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2
【摘要】目的:探讨自拟降酶护肝汤应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76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并随机分为实验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自拟护肝降酶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均未出现一例不良反应。治疗后两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均下降显著,实验组:总胆红素(14.70+2.16)umol/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4.27+2.12)umol/l,且差异性明显,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实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01.29+11.30)u/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27.45+13.58)ul,且差异性明显,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结论:对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应用自拟降酶护肝汤治疗,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症状;黄疸;降酶护肝汤
急性黄疸型肝炎主要因肝炎病毒侵犯肝脏所致,不仅病情发展速度快,如治疗不及时且极易发展成重型肝炎。临床症状为恶心、呕吐、肝区隐痛、上腹部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发病急,部分患者偶见畏寒发热,继而皮肤出现黄疸及尿色加深等[1]-[2]。中医学认为黄疸的发生主要是湿热毒邪熏蒸肝胆所致,导致下流膀胱、外溢肌肤、胆汁上侵目睛及肝失疏泄。为此据此发病机制,治疗时多以利湿退黄、活血解毒、降酶护肝为基本原则[3]。本组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6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自拟降酶护肝汤应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研究选择的76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均为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住院患者,其中男45例,女31例,年龄27-54岁。入院前均未经处理,并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8例,比较两组病程、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因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有可比性。排除标准:肝外梗阻性黄疸或其他肝胆系统疾病患者。
1.2方法:入院后两组均给予保肝、降酶及退黄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茵栀黄口服液治疗(由北京华润高科技天然药物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11020607),1支/次,3次/d,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降酶护肝汤,1:3服用,处方:绵茵陈(30g)、垂盆草(30g)、虎杖(20g)、丹参(20g)、半枝莲(20g)、五味子(10g)、三七(5g)、甘草(5 g),由本院煎药室统一煎制,每剂400ml,早晚分别服用一次,两组均以10d为一个治疗疗程。
1.3各项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BiL)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变化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为P<0.05。
2结果
2.1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后两组均未出现一例不良反应。
2.2治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变化情况,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后两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均下降显著,治疗后实验组总胆红素(14.70+2.16)umol/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4.27+2.12)umol/l,且两组差异性明显,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实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01.29+11.30)u/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27.45+13.58)ul,且差异性明显,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这亦说明,应用自拟降酶护肝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不仅临床疗效明显,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3讨论
急性黄疸型肝炎多是因肝细胞炎症坏死,从而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功能降低,与此同时,由于肝细胞肿胀、汇管区渗出性病变与水肿、小胆管内胆栓形成,导致胆汁排泄受阻而反流入血液循环,使得血清胆红素增高[5]-[6]。总胆红素能够反映出肝细胞受损程度,多数且肝炎的病死率与胆红素浓度呈正比,胆红素越高,治疗越棘手。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有中医疗法,西医疗法及中西医结合方法。部分学者认为黄疸是因疫毒等因素损伤了脾胃肝胆,脾伤为此运化水湿,致使水湿停留,湿郁生热,湿、热并存,肝失疏泄,阻碍中焦,最终使得胆汁外溢出现发黄[7]。
传统中医学则认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按其病因、病机及证候则属于“阳黄”范畴,多为肝胆湿热所致。《金匮要略》中“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明确表明了“脾”与“黄疸”有密切的相关性。因而针对黄疸病机,治疗上应以清热利湿退黄、活血解毒护肝为主。本组研究中根据临床运用自拟护肝降酶汤,方中的茵陈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作用,其提取物不仅可明显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而且还能降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ALT活性,增加胆汁分泌、扩张胆管作用。五味子有良好的护肝降酶作用,对于四氯化碳肝损伤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半枝莲又可清热解毒,其水提取物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生长,其所含的羟基汉黄芩素在人体内外亦有显著抗病毒功效,垂盆草不仅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之功,与茵陈合用,可达到退黄保肝效果,党参、三七可活血化瘀,能有效改善人体肝脏血液循环,利于肝细胞功能的恢复。虎杖可清热退黄、活血化瘀,保护肝脏之效,其煎剂能明显对抗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害,显著降低血清AST、ALT含量。诸药共用可达利湿退黄、活血解毒、降酶护肝目的[8]。本组研究结果,两组均未出现一例不良反应。治疗后两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均下降显著,实验组的总胆红素(14.70+2.16)umol/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4.27+2.12)umol/l,且两组差异性明显,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实验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01.29+11.30)u/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27.45+13.58)ul,且差异性明显,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和上述文献报道一致。综上所述,对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应用降酶护肝汤治疗,有利于黄疸的消退,肝功能的恢复及乏力、纳差等临床症状改善,
参考文献:
[1]付万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3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220-1221.
[2]刘西忠.金庆香.闫玉芹.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淤胆型肝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0,5(12):318-319.
[3]禹萌,赵香梅,耿晓林.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35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0,6(7):830-831.
[4]侯莉娟.杨丽峰.清热凉血退黄汤配合西药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6例[J].陕西中医,2011,23(9):66-68.
[5]周怀兵,胡咏梅.中医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2,4(5):315-316.
[6]王文萍.周语平.黄疸型肝炎的中医用药治疗规律分析[J].西部中医药,2012,1(14):64-66.
[7]王曉明,刘学敏,张疑.五味子的药理作用研究[J].北方药学,2013,10(2):72-73.
[8]姬同超.清热祛湿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41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10(21):94-95.
