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企业到学校,从工人到教师,嘉兴技师学院机械制造系主任张建国,把自己的职业生涯从企业车间搬到了学校教室,并把时间意识、成本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等一些企业理念引入到学校教学中,开创了企业化教学新模式,并在培养学生职业兴趣的过程中,贯穿项目教学法,让学生渐渐爱上自己的专业,明晰自己的职业定位。
探寻“标本兼治”教学途径
1985年毕业后,张建国一直在国有大型企业上班,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和制造加工以及职工培训方面的工作。2004年,张建国转行到嘉兴市高级技工学校(嘉兴市高级技工学校和浙江科技工程学校现已合并为嘉兴技师学院)机电部任部长,从此踏上了职教之旅。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刚来学校,他发现学生做事拖拖拉拉、不爱护实训器材、浪费加工材料等现象比比皆是,完全不符合企业员工的标准。面对这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职校生,张建国很苦恼,但他不甘心就此放弃,开始探寻一条“标本兼治”的教学途径。
经过调查研究,张建国发现学生存在这样一种观念:认为这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可以下节课接着做;第一次做不好产品,可以第二次重新再做。在张建国看来,这些都是由学生时间意识不强引起的,也是学校教学存在的“漏洞”。在企业,什么时候交货是有明确的时间规定的,而且每个产品的生产材料和生产成本也是有严格的规定的。
成本意识包含着节约意识和时间意识。张建国认为,员工的成本意识就应该从学生时期抓起,学校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引导学生树立一种较强的时间观念,让学生在学校就以员工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让学生毕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在日常教学中,张建国对学生下了“军令状”:在实训过程中,从产品设计到加工制造等一系列环节,学生不仅要考虑产品的生产周期,合理规划好时间,而且要考虑产品的生产成本,运用好加工材料。
刚开始,学生一下子还无法适应张建国这种企业化的教学方式,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完成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但是,经过一次次实训和比赛的锤炼,在老师督促和学生自我意识的双重合力下,学生们做事拖拖拉拉的现象少了,合理利用材料按时完成产品慢慢成了学生的自觉行为。2013年6月的一天,张建国率领他的团队,承接嘉湖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的生产任务,学生的任务就是加工一定数量的数控机床配件。由于第一天做还不熟练,到下班时学生们没能按时完成任务。为了不耽误工作进度,学生們晚上加班继续做,直到深夜完成全部任务才回去休息。
“今日事今日毕”,这是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张建国说:“让学生提前预演员工角色、适应岗位工作,不仅缩短了学生入职的适应时间,而且对企业来说,还降低了学生的入职成本。”
除了成本意识,张建国还循序渐进地把企业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入自己的教学中。“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负责,重视自己的人身安全和生产安全,这是自我责任意识的一种体现。”张建国向记者娓娓道来,安全意识的培养就像“积羽沉舟”,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生产中,任何小失误都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每一堂实训课结束后,张建国都要求学生做好对设备的维护和修理,哪怕机器出现一丁点的毛病都不会放过。“在企业,‘设备是把枪,枪不好怎么打仗’,企业员工十分珍爱自己的这把‘枪’,视这把‘枪’为生命。”张建国如是说。
在20年的企业工作生涯中,张建国已经把企业的理念吃透,深深地融入了自己的血液里。现在,张建国将其引入到自己的职业教育教学中,并一一贯穿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深刻领悟企业理念。在张建国的指导下,学生设计的多功能电子笔、空气净化器、煤气灶、按摩器等作品无不渗透着成本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不少作品入选嘉兴市首届“红船杯”工业设计展。
尝试“兴趣引导”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成为合格的准员工,光培养学生的职业理念还不够,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职校生大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对未来很迷茫,所以在选专业时就很随意,上了专业课后才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喜欢这个专业。没有了学习兴趣便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
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了张建国常常思考的问题。2013年,张建国有机会赴德国职业学校考察学习,这次德国之行让他大长见识,特别是职业兴趣培养这一教育理念让他深受启发。张建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兴趣引导式的教学才是新的教育风向标。学生一旦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兴趣,就会主动去学习,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体会成就带给他们的喜悦。”
张建国算了这样一笔账:一天24个小时,每天6节课,每节课40分钟,上课时间总共4个小时,剩下的20个小时都属于学生自己,除了睡觉休息,还有大约一半的时间可以利用。学生应该利用这些时间去发掘自己的兴趣,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为了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张建国把培养学生职业兴趣贯穿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尝试着让那些原本对专业没有兴趣的学生“动”起来。
在实训过程中,张建国试着让基础差的学生做一些工序简单的零件,成绩好的学生做一些工序繁杂的零件,从不会到会,从易到难,让学生通过自己每一次取得的成果来增强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张建国还通过制作可视性强的课件——能够用图片表示的绝不用文字表示,能够用立体展示的就绝不用平面来展示,让学生爱看、易懂、乐学是他的教学目的。张建国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职业兴趣,从而爱上自己的专业。
