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带来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实践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合作意识,就必须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校学生没有晚自习,为了有效地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经过全体教师近四年的教学实践,学校课题组通过专家引领、理论学习、研讨交流、流程设计、摩课反思,构建并推行了“课堂限时达标训练”的教学策略。四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实施“课堂限时达标训练”是减轻学生负担、转化中下等生的一个有效途径,既使教师讲有准则,又使学生学有目标;既形成了学生乐学氛围,又严防了教师课内任务向课外延伸、人为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现象的发生,从而确保了我校学生的高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市领跑的地位。
一、教学流程
“课堂限时达标训练”教学策略的基本流程是:自学指导(5分钟文本阅读)→自学自练(根据分项目标)→讨论交流(学生讨论、辨析、总结核心知识及知识疑问)→点拨释疑→形成训练(8~15分钟当堂分层检测)。教师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指导,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迅速进入学习过程,由“观众席”走上“表演的舞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遵循凡是学生自学、自己操作或通过与同伴交流能够学会的就坚决不教不重复的原则,让学生学习占据课堂上绝对优势的时间和空间。个别学生不会的问题,优生帮教;部分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先分组讨论,后由教师点拨讲评;大多数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讲解思路方法,释疑解惑。学生自学时,教师勤于巡视、参与讨论、适时鼓励、注重个别辅导;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合作、积极思维、举一反三、标新立异;最大程度地了解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梳理归类,随堂“二次备课”。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当堂训练,保证“堂堂清”,题目精选,有针对性、代表性,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做到循序渐进、分层布置、分类要求。学生在课内按时独立完成课堂作业,集中训练或随学随练,练习时间不少于15分钟。教师巡回督促、检查辅导,当堂面批部分作业。课上基本完成作业,课下作业精选且多为选做,学生选择不同的数量与难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和发展。
“课堂限时达标训练”教学策略的两个核心理念,就是“学生自主学习”与“当堂达标”。这是相辅相成、交替融合的两大板块,是发展能力、提高效益又保证质量的缺一不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学为了达标,达标务必自主。三个主要环节,一是学生自主学习,二是教师点拨释疑,三是学习效果当堂验收。这三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又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自学指导。明确本节学习内容与分项学习目标,教师指导自学方法,设计学习情境或提供学习参考资料,对难点进行必要的讲解。
第二步:自学自练。学生自学本节课的内容,整理重点,归纳方法,读懂做会例题,完成课后练习、习题和补充题目,自测学习效果,自我评价。
第三步:讨论交流。学生自学遇到的问题,求教他人,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做好整理记录,写在黑板右侧,与其他组交流,同时为老师随堂备课提供素材。
第四步:点拨、释疑。一是对学生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在集体备课时充分准备,课堂上精当点拨,启发引导他们自己解决。二是对学生自学和讨论交流中“突发”的疑难问题,随堂“二次备课”,讲解释疑。三是借题发挥,举一反三,适当补充、延伸、拓宽,指导学生探究与积累。
第五步:形成训练(当堂达标)。一是学生回顾所学、交流收获,完成目标达成检测题,定时收缴批阅,当堂反馈与矫正。二是学生当堂完成作业,教师随堂面批部分作业,重点辅导,保证落实。
二、实施策略
1.编制导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对学习内容、自学方法与效果、师生行为进行预测与设计,编制每节课的导学设计,把教学内容演变成一系列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捕捉就近发展区。为了捕捉学生的就近发展区,教师在自学前的导入非常关键,决定着自学的质量与成败。一是设置问题情境,培植自学氛围,激发求知动机;二是交代知识背景,介绍概念引入,为自学铺路搭桥;三是对学生普遍难学会、难学懂的问题在自学前讲解。或引言导语,或生活实际,或问题情境,或前后联系,让学生满怀信心,带着问题进入自学。
3.提出分项目标。即自学任务及具体要求,如要求学生自学教材,把重点整理在笔记本上。先读懂例题再合上书做,对正过程、格式。不懂的标注出来,先求教同学,再小组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写在黑板右侧,供全班研讨,也为教师点拨和随堂备课提供素材。
4.进行督查、监控。教师鼓励、肯定速度快、效率高的学生,给“走错”或“迷路”者悄悄指导,给“不学”、“走神”的学生提个醒,忙碌着指点自学、参与讨论、辅导差生、评价效果、调解争议、批改练习,督促所有学生都认真自学。
5.验收自学效果。自学时间到了决不意味着流程结束,自主学习必须有全面验收,以小组验收为主,兵查兵,兵教兵。教师巡回督查,既保证效果、督促自学、养成习惯,又可获得“二次备课”的第一手资料。
6.整理错题本。检查必须跟上矫正,这是普遍忽视、不落实的环节,易造成“夹生饭”。要求学生当堂练习,独立完成作业,合作交流解决疑难。练习要订正,通过提问检查,通过板演点评,通过批改过关。要求学生将错题整理、收集在错题本上。无论何种形式,都要留有改正的机会,不能讲完就算,一人答对等于全班都会,板演代替全部,要跟上“二次抽查”,对个别差生通过课下辅导帮其学会。
7.当堂定时训练。课堂上教师进行8~15分钟定时训练,随练随批改、订正。其可取之处,一是提高学生答题速度,训练稳定的考试心理,节节定时、天天考试,不再有紧张惧怕;二是培养学生独立作业习惯,减少抄袭机会,对形成好的学风至关重要;三是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掌握程度与学习效果,充分暴露问题,反馈快速,能有针对性地及时补救矫正,知识落实扎实。
