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湖南一乡村,豆油灯吐出微弱的光芒,一个少年正勤奋读书,有一篇文章他反复诵读,直到三更半夜,可就是背不下来。那晚,少年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只听少年翻来覆去诵读,贼人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大声说道:“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贼人将那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少年一眼,扬长而去。
小偷的话使少年从此知耻而后勇,刻苦治学,奋发图强,通过后天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封建社会中罕有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奇才。
这个少年,就是日后名扬天下的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近代儒学宗师,晚清著名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道光十八年四月,年近30岁的曾国藩在正大光明殿参加科考复试,列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得赐同进士出身。此后,他正式更名为国藩,取国之屏藩之意。从此,他便以儒家思想为修行做事指导,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风雨飘摇的大清政府撑起了一片天空。
修身,是做人之本。曾国藩一生严以修身,践行儒家思想,身体力行,终身不辍。
殿试获得功名之后,曾国藩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成为二品大员。但初出茅庐,涉足官场,曾国藩的修身之路上盛开的不是鲜花,而是荆棘。在晚清官场上,曾国藩不爱钱的性格为世俗所不容,他自己总结曾经受到了五次耻辱:“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屡败屡战,坚忍实干,在屈辱中,曾国藩坚守高洁的灵魂,以一颗历经修炼的心来看天下,以“拙诚”、“坚忍”行事,把坚忍功夫做到了极致。
曾国藩自我要求极严,每天黎明即起,“三省吾身”,坚持读经和诸子百家,几十年坚持不懈,于经、史、训诂等皆有深入研究。在熟读儒家经典的同时,曾国藩更是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终生养成了三个好习惯:一是反省的习惯。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通过写日记进行修身,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二是读书习惯。曾国藩曾说“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他每一天必须坚持看历史书不下十页,饭后写字不下半小时。三是常写家书,在家书中讲述修身之要。
天资平平的曾国藩认为,一勤天下无难事,他的一生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勤勉守恒所致。勤于事功,故能够建立奇功异勋;勤于学业,故得以遗存著述卅卷;勤于修身,故值得被家族后人尊为楷模;勤于教子,故随能使晚辈桃李成荫。曾国藩说:“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他认为,勤如天地之阴气,立身居家,作官治军,都是依赖阳气鼓荡。勤则兴旺,隋则衰颓。可以说,勤于修身是曾国藩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齐家,是立业之基。曾国藩曾经持续写家书30多年,留下了齐家的经典故事。
曾国藩官至极品,但他的宦囊并没有因此而丰富。初出山之时,曾国藩表示:“不要钱,不怕死。”统兵之后,可以支配的金钱虽多,但他为“风示僚属”和“仰答圣主”,把自己的部分收入捐给了战区灾民,寄回家的钱反而比以前更少。曾国藩不多往家寄钱,不仅因为要保持清廉之节,还因为他认定从小经过生活磨炼的人更容易成大器。他在家信中说:“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直到晚年,曾国藩仍然保持俭朴习惯,通常每顿饭只有一个菜,“绝不多设”。他爱穿家人为其纺织的土布衣服,不爱着绸帛。曾国藩升任总督后,其鞋袜仍由夫人及儿媳、女儿制作。当时。每晚南京城两江总督府内,曾国藩夜阅公文,全家女眷都在麻油灯下纺纱绩麻。一件天青缎马褂是曾国藩最好的衣服,只在新年和重大庆典时穿,用了三十年依然犹如新衣。
自己身体力行,曾国藩要求家人也要做到。从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戎马生涯中,曾国藩写了近1500封家书,上自父母,中对诸弟,下及儿辈。在家书中,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曾经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
曾国藩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齐家之举,使曾家子弟代代皆有英才,曾国藩后代中,出现了很多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治国,是士大夫的责任。曾国藩,这位具有完善人格的精英,主动承担了太多的责任。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中华民族面临着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曾国藩等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朝廷重臣,开始学习欧美,发起洋务运动,制造轮船、枪炮,开采矿山,铺设铁路,架起电报线路,建设钢铁厂、纺织厂,中国从此开启了近代化的大门。
