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本质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一个重要内容,即“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何谓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呢?首先,整合是一个过程,在教学中它既涉及教学系统中的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等要素,同时也涉及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和意志等要素;其次,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产生、加工、传递和利用等技术,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教师教学改革的工具,另外,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而是要实现对处于主动地位的学生的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1.信息技术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体现提供了条件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虽然被部分教师所接受,但还有部分教师仍始终如一地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进行教学,他们之所以不愿改,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敢改,因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不再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他们怕学生的问题使自己下不来台,但基于网络条件下的教师可以在少花时间的情况下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请教名师,对教学内容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得到更多更好地解决。
另外,“几何画板”还可实时实现这一目的,如,2003年全国高中联赛第15题,因为它的结论是“椭圆及其外部”,当我讲完后,接着就有学生问“有没有一个类似的命题,它的结论是双曲线及其外部呢”?我肯定后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并选出代表回答,在学生代表类比原题得出引申题“一张纸上画有半径为R的圆O和圆外一定点A,且OA=m折叠纸片,使圆周上某一点A’刚好与点A重合,这样的每一种折法,都留下一条直线折痕,当A’取遍圆周上所有点时,求所有折痕所在直线上的点的集合,”我当场利用“几何画板”做了一个课件,并现场进行动画演示,当学生提出结论是“抛物线及其外部”的命题时,我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处理,当我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又有学生提出,能否用类似的方法画圆锥曲线一一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呢?我说可以,并利用“几何画板”的轨迹功能将课件略加修改后进行演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几何画板”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体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信息化技术使个别化教学成为可能
个别化教学是教学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但难以实现,而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则使之成为可能,如,“几何画板”的“显示/隐藏”按钮,它就能实现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设计的切换,也可以实现对同一数学对象的不同结构侧面的切换,还可以实现对同一数学问题的不同解法的切换,从而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
另外,当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所讲解的内容理解不了时,还可以将课件拷贝回家,并且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反复演示,直至理解为止。
3.信息技术能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有助于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如,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的培养等,但培养这些能力必须以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模型为载体,通过对它们的研究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而信息技术又可以简单地将研究过程中碰到的抽象问题形象化、一般的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更好的效果。
4.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是非常重要的。
5,信息技术为增强学生的数学文化意识创造了条件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反映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反映数学的社会需求,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反映数学科学的思维体系,反映数学的美学价值和数学家的创新精神等,数学教师为了做好以上工作,以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图书馆虽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最好的办法是借助于网络,在网络上获取最全的、最新的有关资料后,再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实践表明,这样的效果很受学生欢迎。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一个重要内容,即“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何谓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呢?首先,整合是一个过程,在教学中它既涉及教学系统中的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等要素,同时也涉及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和意志等要素;其次,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产生、加工、传递和利用等技术,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教师教学改革的工具,另外,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而是要实现对处于主动地位的学生的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1.信息技术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体现提供了条件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虽然被部分教师所接受,但还有部分教师仍始终如一地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进行教学,他们之所以不愿改,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敢改,因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不再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他们怕学生的问题使自己下不来台,但基于网络条件下的教师可以在少花时间的情况下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请教名师,对教学内容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得到更多更好地解决。
另外,“几何画板”还可实时实现这一目的,如,2003年全国高中联赛第15题,因为它的结论是“椭圆及其外部”,当我讲完后,接着就有学生问“有没有一个类似的命题,它的结论是双曲线及其外部呢”?我肯定后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并选出代表回答,在学生代表类比原题得出引申题“一张纸上画有半径为R的圆O和圆外一定点A,且OA=m折叠纸片,使圆周上某一点A’刚好与点A重合,这样的每一种折法,都留下一条直线折痕,当A’取遍圆周上所有点时,求所有折痕所在直线上的点的集合,”我当场利用“几何画板”做了一个课件,并现场进行动画演示,当学生提出结论是“抛物线及其外部”的命题时,我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处理,当我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又有学生提出,能否用类似的方法画圆锥曲线一一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呢?我说可以,并利用“几何画板”的轨迹功能将课件略加修改后进行演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几何画板”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体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信息化技术使个别化教学成为可能
个别化教学是教学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但难以实现,而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则使之成为可能,如,“几何画板”的“显示/隐藏”按钮,它就能实现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设计的切换,也可以实现对同一数学对象的不同结构侧面的切换,还可以实现对同一数学问题的不同解法的切换,从而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
另外,当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所讲解的内容理解不了时,还可以将课件拷贝回家,并且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反复演示,直至理解为止。
3.信息技术能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有助于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如,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的培养等,但培养这些能力必须以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模型为载体,通过对它们的研究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而信息技术又可以简单地将研究过程中碰到的抽象问题形象化、一般的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更好的效果。
4.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是非常重要的。
5,信息技术为增强学生的数学文化意识创造了条件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反映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反映数学的社会需求,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反映数学科学的思维体系,反映数学的美学价值和数学家的创新精神等,数学教师为了做好以上工作,以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图书馆虽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最好的办法是借助于网络,在网络上获取最全的、最新的有关资料后,再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实践表明,这样的效果很受学生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