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关键性障碍分析及对策思考
章燕华在2006年第6期《浙江档案》上撰文指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已经成为当前档案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共同关注的问题,开展进程中面临着来自于政策法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资源、管理、人员等各方面的障碍。其中关键性障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档案馆现有馆藏结构、内容不能满足广大用户对档案信息的需求。馆藏档案数量庞大,但具有开发价值的档案数量并不多。(二)档案馆角色定位失当和档案工作者的保守观念阻碍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档案馆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当然主体”的角色定位和由此而产生的档案人员的思维惯性扼杀了档案开发途径多样化、开发主体多元化的可能性,严重制约了档案信息作为资源的市场化,使许多档案成为“死财富”。(三)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动力不足、开发需求不明确致使开发效果不佳,没有形成需求——开发——利用的良性互动局面。(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单一,效率效益低下,没有形成有效、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机制。(五)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阻碍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者和利用者的积极性。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档案馆已经潜在地成为最大的风险承担者,它们将承受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服务等各个环节的问责、投诉甚至控告。
针对以上分析作者认为,我国信息资源开发的基本对策有五点:(一)立足于现有馆藏,挑选有地方特色或用户需求大的档案进行开发;改变档案收集策略,优化馆藏,使档案馆真正“有得开发”。(二)实现开发模式多元化,实行传统开发与现代化开发方式结合,公益开发与商业开发结合,独立开发与联合开发结合,使档案信息真正“开发得好”。尤其对于资金有限、技术支持不够、馆藏特色档案数量不多的档案馆,独立开发成本过高,商业或联合开发有利于减轻档案馆开发风险,提高开发效率和效益,扩大档案馆的影响。(三)依法开发,规避法律风险与保护知识产权并举,使包括档案馆在内的开发者“开发得放心”。(四)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开发前了解和响应用户需求;开发后加强宣传,使大众知晓档案信息资源产品,使档案馆真正“开发得有价值”。(五)正确定位档案馆在开发过程中的角色,使档案馆从过去的“一包到底”者转变为一个有效的统筹者、可靠的保管者、友好的合作者和有力的监督者,使档案信息资源“可持续地开发”。
公共档案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的全新审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产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周林兴、苏君华在2006年第3期《山西档案》上撰文指出,与传统公共档案馆仅仅强调保护“自然和人类历史的见证物”不同,“保卫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主要的是强调同时代内在文化利益分配时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行为的非正义现象及其校正,关注不同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的群体所面临的文化问题的解决,将与人们的生活和生存密切相关的文化作为当前最需要保护的重点。
作者提出了公共档案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一)广泛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与知识。现代公共档案馆作为社会的原始信息中心,积极开展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对提高社会公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关注程度和保护意识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二)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保存与服务体系。公共档案馆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收集与保存策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保存体系,并通过多种途径主动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展示与利用的服务。(三)积极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提供场所和组织服务。一方面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活动和表现的场所和空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还可以借助公共档案馆的公众影响力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播,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公共档案馆文化意蕴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四)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调查工作。尤其是一些市、县级公共档案馆,他们对于本地区的地方民间文化比较熟悉,完全可以组织他们对本地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掘与整理,还可以与其他的相关机构进行合作研究或协助有关部门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确认、立档、记录、整理等。
档案业务指导的“弱化”与“滥化”
2006年第3期《档案管理》郑仁的文章,认为目前档案业务指导工作出现了“弱化”与“滥化”两种倾向。“弱化”表现在对电子文件/档案的归档管理方面。(1)档案行政管理系统内的指导不力。《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的是“由副省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电子公文的归档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对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如何开展电子文件归档没有任何指导和具体安排。对于下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基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来说,没有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根本无法开展对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的业务指导工作,造成基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档案业务指导职责的缺失。(2)档案业务指导工作放任自流。这种状态不仅在欠发达地区或市(地)、县以下基层存在,就是在发达地区也同样存在,一些地方的单位虽然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但其电子文件并未进行归档管理,有的虽已经实现了在线归档,但其对在线归档前所产生的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业务指导几乎是空白。虽然,一些省、市、县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也对电子文件归档发了文件,并且进行了培训,但对电子文件如何具体归档管理却显得乏力。