曾国藩是清末“睁眼看世界”并积极践行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中国建造了第一艘轮船,开启了近代制造业的发端;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派遣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如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机械所,规模虽小,但其是中国近代化军事工业的开端。在机械所内,曾国藩提出了“始而演习,继而制造”的方针,成功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木壳轮船。此后,曾国藩又派容闳去国外采购了一百多种机器,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机械设备。1865年,曾国藩与李鸿章创办了以制造枪炮弹药为主的江南制造总局,制造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艘大型兵舰“恬吉”号。曾国藩等人发起的洋务运动,对于加速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晚清国破的严峻局势下,作为治国能臣的曾国藩强调义理与经济结合,要以道德为体,经济为用,促进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为了改
变现状,兴工济世,挽救危局,曾国藩还推动了诸如革新吏治、改革盐政、漕折征收改革等等治国举措,他主张:“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要求“以重农为第一要务”,为清政府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呕心沥血。
平天下,是士大夫的终极梦想,曾国藩也把这种梦想变为现实。
曾国藩一生南征北战,兢兢业业,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清朝因为他而得以延续,也间接避免了中华大地无数生灵涂炭,中国成为外国的殖民地的悲剧。
面对太平天国势如破竹的攻势,八旗军节节败退,清政府摇摇欲坠,曾国藩受命组建湘军,并把这支自收自支的军队,打造成为一支英勇善战的铁军。湘军是一支有文化的军队,领导层均出身于耕读之家,深受湖湘学风的熏染,主张学以致用,对社会危机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有强烈的经世致用愿望。在治军方略上,曾国藩用儒家学说治军,用封建伦理纲常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陶冶官兵,带出了一支军纪严明的队伍。湘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最终攻破太平天国的天京,湘军从此威震天下,后人随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认为,做官的最高境界是“风清弊绝”。能够做到平天下的曾国藩,最大的担当就在这里。曾国藩一生,始终力战流俗,他说:“我们所能做的,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曾国藩一生致力培育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曾国藩一生曾为清朝廷举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其中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事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足为吾人之师资”,长期将《曾文正公全集》置于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曾国藩一生,始终以儒家所要求的诚、敬、静、谨、恒这五个字作为自我的人格修炼,其为官与为人之道,对后来者会有永远的启迪。
小偷的话使少年从此知耻而后勇,刻苦治学,奋发图强,通过后天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封建社会中罕有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奇才。
这个少年,就是日后名扬天下的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近代儒学宗师,晚清著名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道光十八年四月,年近30岁的曾国藩在正大光明殿参加科考复试,列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得赐同进士出身。此后,他正式更名为国藩,取国之屏藩之意。从此,他便以儒家思想为修行做事指导,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风雨飘摇的大清政府撑起了一片天空。
修身,是做人之本。曾国藩一生严以修身,践行儒家思想,身体力行,终身不辍。
殿试获得功名之后,曾国藩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成为二品大员。但初出茅庐,涉足官场,曾国藩的修身之路上盛开的不是鲜花,而是荆棘。在晚清官场上,曾国藩不爱钱的性格为世俗所不容,他自己总结曾经受到了五次耻辱:“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屡败屡战,坚忍实干,在屈辱中,曾国藩坚守高洁的灵魂,以一颗历经修炼的心来看天下,以“拙诚”、“坚忍”行事,把坚忍功夫做到了极致。
曾国藩自我要求极严,每天黎明即起,“三省吾身”,坚持读经和诸子百家,几十年坚持不懈,于经、史、训诂等皆有深入研究。在熟读儒家经典的同时,曾国藩更是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终生养成了三个好习惯:一是反省的习惯。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通过写日记进行修身,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二是读书习惯。曾国藩曾说“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他每一天必须坚持看历史书不下十页,饭后写字不下半小时。三是常写家书,在家书中讲述修身之要。
天资平平的曾国藩认为,一勤天下无难事,他的一生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勤勉守恒所致。勤于事功,故能够建立奇功异勋;勤于学业,故得以遗存著述卅卷;勤于修身,故值得被家族后人尊为楷模;勤于教子,故随能使晚辈桃李成荫。曾国藩说:“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他认为,勤如天地之阴气,立身居家,作官治军,都是依赖阳气鼓荡。勤则兴旺,隋则衰颓。可以说,勤于修身是曾国藩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齐家,是立业之基。曾国藩曾经持续写家书30多年,留下了齐家的经典故事。
