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讨急诊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为患者提供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临床上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时间段本院急诊内科收治的66例患者展开深入研究,将其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33例,对照组中的33例患者为其提供常规化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中的另外33例患者为其提供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随后比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管理方式后满意程度。结果:比对后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程度相较于对照组更高,显示组间差异统计有价值(P<0.05)。结论:急诊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为患者提供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能有效提升急救效率,提高患者满意程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诊内科;护理管理;满意度;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
急诊内科作为医院内重要的科室之一,其接诊的患者病情复杂且需及时进行救治,一旦延误治疗时机,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非常大,更甚至会直接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如此条件下,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也变得尤为重要。据临床相关资料显示,高效的护理工作能直接影响到患者康复程度,所以本文将急诊内科护理管理工作进行重点研究,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时间段本院急诊内科收治的66例患者展开深入研究,将其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33例,均符合本次研究的要求,且已获取患者和其家属的认同和签字。对照组中的33例患者有女性13例和男性20例。年龄主要集中在18岁-50岁,平均年龄显示为(30.21±2.01)岁;观察组中的33例患者有女性15例和男性18例,年龄主要集中在19岁-56岁,平均年龄显示为(31.42±1.01)对。比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后显示组间差异统计无价值(P>0.05)。
1.2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护理:给予患者吸氧及生命体征等监测,同时做好分诊的准备。观察组患者应用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1)急诊干预:急诊后应在两三分钟内对接诊做出详细计划,救护车行至中途时与亲属进行练习,详细了解患者与病情有关的问题,如发病时间、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病史等,叮嘱患者不可随意挪动患者,根据患者情况教家属对患者做初步简单的救治。(2)转运途中干预:接到患者后立即对其实施抢救,监测生命体征并注射急救药品,同时建立静脉通路和吸氧,需要做心肺复苏的患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安慰患者或其家属,缓解其不良情绪。(3)转运院内干预:到医院后在此对华只能和进行全方位评估,并实施进一步的抢救措施,提前准备好抢救仪器,医护人员各项操作动作轻柔,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抢救后直至患者清醒,对导管妥善放置预防脱落,并对伤口做好消毒处理。(4)转至普通病房后的干预措施:协助患者取合适的体位,定期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病情稳定情况,询问患者感受,预防病情再次恶化,按照治疗流程进行后续康复治疗。
1.3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的护理满意率情况进行比对与分析,评定护理满意度则通过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表邀请本次护理对象进行评定,不满意的分值<75分;比较满意的分值75分-90分;满意的分值>90分,护理总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20.0软件做进一步验证,计量资料为(`x±s),通过t完成检验,计数资料为[n(%)],通过x?完成检验,以p<0.05为标准评定得出的结果是否有统计价值。
2结果
比对后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程度相较于对照组更高,显示组间差异统计有价值(P<0.05)。详见表1.
3讨论
需进行急诊的患者通常病情比较危急,需要及时进行抢救,因此,救治的效率可直接关乎到患者生命安全,期间能否高质量完成护理工作于患者可否顺利脱险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临床救治患者工作中,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案能规避许多未知的风险,将护理质量管理作为工作的重要环节,找出护理问题,研究出合理的护理方案,从而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帮助患者顺利脱险。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通过对护理人员基础知识扎实的培训,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从而在抢救患者的工作中从容应对,顺利完成救治工作,降低患者人身损害。研究结果也证实上述内容:观察组护理满意程度相较于对照组更高,显示组间差异统计有价值(P<0.05)。由此可知,前瞻性護理质量管理模式是可以推动护理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急诊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为患者提供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能有效提升急救效率,提高患者满意程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姝理.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12):19-20-109.
[2]王莉.研究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3):128.
[3]熊诗思,梁敏边,俊梅等.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儿科急诊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儿SF-36评分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20):2850-2853.
[4]蒙创燕.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内科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2):170-173.
[5]黄炫杰,桑子洋,陈月娥.研究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0):185-186.
关键词:急诊内科;护理管理;满意度;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
急诊内科作为医院内重要的科室之一,其接诊的患者病情复杂且需及时进行救治,一旦延误治疗时机,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非常大,更甚至会直接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如此条件下,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也变得尤为重要。据临床相关资料显示,高效的护理工作能直接影响到患者康复程度,所以本文将急诊内科护理管理工作进行重点研究,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时间段本院急诊内科收治的66例患者展开深入研究,将其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33例,均符合本次研究的要求,且已获取患者和其家属的认同和签字。对照组中的33例患者有女性13例和男性20例。年龄主要集中在18岁-50岁,平均年龄显示为(30.21±2.01)岁;观察组中的33例患者有女性15例和男性18例,年龄主要集中在19岁-56岁,平均年龄显示为(31.42±1.01)对。比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后显示组间差异统计无价值(P>0.05)。
1.2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护理:给予患者吸氧及生命体征等监测,同时做好分诊的准备。观察组患者应用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1)急诊干预:急诊后应在两三分钟内对接诊做出详细计划,救护车行至中途时与亲属进行练习,详细了解患者与病情有关的问题,如发病时间、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病史等,叮嘱患者不可随意挪动患者,根据患者情况教家属对患者做初步简单的救治。(2)转运途中干预:接到患者后立即对其实施抢救,监测生命体征并注射急救药品,同时建立静脉通路和吸氧,需要做心肺复苏的患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安慰患者或其家属,缓解其不良情绪。(3)转运院内干预:到医院后在此对华只能和进行全方位评估,并实施进一步的抢救措施,提前准备好抢救仪器,医护人员各项操作动作轻柔,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抢救后直至患者清醒,对导管妥善放置预防脱落,并对伤口做好消毒处理。(4)转至普通病房后的干预措施:协助患者取合适的体位,定期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病情稳定情况,询问患者感受,预防病情再次恶化,按照治疗流程进行后续康复治疗。
1.3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的护理满意率情况进行比对与分析,评定护理满意度则通过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表邀请本次护理对象进行评定,不满意的分值<75分;比较满意的分值75分-90分;满意的分值>90分,护理总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20.0软件做进一步验证,计量资料为(`x±s),通过t完成检验,计数资料为[n(%)],通过x?完成检验,以p<0.05为标准评定得出的结果是否有统计价值。
2结果
比对后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程度相较于对照组更高,显示组间差异统计有价值(P<0.05)。详见表1.
3讨论
需进行急诊的患者通常病情比较危急,需要及时进行抢救,因此,救治的效率可直接关乎到患者生命安全,期间能否高质量完成护理工作于患者可否顺利脱险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临床救治患者工作中,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案能规避许多未知的风险,将护理质量管理作为工作的重要环节,找出护理问题,研究出合理的护理方案,从而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帮助患者顺利脱险。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通过对护理人员基础知识扎实的培训,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从而在抢救患者的工作中从容应对,顺利完成救治工作,降低患者人身损害。研究结果也证实上述内容:观察组护理满意程度相较于对照组更高,显示组间差异统计有价值(P<0.05)。由此可知,前瞻性護理质量管理模式是可以推动护理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急诊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为患者提供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能有效提升急救效率,提高患者满意程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姝理.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12):19-20-109.
[2]王莉.研究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3):128.
[3]熊诗思,梁敏边,俊梅等.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儿科急诊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儿SF-36评分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20):2850-2853.
[4]蒙创燕.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内科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2):170-173.
[5]黄炫杰,桑子洋,陈月娥.研究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0):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