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小学数学问题多样化的设计及其训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数学兴趣,能够将小学生线性思维逐渐转化为立体思维,更好地促进其身心和学习成绩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对当前小学教学中问题设置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希望可以通过问题的合理设置,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
一、问题设置发散化,强化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契机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准确地把握,即通过教学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愿望,引导学生就此做深入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被动思考”中解放出来,转变为“主动思考”,即让思考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思维发展的需要,进而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爬坡”、发散的状态,而非教师生拉死拽的提问,让学生的思维也陷入了被动之中。可想而知,学生不进行自主的思考,是不可能很好地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所以,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关于数学发散性的问题,进而正确指导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思考,这样一来,有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全班男生人数为全班女生人数的5/6。针对此类应用题目,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思考此问题:第一,女生人数为男生人数的多少?第二,女生人数要比男生人数多多少?第三,男生人数要比女生人数少多少……在教师经过认真分析与研究之后,才能设计出较为科学、合理的关于数学发散性的问题,从而培养与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又如,在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认真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区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分数加减法应该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才可以相加减。例如:关于此类问题可以设计成:其一,分母不同,能够进行相加减吗?其二,若不能进行相加减,那么如何将异分母的分数进行相互加减运算呢?其三,如何将异分母分数转变成同分母分数进行加减运算呢?这样一来,教师通过让学生对同分母以及异分母分数加减类别的推理,逐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旧知识的巩固。
二、问题呈现多样化,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小学应用题文字形式较多,但对于实际问题来说,其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文字表述形式,又有图表的形式,此外,有些情况又是以现实模型的形式出现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设置各种不同形式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结合问题特点来正确理解问题。比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时,教师设计几个相关的问题,如,由于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因此,把一个三角形划分成两个之后,每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会是90度吗?教师通过诱导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理解,与此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意识,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的篇幅设计较长,而且提供的信息量也较多。教师则可以让学生将句子进行合理的拆分,使学生认真进行思考,去逐步理解句子的每个组成部分与关键词,或者是换用另一种表达说法,即通过自己语言来分析,这更有助于理解题目。比如,在某一个果园中,其中桃树为200棵,而梨树为320棵,但是,苹果树要比桃树与梨树的总数还少280棵,请问,果园当中的苹果树为多少?此题目的核心点为“苹果树为桃树与梨树总数少280棵”,教师可将此句话分成“苹果树要比总数还少280棵”。这样一来,便很容易理解题目的要求。这样的合理拆分,可以引领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越过“表面”探索“深层”,把握住情境间内在的联系,找出这一类问题的内部特征,使学生能够准确解答问题,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问题设置合理化,发展学生多种能力
教师在对小学数学问题进行设置时,要尽量开放、合理,这可以让小学生在分析、筛选以及研究问题过程中获得更有用的信息。此外,从信息当中获得的结论要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一旦合理,教师就要给予学生肯定,从而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在适当增加开放性问题时,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若在题目当中提供的信息相对较少,那么学生就要善于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找出欠缺条件,进而凭借自己的能力再次搜集问题,并做出解答。这样一来,能够培养与提升学生搜集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其次,若在题目当中设计条件较多,针对此类题目则要求学生将问题涉及的数据进行判断,适当做出取舍,进而不断提高小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最后,实际生活当中存在大量的数学问题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散乱数据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我们就应该结合具体问题的具体要求,对此方面信息来进行合理的筛选,注重此方面的教学训练,使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信息搜集和处理,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发展自身的多种能力。
四、数学问题生活化,增强学生解题能力
对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它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合理解决新背景下存在的问题,然而,教师不能将所有的知识背景都传授给学生。所以,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打破传统课堂与教室内的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当中,这才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对策。如,给学生布置一些关于专题调查的任务,要求学生搜集一些课堂教学的材料。再比如,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做一些研究性课题:其一,关于商店某种商品平均每天毛利润增减情况;其二,计算银行存款的利息、本息以及本金之间的关系;其三,怎样估算某建筑物高度?要求学生从中选一课题进行调查,引导学生把某些实际问题转变为数学问题,进而选用更为合理、简洁的解题方法。在解决此类问题时,不仅能够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经验,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习惯,唤起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
