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业务外包也称资源外包。金融BPO即金融业务流程外包,或金融服务外包,指的是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将其公司业务运营过程中高成本非核心业务甚至部分核心业务(企业服务及操作中间环节)外包到人工成本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区的专业服务公司,以有效分配企业管理资源,降低成本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工作效率。其业务主要包括:产品研发设计,发卡与收单服务,数据处理与灾难备份,呼叫服务等管理服务。据悉,目前全球BPO业务总量为1.2万亿美元,主要市场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随着部分发达国家的本国适龄劳动力数量持续下滑、各行业面临的竞争和利润压力与日俱增,服务外包和离岸服务正成为跨国企业全球布局、应对竞争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预计到2010年,离岸外移投资将超过3000亿美元,其中10%有望投向中国,离岸外包将超过500亿美元,与金融相关的BP0约50亿美元以上;在离岸外包方面,中国境内BPO市场到2010年将超过500亿美元。
一、国际金融业务外包的发展与理论实践
1 国际BPO发展概况。金融业内的外包初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至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外包范围已从最初的证券业对准文书类业务,逐渐扩展到信息类业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更具有战略性的部门,甚至越来越多的机构将业务处理,如某个业务品种的处理整体外包。发包机构和承包方之间的关系也在变化,后者的角色正在从传统的服务提供者向战略伙伴转变。至2004年,金融行业业务外包的规模超过20%。金融服务业的外包趋势正不断加强。全球最大的15家金融服务企业扩大信息技术项目的外包业务,金额也从2004年的1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38.9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34%。据预测,未来五年,美国金融服务业将有3560亿美元的业务外包到海外机构。这一数字约为美国金融业目前总成本的15%。现在全球各大银行和投资银行把30%的业务外包到印度和其他的国家。
根据外包业务的特性,金融业务外包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后勤支持服务类业务外包,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等;第二类是专有技术性事务外包,包括信息技术、法律事务、审计事务等,该类外包事务具有专业上的特殊性,银行本身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而利用第三方的服务可以获得更高的服务质量;第三类是银行业务的部分操作环节外包,比如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进出口贸易结算、境内外汇款、客户财务数据录入信贷业务的后台处理等工作转移集中处理等等。在金融服务的三大行业中,各行业的外包做法是不一样的。例如,基金管理和保险部分较为激进,已将一些属于核心业务的职能外包。
2 中印将成为金融服务外包全球中心。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受过良好培训的人才是发展BPO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跨国银行正在中国和印度培训这方面的人才。做出全球BPO核心向中国和印度转移的判断,不仅是因为这两个国家有劳动力成本优势、有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人才、能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等因素,更重要的是,跨国金融机构从其全球化的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已经把中国和印度市场作为其战略部署的一部分,将有关的金融流程业务外包给中国、印度符合其长远发展的需要。
3 美国离岸外包的得益。美国离岸外包所节省的企业开支总额,将由2003年的67亿美元,上升为2008年的209亿美元。离岸外包所节省的成本,将会有效地降低美国的通货膨胀,提高美国企业的生产力,降低银行利率,并以此促进美国的经济和提高居民的平均购买力。2002年美国业务外包海外所创收人为1101.67亿美元,2008年预计为6000亿美元。2003年美国业务外包海外在美国创造了9万个新的工作职位,预计2008年为31,7万个。
