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asdfg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征,是中华民族顽强精神的集中体现,展示了中国红军将士们坚持不懈的斗志和勇气。1965年音乐史诗《长征组歌》诞生,以奔腾的情感和浩然的气势,生动地再现了长征精神的钢铁意志和不屈精神,流传至今。这首史诗也在新时代激励着人们对长征精神的传承。本文将以《长征组歌》为例,探讨长征精神的划时代影响以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长征精神;现实启示;长征组歌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3-0135-03
  1933年,为应对蒋介石第五次围剿,中央工农红军开始积极展开反围剿工作,受内部“左倾”机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使得红军不得不转移主力,保留有生力量[1]。长达两年的长征开始了,在无数次战斗过程中,在崇高理想的引导下,红军精神得到了锻炼,胆识和战略技能获得了提高,最终胜利突围。在长征胜利三十周年之际,肖华创作了12首长征史诗,其中10首被谱曲,成就了今天我们听到的《长征组歌》。在《长征组歌》诞生后的40余年中,不仅给人们带来了音乐审美上的陶冶,其所传递的长征精神也鼓舞了一代代人。
  一、长征精神历史意义在《长征组歌》中的体现
  长征的胜利是我国红军流动作战这种斗争模式的胜利,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酝酿出的长征精神原本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为了更好地体现长征的精神,需要借由艺术的载体和媒介来传达。其中艺术的表现方式是一種有效且深入人心的传播方式。《长征组歌》正是长征精神的最佳体现,它通过将红军长征中的历史事件、革命口号融入到歌曲中,对长征过程进行了深入刻画。在内容上,《长征组歌》具有独有性和民族性,歌曲中很多细节都有对战争的表达,旋律上生动再现了红军战士们斗志昂扬的姿态,以及劳苦大众的深切期盼,军民之间感人至深的鱼水情,《长征组歌》已经成为长征精神的最大注脚。
  《长征组歌》中主要体现了长征过程中的以下几种精神典型:
  (一)《长征组歌》中对独立自主、救国救民的精神体现
  艰难跋涉的长征征途磨炼了红军将士的奉献精神,尤其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在缺少军需补给的条件下,只有乐观的奉献精神才能确保全军大局的稳定,无畏的英雄主义也是长征奉献精神的体现。
  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红军面对着上百次的大小战斗,在危险面前,红军将士从未想过后退[2]。这种顽强奋斗的拼搏精神也是《长征组歌》中传达的长征精神之一,不屈不挠、不卑不亢的红军将领们,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誓死奋斗,谱写了一曲慷慨悲壮之歌。
  (二)《长征组歌》中对实事求是、严守纪律的精神体现
  在长征路途中,面对艰难险阻,集体精神是促进红军胜利的重要因素,也是红军长征中的重要精神财富之一,除了红军内部的团结是促使长征胜利的要素之外,红军和群众之间密切的联系也是红军的团结精神所在[3]。这一点在《长征组歌》中也有相应体现,例如在《告别》这首歌中,肖华描写红军和人民之间的感情时这样写道:“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家乡?”红军和群众之间的深厚的鱼水情体现了红军善于团结群众的一面,这也是长征能获得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基本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在长征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际作战工作时也需要考虑到客观发展现状,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获得创新发展。
  二、《长征组歌》在历史发展中对长征精神的传承
  长征精神是长征过程中的核心财富,在之后的八十多年中,我国无论在社会主义建设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在不断贯彻长征精神中吃苦耐劳、勇于战斗、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核,长征精神也在新时代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
  在长征结束之后,中国红军开始投入到抗日战争之中,长征精神在抗日过程中也发挥了其伟大的精神力量,《长征组歌》在《大会师》中歌颂:“各路劲旅大会师,日寇胆魄蒋魂丧”,红军战士们换上八路军军装后,继续发扬长征过程中勇于战斗的精神,在多场战役之中对日军均进行了巨大打击。勇于战斗的长征精神在解放战争期间,也多次进攻瓦解了蒋介石军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将防御转为猛攻,勇于奋战的精神不仅已经成为解放军的行动动力,也成为长征精神的最佳继承。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众多的封锁政策,在突破层层阻力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持续发挥长征中乐于吃苦的乐观精神,用智慧和努力不断创造着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傲人成绩。无论是在军事方面,还是体育方面,我国成功研发出原子弹,让中国乒乓球走向世界,获得这些成绩的背后都离不开长征精神的支柱作用[4]。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更加平稳,和平成为全世界的共同发展主题。在新环境下,长征精神并没有失去土壤,长征精神中所倡导的谦虚、团结、吃苦,与新时代的要求是相同的,只有继续传承长征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社会全方面发展。
