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夜的颂歌》是德国浪漫主义作家诺瓦利斯的代表作。而《夜的颂歌》之三是这组诗的核心部分,里面既展示了诺瓦利斯的情感经历,又反映出诺瓦利斯的死亡观。本文将从诺瓦利斯《夜的颂歌》的第三部分出发,运用文本解读的方法,分析诺瓦利斯的情感经历,并从情感经历中得出诺瓦利斯的死亡观。
《夜的颂歌》发表于1800年早期浪漫主义者在德国中部小城耶纳主办的杂志《雅典娜神殿》上,出版不久便引起轰动。这是一部散文诗题材的颂歌,篇幅不大,仅有数千字,但其影响范围却远远超越了文学界。在这部不太长的颂歌中,生活中常让人联想到恐惧和死亡的神秘夜空被诺瓦利斯超越时空,引申到一个宗教和哲学的思想范畴,从而不再让人对它感到畏惧和无知。在《夜之颂》中,“诺瓦利斯将光明与黑暗、内心与外在、此岸与彼岸同个人的体验、神话的隐喻和宗教的内省交织在一起,通过意念与图画的组合变幻”,把“夜”的命题分层次展开,围绕着与“夜”相关联的睡眠、死亡和爱情、漂浮在界限模糊的有限与永恒的世界之间的眩光,把颂歌的六个篇章有机连接在一起,最终把读者带到一个死生模糊的世界,达到了灵魂的不朽,也就是诺瓦利斯的死亡观。
一、写作背景
《夜的颂歌》是德国浪漫主义作家诺瓦利斯的代表作。1794年,22岁的诺瓦利斯与仅有13岁的贵族姑娘索菲一见钟情,两人陷入热恋。后来,诺瓦利斯不顾朋友和兄弟的规劝,背着父母与索菲私自订婚。可好景不长,让诺瓦利斯倾心的索菲因为肺病与1797年3月离开人世。面对爱人的早逝,诺瓦利斯感到心灰意冷、痛不欲生,他无法承受失去恋人的孤独与痛苦,陷入了长期的悲痛与思念之中。于是,1797年5月的一个傍晚,诺瓦利斯来到了索菲的墓前,在那里他经过深度地沉思,仿佛看穿了死亡,进入了天国,与自己的恋人想见。之后,他便写下了《夜的颂歌》。
二、诗歌主旨
《夜之颂歌》共由六首诗构成,分别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表达了诗中的“我”的情感与思想历程。诗歌在一开篇就对于黑夜和白昼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述和对比:“(欢愉的白昼)像自然界的統治者一样,它使万物变幻莫测……它给每一个世俗之物披上自己神圣的画像。——它的存在宣告了世界王国的奇幻壮丽。”尽管诗人也赞扬白昼的壮丽,自己却被黑夜所鼓舞和陶醉:“你的外衣下究竟隐藏着什么呢?它不经意间在我的心头刻下烙印。”黑夜不仅仅激起了诗人的热情,更激发了诗人热切的欲望以及虔诚的信仰,“你向我宣告了黑夜的诞生——使我成为人类——以灵魂的炽热耗尽我的躯体,我轻轻地让自己与你融为一体。于是,新婚之夜持续永恒。”在第四首诗中诗人继续对白昼和黑夜加以对比,从而表达自己对黑夜的向往与渴望。
这部作品表达出诗人对死亡、对无限的神秘世界的向往:“当安睡成为永恒而永不枯竭的梦。我体会到了无限的困倦——通往墓穴的朝圣之路也让我深感遥远和疲惫,我手画着十字”,“我去朝圣/……于是我出发了/……无限的生命/在我胸中强劲地翻腾”,“向下,进入地球的怀抱/光亮王国的道路/……我们乘一叶狭舟/轻快地驶向天边”。整部诗集处处表现了作者对黑夜、对死亡以及对无法触及、无限的远方的渴念,同时也反映出诺瓦利斯的死亡观。
三、情感经历
《夜的颂歌》的第三篇是核心部分,这部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关系图:
“我”因为恋人的离世,而今只能痛苦孤独的伏在恋人的“丘冢”旁。“我”沉思着,想着当初热恋的情景,又想到现在天人两隔,仓皇与无奈充斥着内心。“突然死亡切断了诞生的纽带”,“我”似乎得到了解脱,进入了“一个新的不可测知的世界”,“我”的忧伤与哀愁慢慢的消逝。不久,“丘冢化为云烟,透过云烟,我看到我的恋人的净化容貌”,“我”进入了天国,“我握住她的手”,“我们”两人都获得了新生,能够永远的在一起,“我”也由痛苦、忧伤转变成了喜悦。
诺瓦利斯在这里将阳光下的物质世界看做假象,它是虚化的形态和不成熟的尽管在光的世界中万物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生活在尘世里的男女之间的爱情是那今人神往,但这一切都是短暂的。之后这种感觉也匆匆消逝而去。
四、死亡观念
从《夜的颂歌》的第三篇,也能看出诺瓦利斯对“死亡”的认识。如果以“我”所处的地点内容,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流程图:
“我孤单单地站在枯干的丘冢之旁”,说明“我”此时在恋人的墓旁,也就是还在现实世界,而之后我就被这“丘冢”埋葬,陷入了“身感不幸的沉思”之中,这时候“我”就已经处在精神世界当中,在那里“我”“对飞逝消去的生命寄以无限的憧憬”,慢慢的,“突然死亡切断了诞生的纽带”,进入了“一个新的不可测知的世界”,这是“我”处在升入天堂的通道,渐渐获得解脱,“在地面上漂着我的解放了的灵气”。后来,“我”升入了天堂与恋人想见,“我握住她的手”,“我吊住她的脖子”,“我们”获得永生,永远能够生活在一起。从总结的这个流程中可以看出,诺瓦利斯认为精神超越肉体,他把死亡看成是更高的精神境界。在高层的精神境界中,他才能得到永生,获得真正的自由,而死亡是唯一的桥梁。因而在诗歌中,抒情主人公通过深层地沉思进入了精神的世界,慢慢地飞升入了天国,自由完满的与恋人生活在一起,最后留下的只有“恋人的永远不可动摇的信仰”。
诺瓦利斯在这里歌颂黑夜,因为黑夜象征着永恒和无限,他试图在茫茫夜色中寻觅神的踪影,以便建立人神之间的关联,诗人倾心的夜乃是死亡之夜,在这里,死亡与黑夜浑然一体。他沉醉在死亡与黑夜的歌颂中,是因为他在现实中接二连三受到的重创,索菲离世后。不久,诺瓦利斯笃爱的弟弟也因病去世,而诺瓦利斯本人也患有不治之症。因此,我们就不难想象,诺瓦利斯为何对死亡有着独特的认识,是生活中的这些不幸让诗人重新审视生与死,死亡是一种对现实的解脱方式,诗人渴望通过死亡的方式与亲爱的人相见。
五、总结
从深层次看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实际上也照应了诺瓦利斯的死亡观点。抒情主人公最开始心情是低落,即痛苦,慢慢的变化到高兴、喜悦的状态,总体上是一个上升的态势。而以地点来看,从现实世界的丘冢,经过精神世界的转化,最终升到永生世界的天堂,总体上也是一个上升的态势。因而两者都是一个上升的态势,体现了情感经历和死亡观的相互照应。
结合写作的背景,《夜的颂歌》的第三篇展现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心路历程,反映出诺瓦利斯对“死亡”的认识,表达了诺瓦利斯在恋人离去之后的孤独感以及对于死亡的新生感。
参考文献
[1]林克.释《夜颂》之夜[J].国外文学,2000。
[2]季雨.德国文学浪漫派的哲学旨趣[J].外国文学研究,2005。
[3]杨周翰,吴达元,赵萝英欧洲文学史: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夜的颂歌》发表于1800年早期浪漫主义者在德国中部小城耶纳主办的杂志《雅典娜神殿》上,出版不久便引起轰动。这是一部散文诗题材的颂歌,篇幅不大,仅有数千字,但其影响范围却远远超越了文学界。在这部不太长的颂歌中,生活中常让人联想到恐惧和死亡的神秘夜空被诺瓦利斯超越时空,引申到一个宗教和哲学的思想范畴,从而不再让人对它感到畏惧和无知。在《夜之颂》中,“诺瓦利斯将光明与黑暗、内心与外在、此岸与彼岸同个人的体验、神话的隐喻和宗教的内省交织在一起,通过意念与图画的组合变幻”,把“夜”的命题分层次展开,围绕着与“夜”相关联的睡眠、死亡和爱情、漂浮在界限模糊的有限与永恒的世界之间的眩光,把颂歌的六个篇章有机连接在一起,最终把读者带到一个死生模糊的世界,达到了灵魂的不朽,也就是诺瓦利斯的死亡观。
一、写作背景
《夜的颂歌》是德国浪漫主义作家诺瓦利斯的代表作。1794年,22岁的诺瓦利斯与仅有13岁的贵族姑娘索菲一见钟情,两人陷入热恋。后来,诺瓦利斯不顾朋友和兄弟的规劝,背着父母与索菲私自订婚。可好景不长,让诺瓦利斯倾心的索菲因为肺病与1797年3月离开人世。面对爱人的早逝,诺瓦利斯感到心灰意冷、痛不欲生,他无法承受失去恋人的孤独与痛苦,陷入了长期的悲痛与思念之中。于是,1797年5月的一个傍晚,诺瓦利斯来到了索菲的墓前,在那里他经过深度地沉思,仿佛看穿了死亡,进入了天国,与自己的恋人想见。之后,他便写下了《夜的颂歌》。
二、诗歌主旨
《夜之颂歌》共由六首诗构成,分别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表达了诗中的“我”的情感与思想历程。诗歌在一开篇就对于黑夜和白昼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述和对比:“(欢愉的白昼)像自然界的統治者一样,它使万物变幻莫测……它给每一个世俗之物披上自己神圣的画像。——它的存在宣告了世界王国的奇幻壮丽。”尽管诗人也赞扬白昼的壮丽,自己却被黑夜所鼓舞和陶醉:“你的外衣下究竟隐藏着什么呢?它不经意间在我的心头刻下烙印。”黑夜不仅仅激起了诗人的热情,更激发了诗人热切的欲望以及虔诚的信仰,“你向我宣告了黑夜的诞生——使我成为人类——以灵魂的炽热耗尽我的躯体,我轻轻地让自己与你融为一体。于是,新婚之夜持续永恒。”在第四首诗中诗人继续对白昼和黑夜加以对比,从而表达自己对黑夜的向往与渴望。
