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活动是在教与学双主体互动中展开和生成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批判性和与时俱进的特质要求该课程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质疑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双主体互动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关于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研究双主体互动探究式教改实验,有许多尝试和收获。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双主体互动 探究式教学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追求智慧是人应有的本性,这一本性就体现在哲学这种生活方式之中,因此,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实践性、批判性和与时俱进性。由这一特质所规定,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只会机械地背诵概念与原理,而是要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建构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学会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自己心灵世界中建筑一个稳定的精神家园。为达此目的,必须改革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在双主体互动中开展探究活动,把质疑性教学和创新性教学结合起来,开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新思路。
一
我们认为,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由教师和学生在双主体互动中,探讨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解释和验证问题,最终生成教学双主体期望的教学效果的活动过程。探究式教学的第一步是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知识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另一个探究的一部分即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根据我们的调查,我校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探究式教学法持欢迎的态度。认为探究式教学能够增强学生主体学习能动性的占75%;能够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占74%;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哲学原理理解的占69%;有利于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研究方法的占50%。
我们进行探究式教学法的通常形式是开展课堂讨论,它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分析各种现象,思考并发现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矛盾,然后围绕发现、提出的理论问题或实践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教师主体在讨论中首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精心准备,并在参与探究活动中发挥组织、引导、调控和点评的功能。学生主体既是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者,又是问题的论证和解决者,必须调动自身现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和态度、情感、价值观,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证实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动脑筋,主动思考,搜集资料,积极思维,大胆发言,相互辩驳,提出根据。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开展的双主体互动的探究式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探究活动应当是师生互动的。探究活动既不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也不能变成学生的辩论会。许多大学生反映他们不喜欢独断的哲学结论,56%的学生希望在自己提出问题后,由师生一起通过理性的有根据的分析探究,得出信服的结论。学生认同老师的教学主体地位,但不希望老师以真理霸权者自居。大多数学生希望老师和他们一起作为真理的探求者进行交流、对话和争论,互动双方要平等相待、自由争鸣,在思维的碰撞和理论的辩驳中逐步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上的结论。
第二,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应当是灵活多样的。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有62.1%的学生选择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讨论。如采取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则每次课堂讨论的时间不宜安排过长。57%的同学认为课堂讨论的时间一般应控制在20分钟左右,因为时间太短,展不开思维交流,达不到探究的效果;时间太长往往会出现跑题或无法深入的情况。
第三,必须指出,课堂讨论并不完全等于探究式教学。有的教师把探究式教学完全等同于课堂讨论,因而省略了教师课堂讲授,还有的教师在课堂讨论中让学生穿插朗诵诗歌、演唱表演等,虽然课堂气氛在形式上很热闹,但实际并没有探究哲学问题,这是对探究式教学的误读或曲解。我们认为,课堂讨论只是探究式教学的形式之一,只有在双主体互动中展开思维行程,生成对哲学问题的解答,才是探究式哲学教学的真谛。所以,探究式教学应当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各种具体形式之中。
二
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是参与教学的两个主体能够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美国哈佛大学的师生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们不断提出问题)。”问题是探究教学的起点。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出教学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近代教育家胡适倡导研究问题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都表明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不断反思自身、不断批判自我、不断创新自我的一种存在方式。它通过开拓人们的问题意识和提升人们的批判力冲击人类思维中的惰性、保守性和凝固性,从而不断推进主体的素质提升、思维建构和自我超越。因此,在哲学教学中师生双主体应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质疑,在学习和领会哲学理论的基础上敢于向书本、向权威提出疑问。惟有如此,才有探究的必要和可能。可见,质疑式教学是把教师从照本宣科和学生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赋予学生以教学主体地位的根本举措,这不仅是一个教学方法问题,更是一个根本的教学理念问题。以下是我们对本校2004级、200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法改革实验情况的问卷调查,其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从上述调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质疑教学法持喜欢或认同的观点,认为它能够引导和激发学生主体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批判性、创新性思维模式,是最符合当今大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应用质疑式教学法过程中,教学双主体应注意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质疑就不会有新问题的产生,没有新问题的产生就不会有新理论的创造。质疑的主体主要是学生。应当努力培养学生主体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研究问题,自己否定或验证自己的解答的问题意识。我们在每次上课前,教师都布置下次课学生需预习的内容,并要求学生将预习时发现的质疑问题或观察思考生活实际时提出的问题汇集整理,教师每个学期都能收到学生主体提出的上百个疑难问题,从而为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必要前提。
其次,教师主体要努力营造质疑探究的环境和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师生平等、同为主体的民主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主体的观念,确立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共同参与知识、能力、价值观建构的教学模式。
