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闻捷的叙事长诗《复仇的火焰》第一部《动荡的年代》,自1959年发表以来,版本变动较大,诗人在不同版本中对文本进行了删减与修改。本文从版本学的角度出发,对《复仇的火焰·动荡的年代》不同版本进行考证,并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修改部分进行内容和原因两方面的分析,力图寻求其版本流变的意义。
[关键词]闻捷;《复仇的火焰》;《动荡的年代》;版本流变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4-0054-03
一、版本流变过程
闻捷《复仇的火焰·动荡的年代》初刊于《收获》1959年第3期第33~79页,此为刊本;后经过作者本人改动,1959年8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一版,此即初版本,字数13.6万字,印数2.5万册,定价0.96元;1962年1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二版,此版本改动较多,为再版本,字数增加到14.1万字,印数2.5~5.1万册,定价1元;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复仇的火焰》,此为第三版,此版本和再版本没有大的区别;2001年9月,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闻捷全集》,其中第二卷叙事长诗中包括《复仇的火焰》,此为第四版,其与第二版和第三版无大的出入。1959~2001年,40多年来,《动荡的年代》共刊印了五个版次。
鉴于再版、第三版、第四版之间并无大的区别,本文主要在刊本、初版本、再版本这三个版本之间进行比较、考证与研究。要说明的是,1983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合集出版《复仇的火焰》第一部、第二部和残余的第三部片段,自此作为第一部的书名《动荡的年代》被取消。
二、从刊本到初版本
《动荡的年代》的刊本由六章和《后记》组成。刊本的六章内容为第一章《大军西进的时候》,讲述的一是在彭德怀将军的率领下,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从陕西进军到兰州,解放兰州后继续西进,彭德怀将军在张掖对前哨指挥官任锐和胡大成的谈话;二是在乌鲁木齐的美国副领事马克南听到大军西进后的绝望,马克南和英国驻新疆的领事何志仁的谈话,以及马克南和尤丽密谋如何策划吾斯曼;三是在台湾的蒋介石向郑介民布置如何利用新疆的民族心理反共的问题。第二章《静静的巴里坤》讲述哈萨克乃曼部落的生活,包括青年巴哈尔与暴风雪的搏斗、叼羊比赛、头人阿尔布满金对牧民的剥削和残暴、巴哈尔和头人养女苏丽亚的爱情以及苏丽亚的身世等。第三章《华盛顿密使》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北京的第一次政协会议毛泽东接受新疆代表的祝福;二是马克南来到吾斯曼的驻地,策反吾斯曼;三是解放军任锐的步兵师奉彭总的命令来到哈密。第四章《巴哈尔和苏丽亚》讲述了由于头人的不满,巴哈尔和苏丽亚的爱情遭受的挫折。第五章《沙尔拜回来了》讲述接受了革命教育的哈萨克青年沙尔拜来到故乡宣传革命。第六章《阿尔布满金哪里去》讲述了由于沙尔拜的极端观念,阿尔布满金和他的族人响应了吾斯曼“保教保命”的口号,随同吾斯曼向红柳峡迁移。
在刊本与初版本均附有的《后记》中,诗人写道:“七八年来,这个题材一直吸引着我,我曾经多次想用叙事诗的形式把它写出来,但又一直不敢动笔……我想通过这首长诗,记载下解放初期聚居在巴里坤草原的哈萨克民族从怀疑、反对到拥护共产党的历史过程,记载下帝国主义者和民族反动派的幻梦和末路。”?譹?訛闻捷在此交代了这部长诗的创作动机、来源与目的。
由上述可以看出诗人用大事件、多线索、多人物的布局所要实现史诗性的意图,从对毛泽东、彭德怀将军的大量叙述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新中国的赞美和歌颂。只是有一点令人疑惑:进军新疆的主要执行者是王震将军,但始终没有提到。而长诗中大部分高层人物都是史有其人的,如郑介民等,还有布鲁巴想起他在监狱中遇到的周斌,诗人注释说:“毛泽民同志在新疆工作时的化名,他后来与陈潭秋、林基路等同志,一起被盛世才匪徒杀害。”但在再版本(1962版)中,周斌被改为林恒,注释也自然取消。
