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叙事”,不小说

来源 :求学·新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ny_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高考考小说阅读,如何在这一块拿到高分就成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仔细研读近三年的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我感觉学生的日常小说阅读学习和高考的内容有着不少的错位。如果能够有所矫正,那小说阅读冲刺高分应该不是梦想。
  1.小说到底考什么
  小说是叙事文学,那么,叙事就应该是我们阅读小说和考查小说阅读的最重要的内容。回顾我们的小说阅读训练,更多的是在所叙的事的理解与分析上打转转。而我们的高考命题,是不是像我们整天训练的这样呢?或者说,我们在小说阅读训练中着力下功夫的地方是不是和高考引导我们关注的点相一致呢?
  把2019年三套全国卷的小说阅读命题梳理一下,看看还是不是我们一直所说的概括人物形象、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主题思想。
  新课标全国卷Ⅰ选的小说是鲁迅的《理水(节选)》。第7题的题干是“下列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相关内容”考的是“作品的内涵”,“艺术特色”考的是“表现手法”和“语言表达艺术”。分解到四个选项:A项考查的是对局部内容的内涵和意图的理解与分析;B项考查的是对文学细节的把捉;C项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考查的是对文学作品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关联性的理解。作者借助这样的虚构文本,用那样一些现代的词语来叙述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是为什么?有着怎样的表达意图?这是一种对艺术形式与表达内容的关联性的理解。显然,四个选项即使是对内容的理解,也是指向了这样“叙事”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到底是什么?这样“叙事”到底和那样“叙事”有着怎样不同的意图?
  第8题并没有让我们概括文中所塑造的“中国的脊梁”的具体特点,而是“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考查的具体的点落在了“如何具体塑造”上,考查的是考生对文学作品中特定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的理解。
  第9题,“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思想内涵与艺术特征的综合认识能力。“故事”表现在哪里?“新编”,也就是虚构性,又表现在哪里?作者到底是用什么样的现代元素来虚构这个历史故事的?这样的故事为什么要用这种虚构的形式来叙述?有着怎样的叙事意图?希望呈献给读者的是一个怎样的叙事?希望引起读者怎样的关注和思考?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这篇小说的主题或者表达意图并不是简单地表达对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的认识,而是站在当下,用现代的眼光和视野来重新审视大禹治水所表现出的亘古不变的民族精神与品格。所以,大量现代元素,乃至于摩登语词的介入,就成了目前“新编”的这样一种样貌。“新编”,着眼点首先在“编”,重点思考的点却在于“新”,提示我们叙事的新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新意到底在哪里。
  综合这三道答题,我们可以发现:小说阅读的命题已经从对内容的理解概括和对主题思想的分析的考查重点,进一步过渡到了在理解内容基础上的叙事艺术形式的分析鉴赏,或者说,由原来的侧重于内容的理解、概括与分析的考查过渡到了形式对于内容表现的具体审美效果与作用的考查。
  新课标全国卷Ⅱ的小说阅读其实也是这样的。第7题考查了“理解小说细节处理艺术的能力”“分析人物行为依据的能力”“分析人物内在心理的能力”“把握小说整体特色的能力”。第8题考查了“对塑造人物形象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综合把握能力”。第9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情节结构中,某一具体元素或要件在情节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与理解。
  新课标全国卷Ⅲ也大抵如此。这种着力点的变化其实从2017年的全国卷就已经充分表现出来了。如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的小说阅读,考到了“对小说描写手法的鉴赏”“对小说重要细节的细读与理解”“对小说细节的分析”“对小说叙事意图的分析”“对小说结构布局的鉴赏”“对小说‘美好的迷’的结尾艺术效果的理解与解读”。