4 离岸外包生成的内包。在许多工作机会纷纷由美英和欧洲其他国家流向海外的同时,某些工作机会也正在悄然流回这些发达的发包国家。这些回流的工作机会对流失海外的高薪、高科技工作有所补偿,使那些因为外包而失去工作的白领重新找到新的方向,使因之萎缩的技术开发领域重新焕发活力。这些海外公司在私营企业领域雇佣了5%的美国劳动力,为此支付的工资总额已经高达3070亿美元。海外企业在美国设立的子公司雇佣了540万美国人,占全美私营企业雇员人数的约5%。在产品研发领域,内包企业占据近15%,业务额高达275亿美元。海外企业在美国设立的子公司在资本投入方面,目前的资本投资额为1119亿美元,占美国私营资本投资额的10%。海外企业美国子公司的出口额也十分可观,占美国企业出口总额的20%,高达1370亿美元。在工资方面,海外企业在美国设立的子公司每年支付给员工的工资高达3070亿美元,比美国本土私营企业支付的员工报酬高出6个百分点。内包企业美国本土员工的年平均工资为56677美元,比美国本土私营企业员工工资高出近1/3。
二、我国金融业务外包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1 中国BPO的起步。目前,BPO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行业,只有一些中小型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实行了部分外包。随着金融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内金融机构会更加关注自己的核心业务,对于非核心业务的外包趋势会增强。从国内范围看,金融机构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有效地分配管理资源,将非核心业务外包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某些中小型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已实行了部分外包。
2 中国政府对BPO的支持。国家商务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都已明确了发展服务外包的战略,陆续出台了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开拓金融BPO外包业务,对调整上海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第三产业规模,大规模增加就业机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在未来的10年中,全球化、新监管法规、技术、并购等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产品回报减小、非中介化、投资减少等问题,将使全球金融业面临根本性的变革。在全球金融市场,商业和零售银行、投资银行、交易所等金融机构问的界限将更加模糊,人们追逐的是“价值”,看重的是有价值的、可分散风险的产品、交易等,排行榜上的领先者,将不再按区域划分,而是按产品、功能来划分,中国无疑将成为这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3 中国的BPO及其优势。虽然中国在外包业务方面落后印度5至10年,但现在中国具有语言、文化、市场、成本等优势。尽管印度劳动力比过去更便宜,但其大学毕业生、工程师和程序员薪资上涨很快。而在中国,一个人门级的BPO员工月收入约为300美元,这一数字仅是美国的1/10,比印度更有竞争力。中国由于基础设施良好,人工费低廉,国内市场庞大,吸引了世界制造业的转移,这 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业务流程外包(BPO)中的一部分(即所谓的“蓝领外包”)。紧跟着制造工厂的转移,跨国公司业务流程开始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带动了物流和营销;之后业务流程再向上游延伸,即设计、研发和采购部门向中国转移(即所谓的“白领外包”),从而形成完整的供应链;而管理机构则从办事处变为有限公司,最后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总部。在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断促进了中国服务业和离岸服务外包的发展。
4 中国BPO的类型。目前,依据其发包方的国别可以将我国的金融业务外包分为以下两类:
(1)外资跨国金融机构的业务外包。外资跨国金融机构是我国境内金融业务外包的“先行军”。早在1997年,花旗银行就将所有在华分行的贸易融资交易的单证审核及电脑系统处理工作统一交给该行位于马来西亚的槟城分行负责(负责整个东南亚地区)。继而,很多外资银行纷纷将其在华分行的贸易融资等业务的后台操作、汇款操作、现金管理部门、信贷管理部门的部分业务外包给专门负责外包服务的其他分支机构集中处理。外资跨国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也比较广泛,涉及数据处理、IT服务、人力资源、部分操作性业务等。其发包主体主要是大型银行集团,随着保险业和证券业的逐渐开放,外资保险机构和证券机构也将加入该业务。另外从供给方看,主要是两类:一类是银行(集团)下的分支机构,二是银行(集团)设立的全资公司,目前还少有外资银行将业务外包给独立于银行(集团)之外的法人机构。不过也有例外,如2003年初,中国农业银行就与美国西联公司签署代理协议,农业银行代理西联国际汇款业务。在外包需求方面,主要涉及到境内机构之间的业务集中处理,也有的涉及到跨境外包。可以看出,外资跨国金融机构在管理框架下基本是以区域为单位进行战略规划的,就在华的外资银行分行来看,他们基本上都属于亚太区管理区域的一部分。对于这些分行来说,其部分操作业务有可能被放到亚太区其他国家的分支机构去处理,其本身也有可能被选作集中进行处理业务的分行。因此,对于外资金融机构将中国作为其区域性业务处理中心的趋势,应该积极鼓励。