需要指出的是,初版本与再版本中的内容说明有所不同。初版本的内容说明主要从整体上介绍《复仇的火焰》包括的三部长诗的内容,而再版本则主要介绍第一部长诗的内容,并指出这一版相较于之前的版本做了较大的修改。从内容说明的改变可以看出,出版者对长诗的内容修改做出了强调,是再版的重要理由。由此可以看出,诗人为了意识形态的需要如何努力改变历史事实,如何“阉割”自己以迎合国家主权话语需要。
三、版本删改内容分析
从整体框架来看,初版本相较于刊本增加了内容说明和目次,而再版本中对内容说明进行了修改并删去了目次,但增加了“序诗”和“前奏曲”。首先,“序诗”部分描写了阿克塞草原的优美风光,并讲述了“我”同哈萨克牧人之间的交流,于结尾处引出《复仇的火焰》。在这一部分中,还添加了一幅插图,图画展现的正是“序诗”描写的情景,长诗中的“我”打马走在浩渺的湖滨,极目远眺之处,是澄澈的湖水与苍茫的群山,一群鸟儿向远方飞去。这样一幅壮丽的美景与“序诗”所描写的内容相得益彰。其次,“前奏曲”增加了题记:“谁能撼动天山之峰,不让它挺立高空——摘自初进新疆的旅途手记。”这样高远的情怀为全诗奠定了雄厚的感情基调。“前奏曲”的内容为刊本与初版本中第一章《大军西进的时候》的第一部分。再则,刊本与初版本均有《后记》,再版本无《后记》,且刊本与初版本都将长诗的主体部分分为六章且附带标题,而再版本将长诗主体部分分为五章且取消了标题。另外,刊本与初版本的每一章标题后所附的题记内容相同,包括政治动员令、开幕词等政治话语的引用,也包括哈萨克民族的歌谣和民谚。而再版本的每一章标题后的题记内容的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分别对应了刊本和初版本的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再版本的第二章的题记内容并没有对应刊本与初版本的第三章题记内容,只是将题记由原来的毛泽东主席在中国人民政协首届会议上的开幕词改为一句哈萨克民谚,且内容也不同。
文学版本问题研究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是历代版本学研究者所不能忽视的问题,正如金宏宇在其文章中提到的一样:“由于传播方式的不同、审查机制的介入、意识形态的影响、语言规范和文学规范的改变以及写作者艺术完善方面的要求等等原因,许多新文学作品在作者有生之年及作古之后出现了众多版本。在不长的时间里,其版本密度之大,为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所少见。这些版本不只是版次的不同,更主要的是内容性的改变。这些改变是全方位的,既涉及版本内容,更涉及作品的思想、艺术诸方面。”《动荡的年代》这部作品,经过刊本、初版本与再版本这一出版过程,内容方面改动较大。究其原因,无外乎是意识形态影响因素占据主要位置。 具体说来,内容性的改动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情况:
第一类情况:当时的政治环境促使诗人在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下对文本进行相应改动。例如诗中涉及有关彭德怀的描写被修改或删除,这一情况就突出地体现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之大。
第一,在刊本中,第一章《大军西进的时候》第一节的第十小节最后两句和第十一小节前两句这样写道:“因为在这浩浩荡荡的铁流里,行走着百战百胜的彭总/战士们重复彭总的命令——奋永向前,追歼胡马匪军!”而在初版本和再版本中,这四句都被删去了,其后紧接“前进!解放(祖国的)西北边疆,前进!拯救各族人民”这两句。
第二,初版本将刊本中第一章的第三节全部删去了,这一节的主要内容便是讲彭德怀运筹帷幄的军事才能以及他在战役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中具体提到“彭总”的诗句有13处之多,如“一会又盯着沉思的彭总/这位第一野战军的统帅……/彭总紧紧地闭着嘴唇/随着彭总魁梧的身影来回转动,他们在等待彭总最后的决定……”
