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1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尽管面临新挑战,但是持续保持高增长态势的基础依然存在。甚至,一些新的因素加入之后,中国经济保持8%以上的高增长态势是可能的。”
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到8.1%,低于“十一五”时期应对经济危机时的增幅,也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平均增速之下。在此背景下,政府改革,企业转型,双双步入下行通道。
一些国际机构和西方经济学者,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纷纷发出悲观论调。一半以上的企业家基于房地产泡沫的短期判断,认为中国要进入衰退期。那么,中国经济会崩溃吗?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期是不是就要结束?
4月22日,北京大学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高峰论坛上,中共中央党校校委委员、组织部部长、经济学教授赵长茂为中原人士带来一场主题为《中国经济走势分析》的演讲。他通过一些详实的数据,从经济政策和中国国情角度,全面客观阐述了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势。
多重挑战
西方预言家的悲观预测中,不排除有意识形态在作祟的成分。他们也看到中国存在的问题,看到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从客观上讲,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长量大。“十一五”期间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十二五”时将很难保持。
进入“十二五”后,我国经济增长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稳定物价总水平与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形成矛盾。这两年,经济发展中出现问题,价格涨势过高,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在“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出现的高增长、低膨胀的格局,已经无法持续。
演讲中,赵长茂列出这期间经济增幅与CPI上升的数据,并加以比较,得出“要维持低价格很难”的结论。他讲到,2010年,温家宝在作政府报告中,把稳定物价当做“首要任务”,今年是“重要任务”,这体现出控制价格的难度。一边是放在首位,一边是收紧的货币政策,显然是不现实。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力点是,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转变成集约、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这导致已有的一些高耗能企业项目难以持续,必然影响到经济高增长速度问题。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一道壁垒。
要保持经济增长,还要接受要素低成本投入的支撑的挑战。赵长茂结合中国国情分析,土地、环境、生态是很多地方保持高增长的重要支撑力。比如,一亩农用地平均产出是2万元,转化为工业用地平均产出是23万元。一转化,GDP就可以增加21万元,这也加速了房地产土地的转化。
在经济增长的轨道上,劳动力低成本是重要推动力。只是这些年来,劳动力成本在持续上升。“十二五”时期,最低工资每年要平均上升13%。这种趋势显然会减弱劳动力低成本的支撑力。他强调,要素中的能源资源,在国际价格的推动和国内供求关系发生新变化下,要保持低价格很难。
这些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中国未来三大发展动力中,外力会带来影响,出口空间会受到挤压,中国经济很难保持高增长。
尽管中国经济面临诸多因素构成的挑战,经济增长态势难度加大,作为长期研究中国经济形势的赵长茂,依然得出“中国经济近期不会硬着陆”的结论。
他肯定地论断,高增长期不会因此结束。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从近期看,房地产泡沫在释放,因为一个时期以来,我们投资和投机性的购房受到抵制,降价趋势已初现;去年8月,拐点已经出现,通货膨胀压力问题减小,CPI回落,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以及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在解决。
“未来1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尽管面临新挑战,但是持续保持高增长态势的基础依然存在。甚至,一些新的因素加入之后,中国经济保持8%以上的高增长态势是可能的。”
“新动力”形成
有学者研究,未来20年,中国保持高增长的态势没问题。因为巨大的内需市场,城镇化进程在加速,科技加快,都是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动力。
赵长茂以高铁运行的生动例子,讲述中国经济“提速”的新动力,认为中国经济高增长态势的新动力结构正在形成。
中国单一所有制发生变化。从所有制看,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非公有制体制。个体、私营,离不开非公有制的发展。非公有制不仅增大经济总量,还改变经济结构。改革开放后较长时间,对公有经济形成强大的冲击。
赵长茂谈到,在中国单一所有制结构已经发展根本变化,集体、国有集团、私营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从地区来看,中国主要经济增长动力来自沿海地区,以前采用梯度发展战略,是东部率先发展,然后带动西部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动力很长时间来自东部沿海地区,随着西部基础设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这一既定的格局发生变化。现在,东西部发展的基础已经奠定。中部发展快速,河南将带动中部的发展。
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已经向中部和西部转移,对河南来讲是一个新的机遇。从去年看,中部和西部的投资明显高于东部,中西部发展后劲会继续。
在产业结构上,长期依靠第二产业支撑的现象将改变,资源高消耗、高污染的格局发生变化。第三产业在中国各种政策的推动下,得到更快发展,同时为消费需求的扩张提供了基础。这是种动力的均衡化。
从总需求方向看,我国长期主要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十七大报告将之转变为投资、消费、出口均衡拉动。现在投资对经济的贡献很大,还是居高不上,消费的贡献率也在加大。商务部研究院报告显示,今年的消费会超过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个动力。这将成为总需求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的转折点。
“随着动力的形成,中国进入“多点给力”、“多极发展”的动车组时代。”赵长茂总结。
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到8.1%,低于“十一五”时期应对经济危机时的增幅,也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平均增速之下。在此背景下,政府改革,企业转型,双双步入下行通道。
一些国际机构和西方经济学者,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纷纷发出悲观论调。一半以上的企业家基于房地产泡沫的短期判断,认为中国要进入衰退期。那么,中国经济会崩溃吗?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期是不是就要结束?