8.实施讨论交流。交流、讨论甚至争议是学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认同最直接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交流有益于学生合作学习,实现优生帮学困(兵教兵)。因而课堂上一定给学生尽量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多设置探究问题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勇于表现。
9.提高问题的思维含量。课堂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提示太多太频,提出问题、布置练习不等学生思考或思维刚起步便不停地提示、追问,反复强调关键词句或提供教师预先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很少等待学生充分思考,这实际上约简了学习最重要的环节——主动、独立思维,终止了学生独有的思路而一步“跳”到答案,压抑了学生急于想自己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对学生思维造成干扰甚至产生心理负担。二是解答问题指定一人,一问一答,一说一写,一人表演,众人观看,一人紧张,余者轻松。用个别代表全体,失去了多数参与的机会,堵塞了加大反馈信息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渠道,使多生成为观众或裁判而不是学习的主角,这样的方式是低效的。三是提出问题简单直接,思维含量低,学生无需思考,随口应答,有时教师说上半句学生接下半句。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实际上学生没有动脑,人云亦云,也就失去了问题的价值。
三、初步构建课堂管理机构
1.建立自主管理机制,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所谓自主管理是指在课堂教育中,根据课堂环境提供的多元信息,加以重组,有选择有鉴别地自主地获取知识、技能,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思想道德体系和价值规范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是起组织、指导、督察和评价的作用。这一机制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的。教师为学生建构各类知识提供背景和条件,使原生态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而不致流失。在这一机制的主导下,课堂管理是否成功不再是以课堂能否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为标准,也不再是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以教师的管理代替学生的自我管理,而是成为一个积极互动过程和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局面。学生大胆质疑,自主学习,并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实际水平选择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教师把重心从讲授转向辅导,从而有利于因材施教,兼顾学生的兴趣能力等个别差异,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提倡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正是自主管理在教育教学上的体现。这种方式的转变“将会牵扯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弘扬和提升”,同时要求教师角色转变,从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转变为信息的“重组者”。
2.建立自律管理机制,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人本主义理论在教学秩序上,强调用学生的自律代替他律,让学生自己约束自己。在以往的课堂管理中,我们只看到教师的权威对于学生的震慑作用,因而采取的往往是一种强制的管理方式,把学生的活动仅仅局限于“是与非”、“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圈子中,由于管理过头往往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新的管理机制中,教育者充分利用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因势利导,把教育的权利还给学生。教育者对学生多作正面引导,形成良好向上的课堂氛围,明确群体目标,产生群体凝聚力,进而形成班级共识,建立起自我约束机制。这种机制建立的基础即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自律管理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尊重、理解别人,相互合作,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建立信任宽容的课堂人际关系,从而在相互约束的基础上,优化课堂管理效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律管理与自主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自主的基础上才能促进自律,只有经过自律才能谈得上真正意义的自主。
3.建立情境管理机制,激活课堂的动态生成。情境教育重视情境的创设与应用,它可能是虚拟情境,也可能是现实情境。情境管理就是把课堂管理引入到创设的理想情境中。由于受到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制约,情境管理目标的达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它关注的重点是课堂实境。课堂教育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管理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任何一个细小的举动或一句不经意的话语,都可能会影响整堂的教学。因此,如何依据不断变化的课堂情境采取适宜的管理方式,对教育者的能力、素质来说是一个考验。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针对不同的情境采用多种管理方式,如提问法、信号暗示法、幽默法、有意忽视法、惩罚法、行为协议法、劝其暂离法、个别谈话法。而另外的一些建设性情境则需要教育者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师德、过硬的专业素质才能给予学生满意的答案,从而让课堂充满灵动的智慧和创造、遐想的空间。