第三,在刊本中,第一章的第七节提到“彭总”的诗句有15处之多,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彭德怀的崇敬之情。但在初版本中,仅有7处提到“彭总”,且均将“彭总”换成了“纵队司令”,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渐接平淡。如刊本中写道:“他们从参加工农红军,就一直跟随着敬爱的彭总。”在初版本中则表达为“他们跟随着现在的纵队司令”,修饰的形容词从“敬爱的”到“现在的”,诗人的情感已经转变了许多,逐渐趋向于客观描写,而不再过多地掺杂个人感情性与评价性词汇。又如,刊本中讲到任锐回忆起和彭德怀谈心的场面,接下来的五小节均以“彭总”开头,可看出对彭德怀的敬仰之情。而在初版本中,五小节改为四小节,且都是直接引语的具体谈话内容,并未以“彭总”开头。
第四,刊本第三章第六节中两次提到的“彭总”,在初版本中分别被替换成“总部”和“纵队司令”。
在初版本中,诗人似乎是在有意避开提到彭德怀。结合史实我们可以想到,1959年7月庐山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中,彭德怀和毛泽东发生了激烈争执,致使彭德怀下马,并致以各种形式的批判。而《复仇的火焰·动荡的年代》初版本发行于1959年8月,这就能够解释闻捷的长诗中将原来“彭总”的字眼删除殆尽,改换成其他字眼的原因。这种极度强烈的意识形态影响使得作品的修改不再是艺术的,而是自我撇清、站队的政治表白。
第二类情况:情色内容的删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一切文学作品需要也带有潜在的强制性规则将情色内容去除,样板戏中夫妻情感内容都被废除了,更不用说近似于上述情色文字的描写,这是诗人在初版本与再版本中首当其冲删除的。
第一,长诗中一些近乎于情色情节的描写被删除了。刊本的第一章第六节末尾两小节写道:“马克南忽然吹灭那支残烛,兽性的血液在他的血管里奔腾,尤丽像一条滑溜溜的水蛇,游动在马克南的怀中……于是那黑暗的领事办公室里,闪烁着四只饿狼的眼睛,疯狂而又噪杂的爵士管乐声里,透出一阵阵放荡的笑声……”这一部分在初版本与再版本中均没有出现。
第二,闻捷也试图将爱情融入革命文学作品中。刊本与初版本的第四章,亦即再版本中的第三章就主要讲述巴哈尔与苏丽亚的纯真爱情。再版本中,第一章第一节处将刊本与初版本中均有的一小节删除了:“他俩找不到适当的时机,单独地在一起叙说相互的恋情,但是两颗心都在秘密地相爱,两颗心都想在一起跳动。”由此可见,即使在讲述少男少女纯真爱情的章节里,敏感性的字眼也要被删去,以便适应合当时意识形态、道德规范对文学的要求,而经过这样的删改文学也确实成为“传声筒”了。
第三,再版本中,诗人在第三章的第二节后添加了一首《鹿之歌》,借用两只梅花鹿的形象来表征诗中的恋人——巴哈尔和苏丽亚。这首诗写得清新隽永,在大自然的衬托之下,爱恋般的絮语被明晰地表达出来。“一个说:你多么殷勤。一个说:你多么体贴温存。一个说:感谢这赤诚的奉献。一个说:一切为了爱情。”作为《天山牧歌》的作者,他将少数民族人民的爱情融入革命大潮之中,在壮美之中体现优美。这样的写作,才能够让闻捷对于自己热爱的生活和文学做出最好的诠释,也显示出其抒情圣手的一面。
第三类情况:初版本与再版本中的插图(副文本)分析。这一类型的改变,表面看起来无足轻重,但实际上却对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有着重要的作用。
初版本的插图作者为著名画家叶浅予,五幅插图采用了灰黑色调,刻画的人物表情夸张,态度分明。再版本的插图作者为著名画家石鲁,也是五幅插图,但相较于初版本的插图更加写意、抒情,颜色也更加丰富亮丽。如将两位画家的插图进行比照,确实显示了其不同的画风、审美情趣。