【摘要】目的:探讨自拟降酶护肝汤应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76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并随机分为实验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自拟护肝降酶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均未出现一例不良反应。治疗后两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均下降显著,实验组:总胆红素(14.70+2.16)umol/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4.27+2.12)umol/l,且差异性明显,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实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01.29+11.30)u/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27.45+13.58)ul,且差异性明显,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结论:对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应用自拟降酶护肝汤治疗,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症状;黄疸;降酶护肝汤
急性黄疸型肝炎主要因肝炎病毒侵犯肝脏所致,不仅病情发展速度快,如治疗不及时且极易发展成重型肝炎。临床症状为恶心、呕吐、肝区隐痛、上腹部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发病急,部分患者偶见畏寒发热,继而皮肤出现黄疸及尿色加深等[1]-[2]。中医学认为黄疸的发生主要是湿热毒邪熏蒸肝胆所致,导致下流膀胱、外溢肌肤、胆汁上侵目睛及肝失疏泄。为此据此发病机制,治疗时多以利湿退黄、活血解毒、降酶护肝为基本原则[3]。本组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6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自拟降酶护肝汤应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研究选择的76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均为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住院患者,其中男45例,女31例,年龄27-54岁。入院前均未经处理,并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8例,比较两组病程、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因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有可比性。排除标准:肝外梗阻性黄疸或其他肝胆系统疾病患者。
1.2方法:入院后两组均给予保肝、降酶及退黄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茵栀黄口服液治疗(由北京华润高科技天然药物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11020607),1支/次,3次/d,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降酶护肝汤,1:3服用,处方:绵茵陈(30g)、垂盆草(30g)、虎杖(20g)、丹参(20g)、半枝莲(20g)、五味子(10g)、三七(5g)、甘草(5 g),由本院煎药室统一煎制,每剂400ml,早晚分别服用一次,两组均以10d为一个治疗疗程。
1.3各项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BiL)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变化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为P<0.05。
2结果
2.1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后两组均未出现一例不良反应。
2.2治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变化情况,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后两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均下降显著,治疗后实验组总胆红素(14.70+2.16)umol/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4.27+2.12)umol/l,且两组差异性明显,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实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01.29+11.30)u/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27.45+13.58)ul,且差异性明显,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这亦说明,应用自拟降酶护肝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不仅临床疗效明显,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3讨论
急性黄疸型肝炎多是因肝细胞炎症坏死,从而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功能降低,与此同时,由于肝细胞肿胀、汇管区渗出性病变与水肿、小胆管内胆栓形成,导致胆汁排泄受阻而反流入血液循环,使得血清胆红素增高[5]-[6]。总胆红素能够反映出肝细胞受损程度,多数且肝炎的病死率与胆红素浓度呈正比,胆红素越高,治疗越棘手。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有中医疗法,西医疗法及中西医结合方法。部分学者认为黄疸是因疫毒等因素损伤了脾胃肝胆,脾伤为此运化水湿,致使水湿停留,湿郁生热,湿、热并存,肝失疏泄,阻碍中焦,最终使得胆汁外溢出现发黄[7]。
传统中医学则认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按其病因、病机及证候则属于“阳黄”范畴,多为肝胆湿热所致。《金匮要略》中“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明确表明了“脾”与“黄疸”有密切的相关性。因而针对黄疸病机,治疗上应以清热利湿退黄、活血解毒护肝为主。本组研究中根据临床运用自拟护肝降酶汤,方中的茵陈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作用,其提取物不仅可明显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而且还能降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ALT活性,增加胆汁分泌、扩张胆管作用。五味子有良好的护肝降酶作用,对于四氯化碳肝损伤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半枝莲又可清热解毒,其水提取物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生长,其所含的羟基汉黄芩素在人体内外亦有显著抗病毒功效,垂盆草不仅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之功,与茵陈合用,可达到退黄保肝效果,党参、三七可活血化瘀,能有效改善人体肝脏血液循环,利于肝细胞功能的恢复。虎杖可清热退黄、活血化瘀,保护肝脏之效,其煎剂能明显对抗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害,显著降低血清AST、ALT含量。诸药共用可达利湿退黄、活血解毒、降酶护肝目的[8]。本组研究结果,两组均未出现一例不良反应。治疗后两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均下降显著,实验组的总胆红素(14.70+2.16)umol/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4.27+2.12)umol/l,且两组差异性明显,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实验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01.29+11.30)u/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27.45+13.58)ul,且差异性明显,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和上述文献报道一致。综上所述,对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应用降酶护肝汤治疗,有利于黄疸的消退,肝功能的恢复及乏力、纳差等临床症状改善,
参考文献:
[1]付万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3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220-1221.
[2]刘西忠.金庆香.闫玉芹.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淤胆型肝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0,5(12):318-319.
[3]禹萌,赵香梅,耿晓林.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35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0,6(7):830-831.
[4]侯莉娟.杨丽峰.清热凉血退黄汤配合西药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6例[J].陕西中医,2011,23(9):66-68.
[5]周怀兵,胡咏梅.中医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2,4(5):315-316.
[6]王文萍.周语平.黄疸型肝炎的中医用药治疗规律分析[J].西部中医药,2012,1(14):64-66.
[7]王曉明,刘学敏,张疑.五味子的药理作用研究[J].北方药学,2013,10(2):72-73.
[8]姬同超.清热祛湿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41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10(2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