  三、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在当下不断更新的现代媒体技术的促进下,各种文化不断碰撞,在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下,一个国家需要聚集起民族凝聚力和团结性,这样才能不会被其他文化所淹没。长征精神是我国发展进程中重要的思想成果,在当代应当将这种传统革命的精髓传承下去,形成有力的思想保障,在当代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到革命的精神力量,树立坚定不移的民族信念,这也正是长征精神最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在推进当下长征精神影响力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却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音符,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一定阻碍。例如,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出现了市场管理不够完善的问题,引发新一轮关于道德的讨论;在党政干部和群众关系方面,也存在脱离群众的问题,纠纷现象屡见不鲜[5]。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影响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步伐,不仅需要在制度上进行完善和改革,还需要在思想上进行及时整顿。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和党政干部对长征精神的忽视有关。一些党政干部背离了长征精神,开始走向腐化的道路,思想上的不坚定导致了行为上的偏差[6]。《长征组歌》中对于长征过程中红军的吃苦精神进行了重点表现,吃苦耐劳也是党政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长征精神可以发挥出维护思想稳定性和纯洁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长征精神是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
  (二)以长征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奠基
  社会主义的核心特质是“和谐”,只有和谐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进而促进我国国力全方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也包括重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复杂的局面下需要中国共产党不断在理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之同实践情况相结合。
  在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负面因素,一些党政干部由于思想上的惰性,没有沿袭党和军人的一贯优良作风,在行为上放纵自己,脱离群众、形式主义严重,不仅没有为人民群众增加幸福感,甚至走在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长征组歌》对于当下的社会发展,仍然能够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长征精神提倡党政干部在工作上不能骄奢淫逸,要以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待工作,时刻将人民群众的生活感受挂在心上;其次,长征过程中感人至深的军民鱼水情,也是我军注重团结群众的体现,和人民群众一直在一起,而不是高高在上地俯视群众,这种思想应当在当下的和谐社会中深耕践行;最后,长征精神中所提倡的实事求是精神同样是对当下一些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的抨击,只有从人民群众的实际要求出发进行施政,才能起到促进和谐社会形成的作用,否则只是劳民伤财。
  (三)以长征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时至今日《长征组歌》仍然可以起到很大的教育意义。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对学生们进行知识的教育之外,还需要加大“德育”的培养[7]。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应试教育所占的比重很大,品德教育较为边缘,很多学生都存在高分低素质的问题,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对于个体来说是不负责任的,对于国家的发展也不利。尤其当下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当遇到挫折时,心理素质不强很容易自暴自弃,丧失自信和生活的信心。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还是由于在整体社会环境和个体家庭环境中缺乏对学生的挫折教育。《长征组歌》中有大量我军在长征途中的精神财富,其中的思想价值是当前我国德育教育中所缺乏的,积极利用《长征组歌》中的精神激励学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身心素养,也可以为国家未来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長征精神中学习磨炼意志,养成勇敢、吃苦耐劳的品质,这些都是当下我国教育工作者可以在长征精神中吸取的教育素材。
  结 语
  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八十几年,但长征精神却始终在历史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辉,在长征之后的各个历史阶段中,长征精神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激励作用[8]。以长征为背景创作的《长征组歌》,通过艺术化的表现方式,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更加立体、真实地展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眼前,并对长征精神的历史传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铭记长征精神,用长征精神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不仅可以为个人人生发展指路,同样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有裨益。
  [参 考 文 献]
  [1]武国友.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15(06):89—92.
  [2]班丽梅.《长征组歌》的艺术价值及其对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意义[J].黄河之声,2017(04):60—61.
  [3]钟晨华,刘良军.论伟大的长征精神及其现实启示[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16(04):7—11.
  [4]刘良军,钟晨华.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历史价值及现实启示[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06):45—48.