“滥化”主要表现在新领域建档和新的档案工作方面。随着我国工作重点的转移,出现了许多新的建档领域,比如乡镇企业建档、“三资”企业建档、民营企业建档、社区建档、建立信用档案等等,面对如此多的建档新领域,新的档案工作和如此繁重的建档任务,档案业务指导人员不堪重负,结果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对每项工作只能蜻蜓点水地泛泛一抓,或者是抓东丢西、抓西丢东,使档案工作存在“滥化”之势。如果按照现在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还会出现更多的建档新领域和新的档案工作,而这些工作肯定要由档案业务指导人员去指导,结果是业务指导的面越来越宽,越来越“滥”。档案业务指导“滥化”的另一种表现是业务指导模式的“滥”用,比如将对机关和国有企业档案工作的管理指导模式“克隆”到其他新领域的建档中。
作者认为,对于不同的情况,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不应采用统一的模式,更不应滥用对机关和国有企业的模式和方法。如对村级建档、社区建档工作,应采取督促的方法,督促其妥善保管好档案;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采取宣传引导的方法,引导建立档案工作,并在其自愿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咨询服务,而不是强迫其接受指导。
吃早餐的两大错误倾向
“早餐要吃得像皇帝。”这是营养专家们的饮食建议。很多年轻的上班族都不太注重早餐,随便用饼干对付一下,甚至不吃早餐,等到中午“补”回来。事实上,早餐可以提供全天30%的能量和营养,是其他餐次补不回来的。不吃早餐除了会造成低血糖,很多胆、胰腺的疾病也与不吃早餐有关。
早餐过于精细缺营养
不吃早餐是不行的,但早餐吃得过于精细也是无益的。“吃得像皇帝”不是指早餐要多奢侈精细,而是说早餐营养要全面。牛奶、鸡蛋、主食、水果、蔬菜营养不同样样要有。精美的西点虽然口味好,但营养单一,而且很容易被消化,不“顶饿”。好的早餐不仅要有营养还要“顶饿”,因为上午通常是人们工作比较集中的时间,如两个小时就消化完了,10点多钟就饿了,接下来就没法工作了。
理想的早餐最好有粥,专家建议燕麦粥更好一些,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持续消化的时间比较长,可以在粥里放五六颗红枣补充VC,这样早餐中的主食和水果都有了,如果有时间可以做个番茄炒蛋,这样蔬菜和鸡蛋也都有了。早餐牛奶是不能少的,它的营养自不必说,而且它的消化时间大约3个小时,比粥多了一倍。主食最好选米饭或者薯类,要比面包馒头好一些。
路上吃损害健康
为了能多睡一会,很多人宁愿把早餐放在上班的路上,在街边吃小吃或边走边吃。但是,早餐不仅要吃得营养,更要吃得健康。醒了就上路,路上吃早餐,这样的习惯对身体健康影响非常大。早餐前一个小时最好喝杯水,以帮助消化液的分泌,在上班的路上,细嚼慢咽是不可能的,走路的时候血液无法充分到胃帮助蠕动消化,由此造成了消化不良。《健康文摘报》2006.05.
关键性障碍分析及对策思考
章燕华在2006年第6期《浙江档案》上撰文指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已经成为当前档案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共同关注的问题,开展进程中面临着来自于政策法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资源、管理、人员等各方面的障碍。其中关键性障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档案馆现有馆藏结构、内容不能满足广大用户对档案信息的需求。馆藏档案数量庞大,但具有开发价值的档案数量并不多。(二)档案馆角色定位失当和档案工作者的保守观念阻碍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档案馆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当然主体”的角色定位和由此而产生的档案人员的思维惯性扼杀了档案开发途径多样化、开发主体多元化的可能性,严重制约了档案信息作为资源的市场化,使许多档案成为“死财富”。(三)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动力不足、开发需求不明确致使开发效果不佳,没有形成需求——开发——利用的良性互动局面。(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单一,效率效益低下,没有形成有效、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机制。(五)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阻碍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者和利用者的积极性。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档案馆已经潜在地成为最大的风险承担者,它们将承受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服务等各个环节的问责、投诉甚至控告。
针对以上分析作者认为,我国信息资源开发的基本对策有五点:(一)立足于现有馆藏,挑选有地方特色或用户需求大的档案进行开发;改变档案收集策略,优化馆藏,使档案馆真正“有得开发”。(二)实现开发模式多元化,实行传统开发与现代化开发方式结合,公益开发与商业开发结合,独立开发与联合开发结合,使档案信息真正“开发得好”。尤其对于资金有限、技术支持不够、馆藏特色档案数量不多的档案馆,独立开发成本过高,商业或联合开发有利于减轻档案馆开发风险,提高开发效率和效益,扩大档案馆的影响。(三)依法开发,规避法律风险与保护知识产权并举,使包括档案馆在内的开发者“开发得放心”。(四)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开发前了解和响应用户需求;开发后加强宣传,使大众知晓档案信息资源产品,使档案馆真正“开发得有价值”。(五)正确定位档案馆在开发过程中的角色,使档案馆从过去的“一包到底”者转变为一个有效的统筹者、可靠的保管者、友好的合作者和有力的监督者,使档案信息资源“可持续地开发”。
公共档案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的全新审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产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周林兴、苏君华在2006年第3期《山西档案》上撰文指出,与传统公共档案馆仅仅强调保护“自然和人类历史的见证物”不同,“保卫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主要的是强调同时代内在文化利益分配时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行为的非正义现象及其校正,关注不同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的群体所面临的文化问题的解决,将与人们的生活和生存密切相关的文化作为当前最需要保护的重点。