初版本的第四章(再版本的第三章)主要讲述的是两个青年之间的纯真爱情,插图是这对恋人站在羊圈边上互诉衷肠,羊圈里白色的羊群显示出的温顺之感也为这段恋情增加了柔软之色。这幅图画所要传达的意思,能概括整个一章的内容。而再版本中,在同一部分文字后边相搭配的插图则是一名哈萨克族少女,也就是苏丽亚独自坐在帐篷里的情景。这幅图画则更加符合这一小部分文字内容。初版本的第五章和再版本的第四章内容是一致的。在这一章中,初版本的插图是萨尔琳站在叔父的身后抹眼泪,阿尔布满金躲在帐篷的侧面,满面怒气。这幅图画突出了人民在专制强权下的悲惨遭遇。再版本则选择了这一章的另一情节,贸易流动组为当地居民送来必需的生活用品。图画中,高大的骆驼、穿军装的战士、丰富的物资、帐篷前的妇女和儿童……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同诗句所描写的情境十分吻合,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军民一家的其乐融融。
四、结语
总之,《复仇的火焰·动荡的年代》正如它的题目一样,经历了复杂的版本变动,这其中的原因不乏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强大之势,十七年红色文学中的众多作品无不受到这股强流的影响。闻捷一面试图将长诗的话语向当时意识形态话语靠近,另一面又努力在这种高压之下将人类真挚的情感与生活表达出来。因此,将文本进行修改与删减则成为中和二者的重要途径与选择。对于不同版本的考证,也使得阅读有了别样的新意,能够让读者在一种更为清晰明朗的文字环境中形成新的阅读观念,对于掌握历史性文学作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叙事学意义语境之下,版本考证已经成为一种既有逻辑性又兼容感性的学科,它对文学的规训意义显而易见,《复仇的火焰·动荡的年代》正是在文本考证这一特点之下做出了具体的客观呈现。其中的个人性话语与国家性话语之间既存在和谐之氛围,又显示出独特的交锋之势,它需要将真相袒露在读者面前,从而形成不可被忽略的“标准版本”。
[注 释]
⑤闻捷:《复仇的火焰》,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247页、第15页。
⑨闻捷:《复仇的火焰》,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第13页、第133~134页。
金宏宇:《新文学版本研究的角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2期,第239页。
⑥⑦⑧闻捷:《动荡的年代:复仇的火焰·第一部》,《收获》,1959年第3期,第33页、第35~36页、第40页、第60页。
[关键词]闻捷;《复仇的火焰》;《动荡的年代》;版本流变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4-0054-03
一、版本流变过程
闻捷《复仇的火焰·动荡的年代》初刊于《收获》1959年第3期第33~79页,此为刊本;后经过作者本人改动,1959年8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一版,此即初版本,字数13.6万字,印数2.5万册,定价0.96元;1962年1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二版,此版本改动较多,为再版本,字数增加到14.1万字,印数2.5~5.1万册,定价1元;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复仇的火焰》,此为第三版,此版本和再版本没有大的区别;2001年9月,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闻捷全集》,其中第二卷叙事长诗中包括《复仇的火焰》,此为第四版,其与第二版和第三版无大的出入。1959~2001年,40多年来,《动荡的年代》共刊印了五个版次。
鉴于再版、第三版、第四版之间并无大的区别,本文主要在刊本、初版本、再版本这三个版本之间进行比较、考证与研究。要说明的是,1983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合集出版《复仇的火焰》第一部、第二部和残余的第三部片段,自此作为第一部的书名《动荡的年代》被取消。
二、从刊本到初版本
