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是科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农业生产的意识,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树立客观对象观、适宜环境观、合理培植观、科学价值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中,自主寻找科学的学习方法,实现轻松、愉快学习,健康、科学发展,享受学习带来的幸福,享受自我有个性而有全面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教育科学 发展规律
因材施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如果我们赞同叶老“教育是农业”的观点,那么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学生,就好像是农业的生产对象,即农作物,教育工作者、教师就应该是农民,教育教学行为就类似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农民与农作物之间,农民是农业实践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农作物是农业实践的客体,处于被动的管理状态。而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却不那么简单。不同于农作物,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有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行为主体,有主动成长的诉求、积极发展的渴望。家庭、学校、社会类似于农作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土壤、阳光、雨露等,共同构成学生成长与发展所依托的外部环境,需要我们全社会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手段,积极营建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发展的环境。
在农业实践中,肥沃土地、环保肥料、科学种植、优良种子、科学浇灌、精准施肥、田间管理等七大因素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而影响学生成长进步的因素无外乎先天因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等。从影响因素上来看,就是内因和外因,农作物生长的内因取决于种子是否优良,而学生成长的内因是个体因素;农作物生长的外因无外乎肥沃土地、环保肥料、科学种植、科学浇灌、精准施肥、田间管理等,学生成长的外因则包含先天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学生成长与农作物生长的内外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复杂多样,我仅从“农民”耕作行为与“教育”实践行为二者之间趋同上做一些尝试性思考。
“教育是农业”,作为教育工作者(含教师、家长、社会有关人士等),我们必须向农民学习他们正确的种植观,在教育上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具体来说就是客观对象观、适宜环境观、合理培植观、科学价值观。
一、客观对象观
农业面对的种植对象是千差万别的,就水稻而言,因地域不同而各有差异,我国南方有四季稻,中部地区有早稻、中稻、晚稻三季稻;而小麦又不同于水稻,适合种植的区域亦有差别,玉米、油菜、山芋等种植对象之间的差异更大,农民熟悉植物的属性,因地因时制宜,遵循客观规律,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大写的人,是有思想意识、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生个体的差异远远大于植物,老师对学生的认知与教育,不能以班级年级为单位,而应该以学生个体为单位,逐个区别化认知。我们既要发现学生身上的缺点,也要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既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也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既要观察学生目前的发展基本状态,也要预判学生未来的发展潜质与潜力。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无论哪个阶段的教育都没有“择其善者而教之、择其不善而弃之”的特权,坐在教室的每一位均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的责任就是让他们能在昨天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今天的基础上能有能力享受更多的幸福。正如泰戈尔所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
二、适宜环境观