4.建立情感管理机制,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一任务固然可以通过课程来实现,但教师对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对于学生深厚的关爱之情,则往往更具感召力和说服力。言为心声,行为榜样,“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教育者对于学生的管理不是硬性的压制,使学生屈从于自己的意志;管理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服服帖帖,谨小慎微,中规中矩。因此,在课堂管理中,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的交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要简单粗暴地干涉学生的行为。从法律角度讲,学生应有自己的合法权益,理应受到尊重和保护。教育效果律中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即对学生的热情期望会让学生产生激励动力,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情感管理有其特别的优势:情感交流是人类天然的沟通方式,是最自然、最普遍的教育方式。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通过情感管理,有利于教师施加自身的影响,减少教育消耗,引导学生融入积极的教育环境接受正面启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起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情操,纠正发展中的不良倾向。
5.建立时空管理机制,合理配置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学效率的提高在于对时间充分、合理而经济的利用。同样的教学任务是一定的教学质量标准下用较少的时间完成则效率高,反之则效率低。在课堂管理中对于时间的恰到好处的运筹,也是课堂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国外学者将教师支配的时间分为四种类型:教师支配的总时间;教学时间;参与的时间;学业学习时间。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业学习,将维持纪律的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影响时间管理的因素大略有以下几方面:①学校根据教学计划提供给教师的时间;②教师的专业程度;③备课的充分与否;④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和传授方式;⑤学生的现有知识技能水平以及接受能力。所谓空间管理,根据听课人数,可采取大班和小班两种形式授课,或采用小组讨论、个别教学等。一般来讲,小班的效果要好于大班,但耗费的资源则相对较多。再有在同一班级内,根据授课内容和班级特征可采取灵活的排座方式,如秧田式、半圆式、剧院式、矩形式、马蹄形、圆桌会议形等。在分配座位时,“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防止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四、获得初步效果
由于进行了限时达标训练,自然训练的密度也加大了,学生做练习的速度加快,练习都能在课堂上解决,以前三节课完成的内容,现在可以在两节课内完成。我校学生没有晚自习,更没有课外家庭作业,从而有效地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将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每天正课后,学生自主参加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因此说,限时达标训练是减轻学生负担、转化中下等生的一个有效途径,既使教师讲有准则,又使学生学有目标。形成了学生乐学氛围,严防了课内任务向课外延伸、人为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确保了我校初中学生的高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市领跑的地位。
一、教学流程
“课堂限时达标训练”教学策略的基本流程是:自学指导(5分钟文本阅读)→自学自练(根据分项目标)→讨论交流(学生讨论、辨析、总结核心知识及知识疑问)→点拨释疑→形成训练(8~15分钟当堂分层检测)。教师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指导,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迅速进入学习过程,由“观众席”走上“表演的舞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遵循凡是学生自学、自己操作或通过与同伴交流能够学会的就坚决不教不重复的原则,让学生学习占据课堂上绝对优势的时间和空间。个别学生不会的问题,优生帮教;部分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先分组讨论,后由教师点拨讲评;大多数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讲解思路方法,释疑解惑。学生自学时,教师勤于巡视、参与讨论、适时鼓励、注重个别辅导;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合作、积极思维、举一反三、标新立异;最大程度地了解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梳理归类,随堂“二次备课”。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当堂训练,保证“堂堂清”,题目精选,有针对性、代表性,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做到循序渐进、分层布置、分类要求。学生在课内按时独立完成课堂作业,集中训练或随学随练,练习时间不少于15分钟。教师巡回督促、检查辅导,当堂面批部分作业。课上基本完成作业,课下作业精选且多为选做,学生选择不同的数量与难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和发展。
“课堂限时达标训练”教学策略的两个核心理念,就是“学生自主学习”与“当堂达标”。这是相辅相成、交替融合的两大板块,是发展能力、提高效益又保证质量的缺一不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学为了达标,达标务必自主。三个主要环节,一是学生自主学习,二是教师点拨释疑,三是学习效果当堂验收。这三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又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自学指导。明确本节学习内容与分项学习目标,教师指导自学方法,设计学习情境或提供学习参考资料,对难点进行必要的讲解。
第二步:自学自练。学生自学本节课的内容,整理重点,归纳方法,读懂做会例题,完成课后练习、习题和补充题目,自测学习效果,自我评价。
