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9月27日第一次路演排练以来,为中国人寿筹划上市事宜的投行人士已经再没有了喘息机会。
不论能否成行中国保险第一股,中国人寿都已驶上了海外上市融资的“快车道”。
20亿,不是30亿
目前,中国人寿上市方案已获中国保监会批准,并已向美国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书。投行人士预计,如果不出现什么反复,第一次招股就顺利的话,其上市时间最快会在11月份。
至于筹资的额度,《今日东方》从接近此宗交易的投行人士处得知,筹集到20亿美元的资金是此行的目的,而不是外界传言的30亿美元。不过此前,投行的确建议过中国人寿调高集资金额至30亿美元,原因主要在于,中国人寿去年及今年上半年的盈利表现极佳,而整个资本市场的行情和人气也正在不断好转,这正是有利的上市时机。
2002年,中国人寿总利润增长8%,保费收入达1287.19亿元,同比增长58.3%,可运用的资金规模高达2258亿元。现在,根据新的股改方案组建的股份公司IPO定价已经基本完成。据悉,中国人寿在此次招股中出售的股份占到总股份的25%至30%,公司上市后的市值将约为80亿美元,相当于其账面价值的1.8倍左右。目前,中国人寿知会香港和纽约的监管部门称,其净资产价值(即账面价值)约为45亿美元,总资产约为400亿美元,在全国寿险市场中占据57%的份额。
中国人寿的上市计划是,先将新设立的股份制公司到境外上市,然后折回境内上市。
公司股改办人士透露,境外上市的同时,引入国际知名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是其重要目的之一。但是,国家必须保持控股地位不变,战略投资者和公众持股比例约在25%到45%之间,其中,战略投资者的股权比例由外资意愿而定。
其实,早在2002年,中国人寿对外界宣布股改正式启动后,即有多家海内外知名企业前来洽谈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最终,目标锁定在花旗银行、瑞士第一波士顿银行、德意志银行3家知名外资金融机构。而这3家公司与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恰恰都是人寿海外上市的全球协调人。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种安排“很可能是一个交换条件”,即3家外资金融集团利用在海外的影响力协助中国人寿上市;作为回报,后者允许它们参资入股。按照政府规定的外资参股比例上限,这3家海外战略合作伙伴即使美梦成真,持有人寿的股份总额也将不会突破25%的上限。
全能选手,不是单项冠军
现在,横亘在中国人寿上市面前的最大障碍已经被跨过去了。
在8月28日中国人寿“分拆”的日子,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中国人寿总经理王宪章的陪同下,亲自赶赴了“分家”现场——北京华彬大厦,出席新公司的挂牌仪式。
中国人寿的股改方案也随即曝光。这个新方案,有别于原来被披露的种种版本。
曾被盛传的“存续公司和股份公司并存”的方案被“集团控股型的一拖三”方案取代,存续公司和股份公司是两个平等的法人主体,并非母子公司关系。与之并行的是,正在筹划当中的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
重组后的中国人寿集团公司是国有独资企业,主要代表国家控股股份公司,并负责九九版(即1999年前的保单)以前的旧版寿险、健康险、意外险保单及其续期业务和相应资产的管理,经营非主业资产,开辟新的业务领域。而股份公司则主要经营九九版及以后的所有寿险、健康险、意外险保单及相应的资产。
另外,中国人寿集团公司还将申请一张财险牌照,有关部门已原则上同意,中国保监会的批准也只是时间问题。
根据新的部署,将来的中国人寿集团公司属下除了寿险、财险,还将包括再保险等公司,一个多元化、综合性的商业保险集团将是它们的长远打造目标。
当然,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向出言谨慎的吴定富会在挂牌仪式上放言,“组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就是出于这种考虑而做出的决策”。毫无疑问,吴所说的“这种考虑”,正是源于中国组建大型保险企业集团的迫切性考虑,而中国人寿也正是中国保险市场上一个上佳的候选人。
激励,不是延续
对中国人寿而言,“分家”只是全面股改的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中国人寿股份公司省级公司及以下机构中,纷繁复杂的人事调整和薪资改革仍需要下大力气。而具体方案,至今尚未最后确定。