《动荡的年代》的刊本由六章和《后记》组成。刊本的六章内容为第一章《大军西进的时候》,讲述的一是在彭德怀将军的率领下,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从陕西进军到兰州,解放兰州后继续西进,彭德怀将军在张掖对前哨指挥官任锐和胡大成的谈话;二是在乌鲁木齐的美国副领事马克南听到大军西进后的绝望,马克南和英国驻新疆的领事何志仁的谈话,以及马克南和尤丽密谋如何策划吾斯曼;三是在台湾的蒋介石向郑介民布置如何利用新疆的民族心理反共的问题。第二章《静静的巴里坤》讲述哈萨克乃曼部落的生活,包括青年巴哈尔与暴风雪的搏斗、叼羊比赛、头人阿尔布满金对牧民的剥削和残暴、巴哈尔和头人养女苏丽亚的爱情以及苏丽亚的身世等。第三章《华盛顿密使》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北京的第一次政协会议毛泽东接受新疆代表的祝福;二是马克南来到吾斯曼的驻地,策反吾斯曼;三是解放军任锐的步兵师奉彭总的命令来到哈密。第四章《巴哈尔和苏丽亚》讲述了由于头人的不满,巴哈尔和苏丽亚的爱情遭受的挫折。第五章《沙尔拜回来了》讲述接受了革命教育的哈萨克青年沙尔拜来到故乡宣传革命。第六章《阿尔布满金哪里去》讲述了由于沙尔拜的极端观念,阿尔布满金和他的族人响应了吾斯曼“保教保命”的口号,随同吾斯曼向红柳峡迁移。
在刊本与初版本均附有的《后记》中,诗人写道:“七八年来,这个题材一直吸引着我,我曾经多次想用叙事诗的形式把它写出来,但又一直不敢动笔……我想通过这首长诗,记载下解放初期聚居在巴里坤草原的哈萨克民族从怀疑、反对到拥护共产党的历史过程,记载下帝国主义者和民族反动派的幻梦和末路。”?譹?訛闻捷在此交代了这部长诗的创作动机、来源与目的。
由上述可以看出诗人用大事件、多线索、多人物的布局所要实现史诗性的意图,从对毛泽东、彭德怀将军的大量叙述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新中国的赞美和歌颂。只是有一点令人疑惑:进军新疆的主要执行者是王震将军,但始终没有提到。而长诗中大部分高层人物都是史有其人的,如郑介民等,还有布鲁巴想起他在监狱中遇到的周斌,诗人注释说:“毛泽民同志在新疆工作时的化名,他后来与陈潭秋、林基路等同志,一起被盛世才匪徒杀害。”但在再版本(1962版)中,周斌被改为林恒,注释也自然取消。
需要指出的是,初版本与再版本中的内容说明有所不同。初版本的内容说明主要从整体上介绍《复仇的火焰》包括的三部长诗的内容,而再版本则主要介绍第一部长诗的内容,并指出这一版相较于之前的版本做了较大的修改。从内容说明的改变可以看出,出版者对长诗的内容修改做出了强调,是再版的重要理由。由此可以看出,诗人为了意识形态的需要如何努力改变历史事实,如何“阉割”自己以迎合国家主权话语需要。
三、版本删改内容分析
从整体框架来看,初版本相较于刊本增加了内容说明和目次,而再版本中对内容说明进行了修改并删去了目次,但增加了“序诗”和“前奏曲”。首先,“序诗”部分描写了阿克塞草原的优美风光,并讲述了“我”同哈萨克牧人之间的交流,于结尾处引出《复仇的火焰》。在这一部分中,还添加了一幅插图,图画展现的正是“序诗”描写的情景,长诗中的“我”打马走在浩渺的湖滨,极目远眺之处,是澄澈的湖水与苍茫的群山,一群鸟儿向远方飞去。这样一幅壮丽的美景与“序诗”所描写的内容相得益彰。其次,“前奏曲”增加了题记:“谁能撼动天山之峰,不让它挺立高空——摘自初进新疆的旅途手记。”这样高远的情怀为全诗奠定了雄厚的感情基调。“前奏曲”的内容为刊本与初版本中第一章《大军西进的时候》的第一部分。再则,刊本与初版本均有《后记》,再版本无《后记》,且刊本与初版本都将长诗的主体部分分为六章且附带标题,而再版本将长诗主体部分分为五章且取消了标题。另外,刊本与初版本的每一章标题后所附的题记内容相同,包括政治动员令、开幕词等政治话语的引用,也包括哈萨克民族的歌谣和民谚。而再版本的每一章标题后的题记内容的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分别对应了刊本和初版本的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再版本的第二章的题记内容并没有对应刊本与初版本的第三章题记内容,只是将题记由原来的毛泽东主席在中国人民政协首届会议上的开幕词改为一句哈萨克民谚,且内容也不同。