精心设置数学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旧知向新知接近的过程中完全处于自由的状态,在发散、多样、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发,产生了张力,进行“激烈”的思考,最终孕育出“全新的果实”,达成数学教学的最佳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
盛泽中心小学)
一、问题设置发散化,强化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契机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准确地把握,即通过教学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愿望,引导学生就此做深入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被动思考”中解放出来,转变为“主动思考”,即让思考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思维发展的需要,进而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爬坡”、发散的状态,而非教师生拉死拽的提问,让学生的思维也陷入了被动之中。可想而知,学生不进行自主的思考,是不可能很好地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所以,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关于数学发散性的问题,进而正确指导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思考,这样一来,有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全班男生人数为全班女生人数的5/6。针对此类应用题目,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思考此问题:第一,女生人数为男生人数的多少?第二,女生人数要比男生人数多多少?第三,男生人数要比女生人数少多少……在教师经过认真分析与研究之后,才能设计出较为科学、合理的关于数学发散性的问题,从而培养与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又如,在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认真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区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分数加减法应该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才可以相加减。例如:关于此类问题可以设计成:其一,分母不同,能够进行相加减吗?其二,若不能进行相加减,那么如何将异分母的分数进行相互加减运算呢?其三,如何将异分母分数转变成同分母分数进行加减运算呢?这样一来,教师通过让学生对同分母以及异分母分数加减类别的推理,逐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旧知识的巩固。
二、问题呈现多样化,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小学应用题文字形式较多,但对于实际问题来说,其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文字表述形式,又有图表的形式,此外,有些情况又是以现实模型的形式出现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设置各种不同形式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结合问题特点来正确理解问题。比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时,教师设计几个相关的问题,如,由于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因此,把一个三角形划分成两个之后,每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会是90度吗?教师通过诱导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理解,与此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意识,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的篇幅设计较长,而且提供的信息量也较多。教师则可以让学生将句子进行合理的拆分,使学生认真进行思考,去逐步理解句子的每个组成部分与关键词,或者是换用另一种表达说法,即通过自己语言来分析,这更有助于理解题目。比如,在某一个果园中,其中桃树为200棵,而梨树为320棵,但是,苹果树要比桃树与梨树的总数还少280棵,请问,果园当中的苹果树为多少?此题目的核心点为“苹果树为桃树与梨树总数少280棵”,教师可将此句话分成“苹果树要比总数还少280棵”。这样一来,便很容易理解题目的要求。这样的合理拆分,可以引领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越过“表面”探索“深层”,把握住情境间内在的联系,找出这一类问题的内部特征,使学生能够准确解答问题,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问题设置合理化,发展学生多种能力
教师在对小学数学问题进行设置时,要尽量开放、合理,这可以让小学生在分析、筛选以及研究问题过程中获得更有用的信息。此外,从信息当中获得的结论要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一旦合理,教师就要给予学生肯定,从而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在适当增加开放性问题时,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若在题目当中提供的信息相对较少,那么学生就要善于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找出欠缺条件,进而凭借自己的能力再次搜集问题,并做出解答。这样一来,能够培养与提升学生搜集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其次,若在题目当中设计条件较多,针对此类题目则要求学生将问题涉及的数据进行判断,适当做出取舍,进而不断提高小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最后,实际生活当中存在大量的数学问题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散乱数据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我们就应该结合具体问题的具体要求,对此方面信息来进行合理的筛选,注重此方面的教学训练,使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信息搜集和处理,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发展自身的多种能力。
四、数学问题生活化,增强学生解题能力
对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它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合理解决新背景下存在的问题,然而,教师不能将所有的知识背景都传授给学生。所以,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打破传统课堂与教室内的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当中,这才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对策。如,给学生布置一些关于专题调查的任务,要求学生搜集一些课堂教学的材料。再比如,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做一些研究性课题:其一,关于商店某种商品平均每天毛利润增减情况;其二,计算银行存款的利息、本息以及本金之间的关系;其三,怎样估算某建筑物高度?要求学生从中选一课题进行调查,引导学生把某些实际问题转变为数学问题,进而选用更为合理、简洁的解题方法。在解决此类问题时,不仅能够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经验,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习惯,唤起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
精心设置数学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旧知向新知接近的过程中完全处于自由的状态,在发散、多样、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发,产生了张力,进行“激烈”的思考,最终孕育出“全新的果实”,达成数学教学的最佳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
盛泽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