第三步:讨论交流。学生自学遇到的问题,求教他人,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做好整理记录,写在黑板右侧,与其他组交流,同时为老师随堂备课提供素材。
第四步:点拨、释疑。一是对学生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在集体备课时充分准备,课堂上精当点拨,启发引导他们自己解决。二是对学生自学和讨论交流中“突发”的疑难问题,随堂“二次备课”,讲解释疑。三是借题发挥,举一反三,适当补充、延伸、拓宽,指导学生探究与积累。
第五步:形成训练(当堂达标)。一是学生回顾所学、交流收获,完成目标达成检测题,定时收缴批阅,当堂反馈与矫正。二是学生当堂完成作业,教师随堂面批部分作业,重点辅导,保证落实。
二、实施策略
1.编制导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对学习内容、自学方法与效果、师生行为进行预测与设计,编制每节课的导学设计,把教学内容演变成一系列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捕捉就近发展区。为了捕捉学生的就近发展区,教师在自学前的导入非常关键,决定着自学的质量与成败。一是设置问题情境,培植自学氛围,激发求知动机;二是交代知识背景,介绍概念引入,为自学铺路搭桥;三是对学生普遍难学会、难学懂的问题在自学前讲解。或引言导语,或生活实际,或问题情境,或前后联系,让学生满怀信心,带着问题进入自学。
3.提出分项目标。即自学任务及具体要求,如要求学生自学教材,把重点整理在笔记本上。先读懂例题再合上书做,对正过程、格式。不懂的标注出来,先求教同学,再小组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写在黑板右侧,供全班研讨,也为教师点拨和随堂备课提供素材。
4.进行督查、监控。教师鼓励、肯定速度快、效率高的学生,给“走错”或“迷路”者悄悄指导,给“不学”、“走神”的学生提个醒,忙碌着指点自学、参与讨论、辅导差生、评价效果、调解争议、批改练习,督促所有学生都认真自学。
5.验收自学效果。自学时间到了决不意味着流程结束,自主学习必须有全面验收,以小组验收为主,兵查兵,兵教兵。教师巡回督查,既保证效果、督促自学、养成习惯,又可获得“二次备课”的第一手资料。
6.整理错题本。检查必须跟上矫正,这是普遍忽视、不落实的环节,易造成“夹生饭”。要求学生当堂练习,独立完成作业,合作交流解决疑难。练习要订正,通过提问检查,通过板演点评,通过批改过关。要求学生将错题整理、收集在错题本上。无论何种形式,都要留有改正的机会,不能讲完就算,一人答对等于全班都会,板演代替全部,要跟上“二次抽查”,对个别差生通过课下辅导帮其学会。
7.当堂定时训练。课堂上教师进行8~15分钟定时训练,随练随批改、订正。其可取之处,一是提高学生答题速度,训练稳定的考试心理,节节定时、天天考试,不再有紧张惧怕;二是培养学生独立作业习惯,减少抄袭机会,对形成好的学风至关重要;三是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掌握程度与学习效果,充分暴露问题,反馈快速,能有针对性地及时补救矫正,知识落实扎实。
8.实施讨论交流。交流、讨论甚至争议是学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认同最直接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交流有益于学生合作学习,实现优生帮学困(兵教兵)。因而课堂上一定给学生尽量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多设置探究问题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勇于表现。
9.提高问题的思维含量。课堂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提示太多太频,提出问题、布置练习不等学生思考或思维刚起步便不停地提示、追问,反复强调关键词句或提供教师预先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很少等待学生充分思考,这实际上约简了学习最重要的环节——主动、独立思维,终止了学生独有的思路而一步“跳”到答案,压抑了学生急于想自己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对学生思维造成干扰甚至产生心理负担。二是解答问题指定一人,一问一答,一说一写,一人表演,众人观看,一人紧张,余者轻松。用个别代表全体,失去了多数参与的机会,堵塞了加大反馈信息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渠道,使多生成为观众或裁判而不是学习的主角,这样的方式是低效的。三是提出问题简单直接,思维含量低,学生无需思考,随口应答,有时教师说上半句学生接下半句。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实际上学生没有动脑,人云亦云,也就失去了问题的价值。
三、初步构建课堂管理机构
1.建立自主管理机制,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所谓自主管理是指在课堂教育中,根据课堂环境提供的多元信息,加以重组,有选择有鉴别地自主地获取知识、技能,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思想道德体系和价值规范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是起组织、指导、督察和评价的作用。这一机制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的。教师为学生建构各类知识提供背景和条件,使原生态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而不致流失。在这一机制的主导下,课堂管理是否成功不再是以课堂能否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为标准,也不再是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以教师的管理代替学生的自我管理,而是成为一个积极互动过程和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局面。学生大胆质疑,自主学习,并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实际水平选择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教师把重心从讲授转向辅导,从而有利于因材施教,兼顾学生的兴趣能力等个别差异,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提倡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正是自主管理在教育教学上的体现。这种方式的转变“将会牵扯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弘扬和提升”,同时要求教师角色转变,从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转变为信息的“重组者”。