4月22日,北京大学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高峰论坛上,中共中央党校校委委员、组织部部长、经济学教授赵长茂为中原人士带来一场主题为《中国经济走势分析》的演讲。他通过一些详实的数据,从经济政策和中国国情角度,全面客观阐述了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势。
多重挑战
西方预言家的悲观预测中,不排除有意识形态在作祟的成分。他们也看到中国存在的问题,看到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从客观上讲,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长量大。“十一五”期间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十二五”时将很难保持。
进入“十二五”后,我国经济增长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稳定物价总水平与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形成矛盾。这两年,经济发展中出现问题,价格涨势过高,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在“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出现的高增长、低膨胀的格局,已经无法持续。
演讲中,赵长茂列出这期间经济增幅与CPI上升的数据,并加以比较,得出“要维持低价格很难”的结论。他讲到,2010年,温家宝在作政府报告中,把稳定物价当做“首要任务”,今年是“重要任务”,这体现出控制价格的难度。一边是放在首位,一边是收紧的货币政策,显然是不现实。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力点是,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转变成集约、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这导致已有的一些高耗能企业项目难以持续,必然影响到经济高增长速度问题。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一道壁垒。
要保持经济增长,还要接受要素低成本投入的支撑的挑战。赵长茂结合中国国情分析,土地、环境、生态是很多地方保持高增长的重要支撑力。比如,一亩农用地平均产出是2万元,转化为工业用地平均产出是23万元。一转化,GDP就可以增加21万元,这也加速了房地产土地的转化。
在经济增长的轨道上,劳动力低成本是重要推动力。只是这些年来,劳动力成本在持续上升。“十二五”时期,最低工资每年要平均上升13%。这种趋势显然会减弱劳动力低成本的支撑力。他强调,要素中的能源资源,在国际价格的推动和国内供求关系发生新变化下,要保持低价格很难。
这些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中国未来三大发展动力中,外力会带来影响,出口空间会受到挤压,中国经济很难保持高增长。
尽管中国经济面临诸多因素构成的挑战,经济增长态势难度加大,作为长期研究中国经济形势的赵长茂,依然得出“中国经济近期不会硬着陆”的结论。
他肯定地论断,高增长期不会因此结束。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从近期看,房地产泡沫在释放,因为一个时期以来,我们投资和投机性的购房受到抵制,降价趋势已初现;去年8月,拐点已经出现,通货膨胀压力问题减小,CPI回落,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以及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在解决。
“未来1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尽管面临新挑战,但是持续保持高增长态势的基础依然存在。甚至,一些新的因素加入之后,中国经济保持8%以上的高增长态势是可能的。”
“新动力”形成
有学者研究,未来20年,中国保持高增长的态势没问题。因为巨大的内需市场,城镇化进程在加速,科技加快,都是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动力。
赵长茂以高铁运行的生动例子,讲述中国经济“提速”的新动力,认为中国经济高增长态势的新动力结构正在形成。
中国单一所有制发生变化。从所有制看,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非公有制体制。个体、私营,离不开非公有制的发展。非公有制不仅增大经济总量,还改变经济结构。改革开放后较长时间,对公有经济形成强大的冲击。
赵长茂谈到,在中国单一所有制结构已经发展根本变化,集体、国有集团、私营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从地区来看,中国主要经济增长动力来自沿海地区,以前采用梯度发展战略,是东部率先发展,然后带动西部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动力很长时间来自东部沿海地区,随着西部基础设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这一既定的格局发生变化。现在,东西部发展的基础已经奠定。中部发展快速,河南将带动中部的发展。
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已经向中部和西部转移,对河南来讲是一个新的机遇。从去年看,中部和西部的投资明显高于东部,中西部发展后劲会继续。
在产业结构上,长期依靠第二产业支撑的现象将改变,资源高消耗、高污染的格局发生变化。第三产业在中国各种政策的推动下,得到更快发展,同时为消费需求的扩张提供了基础。这是种动力的均衡化。
从总需求方向看,我国长期主要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十七大报告将之转变为投资、消费、出口均衡拉动。现在投资对经济的贡献很大,还是居高不上,消费的贡献率也在加大。商务部研究院报告显示,今年的消费会超过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个动力。这将成为总需求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的转折点。
“随着动力的形成,中国进入“多点给力”、“多极发展”的动车组时代。”赵长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