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运用贡布里希的“图式—修正”理论,分析沈周对前代以再现客观现实为主的“江岸送别”图式的继承与变革,以及对以表现主体内在情感为主的望“文”生义的新型送别图式的开
【机 构】
: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贡布里希的“图式—修正”理论,分析沈周对前代以再现客观现实为主的“江岸送别”图式的继承与变革,以及对以表现主体内在情感为主的望“文”生义的新型送别图式的开创,并指明这种图式变革的实质是利用图像中文字的意义“锚固”作用,实现审美创作思维由再现论到表现论的转变,使送别图的创作摆脱了对现实送别场景的描绘和依赖,从而大幅度地扩宽了送别图创作的选材范围,极大地解放了创作者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他文献
徐悲鸿在《历史画之困难》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其历史人物画的服饰由来,但对《九方皋》中抱臂仆役所戴外形特殊的帽子并无记载。这种下圆上尖的帽子应是源自中国传统戏曲中武丑的行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旧剧之争”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界关于戏曲改良的讨论十分激烈,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思想可能受此环境影响。《九方皋》用最少的人物和道具获得了最大的艺术张力,这种风格与中国传统戏曲舞台无布景,追求“虚空”“写意”的审美理念一脉相承。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人类社会的瑰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和国情。在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国际学生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中国文化及国情体验基地的建设是国际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及国情的重要平台,对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学生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国际学生中国文化及国情体验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基地建设的重要性,进而探讨中国文化及国情体验基地在建
艺术本身就是传播思想观念的重要媒介,向大众传播意识形态、艺术家和个人的思想和情感。在大众传播媒介发展兴起之后,艺术不断与新的传播技术结合,积极拓展自身的表现形式和观念,进一步强化自身的传播力。空间幻象营造促使人们从整体的空间语境中重新思考艺术如何介入社会文化发展进程。艺术在建构空间幻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艺术所营造的空间幻象和艺术幻象本身融合为一,为打破这一自我循环的闭环,重新沟通现实成为当代艺术的责任。艺术以富有创造性的当下即时“构境”来造成景观编码的失效,突破旧有框架,恢复人的潜能和生命本真。
本文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老舍《茶馆》剧作中的“国民性”进行思考,分析《茶馆》成为中国戏剧艺术史上经典作品的原因,并从焦菊隐、夏淳、林兆华、李六乙、孟京辉五个不同时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助推下,人们对艺术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要求艺术教育从业者能够从创新的角度思考,提高信息技术在艺术教育中的融合程度,满足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本文基于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创新的融合展开讨论,分析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分别从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氛围及教学评价五个层面提出加深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融合的策略,期待能够对相关从业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信息
本文是对于李军新著《跨文化的艺术史》的简短评介,意在指出这一别开生面的艺术史研究著作所展现出的创新之处,以及其隐含的启示所在.前者或许较为明显而无需赘言,即作者凭借
恽南田以对北宋徐崇嗣没骨法的想象为据,“独开生面”,创出极具个性的绘画新面貌。他既重视传统,又主张写自然之生意,有着深刻的画学自觉意识。其没骨花卉画,用笔秀润,设色清丽,画风灵动澄净,呈现出浓淡相宜的色彩特征,常以生动而微妙的色彩变化,表现出幽深淡远的境界。
摘要:设计本身是一种艺术。既然是艺术就会有欣赏者,然而每个人的审美及对艺术的理解并不见得会在同一层面上。当自我对艺术的见解与大多数人出现距离时,就会出现小众和大众的区别。那么,受到大众追捧的设计是否就一定是好的设计?另辟蹊径,剑走偏锋,与众不同的设计又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本文通过论证“小众”与“大众”两个词,希望可以对设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大众;小众;莫里斯;法格斯工厂 中图
本文从跨文化的视角分别考察了杜尚的现成品《泉》与施蒂格利茨为《泉》拍摄的照片.杜尚用小便池做现成品是基于欧洲文化中心立场对美国艺术道路作出的判断,他所设想的美国现
以陕西作家群为代表的当代中国文学流派,既具有时代精神式高峰的潜质,也具有个体自创式高峰潜质.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陕西作家深受人文和地理环境、民族传统以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