方闻.谈晟广编.中国艺术史九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8.
其他文献
摘 要:江都“可卷漆画”作为一种新形式,是对传统漆画的一种创新,部分摆脱了传统媒材的束缚之后,在形式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笔者通过田野考察,发现其与国画之间存在“似与不似”的相互关系,“似”指的是可卷漆画在形式、题材等方面对国画的借鉴;“不似”则是因为两者本是不同的两个画种。因此,所谓“创新”,从来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关键词:江都“可卷漆画” 国画 关系   一、何谓“可卷漆画”
期刊
摘 要:中国电影音乐自20世纪九十年代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涌现出诸多优秀的音乐家和作品,尤其是在电影音乐新音响创作方面,以赵季平的《霸王别姬》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这部电影音乐创作中,赵季平将东方音乐元素与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完美融合,产生一种复合式的新音响,给听众带来新奇的艺术审美体验。本文以影片中的新音响创作为例,从音高结构以及节奏与节拍等方面入手,进行概念归纳、特征梳理和技术分析,
期刊
摘 要:甘南是古朴神秘的藏传佛教的发祥地,以绚丽多姿的草原风貌、藏族民俗风情、藏传佛教文化而闻名全世界,也是众多艺术家长期创作和写生的“艺术圣地”。玛曲县人文景观二十多处,玛曲有独具特色的藏文化风情、宣侠父红色革命烈士纪念馆、格萨尔王发祥地、天下黄河第一弯、天然辽阔的草原文明等吸引中外艺术创作者和摄影家来玛曲寻找创作的灵感和素材,通过考察对玛曲写生资源素材进行分类研究,归纳出写生类型、适应的画种及
期刊
摘 要:城乡公共空间打造不仅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乡发展的全新思路和方针。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将旅游理念与城乡景观设计完美结合,利用旅游业推动城乡景观建设,这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以通州石港镇渔湾水乡景观规划为例,探讨城乡景观设计的新理念。  关键词:城乡公共空间 景观特色 旅游开发   一、开发城乡公共空间旅游的意义  开发城乡公共空间旅游景观,对村庄保护及促进乡村经济增
期刊
黄会林教授,1934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江西吉安。少时辗转求学于苏州、上海等地。1950年,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参军入伍,后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插班学习。1955年,被保送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58年,提前毕业留校任教。在中文系任教三十四年后,被调入艺术系。先后担任中文系影视戏剧教研室主任、艺术系系主任、艺术与传媒学院首任院长、中国文化国际传播
期刊
摘 要:抗战期间,佳木斯音乐储备了快速发展需求的能量,进入解放战争后,由于中共中央重要文化机关和大批音乐家的进驻,迅速进入一个崭新的高速发展阶段。由于音乐能够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而代表了人民的心声,得到了广大音乐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喜爱,具有时代特色的东北小延安音乐迅速形成。  关键词:东北小延安音乐 能量积累 外因促使 快速成型  解放战争时期的佳木斯音乐由于内因具备了相关条件,在外因作用下,经历
期刊
摘 要:电影《影》以著名的三国历史典故为依托,借城池争夺战役刻画乱世之中人心的美丑善恶。影片从画面色彩、景观构图、服饰装扮的视觉具象内容,到人物性格和戏剧矛盾的解析方面,均体现出对水墨风格的大胆借用与深刻感悟。影片的画面色彩以黑白为基底,在水的调和稀释作用下,形成浓淡不一的抽象画面,应用于空间环境和立体服饰等多个层面。与此同时,水墨风格中的“留白”手法同样应用于电影拍摄技巧中,运用空镜头和“消声”
期刊
摘 要:徽派建筑的装饰风格极具艺术性,为人们带来了良好的审美价值,对当今的设计有着深远影响。本文着手对徽派建筑装饰元素进行分析,通过起源与创作、寓意与传播、表达与技法三方面入手,进一步探寻其精湛的工艺,希望做到古为今用,让传统的装饰符号更好地传承、更加自觉地融入现代设计的思潮之中。  关键词:徽州文化 装饰元素 传播 继承发展  一、创作与起源——徽派建筑与装饰艺术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千载岁月沉
期刊
摘 要:本研究旨在分析纯美术作品所内含的治疗属性,针对美术治疗主要是以美术为手段来实现疗愈的这一特点,考察美术这一媒介是如何使创作者通过联想并结合自我表现和升华作用而自我成熟起来的、以及美术创作过程本身就具有的治疗属性,探索并导出美术治疗的方法。  关键词:纯美术 心像 美术治疗 治疗方法  美术作为心理治疗中的一种治疗或是辅助治疗的工具,常被用做表现或记录的媒介,其治疗手段是在美术创作中通过作品
期刊
摘 要:20世纪四十年代,是中国民歌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钢琴艺术民族化的重要时期。钢琴伴奏作为与艺术歌曲的旋律、歌词等共同进行内涵表达的重要元素,以其半音化、多调性、泛调性、自由无调性等技法运用,呈现出这一时期的民族音乐现代化探索特征。本文以桑桐、谢功成的两首歌曲研究为例,透视其中的调式扩展、和声功能转变、伴奏旋律一体化的基本思路特点。  关键词:桑桐 谢功成 钢琴伴奏 泛调性 调式扩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