  [5]郭 萍.《长征组歌》背后的故事[J].湘潮,2016(05):14—15.
  [6]王建柱.《长征组歌》幕后的人和事[J].当代老年,2016(10):28—30.
  [7]崔 志,陈 晨.《长征组歌》分析报告——中国红歌系列研究之四[J].戏剧之家,2016(24):101.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其他文献
[摘要]20世纪40年代,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为《讲话》)发表后,陕北延安红红火火的新秧歌运动的战鼓就此打响,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带着第一支新秧歌队走上街头,秧歌剧《兄妹开荒》逢时诞生,这是群众性秧歌运动的起点,也是民间艺术转型的开始。本篇狭义研究在于作品自身的创新与影响,广义方面则是对具有政治导向性的文艺创作之时代背景的总结,恰逢纪念《讲话》发表七十五周年之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山西籍歌唱家为例探讨了中国民族唱法的几种类别,它从北方山西民歌的几种类别出发,分别探讨了原生态唱法、戏曲唱法、借鉴了美声技巧的民族唱法、表现军旅风格的民族唱法等几种形式,介绍了全国著名的歌唱家与原生态歌手。对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理论分析。  [关键词]山西;民族;唱法;风格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
期刊
[摘要]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诗人,其诗词具有独特的审美品格和无穷的艺术魅力,激励和感染了诸多音乐家们开展毛泽东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同时让后人一起感受毛泽东诗词的气势磅礴和音乐旋律的激情昂扬。在众多毛泽东诗词艺术歌曲中,由王志信谱曲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别具特色。对其音乐特征与演唱分析进行探究,对声乐学习者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期刊
15·黃杨扁担
期刊
[摘 要]莫扎特是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歌剧是其创作最重要的领域,咏叹调的创作风格和古典主义的演唱风格有着共同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典雅、秀丽、明朗,没有夸张的表现手法,声音表现方面追求流畅、柔和,不能有夸张的情感表现和力度上的对比,上述这些音乐元素在莫扎特咏叹调中都能一一得以考证。文章节选歌剧《唐璜》中的一首男高音咏叹调,从演唱技术的运用、人物内心情感的把握、音乐表现对比等方面进行详尽的论
期刊
[摘 要]进入古典主义时期后,海顿完成了奏鸣曲的“器乐化”并将展开部发展称为一个独立的部分;莫扎特赋予了奏鸣曲歌唱性主题;贝多芬把奏鸣曲推向了完全的成熟——乐章中谐谑曲的插入、第二展开部的出现、具有哲理化对比主题的使用以及将呈示部中的连接部发展称为一个独立的部分,等等。对“附属性”(这里指连接部)结构的关注有利于从侧面认识整体结构的逻辑关系,连接部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奏鸣曲式中的主部与副部的过渡。自贝
期刊
[摘 要]2017年被波兰舞蹈剧场的艺术总监——依沃娜·帕新卡定义为“魔法师之年”,走出战争阴影的波兰人,在快速发展的当下重新寻找着自己民族和身份的定义。本次来华演出的三个作品——《丰收》《痛》《往事如烟》,将主题聚焦在信仰与神话、身体与灵魂、人类与社会环境上,将民间文化与文学名著结合到一起,揭示了多种波兰式的想象。在初冬的三个夜晚,三个完全不同的作品通过平铺叙事、重复表现,通过身体的即兴接触和思
期刊
[摘 要]本文取音乐教育学的研究视角,以陈洪①先生1934年发表于《广州音乐》的《部定初中音乐课程标准检讨》为研究对象,指出陈洪先生通过对相关背景及中小学音乐教育实际的考察,对《部定初中音乐课程标准》做出的批判性反思表现出一位音乐教育家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反观当下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我认为陈洪先生的《部定初中音乐课程标准检讨》对当下乃至未来中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仍有积极的启迪作用。  [
期刊
[摘 要]深刻理解中西方文化的根源性差异,对推动中外优秀传统教育的更好传承与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对中国“六艺”和西方“七艺”之间的相同点及其成因进行了详细论述,对中国“六艺”和西方“七艺”之间的差异点及其成因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六艺;七艺;传统教育  [中图分类号]J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3-0114-02  教育,是一种传
期刊
16·繡荷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