曾国藩官至极品,但他的宦囊并没有因此而丰富。初出山之时,曾国藩表示:“不要钱,不怕死。”统兵之后,可以支配的金钱虽多,但他为“风示僚属”和“仰答圣主”,把自己的部分收入捐给了战区灾民,寄回家的钱反而比以前更少。曾国藩不多往家寄钱,不仅因为要保持清廉之节,还因为他认定从小经过生活磨炼的人更容易成大器。他在家信中说:“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直到晚年,曾国藩仍然保持俭朴习惯,通常每顿饭只有一个菜,“绝不多设”。他爱穿家人为其纺织的土布衣服,不爱着绸帛。曾国藩升任总督后,其鞋袜仍由夫人及儿媳、女儿制作。当时。每晚南京城两江总督府内,曾国藩夜阅公文,全家女眷都在麻油灯下纺纱绩麻。一件天青缎马褂是曾国藩最好的衣服,只在新年和重大庆典时穿,用了三十年依然犹如新衣。
自己身体力行,曾国藩要求家人也要做到。从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戎马生涯中,曾国藩写了近1500封家书,上自父母,中对诸弟,下及儿辈。在家书中,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曾经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
曾国藩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齐家之举,使曾家子弟代代皆有英才,曾国藩后代中,出现了很多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治国,是士大夫的责任。曾国藩,这位具有完善人格的精英,主动承担了太多的责任。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中华民族面临着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曾国藩等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朝廷重臣,开始学习欧美,发起洋务运动,制造轮船、枪炮,开采矿山,铺设铁路,架起电报线路,建设钢铁厂、纺织厂,中国从此开启了近代化的大门。
曾国藩是清末“睁眼看世界”并积极践行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中国建造了第一艘轮船,开启了近代制造业的发端;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派遣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如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机械所,规模虽小,但其是中国近代化军事工业的开端。在机械所内,曾国藩提出了“始而演习,继而制造”的方针,成功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木壳轮船。此后,曾国藩又派容闳去国外采购了一百多种机器,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机械设备。1865年,曾国藩与李鸿章创办了以制造枪炮弹药为主的江南制造总局,制造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艘大型兵舰“恬吉”号。曾国藩等人发起的洋务运动,对于加速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晚清国破的严峻局势下,作为治国能臣的曾国藩强调义理与经济结合,要以道德为体,经济为用,促进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为了改
变现状,兴工济世,挽救危局,曾国藩还推动了诸如革新吏治、改革盐政、漕折征收改革等等治国举措,他主张:“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要求“以重农为第一要务”,为清政府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呕心沥血。
平天下,是士大夫的终极梦想,曾国藩也把这种梦想变为现实。
曾国藩一生南征北战,兢兢业业,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清朝因为他而得以延续,也间接避免了中华大地无数生灵涂炭,中国成为外国的殖民地的悲剧。
面对太平天国势如破竹的攻势,八旗军节节败退,清政府摇摇欲坠,曾国藩受命组建湘军,并把这支自收自支的军队,打造成为一支英勇善战的铁军。湘军是一支有文化的军队,领导层均出身于耕读之家,深受湖湘学风的熏染,主张学以致用,对社会危机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有强烈的经世致用愿望。在治军方略上,曾国藩用儒家学说治军,用封建伦理纲常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陶冶官兵,带出了一支军纪严明的队伍。湘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最终攻破太平天国的天京,湘军从此威震天下,后人随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认为,做官的最高境界是“风清弊绝”。能够做到平天下的曾国藩,最大的担当就在这里。曾国藩一生,始终力战流俗,他说:“我们所能做的,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曾国藩一生致力培育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曾国藩一生曾为清朝廷举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其中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事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足为吾人之师资”,长期将《曾文正公全集》置于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曾国藩一生,始终以儒家所要求的诚、敬、静、谨、恒这五个字作为自我的人格修炼,其为官与为人之道,对后来者会有永远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