现代农业是受自然界影响最大的行业,但又不能纯粹靠天收。农业的生产对象没有办法选择,那就应该在因地因时制宜上多做研究、动点子、下功夫。农民会选择高帮地种植旱地植物,比如花生、棉花、山芋等。种植山芋,要专门理好垅子;種植水稻,要选择水源充足的地块。每一块地均有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每一种农作物均有适合自己生长的地块,地块恰当、植物适宜、遵循规律,农民开心。水稻种植与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拷田”,即在水稻生长的关键阶段,将田里水抽干,经过太阳暴晒,田地结成板块,从而增强水稻根部的抓力感,有效避免水稻后期倒伏,这类似于学生成长中的挫折教育和意志力培养。
家长、教师、学校以及社会的各界人士均是广义上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认真分析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为学生选择、创设适宜其健康成长的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学生成长的适宜环境,类似农作物生长需要的环境,一年四季并不常春,所谓冬至阳生春才又来。季节规律里的风霜雨雪与冷暖变换,甚至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都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重重考验。孩子的培养与教育也是一样。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固然需要人文关怀、帮助、支持等适宜“环境”的滋养,但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是目标多于路径,指责多于指导,细节少于粗略,关爱少于溺爱。现行教育中,并不是我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而是重视过度,但重视、关注的点不对,关爱、教育的方式以及期待目标过于狭隘,目标的窄化异化和急功近利性正在一步步摧残扼杀现代教育的阶段性成果。我们的孩子受不得一点点委屈与挫折,无底线的表扬教育取代了合理的惩戒,如此温室里长大的孩子,怎么能受得住现实社会的风吹雨打?等不到风雨来临,更见不到彩虹漫天。
三、合理培植观
影响农业收成好坏的重要主观因素就在于能否做到科学种植、精耕细作。根据土壤和种子的属性合理种植;依据墒情选择肥料,科学精准施肥;适时适度浇灌,投入必要的田间管理;良好的光合作用结合农业工作者科学的种植培育方法,才能共同成就“丰年”好收成。
农业中的科学种植、精耕细作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有启发。棉花与水稻的种植地域、密度是不一样的,花生与油菜的种植方式也各不相同,学生与学生的性情资质也各异,我们的教育方式也应不同。抑郁质的学生通常较为敏感,这就要求老师要更细心,教育更精准更细腻,勉励要比批评多;胆汁质的学生,通常略显粗放,老师要注重框架设计、方向引领、过程督促,建议多采用激励的方法。教育过程中的赞赏如同农业上的施肥,即使是施肥,也不是越多越足越好,而是适可而止,浇水也要分类,棉花等旱地植物就不太需要充足水,而水稻就基本离不开水,即便需要水,稻田里水的深度也有讲究,水过深必然影响水稻生长,类似于“溺水”,在教育上就应该是“溺爱”了。平时的田间管理,也并不需要每日去松土剪枝,而是间隔一个阶段,适时适度去锄锄草,既不能长时间不管不问,也不能死盯着不放,要依据规律科学种植和管理,教育何尝不是这样?唯有懂得抓大放小,张弛有度,才有可能让教育有的放矢,而不是一味做无用功。
四、科学价值观
天生我材必有用,世界上的万物生存着总有其独特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价值的实践必须以一定的范畴确定。价值是万物的共性,具有何种价值、价值大小以及价值时效却是个性。二月迎春花胜柳;仲夏,小荷才露尖尖角,秋菊有佳色;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油菜水稻收割有时,花生小麦亦有不同。在使用价值上,我们无法在油菜、小麦之间做出权衡。同样是一亩地,一块种棉花,一块种小麦,如果统一用称重的方式来衡量成败,那胜利者一定是种小麦的农民,如果统一用体积大小来衡量彼此成效高低,那一定是种棉花的农民胜券在握。每一种客体的价值不同.衡量价值的标杆与标准当然不同,如果用一种标准来衡量所有农作物的价值大小,显然是不公正不理性的。
社会更迭发展需要各个行业,各种层次的人才与劳动者;教育实践中,需要面对个性各不相同的教育对象,显然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评价所有的教育对象,用游泳的标准来衡量举重运动员,用声乐的标杆来评判文学爱好者的成就与否显然啼笑皆非,但在现实教育环境中,类似的事件却不断发生,学科成绩成为评价的唯一指标,高中考成绩排名屡见不鲜,并以此作为对教育工作者评优的关键要素,显然亦是一叶障目,忽略了一般的价值形态并不等于局部的价值形态这一客观规律。