2.建立自律管理机制,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人本主义理论在教学秩序上,强调用学生的自律代替他律,让学生自己约束自己。在以往的课堂管理中,我们只看到教师的权威对于学生的震慑作用,因而采取的往往是一种强制的管理方式,把学生的活动仅仅局限于“是与非”、“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圈子中,由于管理过头往往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新的管理机制中,教育者充分利用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因势利导,把教育的权利还给学生。教育者对学生多作正面引导,形成良好向上的课堂氛围,明确群体目标,产生群体凝聚力,进而形成班级共识,建立起自我约束机制。这种机制建立的基础即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自律管理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尊重、理解别人,相互合作,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建立信任宽容的课堂人际关系,从而在相互约束的基础上,优化课堂管理效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律管理与自主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自主的基础上才能促进自律,只有经过自律才能谈得上真正意义的自主。
3.建立情境管理机制,激活课堂的动态生成。情境教育重视情境的创设与应用,它可能是虚拟情境,也可能是现实情境。情境管理就是把课堂管理引入到创设的理想情境中。由于受到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制约,情境管理目标的达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它关注的重点是课堂实境。课堂教育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管理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任何一个细小的举动或一句不经意的话语,都可能会影响整堂的教学。因此,如何依据不断变化的课堂情境采取适宜的管理方式,对教育者的能力、素质来说是一个考验。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针对不同的情境采用多种管理方式,如提问法、信号暗示法、幽默法、有意忽视法、惩罚法、行为协议法、劝其暂离法、个别谈话法。而另外的一些建设性情境则需要教育者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师德、过硬的专业素质才能给予学生满意的答案,从而让课堂充满灵动的智慧和创造、遐想的空间。
4.建立情感管理机制,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一任务固然可以通过课程来实现,但教师对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对于学生深厚的关爱之情,则往往更具感召力和说服力。言为心声,行为榜样,“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教育者对于学生的管理不是硬性的压制,使学生屈从于自己的意志;管理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服服帖帖,谨小慎微,中规中矩。因此,在课堂管理中,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的交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要简单粗暴地干涉学生的行为。从法律角度讲,学生应有自己的合法权益,理应受到尊重和保护。教育效果律中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即对学生的热情期望会让学生产生激励动力,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情感管理有其特别的优势:情感交流是人类天然的沟通方式,是最自然、最普遍的教育方式。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通过情感管理,有利于教师施加自身的影响,减少教育消耗,引导学生融入积极的教育环境接受正面启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起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情操,纠正发展中的不良倾向。
5.建立时空管理机制,合理配置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学效率的提高在于对时间充分、合理而经济的利用。同样的教学任务是一定的教学质量标准下用较少的时间完成则效率高,反之则效率低。在课堂管理中对于时间的恰到好处的运筹,也是课堂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国外学者将教师支配的时间分为四种类型:教师支配的总时间;教学时间;参与的时间;学业学习时间。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业学习,将维持纪律的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影响时间管理的因素大略有以下几方面:①学校根据教学计划提供给教师的时间;②教师的专业程度;③备课的充分与否;④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和传授方式;⑤学生的现有知识技能水平以及接受能力。所谓空间管理,根据听课人数,可采取大班和小班两种形式授课,或采用小组讨论、个别教学等。一般来讲,小班的效果要好于大班,但耗费的资源则相对较多。再有在同一班级内,根据授课内容和班级特征可采取灵活的排座方式,如秧田式、半圆式、剧院式、矩形式、马蹄形、圆桌会议形等。在分配座位时,“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防止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四、获得初步效果
由于进行了限时达标训练,自然训练的密度也加大了,学生做练习的速度加快,练习都能在课堂上解决,以前三节课完成的内容,现在可以在两节课内完成。我校学生没有晚自习,更没有课外家庭作业,从而有效地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将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每天正课后,学生自主参加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因此说,限时达标训练是减轻学生负担、转化中下等生的一个有效途径,既使教师讲有准则,又使学生学有目标。形成了学生乐学氛围,严防了课内任务向课外延伸、人为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确保了我校初中学生的高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市领跑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