  由此可知,小说阅读的考查重点已经从“事”本身出发,螺旋式上升,关注到了文学的审美功能和文学阅读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恰恰体现出高考命题和课程标准的依从关系,对中学语文文学教育的审美教育起到很好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这个切实落实了新的课程标准中对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内容要求。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不能够有效改变,那恐怕连高考这一关也过不去。
  2.小说阅读到底怎么考
  根据上文呈现的对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小说阅读具体的考查方法和基本规律。
  (1)考查考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
  这种理解,往往伴随着对具体内容的解读,尤其是对叙事中虚构内容的理解与认读。而这种理解与认读,是建立在对小说整体的阅读把握的基础之上的。要充分考虑到局部内容和局部内容的关联,考虑到局部内容和文本整体的关系,考虑到表层意义和深刻内涵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到这种理解和作者表达意图的高度统一关系。
  (2)小说的叙事艺术或者叙事技巧,在客观题和主观题中都有考查,而且,主观题重点用来考叙事的艺术或技巧。
  对叙事艺术或技巧的判定是考查的一个层面,对艺术或技巧具体运用的分析是更高一个层面的考查。当然,还有更高级一点的,就是对艺术效果的分析与鉴赏。而这样的考查,首先是建立在清晰、充分的文学知识储备的基础之上的。没有最基本的知识做支撑,能力和素养都谈不上。
  (3)所有叙事艺术或技巧的考查都归结到具体的表达意图和小说的思想内涵上。
  很多人说,艺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这种说法固然有理,但是,我們是不是可以更具体地来思考艺术形式本身的价值?艺术形式本身的价值在于审美,在于给人以审美感受,在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使人在感受美、鉴赏美的基础之上,能够对美有所领悟,进而有所创造。艺术形式的选择肯定是更加有利于内容的表达的,但是,艺术形式本身的审美价值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在阅读与做题的时候,对这二者都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这也是这几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的一个鲜明倾向。这是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在去考纲时代,课程标准就是重要的命题依据。   3.我们到底该怎样冲刺高分
  我想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努力。
  (1)阅读小说时重点关注“叙事”。
  想要知道文章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故事”,那一定要关注作者是怎样叙事的。将二者进行比较,先找到作者叙事与事情本身不同的地方,再好好揣摩一下作者为什么这样来叙事。关注“怎样叙事”,到底要关注哪些内容呢?我觉得可以重点关注这些点:①叙事的时间安排;②叙事的视角(叙述者);③叙事的线索;④叙事的结构;⑤叙事的虚构部分;⑥叙事的常用手法;⑦叙事的言语特色;⑧叙事的主要意图。
  先举一个课本上的例子——鲁迅的小说《祝福》。祥林嫂的故事很简单,可是,作者的叙述却不简单。首先,作者先叙述了祥林嫂之死。时间顺序的调整一定有着鲜明的表达意图。其次,故事的叙述者有两个,但都不是作者这个全知全能的视角。整体上是“我”这样一个祥林嫂故事部分内容的参与者,还有一个是帮着买卖祥林嫂的中人卫老婆子。作者自己叙述和让“我”来叙述,有什么区别?自然是后者更真切,也更有参与感。有更加深刻的感受与体会,更便于表达那个时代年轻知识分子的思考与迷茫。感受是真切的,思考是切己的、具体的、深刻的,文章便具有更为强烈的感染力。而艺术的魅力主要在于熏陶和感染。《祝福》叙事的结构则很有特色。第二次到鲁镇的祥林嫂和第一次到鲁镇的祥林嫂有着巨大的差别。同一个人前后强烈的对比反差,很有艺术冲击力,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而那样艰难中茍延残喘的祥林嫂并没有就死去,最后却突然地、和“我”说过一番话之后就死去了。这又是为什么?这样两组引人关注的反差所带给大家的思考,是不是就是这篇小说的思想内涵呢?我想是的。尤其不能忽略的是,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叙写了鲁镇一般人对待别人痛苦的那种冷漠与鉴赏。作者呈现这样的内容到底有什么样的意图?这跟作者自己把这篇小说收入小说集《彷徨》有没有关系?当我们很认真地关注这些点的时候,是不是对小说《祝福》就有了更多文学的、审美的思考与认识?
  同样,我们对于试卷上的小说阅读的文本也要在阅读的时候下这样一番功夫。
  (2)跳出对小说阅读的一些传统认识,用现代的小说阅读常识来帮助我们完成小说的阅读任务。
  小说阅读传统的任务是什么呢?梳理情节,概括人物,分析主题。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说,用这样的小说阅读图式不一定能有我们对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阅读收获,或者说,可能不足以完成高考小说阅读的考查任务。
  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读小说呢?