教育有其内在发展的核心规律,孩子的发展规律却同中见异,“虾有虾道、蟹有蟹路”,各行其道、各走其路,正应验了民间俚语中的“人人头上一个露水珠”。方向目标大体相似,路径方式各不相同,速度姿态大相径庭,品位风格也是千人千面,这是世界千姿百态的表现,也是社会丰富多彩的原因,我们为何对熟悉的世界百看不厌,对周围的环境不断充满好奇?恰恰因为一步一景、一日一色、一人一悟,不用靠天收期待明天,更不能机械化生产人才,人们既然被赋予了自由意志,那真正的美丽世界,就应该是人人有追求,追求各不同;人人均可成功,成功不能被复制。让优良有差异的教育成为我们永恒的追求,享受在当下,幸福在其中。
关键词:教育科学 发展规律
因材施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如果我们赞同叶老“教育是农业”的观点,那么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学生,就好像是农业的生产对象,即农作物,教育工作者、教师就应该是农民,教育教学行为就类似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农民与农作物之间,农民是农业实践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农作物是农业实践的客体,处于被动的管理状态。而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却不那么简单。不同于农作物,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有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行为主体,有主动成长的诉求、积极发展的渴望。家庭、学校、社会类似于农作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土壤、阳光、雨露等,共同构成学生成长与发展所依托的外部环境,需要我们全社会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手段,积极营建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发展的环境。
在农业实践中,肥沃土地、环保肥料、科学种植、优良种子、科学浇灌、精准施肥、田间管理等七大因素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而影响学生成长进步的因素无外乎先天因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等。从影响因素上来看,就是内因和外因,农作物生长的内因取决于种子是否优良,而学生成长的内因是个体因素;农作物生长的外因无外乎肥沃土地、环保肥料、科学种植、科学浇灌、精准施肥、田间管理等,学生成长的外因则包含先天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学生成长与农作物生长的内外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复杂多样,我仅从“农民”耕作行为与“教育”实践行为二者之间趋同上做一些尝试性思考。
“教育是农业”,作为教育工作者(含教师、家长、社会有关人士等),我们必须向农民学习他们正确的种植观,在教育上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具体来说就是客观对象观、适宜环境观、合理培植观、科学价值观。
一、客观对象观
农业面对的种植对象是千差万别的,就水稻而言,因地域不同而各有差异,我国南方有四季稻,中部地区有早稻、中稻、晚稻三季稻;而小麦又不同于水稻,适合种植的区域亦有差别,玉米、油菜、山芋等种植对象之间的差异更大,农民熟悉植物的属性,因地因时制宜,遵循客观规律,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大写的人,是有思想意识、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生个体的差异远远大于植物,老师对学生的认知与教育,不能以班级年级为单位,而应该以学生个体为单位,逐个区别化认知。我们既要发现学生身上的缺点,也要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既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也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既要观察学生目前的发展基本状态,也要预判学生未来的发展潜质与潜力。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无论哪个阶段的教育都没有“择其善者而教之、择其不善而弃之”的特权,坐在教室的每一位均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的责任就是让他们能在昨天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今天的基础上能有能力享受更多的幸福。正如泰戈尔所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
二、适宜环境观
现代农业是受自然界影响最大的行业,但又不能纯粹靠天收。农业的生产对象没有办法选择,那就应该在因地因时制宜上多做研究、动点子、下功夫。农民会选择高帮地种植旱地植物,比如花生、棉花、山芋等。种植山芋,要专门理好垅子;種植水稻,要选择水源充足的地块。每一块地均有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每一种农作物均有适合自己生长的地块,地块恰当、植物适宜、遵循规律,农民开心。水稻种植与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拷田”,即在水稻生长的关键阶段,将田里水抽干,经过太阳暴晒,田地结成板块,从而增强水稻根部的抓力感,有效避免水稻后期倒伏,这类似于学生成长中的挫折教育和意志力培养。