最后,重点是指导学生掌握质疑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如何质疑”、“质疑什么”、“在哪方面质疑”,学生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会出现为质疑而质疑、为求异而质疑、为得分而质疑的倾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讲授某些质疑的视角、方法,特别是要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环节的督导,还要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搜集资料,寻找理论和事实依据,独立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质疑能力逐步提高。质疑不是目的,它只是理论探究的前提,是理论创新的起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双主体互动 探究式教学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追求智慧是人应有的本性,这一本性就体现在哲学这种生活方式之中,因此,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实践性、批判性和与时俱进性。由这一特质所规定,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只会机械地背诵概念与原理,而是要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建构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学会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自己心灵世界中建筑一个稳定的精神家园。为达此目的,必须改革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在双主体互动中开展探究活动,把质疑性教学和创新性教学结合起来,开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新思路。
一
我们认为,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由教师和学生在双主体互动中,探讨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解释和验证问题,最终生成教学双主体期望的教学效果的活动过程。探究式教学的第一步是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知识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另一个探究的一部分即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根据我们的调查,我校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探究式教学法持欢迎的态度。认为探究式教学能够增强学生主体学习能动性的占75%;能够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占74%;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哲学原理理解的占69%;有利于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研究方法的占50%。
我们进行探究式教学法的通常形式是开展课堂讨论,它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分析各种现象,思考并发现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矛盾,然后围绕发现、提出的理论问题或实践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教师主体在讨论中首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精心准备,并在参与探究活动中发挥组织、引导、调控和点评的功能。学生主体既是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者,又是问题的论证和解决者,必须调动自身现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和态度、情感、价值观,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证实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动脑筋,主动思考,搜集资料,积极思维,大胆发言,相互辩驳,提出根据。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开展的双主体互动的探究式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探究活动应当是师生互动的。探究活动既不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也不能变成学生的辩论会。许多大学生反映他们不喜欢独断的哲学结论,56%的学生希望在自己提出问题后,由师生一起通过理性的有根据的分析探究,得出信服的结论。学生认同老师的教学主体地位,但不希望老师以真理霸权者自居。大多数学生希望老师和他们一起作为真理的探求者进行交流、对话和争论,互动双方要平等相待、自由争鸣,在思维的碰撞和理论的辩驳中逐步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上的结论。
第二,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应当是灵活多样的。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有62.1%的学生选择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讨论。如采取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则每次课堂讨论的时间不宜安排过长。57%的同学认为课堂讨论的时间一般应控制在20分钟左右,因为时间太短,展不开思维交流,达不到探究的效果;时间太长往往会出现跑题或无法深入的情况。
第三,必须指出,课堂讨论并不完全等于探究式教学。有的教师把探究式教学完全等同于课堂讨论,因而省略了教师课堂讲授,还有的教师在课堂讨论中让学生穿插朗诵诗歌、演唱表演等,虽然课堂气氛在形式上很热闹,但实际并没有探究哲学问题,这是对探究式教学的误读或曲解。我们认为,课堂讨论只是探究式教学的形式之一,只有在双主体互动中展开思维行程,生成对哲学问题的解答,才是探究式哲学教学的真谛。所以,探究式教学应当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各种具体形式之中。
二
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是参与教学的两个主体能够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美国哈佛大学的师生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们不断提出问题)。”问题是探究教学的起点。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出教学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近代教育家胡适倡导研究问题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都表明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不断反思自身、不断批判自我、不断创新自我的一种存在方式。它通过开拓人们的问题意识和提升人们的批判力冲击人类思维中的惰性、保守性和凝固性,从而不断推进主体的素质提升、思维建构和自我超越。因此,在哲学教学中师生双主体应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质疑,在学习和领会哲学理论的基础上敢于向书本、向权威提出疑问。惟有如此,才有探究的必要和可能。可见,质疑式教学是把教师从照本宣科和学生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赋予学生以教学主体地位的根本举措,这不仅是一个教学方法问题,更是一个根本的教学理念问题。以下是我们对本校2004级、200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法改革实验情况的问卷调查,其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从上述调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质疑教学法持喜欢或认同的观点,认为它能够引导和激发学生主体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批判性、创新性思维模式,是最符合当今大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应用质疑式教学法过程中,教学双主体应注意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质疑就不会有新问题的产生,没有新问题的产生就不会有新理论的创造。质疑的主体主要是学生。应当努力培养学生主体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研究问题,自己否定或验证自己的解答的问题意识。我们在每次上课前,教师都布置下次课学生需预习的内容,并要求学生将预习时发现的质疑问题或观察思考生活实际时提出的问题汇集整理,教师每个学期都能收到学生主体提出的上百个疑难问题,从而为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必要前提。
其次,教师主体要努力营造质疑探究的环境和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师生平等、同为主体的民主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主体的观念,确立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共同参与知识、能力、价值观建构的教学模式。
最后,重点是指导学生掌握质疑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如何质疑”、“质疑什么”、“在哪方面质疑”,学生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会出现为质疑而质疑、为求异而质疑、为得分而质疑的倾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讲授某些质疑的视角、方法,特别是要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环节的督导,还要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搜集资料,寻找理论和事实依据,独立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质疑能力逐步提高。质疑不是目的,它只是理论探究的前提,是理论创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