文学版本问题研究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是历代版本学研究者所不能忽视的问题,正如金宏宇在其文章中提到的一样:“由于传播方式的不同、审查机制的介入、意识形态的影响、语言规范和文学规范的改变以及写作者艺术完善方面的要求等等原因,许多新文学作品在作者有生之年及作古之后出现了众多版本。在不长的时间里,其版本密度之大,为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所少见。这些版本不只是版次的不同,更主要的是内容性的改变。这些改变是全方位的,既涉及版本内容,更涉及作品的思想、艺术诸方面。”《动荡的年代》这部作品,经过刊本、初版本与再版本这一出版过程,内容方面改动较大。究其原因,无外乎是意识形态影响因素占据主要位置。 具体说来,内容性的改动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情况:
第一类情况:当时的政治环境促使诗人在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下对文本进行相应改动。例如诗中涉及有关彭德怀的描写被修改或删除,这一情况就突出地体现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之大。
第一,在刊本中,第一章《大军西进的时候》第一节的第十小节最后两句和第十一小节前两句这样写道:“因为在这浩浩荡荡的铁流里,行走着百战百胜的彭总/战士们重复彭总的命令——奋永向前,追歼胡马匪军!”而在初版本和再版本中,这四句都被删去了,其后紧接“前进!解放(祖国的)西北边疆,前进!拯救各族人民”这两句。
第二,初版本将刊本中第一章的第三节全部删去了,这一节的主要内容便是讲彭德怀运筹帷幄的军事才能以及他在战役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中具体提到“彭总”的诗句有13处之多,如“一会又盯着沉思的彭总/这位第一野战军的统帅……/彭总紧紧地闭着嘴唇/随着彭总魁梧的身影来回转动,他们在等待彭总最后的决定……”
第三,在刊本中,第一章的第七节提到“彭总”的诗句有15处之多,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彭德怀的崇敬之情。但在初版本中,仅有7处提到“彭总”,且均将“彭总”换成了“纵队司令”,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渐接平淡。如刊本中写道:“他们从参加工农红军,就一直跟随着敬爱的彭总。”在初版本中则表达为“他们跟随着现在的纵队司令”,修饰的形容词从“敬爱的”到“现在的”,诗人的情感已经转变了许多,逐渐趋向于客观描写,而不再过多地掺杂个人感情性与评价性词汇。又如,刊本中讲到任锐回忆起和彭德怀谈心的场面,接下来的五小节均以“彭总”开头,可看出对彭德怀的敬仰之情。而在初版本中,五小节改为四小节,且都是直接引语的具体谈话内容,并未以“彭总”开头。
第四,刊本第三章第六节中两次提到的“彭总”,在初版本中分别被替换成“总部”和“纵队司令”。
在初版本中,诗人似乎是在有意避开提到彭德怀。结合史实我们可以想到,1959年7月庐山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中,彭德怀和毛泽东发生了激烈争执,致使彭德怀下马,并致以各种形式的批判。而《复仇的火焰·动荡的年代》初版本发行于1959年8月,这就能够解释闻捷的长诗中将原来“彭总”的字眼删除殆尽,改换成其他字眼的原因。这种极度强烈的意识形态影响使得作品的修改不再是艺术的,而是自我撇清、站队的政治表白。
第二类情况:情色内容的删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一切文学作品需要也带有潜在的强制性规则将情色内容去除,样板戏中夫妻情感内容都被废除了,更不用说近似于上述情色文字的描写,这是诗人在初版本与再版本中首当其冲删除的。
第一,长诗中一些近乎于情色情节的描写被删除了。刊本的第一章第六节末尾两小节写道:“马克南忽然吹灭那支残烛,兽性的血液在他的血管里奔腾,尤丽像一条滑溜溜的水蛇,游动在马克南的怀中……于是那黑暗的领事办公室里,闪烁着四只饿狼的眼睛,疯狂而又噪杂的爵士管乐声里,透出一阵阵放荡的笑声……”这一部分在初版本与再版本中均没有出现。