  第一,不一定用小说情节结构四部分来梳理小说内容,毕竟有的小说情节并不明显。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场景切分法来梳理内容,对于传统的、情节明显的小说,这种方法也适用。如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几个场景?店小二的店里、牢城营、草料场、山神庙。这样来梳理的话,好多时候跟情节结构的各部分还基本对应。
  第二,要认真地想一想故事本身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又是怎样叙述的,为什么要这样叙述。这一点往往是小说在艺术上最有特色的地方,也是最见作者艺术匠心的地方,当然,也往往是最有艺术魅力的地方。不可避免的,也是命题人最容易设题考查的地方。比如《理水》。
  第三,无论作者用怎样的方式来叙事,叙事的种种技巧的基本艺术效果,我们还是要非常熟悉的。如果平时训练没有关注到,上网检索或者找老师补一补还是很有必要的。
  第四,所有叙事方法与技巧的分析与鉴赏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思想内蕴。把握住这一点,就明白了艺术鉴赏的两个归宿:一个是审美感受,一个是审美熏陶。感受和熏陶是由形式到内容的一种水到渠成的素养积淀。
  (3)好好研究一下高考真题题干和答案要点之间的关系,你会发现,答案要点乃至于答题思路都在题干中。
  如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6题: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迷”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对于这样的题干,怎么回答?哪些要点必须要答?第一,直到结尾都“没有谜底”,不知道是谁送的瓜。结合小说内容可以知道,在那样的情境之中,“不知道”才更加真实可信。第二,直到最后都是一个“迷”。“迷”的艺术魅力是什么呢?当然是神秘。第三,我们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小说中的人物一样,都希望知道那个人到底是谁?然而,文章却戛然而止,小说中的人物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而我们还想知道,这样,对小说内容的回味与思考就没有穷尽了。看看,这是不是对应着三个答案要点呢?
  再看看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小说阅读的第9题。“《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这不就明确地告诉我们答案要点有三个吗?第一,故事。第二,新编。第三,故事为什么要新编。思路和要点全有了。
  明白了这一点,是不是觉得我们小说阅读的主观题尽管没有了原来所推崇的答题套路,但也是有章可循、有规律可依的呢?这里边有着三个具体的支撑点:①作品本身的具体理解;②小说叙事相关知识的有力支撑;③命题老师千方百计的启发与提示。
  当我们按照这样的策略来阅读小说、来完成小说训练题时,是不是觉得比原来做题更清楚了呢?如果是,想要的分数自然就会来的。
  叙事艺术作品,不在叙事上下功夫,那还要在什么地方下功夫呢?如果原来还有些错位或者偏差,那就赶快回到这个最需要下功夫的地方吧。无“叙事”,不小说。记得这个,就回到了阅读小说的正路上来了。读懂了,感受到了,下一步按照命题老师题干表述的要求和提示规范,清楚地表述出来就是了。
其他文献
我太爱哭了,可能是因为长了一颗泪痣?或者是我心事太重了?考试成绩稍有下降,我眼圈就忍不住变红;若是落后太多,我便会伏在课桌上任凭鼻涕眼泪肆意横流。我也想改掉这个毛病,但总是控制不住那些悲伤难过又自责的情绪。  摊上我这么个爱哭鼻子的同桌,对一般人来说应该是挺郁闷的一件事吧。但高小鉴是主动要求跟我做同桌的,在刚刚升高三的九月。  课间,我还在跟物理模拟题里的带电粒子较真时,一道硕大的人影挡住了我的光
期刊
流光溢彩的巴黎  ——《流动的盛宴》  在《流动的盛宴》中,海明威回忆了自己年轻时带新婚妻子到巴黎度过的那段时光。那时的他以驻欧洲记者的身份住在巴黎,默默无闻,生活过得清贫朴素,常常在咖啡馆里点一杯咖啡或一小杯酒,日日伏案写作。  和很大一部分一腔热血、壮志未酬的青年一样,海明威常常被属于青春的两大主题所困扰——多得快要溢出的荷尔蒙和如黑洞般填不满的饥饿感。“然而,巴黎是一个古老的城市,我们又很年