有了专业兴趣就有了学习劲头。小方是一名数控加工专业的高一学生,特别喜欢机械制图这门专业课。当在设计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时,小方就买来一堆有关设计方面的书,通过自学设计一些产品的三维图。为了画缝纫机的三维图,他把家里的缝纫机都拆了。小方对三维图设计的兴趣就起源于学校的CAD/CAM俱乐部。
2008年,张建国倡导建立了CAD/CAM俱乐部,小方成了俱乐部的一员。在张建国的熏陶下,像小方这样对三维设计感兴趣的学生越来越多。这支特别年轻、特别会自学、特别有梦想的“三特队”参加了“2013年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作为全国唯一一支来自中等职业学校的参赛队伍,“三特”团队设计的新型锤钻和冷宝空调扇等作品得到了大赛组委会的一致好评,并被选入2013年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画册。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张建国还把项目教学法引入到了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兴趣,张建国把项目的每个环节进行分解,根据学生兴趣的不同分配任务。比如,喜欢设计的学生专门负责制图,喜欢加工的学生专门负责生产……让学生在项目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增强自己的兴趣,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自我。在张建国的项目教学法引领下,学生们各展其能、各尽其才。张建国说:“兴趣就像机器上的每个零件,不同的零件有不同的作用,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合力让机器运转起来。”
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得有一桶水。”指导学生完成一个项目,老师首先要对整个项目的制作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这就涉及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为此,张建国自学了AutoCAD、Solidworks、数控加工等专业方面的书籍,并通过项目教学法把各门学科的课程融会贯通起来,让项目教学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人物名片
张建国,嘉兴技师学院机械制造系主任,技校高级讲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数控车工高级考评员、全国数控车裁判员、机修钳工技师、钳工高级工、数控车工高级工、二维CAD高级绘图师、三维CAD高级应用工程师,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机电一体化专业组委员。在公开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其中一篇论文被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机电一体化专业组评为二等奖,并参与全国机械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专项研究课题结题。2013年指导参加全国各类教学创新等比赛获奖12项,其中有1项获得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最佳数控编程奖(全国数百所学校参赛,此奖项获奖唯一一家);有1项获得国家实用发明专利授权。另外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设计数十项。
探寻“标本兼治”教学途径
1985年毕业后,张建国一直在国有大型企业上班,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和制造加工以及职工培训方面的工作。2004年,张建国转行到嘉兴市高级技工学校(嘉兴市高级技工学校和浙江科技工程学校现已合并为嘉兴技师学院)机电部任部长,从此踏上了职教之旅。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刚来学校,他发现学生做事拖拖拉拉、不爱护实训器材、浪费加工材料等现象比比皆是,完全不符合企业员工的标准。面对这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职校生,张建国很苦恼,但他不甘心就此放弃,开始探寻一条“标本兼治”的教学途径。
经过调查研究,张建国发现学生存在这样一种观念:认为这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可以下节课接着做;第一次做不好产品,可以第二次重新再做。在张建国看来,这些都是由学生时间意识不强引起的,也是学校教学存在的“漏洞”。在企业,什么时候交货是有明确的时间规定的,而且每个产品的生产材料和生产成本也是有严格的规定的。
成本意识包含着节约意识和时间意识。张建国认为,员工的成本意识就应该从学生时期抓起,学校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引导学生树立一种较强的时间观念,让学生在学校就以员工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让学生毕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在日常教学中,张建国对学生下了“军令状”:在实训过程中,从产品设计到加工制造等一系列环节,学生不仅要考虑产品的生产周期,合理规划好时间,而且要考虑产品的生产成本,运用好加工材料。
刚开始,学生一下子还无法适应张建国这种企业化的教学方式,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完成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但是,经过一次次实训和比赛的锤炼,在老师督促和学生自我意识的双重合力下,学生们做事拖拖拉拉的现象少了,合理利用材料按时完成产品慢慢成了学生的自觉行为。2013年6月的一天,张建国率领他的团队,承接嘉湖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的生产任务,学生的任务就是加工一定数量的数控机床配件。由于第一天做还不熟练,到下班时学生们没能按时完成任务。为了不耽误工作进度,学生們晚上加班继续做,直到深夜完成全部任务才回去休息。
“今日事今日毕”,这是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张建国说:“让学生提前预演员工角色、适应岗位工作,不仅缩短了学生入职的适应时间,而且对企业来说,还降低了学生的入职成本。”
除了成本意识,张建国还循序渐进地把企业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入自己的教学中。“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负责,重视自己的人身安全和生产安全,这是自我责任意识的一种体现。”张建国向记者娓娓道来,安全意识的培养就像“积羽沉舟”,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生产中,任何小失误都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每一堂实训课结束后,张建国都要求学生做好对设备的维护和修理,哪怕机器出现一丁点的毛病都不会放过。“在企业,‘设备是把枪,枪不好怎么打仗’,企业员工十分珍爱自己的这把‘枪’,视这把‘枪’为生命。”张建国如是说。