10月10日,中国人寿广东省分公司及各分支机构的揭牌有可能为这个“悬疑”指出方向。与中国人保分拆重组时涉及机构变动和人员划拨不同,这次原中国人寿广东公司及其属下机构将全部划归新中国人寿,原有机构和人员均保留不变。
当然,这和中国人寿广东分公司早已作为系统内试点率先改革有关。广东分公司的员工分配制度已经打破“大一统”的分配模式。因而,总公司的转换机构方案下发之后,广东分公司的机构变动不会很大。
但是,尽管中国人寿广东省分公司的改制已先行一步,但中国人寿的全国性改制依旧任重而道远。
毕竟,作为一家国有独资的老国企,中国人寿在全国拥有延伸到县乡一级的庞大网络和大批离退休人员。不少网点的保费规模偏小,成为负担。撤并低保费网点成为当务之急,而外资股东进入中国人寿之后必将对盈利机制提出更高约束。
目前,中国人寿总公司已经决定,公司在全国的所有分支机构于10月底完成揭牌仪式。据中国人寿股份公司一位高层透露,总体而言,中国人寿股份公司省级机构的职能和机构设置都将有所变动,强化营销功能,弱化管理职能。但省级及其机构尚未改制并不影响股份公司的上市进程。
与公司重组同步进行,中国人寿内部的双向选择也在悄然运作。中国人寿集团公司已经聘请国际知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为人事顾问,设计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的部门和职位。
分拆之前,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已经对职工进行了两次考评,被认为“不能胜任岗位”的员工已经被以“提前买断工龄”的方式劝离公司。经过长达半年的准备,不少员工最近向股份公司发出了“竞聘新职位”的申请,至于到底有多少人可以进入新的股份公司任职,尚要视公司的定岗定编而定。
今后,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将取消行政级别,身份由国有企业职工转变为股份制企业员工。所有员工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合同期满若没有续聘,将其档案退到社保机构,取消国有企业的内部退养制度。
尽管王宪章一再在公司内部会议上表示,股份制改造不会对分支机构人事造成很大震荡。但据内部人士透露,原公司在各地的分公司乃至支公司的总经理级人员,可能还要重新考核上岗。与人事改革配套的将是薪资改革,最终,股份公司各分公司总经理级别的管理者可能实行年薪制。
不论能否成行中国保险第一股,中国人寿都已驶上了海外上市融资的“快车道”。
20亿,不是30亿
目前,中国人寿上市方案已获中国保监会批准,并已向美国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书。投行人士预计,如果不出现什么反复,第一次招股就顺利的话,其上市时间最快会在11月份。
至于筹资的额度,《今日东方》从接近此宗交易的投行人士处得知,筹集到20亿美元的资金是此行的目的,而不是外界传言的30亿美元。不过此前,投行的确建议过中国人寿调高集资金额至30亿美元,原因主要在于,中国人寿去年及今年上半年的盈利表现极佳,而整个资本市场的行情和人气也正在不断好转,这正是有利的上市时机。
2002年,中国人寿总利润增长8%,保费收入达1287.19亿元,同比增长58.3%,可运用的资金规模高达2258亿元。现在,根据新的股改方案组建的股份公司IPO定价已经基本完成。据悉,中国人寿在此次招股中出售的股份占到总股份的25%至30%,公司上市后的市值将约为80亿美元,相当于其账面价值的1.8倍左右。目前,中国人寿知会香港和纽约的监管部门称,其净资产价值(即账面价值)约为45亿美元,总资产约为400亿美元,在全国寿险市场中占据57%的份额。
中国人寿的上市计划是,先将新设立的股份制公司到境外上市,然后折回境内上市。
公司股改办人士透露,境外上市的同时,引入国际知名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是其重要目的之一。但是,国家必须保持控股地位不变,战略投资者和公众持股比例约在25%到45%之间,其中,战略投资者的股权比例由外资意愿而定。
其实,早在2002年,中国人寿对外界宣布股改正式启动后,即有多家海内外知名企业前来洽谈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最终,目标锁定在花旗银行、瑞士第一波士顿银行、德意志银行3家知名外资金融机构。而这3家公司与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恰恰都是人寿海外上市的全球协调人。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种安排“很可能是一个交换条件”,即3家外资金融集团利用在海外的影响力协助中国人寿上市;作为回报,后者允许它们参资入股。按照政府规定的外资参股比例上限,这3家海外战略合作伙伴即使美梦成真,持有人寿的股份总额也将不会突破25%的上限。