期刊
我曾经的梦想是穿着耀眼的礼服,站在剧场的中央,优雅地演奏小提琴名曲。是的,我最喜欢小提琴——从幼儿园第一次触碰到她的那一刻开始,在别的孩子玩耍嬉闹、看电视的时候,我的时间,全部献给了那音乐的精灵。  我喜愛透过变换的指法、跳跃的琴弓,触碰舞动的音符背后潜藏的音乐家的灵魂:贝多芬的悲伤和不屈,巴赫的华丽与庄重,布鲁赫的高贵与柔和……从五岁到九岁,我每年都要换一把琴。而最后那把成人小提琴,迄今已陪伴我
期刊
我和朋友小刘一起上街。天气炎热,我们一人买了一支雪糕,一边走,一边吃。  吃完后,我们手里都剩了一個包装袋和小棍,本打算丢到垃圾箱里,可环顾四周,竟然没看到垃圾箱,于是我就随手丢到了地上。  小刘却一直将垃圾抓在手里,没有丢掉。这时,我望见不远处有一个橘红色的身影,正慢慢往这边走过来。  “丢到地上吧,等会儿那个环卫工就过来了,他会清扫的……”我提醒他道。小刘摇摇头,反问道:“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
期刊
一日赶路途中,天上突降暴雨,我躲进路边一家小店里避雨。  有好一阵子,雨都下个不停。我因急着赶路回家,只好开口向老板问道:“可以借我一把雨伞吗?”“可以的,把墙角的那把雨伞拿去吧,我是专门放那儿,方便路人使用的。”我一瞧,只见墙角处果然搁着一把雨伞,虽然很旧了,但还没坏。  我谢过老板,拿起雨伞出门上路了。那把雨伞一时解了我的急。  几日后,我特地拿着那把雨伞前来归还,倒不是不忍心让老板损失一把伞
期刊
一天,一只野鳥碰巧飞过一只笼中鸟面前,两只鸟有了一番短暂而热烈的交谈。  野鸟:“我真羡慕你啊!天天住在这样安全又舒适的笼子里,还衣食无忧;可我呢,不仅需要辛苦地四处觅食,还随时有被人类射杀的危险。”  笼中鸟:“我才羡慕你呢,天天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想飞哪就飞哪;哪像我呢,成天被关在这个小小的笼子里,像一场无期徒刑一样!”  野鸟:“朋友,还是你比我过得好!”  笼中鸟:“朋友,我过得没你好!”
期刊
朋友晓鑫刚把她准备开花店的消息告诉我们,饭桌上就立刻安静了下来。沉默了一会儿,大伙异口同声地劝起了晓鑫,希望她打消开花店的念头。作为从小和她一起长大的朋友,我也非常不看好她的想法。因为晓鑫是个内向害羞的女孩,就连和陌生人说话时都会低头看着脚尖、满脸羞红,我真不敢想象这样的女孩能够做生意。  然而,晓鑫的态度非常坚决。花店开张之后,我始终不放心,于是来到店里看看情况。就像我们当初担心的那样,晓鑫的花
期刊
书柜上,红底硬壳的北大录取通知书正低调地反射着金色的光,高三的日日夜夜历历在目。我一步一步走向北大,从一而终;我的坚定,从一始终。  剑指北大,永不言弃  幼时,北大之于我,是一个朦胧而美好的梦。它是百度首页上常常跃出的倩影,是高高在上光芒四射的璀璨明星,但又远在天边,遥不可及。  从始至终,北大都是我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初三那年的5月,我被市重点高中提前录取,成功进入创新实验班。班上同学的物理、
期刊
世界候鸟日诞生于2006年,每年5月和10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世界候鸟日。世界候鸟日这个活动是由《非欧亚迁移性水鸟协定》(AEWA)与《全球迁徙物种公约》(CMS)联合发起的,两个国际条约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管理执行。2020年5月9日和10月10日为今年的世界候鸟日,主题为“鸟类连接我们的世界”,以此提醒人们关注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候鸟是那些有迁徙行为的鸟类,它们每
期刊
在一家售卖卤菜的摊点前,我看见一位顾客准备付钱时,老板指了指旁边敞开的大铁盒,微笑著提醒道:“把钱放那里吧,自己找零,谢谢合作。”  顾客便自己动手,在里面翻了一会儿,找了零钱。  接下来,好几位顾客都是这样操作,老板自己基本上不接触钞票。  “老兄,你这样做,是怕钞票携带细菌或者病毒吧?”没人时,我笑笑道。  “是啊,你看,我一个人经营这摊点,得自己切卤菜;若再接触钞票,会把细菌或者病毒传到卤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