在20年的企业工作生涯中,张建国已经把企业的理念吃透,深深地融入了自己的血液里。现在,张建国将其引入到自己的职业教育教学中,并一一贯穿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深刻领悟企业理念。在张建国的指导下,学生设计的多功能电子笔、空气净化器、煤气灶、按摩器等作品无不渗透着成本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不少作品入选嘉兴市首届“红船杯”工业设计展。
尝试“兴趣引导”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成为合格的准员工,光培养学生的职业理念还不够,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职校生大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对未来很迷茫,所以在选专业时就很随意,上了专业课后才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喜欢这个专业。没有了学习兴趣便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
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了张建国常常思考的问题。2013年,张建国有机会赴德国职业学校考察学习,这次德国之行让他大长见识,特别是职业兴趣培养这一教育理念让他深受启发。张建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兴趣引导式的教学才是新的教育风向标。学生一旦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兴趣,就会主动去学习,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体会成就带给他们的喜悦。”
张建国算了这样一笔账:一天24个小时,每天6节课,每节课40分钟,上课时间总共4个小时,剩下的20个小时都属于学生自己,除了睡觉休息,还有大约一半的时间可以利用。学生应该利用这些时间去发掘自己的兴趣,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为了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张建国把培养学生职业兴趣贯穿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尝试着让那些原本对专业没有兴趣的学生“动”起来。
在实训过程中,张建国试着让基础差的学生做一些工序简单的零件,成绩好的学生做一些工序繁杂的零件,从不会到会,从易到难,让学生通过自己每一次取得的成果来增强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张建国还通过制作可视性强的课件——能够用图片表示的绝不用文字表示,能够用立体展示的就绝不用平面来展示,让学生爱看、易懂、乐学是他的教学目的。张建国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职业兴趣,从而爱上自己的专业。
有了专业兴趣就有了学习劲头。小方是一名数控加工专业的高一学生,特别喜欢机械制图这门专业课。当在设计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时,小方就买来一堆有关设计方面的书,通过自学设计一些产品的三维图。为了画缝纫机的三维图,他把家里的缝纫机都拆了。小方对三维图设计的兴趣就起源于学校的CAD/CAM俱乐部。
2008年,张建国倡导建立了CAD/CAM俱乐部,小方成了俱乐部的一员。在张建国的熏陶下,像小方这样对三维设计感兴趣的学生越来越多。这支特别年轻、特别会自学、特别有梦想的“三特队”参加了“2013年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作为全国唯一一支来自中等职业学校的参赛队伍,“三特”团队设计的新型锤钻和冷宝空调扇等作品得到了大赛组委会的一致好评,并被选入2013年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画册。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张建国还把项目教学法引入到了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兴趣,张建国把项目的每个环节进行分解,根据学生兴趣的不同分配任务。比如,喜欢设计的学生专门负责制图,喜欢加工的学生专门负责生产……让学生在项目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增强自己的兴趣,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自我。在张建国的项目教学法引领下,学生们各展其能、各尽其才。张建国说:“兴趣就像机器上的每个零件,不同的零件有不同的作用,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合力让机器运转起来。”
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得有一桶水。”指导学生完成一个项目,老师首先要对整个项目的制作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这就涉及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为此,张建国自学了AutoCAD、Solidworks、数控加工等专业方面的书籍,并通过项目教学法把各门学科的课程融会贯通起来,让项目教学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人物名片
张建国,嘉兴技师学院机械制造系主任,技校高级讲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数控车工高级考评员、全国数控车裁判员、机修钳工技师、钳工高级工、数控车工高级工、二维CAD高级绘图师、三维CAD高级应用工程师,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机电一体化专业组委员。在公开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其中一篇论文被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机电一体化专业组评为二等奖,并参与全国机械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专项研究课题结题。2013年指导参加全国各类教学创新等比赛获奖12项,其中有1项获得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最佳数控编程奖(全国数百所学校参赛,此奖项获奖唯一一家);有1项获得国家实用发明专利授权。另外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设计数十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