第二,闻捷也试图将爱情融入革命文学作品中。刊本与初版本的第四章,亦即再版本中的第三章就主要讲述巴哈尔与苏丽亚的纯真爱情。再版本中,第一章第一节处将刊本与初版本中均有的一小节删除了:“他俩找不到适当的时机,单独地在一起叙说相互的恋情,但是两颗心都在秘密地相爱,两颗心都想在一起跳动。”由此可见,即使在讲述少男少女纯真爱情的章节里,敏感性的字眼也要被删去,以便适应合当时意识形态、道德规范对文学的要求,而经过这样的删改文学也确实成为“传声筒”了。
第三,再版本中,诗人在第三章的第二节后添加了一首《鹿之歌》,借用两只梅花鹿的形象来表征诗中的恋人——巴哈尔和苏丽亚。这首诗写得清新隽永,在大自然的衬托之下,爱恋般的絮语被明晰地表达出来。“一个说:你多么殷勤。一个说:你多么体贴温存。一个说:感谢这赤诚的奉献。一个说:一切为了爱情。”作为《天山牧歌》的作者,他将少数民族人民的爱情融入革命大潮之中,在壮美之中体现优美。这样的写作,才能够让闻捷对于自己热爱的生活和文学做出最好的诠释,也显示出其抒情圣手的一面。
第三类情况:初版本与再版本中的插图(副文本)分析。这一类型的改变,表面看起来无足轻重,但实际上却对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有着重要的作用。
初版本的插图作者为著名画家叶浅予,五幅插图采用了灰黑色调,刻画的人物表情夸张,态度分明。再版本的插图作者为著名画家石鲁,也是五幅插图,但相较于初版本的插图更加写意、抒情,颜色也更加丰富亮丽。如将两位画家的插图进行比照,确实显示了其不同的画风、审美情趣。
初版本的第四章(再版本的第三章)主要讲述的是两个青年之间的纯真爱情,插图是这对恋人站在羊圈边上互诉衷肠,羊圈里白色的羊群显示出的温顺之感也为这段恋情增加了柔软之色。这幅图画所要传达的意思,能概括整个一章的内容。而再版本中,在同一部分文字后边相搭配的插图则是一名哈萨克族少女,也就是苏丽亚独自坐在帐篷里的情景。这幅图画则更加符合这一小部分文字内容。初版本的第五章和再版本的第四章内容是一致的。在这一章中,初版本的插图是萨尔琳站在叔父的身后抹眼泪,阿尔布满金躲在帐篷的侧面,满面怒气。这幅图画突出了人民在专制强权下的悲惨遭遇。再版本则选择了这一章的另一情节,贸易流动组为当地居民送来必需的生活用品。图画中,高大的骆驼、穿军装的战士、丰富的物资、帐篷前的妇女和儿童……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同诗句所描写的情境十分吻合,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军民一家的其乐融融。
四、结语
总之,《复仇的火焰·动荡的年代》正如它的题目一样,经历了复杂的版本变动,这其中的原因不乏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强大之势,十七年红色文学中的众多作品无不受到这股强流的影响。闻捷一面试图将长诗的话语向当时意识形态话语靠近,另一面又努力在这种高压之下将人类真挚的情感与生活表达出来。因此,将文本进行修改与删减则成为中和二者的重要途径与选择。对于不同版本的考证,也使得阅读有了别样的新意,能够让读者在一种更为清晰明朗的文字环境中形成新的阅读观念,对于掌握历史性文学作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叙事学意义语境之下,版本考证已经成为一种既有逻辑性又兼容感性的学科,它对文学的规训意义显而易见,《复仇的火焰·动荡的年代》正是在文本考证这一特点之下做出了具体的客观呈现。其中的个人性话语与国家性话语之间既存在和谐之氛围,又显示出独特的交锋之势,它需要将真相袒露在读者面前,从而形成不可被忽略的“标准版本”。
[注 释]
⑤闻捷:《复仇的火焰》,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247页、第15页。
⑨闻捷:《复仇的火焰》,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第13页、第133~134页。
金宏宇:《新文学版本研究的角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2期,第239页。
⑥⑦⑧闻捷:《动荡的年代:复仇的火焰·第一部》,《收获》,1959年第3期,第33页、第35~36页、第40页、第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