(2)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外包。随着中国金融业与世界的接轨,部分国内金融机构也开始效仿外资金融机构将其部分业务外包出去。2004年2月,国家开发银行与惠普公司在北京签署了战略性IT外包服务合同,将其IT系统包括软硬件的运营维护和管理等外包给惠普,要求其:为北京总行及其分布在全国32个城市的几十家分行提供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以及设备管理与委托采购服务、系统运行维护服务等一系列的IT服务。国家开发银行与惠普的外包协议,是国内金融界首家整体外包案例。8月,光大银行也签订了国内首份信用卡全面外包协议,将信用卡业务外包于美国第一资讯公司(FDC)。
5 上海的BPO及其主要优势。上海在张江建立了中国首个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作为金融后台业务承接平台,拥有先发优势、区位与品牌优势、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国内金融后台集聚效应。2007年5月,金融流程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在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上海银行卡产业园内正式揭牌。目前,中国银联、交行、兴业银行和上海期货交易所等金融机构都已将其征信中心、结算中心、金融信息产品技术中心等搬到了这里。6万平方米的BPO功能平台已经启用,近40万平方米的新平台在酝酿建设中,已有5家外资银行的金融BPO业务正在洽谈。
上海和中国其他城市承接世界服务业转移的规律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上海由于商务成本较高,跨国公司的制造中心正远离上海,而产业链高端的研发设计等则向上海集中。如美国英特尔公司投资25亿美元在大连建设半导体芯片生产工厂,而英特尔的东北亚研发中心,则从韩国迁往上海;GE在上海是抓两头(研发和营销),放中间(制造工厂)。
上海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更重要的优势是上海的人才综合素质比较高。在某种意义上说,上海的劳动力成本高还有积极的一面,即能吸引人才。据媒体调查,上海是仅次于北京的全国第二大吸引人才的城市。此外,上海有33所本科院校、14所大专院校,上海的劳动力价格与华东其他城市相比高2-3倍,但上海的劳动力创造的财富是其他城市的8-9倍,这是上海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作者单位:上海申信进出口公司)
随着部分发达国家的本国适龄劳动力数量持续下滑、各行业面临的竞争和利润压力与日俱增,服务外包和离岸服务正成为跨国企业全球布局、应对竞争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预计到2010年,离岸外移投资将超过3000亿美元,其中10%有望投向中国,离岸外包将超过500亿美元,与金融相关的BP0约50亿美元以上;在离岸外包方面,中国境内BPO市场到2010年将超过500亿美元。
一、国际金融业务外包的发展与理论实践
1 国际BPO发展概况。金融业内的外包初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至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外包范围已从最初的证券业对准文书类业务,逐渐扩展到信息类业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更具有战略性的部门,甚至越来越多的机构将业务处理,如某个业务品种的处理整体外包。发包机构和承包方之间的关系也在变化,后者的角色正在从传统的服务提供者向战略伙伴转变。至2004年,金融行业业务外包的规模超过20%。金融服务业的外包趋势正不断加强。全球最大的15家金融服务企业扩大信息技术项目的外包业务,金额也从2004年的1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38.9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34%。据预测,未来五年,美国金融服务业将有3560亿美元的业务外包到海外机构。这一数字约为美国金融业目前总成本的15%。现在全球各大银行和投资银行把30%的业务外包到印度和其他的国家。
根据外包业务的特性,金融业务外包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后勤支持服务类业务外包,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等;第二类是专有技术性事务外包,包括信息技术、法律事务、审计事务等,该类外包事务具有专业上的特殊性,银行本身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而利用第三方的服务可以获得更高的服务质量;第三类是银行业务的部分操作环节外包,比如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进出口贸易结算、境内外汇款、客户财务数据录入信贷业务的后台处理等工作转移集中处理等等。在金融服务的三大行业中,各行业的外包做法是不一样的。例如,基金管理和保险部分较为激进,已将一些属于核心业务的职能外包。