作者提出了公共档案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一)广泛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与知识。现代公共档案馆作为社会的原始信息中心,积极开展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对提高社会公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关注程度和保护意识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二)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保存与服务体系。公共档案馆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收集与保存策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保存体系,并通过多种途径主动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展示与利用的服务。(三)积极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提供场所和组织服务。一方面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活动和表现的场所和空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还可以借助公共档案馆的公众影响力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播,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公共档案馆文化意蕴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四)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调查工作。尤其是一些市、县级公共档案馆,他们对于本地区的地方民间文化比较熟悉,完全可以组织他们对本地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掘与整理,还可以与其他的相关机构进行合作研究或协助有关部门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确认、立档、记录、整理等。
档案业务指导的“弱化”与“滥化”
2006年第3期《档案管理》郑仁的文章,认为目前档案业务指导工作出现了“弱化”与“滥化”两种倾向。“弱化”表现在对电子文件/档案的归档管理方面。(1)档案行政管理系统内的指导不力。《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的是“由副省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电子公文的归档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对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如何开展电子文件归档没有任何指导和具体安排。对于下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基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来说,没有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根本无法开展对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的业务指导工作,造成基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档案业务指导职责的缺失。(2)档案业务指导工作放任自流。这种状态不仅在欠发达地区或市(地)、县以下基层存在,就是在发达地区也同样存在,一些地方的单位虽然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但其电子文件并未进行归档管理,有的虽已经实现了在线归档,但其对在线归档前所产生的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业务指导几乎是空白。虽然,一些省、市、县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也对电子文件归档发了文件,并且进行了培训,但对电子文件如何具体归档管理却显得乏力。
“滥化”主要表现在新领域建档和新的档案工作方面。随着我国工作重点的转移,出现了许多新的建档领域,比如乡镇企业建档、“三资”企业建档、民营企业建档、社区建档、建立信用档案等等,面对如此多的建档新领域,新的档案工作和如此繁重的建档任务,档案业务指导人员不堪重负,结果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对每项工作只能蜻蜓点水地泛泛一抓,或者是抓东丢西、抓西丢东,使档案工作存在“滥化”之势。如果按照现在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还会出现更多的建档新领域和新的档案工作,而这些工作肯定要由档案业务指导人员去指导,结果是业务指导的面越来越宽,越来越“滥”。档案业务指导“滥化”的另一种表现是业务指导模式的“滥”用,比如将对机关和国有企业档案工作的管理指导模式“克隆”到其他新领域的建档中。
作者认为,对于不同的情况,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不应采用统一的模式,更不应滥用对机关和国有企业的模式和方法。如对村级建档、社区建档工作,应采取督促的方法,督促其妥善保管好档案;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采取宣传引导的方法,引导建立档案工作,并在其自愿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咨询服务,而不是强迫其接受指导。
吃早餐的两大错误倾向
“早餐要吃得像皇帝。”这是营养专家们的饮食建议。很多年轻的上班族都不太注重早餐,随便用饼干对付一下,甚至不吃早餐,等到中午“补”回来。事实上,早餐可以提供全天30%的能量和营养,是其他餐次补不回来的。不吃早餐除了会造成低血糖,很多胆、胰腺的疾病也与不吃早餐有关。
早餐过于精细缺营养
不吃早餐是不行的,但早餐吃得过于精细也是无益的。“吃得像皇帝”不是指早餐要多奢侈精细,而是说早餐营养要全面。牛奶、鸡蛋、主食、水果、蔬菜营养不同样样要有。精美的西点虽然口味好,但营养单一,而且很容易被消化,不“顶饿”。好的早餐不仅要有营养还要“顶饿”,因为上午通常是人们工作比较集中的时间,如两个小时就消化完了,10点多钟就饿了,接下来就没法工作了。
理想的早餐最好有粥,专家建议燕麦粥更好一些,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持续消化的时间比较长,可以在粥里放五六颗红枣补充VC,这样早餐中的主食和水果都有了,如果有时间可以做个番茄炒蛋,这样蔬菜和鸡蛋也都有了。早餐牛奶是不能少的,它的营养自不必说,而且它的消化时间大约3个小时,比粥多了一倍。主食最好选米饭或者薯类,要比面包馒头好一些。
路上吃损害健康
为了能多睡一会,很多人宁愿把早餐放在上班的路上,在街边吃小吃或边走边吃。但是,早餐不仅要吃得营养,更要吃得健康。醒了就上路,路上吃早餐,这样的习惯对身体健康影响非常大。早餐前一个小时最好喝杯水,以帮助消化液的分泌,在上班的路上,细嚼慢咽是不可能的,走路的时候血液无法充分到胃帮助蠕动消化,由此造成了消化不良。《健康文摘报》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