这部作品表达出诗人对死亡、对无限的神秘世界的向往:“当安睡成为永恒而永不枯竭的梦。我体会到了无限的困倦——通往墓穴的朝圣之路也让我深感遥远和疲惫,我手画着十字”,“我去朝圣/……于是我出发了/……无限的生命/在我胸中强劲地翻腾”,“向下,进入地球的怀抱/光亮王国的道路/……我们乘一叶狭舟/轻快地驶向天边”。整部诗集处处表现了作者对黑夜、对死亡以及对无法触及、无限的远方的渴念,同时也反映出诺瓦利斯的死亡观。
三、情感经历
《夜的颂歌》的第三篇是核心部分,这部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关系图:
“我”因为恋人的离世,而今只能痛苦孤独的伏在恋人的“丘冢”旁。“我”沉思着,想着当初热恋的情景,又想到现在天人两隔,仓皇与无奈充斥着内心。“突然死亡切断了诞生的纽带”,“我”似乎得到了解脱,进入了“一个新的不可测知的世界”,“我”的忧伤与哀愁慢慢的消逝。不久,“丘冢化为云烟,透过云烟,我看到我的恋人的净化容貌”,“我”进入了天国,“我握住她的手”,“我们”两人都获得了新生,能够永远的在一起,“我”也由痛苦、忧伤转变成了喜悦。
诺瓦利斯在这里将阳光下的物质世界看做假象,它是虚化的形态和不成熟的尽管在光的世界中万物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生活在尘世里的男女之间的爱情是那今人神往,但这一切都是短暂的。之后这种感觉也匆匆消逝而去。
四、死亡观念
从《夜的颂歌》的第三篇,也能看出诺瓦利斯对“死亡”的认识。如果以“我”所处的地点内容,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流程图:
“我孤单单地站在枯干的丘冢之旁”,说明“我”此时在恋人的墓旁,也就是还在现实世界,而之后我就被这“丘冢”埋葬,陷入了“身感不幸的沉思”之中,这时候“我”就已经处在精神世界当中,在那里“我”“对飞逝消去的生命寄以无限的憧憬”,慢慢的,“突然死亡切断了诞生的纽带”,进入了“一个新的不可测知的世界”,这是“我”处在升入天堂的通道,渐渐获得解脱,“在地面上漂着我的解放了的灵气”。后来,“我”升入了天堂与恋人想见,“我握住她的手”,“我吊住她的脖子”,“我们”获得永生,永远能够生活在一起。从总结的这个流程中可以看出,诺瓦利斯认为精神超越肉体,他把死亡看成是更高的精神境界。在高层的精神境界中,他才能得到永生,获得真正的自由,而死亡是唯一的桥梁。因而在诗歌中,抒情主人公通过深层地沉思进入了精神的世界,慢慢地飞升入了天国,自由完满的与恋人生活在一起,最后留下的只有“恋人的永远不可动摇的信仰”。
诺瓦利斯在这里歌颂黑夜,因为黑夜象征着永恒和无限,他试图在茫茫夜色中寻觅神的踪影,以便建立人神之间的关联,诗人倾心的夜乃是死亡之夜,在这里,死亡与黑夜浑然一体。他沉醉在死亡与黑夜的歌颂中,是因为他在现实中接二连三受到的重创,索菲离世后。不久,诺瓦利斯笃爱的弟弟也因病去世,而诺瓦利斯本人也患有不治之症。因此,我们就不难想象,诺瓦利斯为何对死亡有着独特的认识,是生活中的这些不幸让诗人重新审视生与死,死亡是一种对现实的解脱方式,诗人渴望通过死亡的方式与亲爱的人相见。
五、总结
从深层次看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实际上也照应了诺瓦利斯的死亡观点。抒情主人公最开始心情是低落,即痛苦,慢慢的变化到高兴、喜悦的状态,总体上是一个上升的态势。而以地点来看,从现实世界的丘冢,经过精神世界的转化,最终升到永生世界的天堂,总体上也是一个上升的态势。因而两者都是一个上升的态势,体现了情感经历和死亡观的相互照应。
结合写作的背景,《夜的颂歌》的第三篇展现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心路历程,反映出诺瓦利斯对“死亡”的认识,表达了诺瓦利斯在恋人离去之后的孤独感以及对于死亡的新生感。
参考文献
[1]林克.释《夜颂》之夜[J].国外文学,2000。
[2]季雨.德国文学浪漫派的哲学旨趣[J].外国文学研究,2005。
[3]杨周翰,吴达元,赵萝英欧洲文学史: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