2 中印将成为金融服务外包全球中心。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受过良好培训的人才是发展BPO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跨国银行正在中国和印度培训这方面的人才。做出全球BPO核心向中国和印度转移的判断,不仅是因为这两个国家有劳动力成本优势、有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人才、能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等因素,更重要的是,跨国金融机构从其全球化的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已经把中国和印度市场作为其战略部署的一部分,将有关的金融流程业务外包给中国、印度符合其长远发展的需要。
3 美国离岸外包的得益。美国离岸外包所节省的企业开支总额,将由2003年的67亿美元,上升为2008年的209亿美元。离岸外包所节省的成本,将会有效地降低美国的通货膨胀,提高美国企业的生产力,降低银行利率,并以此促进美国的经济和提高居民的平均购买力。2002年美国业务外包海外所创收人为1101.67亿美元,2008年预计为6000亿美元。2003年美国业务外包海外在美国创造了9万个新的工作职位,预计2008年为31,7万个。
4 离岸外包生成的内包。在许多工作机会纷纷由美英和欧洲其他国家流向海外的同时,某些工作机会也正在悄然流回这些发达的发包国家。这些回流的工作机会对流失海外的高薪、高科技工作有所补偿,使那些因为外包而失去工作的白领重新找到新的方向,使因之萎缩的技术开发领域重新焕发活力。这些海外公司在私营企业领域雇佣了5%的美国劳动力,为此支付的工资总额已经高达3070亿美元。海外企业在美国设立的子公司雇佣了540万美国人,占全美私营企业雇员人数的约5%。在产品研发领域,内包企业占据近15%,业务额高达275亿美元。海外企业在美国设立的子公司在资本投入方面,目前的资本投资额为1119亿美元,占美国私营资本投资额的10%。海外企业美国子公司的出口额也十分可观,占美国企业出口总额的20%,高达1370亿美元。在工资方面,海外企业在美国设立的子公司每年支付给员工的工资高达3070亿美元,比美国本土私营企业支付的员工报酬高出6个百分点。内包企业美国本土员工的年平均工资为56677美元,比美国本土私营企业员工工资高出近1/3。
二、我国金融业务外包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1 中国BPO的起步。目前,BPO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行业,只有一些中小型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实行了部分外包。随着金融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内金融机构会更加关注自己的核心业务,对于非核心业务的外包趋势会增强。从国内范围看,金融机构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有效地分配管理资源,将非核心业务外包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某些中小型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已实行了部分外包。
2 中国政府对BPO的支持。国家商务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都已明确了发展服务外包的战略,陆续出台了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开拓金融BPO外包业务,对调整上海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第三产业规模,大规模增加就业机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在未来的10年中,全球化、新监管法规、技术、并购等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产品回报减小、非中介化、投资减少等问题,将使全球金融业面临根本性的变革。在全球金融市场,商业和零售银行、投资银行、交易所等金融机构问的界限将更加模糊,人们追逐的是“价值”,看重的是有价值的、可分散风险的产品、交易等,排行榜上的领先者,将不再按区域划分,而是按产品、功能来划分,中国无疑将成为这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3 中国的BPO及其优势。虽然中国在外包业务方面落后印度5至10年,但现在中国具有语言、文化、市场、成本等优势。尽管印度劳动力比过去更便宜,但其大学毕业生、工程师和程序员薪资上涨很快。