全能选手,不是单项冠军
现在,横亘在中国人寿上市面前的最大障碍已经被跨过去了。
在8月28日中国人寿“分拆”的日子,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中国人寿总经理王宪章的陪同下,亲自赶赴了“分家”现场——北京华彬大厦,出席新公司的挂牌仪式。
中国人寿的股改方案也随即曝光。这个新方案,有别于原来被披露的种种版本。
曾被盛传的“存续公司和股份公司并存”的方案被“集团控股型的一拖三”方案取代,存续公司和股份公司是两个平等的法人主体,并非母子公司关系。与之并行的是,正在筹划当中的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
重组后的中国人寿集团公司是国有独资企业,主要代表国家控股股份公司,并负责九九版(即1999年前的保单)以前的旧版寿险、健康险、意外险保单及其续期业务和相应资产的管理,经营非主业资产,开辟新的业务领域。而股份公司则主要经营九九版及以后的所有寿险、健康险、意外险保单及相应的资产。
另外,中国人寿集团公司还将申请一张财险牌照,有关部门已原则上同意,中国保监会的批准也只是时间问题。
根据新的部署,将来的中国人寿集团公司属下除了寿险、财险,还将包括再保险等公司,一个多元化、综合性的商业保险集团将是它们的长远打造目标。
当然,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向出言谨慎的吴定富会在挂牌仪式上放言,“组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就是出于这种考虑而做出的决策”。毫无疑问,吴所说的“这种考虑”,正是源于中国组建大型保险企业集团的迫切性考虑,而中国人寿也正是中国保险市场上一个上佳的候选人。
激励,不是延续
对中国人寿而言,“分家”只是全面股改的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中国人寿股份公司省级公司及以下机构中,纷繁复杂的人事调整和薪资改革仍需要下大力气。而具体方案,至今尚未最后确定。
10月10日,中国人寿广东省分公司及各分支机构的揭牌有可能为这个“悬疑”指出方向。与中国人保分拆重组时涉及机构变动和人员划拨不同,这次原中国人寿广东公司及其属下机构将全部划归新中国人寿,原有机构和人员均保留不变。
当然,这和中国人寿广东分公司早已作为系统内试点率先改革有关。广东分公司的员工分配制度已经打破“大一统”的分配模式。因而,总公司的转换机构方案下发之后,广东分公司的机构变动不会很大。
但是,尽管中国人寿广东省分公司的改制已先行一步,但中国人寿的全国性改制依旧任重而道远。
毕竟,作为一家国有独资的老国企,中国人寿在全国拥有延伸到县乡一级的庞大网络和大批离退休人员。不少网点的保费规模偏小,成为负担。撤并低保费网点成为当务之急,而外资股东进入中国人寿之后必将对盈利机制提出更高约束。
目前,中国人寿总公司已经决定,公司在全国的所有分支机构于10月底完成揭牌仪式。据中国人寿股份公司一位高层透露,总体而言,中国人寿股份公司省级机构的职能和机构设置都将有所变动,强化营销功能,弱化管理职能。但省级及其机构尚未改制并不影响股份公司的上市进程。
与公司重组同步进行,中国人寿内部的双向选择也在悄然运作。中国人寿集团公司已经聘请国际知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为人事顾问,设计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的部门和职位。
分拆之前,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已经对职工进行了两次考评,被认为“不能胜任岗位”的员工已经被以“提前买断工龄”的方式劝离公司。经过长达半年的准备,不少员工最近向股份公司发出了“竞聘新职位”的申请,至于到底有多少人可以进入新的股份公司任职,尚要视公司的定岗定编而定。
今后,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将取消行政级别,身份由国有企业职工转变为股份制企业员工。所有员工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合同期满若没有续聘,将其档案退到社保机构,取消国有企业的内部退养制度。
尽管王宪章一再在公司内部会议上表示,股份制改造不会对分支机构人事造成很大震荡。但据内部人士透露,原公司在各地的分公司乃至支公司的总经理级人员,可能还要重新考核上岗。与人事改革配套的将是薪资改革,最终,股份公司各分公司总经理级别的管理者可能实行年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