家长、教师、学校以及社会的各界人士均是广义上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认真分析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为学生选择、创设适宜其健康成长的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学生成长的适宜环境,类似农作物生长需要的环境,一年四季并不常春,所谓冬至阳生春才又来。季节规律里的风霜雨雪与冷暖变换,甚至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都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重重考验。孩子的培养与教育也是一样。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固然需要人文关怀、帮助、支持等适宜“环境”的滋养,但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是目标多于路径,指责多于指导,细节少于粗略,关爱少于溺爱。现行教育中,并不是我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而是重视过度,但重视、关注的点不对,关爱、教育的方式以及期待目标过于狭隘,目标的窄化异化和急功近利性正在一步步摧残扼杀现代教育的阶段性成果。我们的孩子受不得一点点委屈与挫折,无底线的表扬教育取代了合理的惩戒,如此温室里长大的孩子,怎么能受得住现实社会的风吹雨打?等不到风雨来临,更见不到彩虹漫天。
三、合理培植观
影响农业收成好坏的重要主观因素就在于能否做到科学种植、精耕细作。根据土壤和种子的属性合理种植;依据墒情选择肥料,科学精准施肥;适时适度浇灌,投入必要的田间管理;良好的光合作用结合农业工作者科学的种植培育方法,才能共同成就“丰年”好收成。
农业中的科学种植、精耕细作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有启发。棉花与水稻的种植地域、密度是不一样的,花生与油菜的种植方式也各不相同,学生与学生的性情资质也各异,我们的教育方式也应不同。抑郁质的学生通常较为敏感,这就要求老师要更细心,教育更精准更细腻,勉励要比批评多;胆汁质的学生,通常略显粗放,老师要注重框架设计、方向引领、过程督促,建议多采用激励的方法。教育过程中的赞赏如同农业上的施肥,即使是施肥,也不是越多越足越好,而是适可而止,浇水也要分类,棉花等旱地植物就不太需要充足水,而水稻就基本离不开水,即便需要水,稻田里水的深度也有讲究,水过深必然影响水稻生长,类似于“溺水”,在教育上就应该是“溺爱”了。平时的田间管理,也并不需要每日去松土剪枝,而是间隔一个阶段,适时适度去锄锄草,既不能长时间不管不问,也不能死盯着不放,要依据规律科学种植和管理,教育何尝不是这样?唯有懂得抓大放小,张弛有度,才有可能让教育有的放矢,而不是一味做无用功。
四、科学价值观
天生我材必有用,世界上的万物生存着总有其独特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价值的实践必须以一定的范畴确定。价值是万物的共性,具有何种价值、价值大小以及价值时效却是个性。二月迎春花胜柳;仲夏,小荷才露尖尖角,秋菊有佳色;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油菜水稻收割有时,花生小麦亦有不同。在使用价值上,我们无法在油菜、小麦之间做出权衡。同样是一亩地,一块种棉花,一块种小麦,如果统一用称重的方式来衡量成败,那胜利者一定是种小麦的农民,如果统一用体积大小来衡量彼此成效高低,那一定是种棉花的农民胜券在握。每一种客体的价值不同.衡量价值的标杆与标准当然不同,如果用一种标准来衡量所有农作物的价值大小,显然是不公正不理性的。
社会更迭发展需要各个行业,各种层次的人才与劳动者;教育实践中,需要面对个性各不相同的教育对象,显然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评价所有的教育对象,用游泳的标准来衡量举重运动员,用声乐的标杆来评判文学爱好者的成就与否显然啼笑皆非,但在现实教育环境中,类似的事件却不断发生,学科成绩成为评价的唯一指标,高中考成绩排名屡见不鲜,并以此作为对教育工作者评优的关键要素,显然亦是一叶障目,忽略了一般的价值形态并不等于局部的价值形态这一客观规律。
教育有其内在发展的核心规律,孩子的发展规律却同中见异,“虾有虾道、蟹有蟹路”,各行其道、各走其路,正应验了民间俚语中的“人人头上一个露水珠”。方向目标大体相似,路径方式各不相同,速度姿态大相径庭,品位风格也是千人千面,这是世界千姿百态的表现,也是社会丰富多彩的原因,我们为何对熟悉的世界百看不厌,对周围的环境不断充满好奇?恰恰因为一步一景、一日一色、一人一悟,不用靠天收期待明天,更不能机械化生产人才,人们既然被赋予了自由意志,那真正的美丽世界,就应该是人人有追求,追求各不同;人人均可成功,成功不能被复制。让优良有差异的教育成为我们永恒的追求,享受在当下,幸福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