而在中国,一个人门级的BPO员工月收入约为300美元,这一数字仅是美国的1/10,比印度更有竞争力。中国由于基础设施良好,人工费低廉,国内市场庞大,吸引了世界制造业的转移,这 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业务流程外包(BPO)中的一部分(即所谓的“蓝领外包”)。紧跟着制造工厂的转移,跨国公司业务流程开始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带动了物流和营销;之后业务流程再向上游延伸,即设计、研发和采购部门向中国转移(即所谓的“白领外包”),从而形成完整的供应链;而管理机构则从办事处变为有限公司,最后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总部。在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断促进了中国服务业和离岸服务外包的发展。
4 中国BPO的类型。目前,依据其发包方的国别可以将我国的金融业务外包分为以下两类:
(1)外资跨国金融机构的业务外包。外资跨国金融机构是我国境内金融业务外包的“先行军”。早在1997年,花旗银行就将所有在华分行的贸易融资交易的单证审核及电脑系统处理工作统一交给该行位于马来西亚的槟城分行负责(负责整个东南亚地区)。继而,很多外资银行纷纷将其在华分行的贸易融资等业务的后台操作、汇款操作、现金管理部门、信贷管理部门的部分业务外包给专门负责外包服务的其他分支机构集中处理。外资跨国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也比较广泛,涉及数据处理、IT服务、人力资源、部分操作性业务等。其发包主体主要是大型银行集团,随着保险业和证券业的逐渐开放,外资保险机构和证券机构也将加入该业务。另外从供给方看,主要是两类:一类是银行(集团)下的分支机构,二是银行(集团)设立的全资公司,目前还少有外资银行将业务外包给独立于银行(集团)之外的法人机构。不过也有例外,如2003年初,中国农业银行就与美国西联公司签署代理协议,农业银行代理西联国际汇款业务。在外包需求方面,主要涉及到境内机构之间的业务集中处理,也有的涉及到跨境外包。可以看出,外资跨国金融机构在管理框架下基本是以区域为单位进行战略规划的,就在华的外资银行分行来看,他们基本上都属于亚太区管理区域的一部分。对于这些分行来说,其部分操作业务有可能被放到亚太区其他国家的分支机构去处理,其本身也有可能被选作集中进行处理业务的分行。因此,对于外资金融机构将中国作为其区域性业务处理中心的趋势,应该积极鼓励。
(2)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外包。随着中国金融业与世界的接轨,部分国内金融机构也开始效仿外资金融机构将其部分业务外包出去。2004年2月,国家开发银行与惠普公司在北京签署了战略性IT外包服务合同,将其IT系统包括软硬件的运营维护和管理等外包给惠普,要求其:为北京总行及其分布在全国32个城市的几十家分行提供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以及设备管理与委托采购服务、系统运行维护服务等一系列的IT服务。国家开发银行与惠普的外包协议,是国内金融界首家整体外包案例。8月,光大银行也签订了国内首份信用卡全面外包协议,将信用卡业务外包于美国第一资讯公司(FDC)。
5 上海的BPO及其主要优势。上海在张江建立了中国首个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作为金融后台业务承接平台,拥有先发优势、区位与品牌优势、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国内金融后台集聚效应。2007年5月,金融流程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在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上海银行卡产业园内正式揭牌。目前,中国银联、交行、兴业银行和上海期货交易所等金融机构都已将其征信中心、结算中心、金融信息产品技术中心等搬到了这里。6万平方米的BPO功能平台已经启用,近40万平方米的新平台在酝酿建设中,已有5家外资银行的金融BPO业务正在洽谈。
上海和中国其他城市承接世界服务业转移的规律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上海由于商务成本较高,跨国公司的制造中心正远离上海,而产业链高端的研发设计等则向上海集中。如美国英特尔公司投资25亿美元在大连建设半导体芯片生产工厂,而英特尔的东北亚研发中心,则从韩国迁往上海;GE在上海是抓两头(研发和营销),放中间(制造工厂)。
上海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更重要的优势是上海的人才综合素质比较高。在某种意义上说,上海的劳动力成本高还有积极的一面,即能吸引人才。据媒体调查,上海是仅次于北京的全国第二大吸引人才的城市。此外,上海有33所本科院校、14所大专院校,上海的劳动力价格与华东其他城市相比高2-3倍,但上海的劳动力创造的财富是其他城市的8-9倍,这是上海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作者单位:上海申信进出口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