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白马湖作家群”在文学创作上是诗文并重,尤其以散文创作著称。以朱自清、丰子恺、夏丏尊、朱光潜等为代表的“白马湖作家群”,他们以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艺术精神,给世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具有清新恬淡,朴实无华,真切自然充满着真挚的感情和独到艺术见解的散文佳作。
【关键词】白马湖作家群;散文;创作风格
1920年初、中期,在浙东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曾以此地作为作家诗意的理想的栖居地而群贤毕至,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等一大批知名人士,聚集在这风景秀丽的白马湖畔,致力于教育和写作工作。他们汇聚成一个作家群体,以平淡自居,以育人为乐,写下了不少精美的文章,尤其是散文佳作而饮誉五四文坛。在新文学史上,白马湖作家群是一个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成就卓越的作家群体。
一、白马湖作家群
“白马湖作家群” 这个名称是由陈星出来的,他们并无一个有形的组织,也没有提出一个任何口号,而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因缘际会地先后于春晖中学任教或讲学,并因此吸引了一批趣味相投的作家往来聚会,以人文芸萃的艺术风华照亮了白马湖的自然风景。这群作家基本上是以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为核心,结合了包括叶圣陶、朱光潜、李叔同、郑振铎、俞平伯等多位作家,他们彼此间“言咏属文”的情致,正是“以文会友”的最佳写照,其文化活动涉及到教育、出版、艺术等诸多领域。其主要的文化活动时间集中在20世纪20—30年代,活动空间是上虞、杭州、上海、宁波等地。
郁达夫曾经说过,“原来文学上的派别,是事过之后,旁人(文艺批评家们)添加上去的,并不是先有了派,大家去参加,当派员、领薪水、做文章,像当职员似的。”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考察一个群体是否存在,是否拥有一个响亮的口号与明确的主张,并不是最关键的。事物总是先有事实,后有概念,有了二三十年代聚集在白马湖畔的一大批文人学者,汇聚成为一个作家群体,他们又写了一大批具有白马湖风情的散文,而这批散文在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中,又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文风,才会顺理成章的形成了“白马湖派散文”。
二、创作风格
“白马湖作家群”的作家们,尽管各自有着不同的生命轨迹和创作归属,当他们相聚在风景秀丽的白马湖畔之后,彼此的相识相交相惜,在秀美的山色中包容了这些文人多层次的关系,赋予了其相近的气质。
他们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神通、人在山水自然之中的妙悟。他们无拘束的才情与天然无矫饰的自然山水互为映发,身体力行地真正实现了其教育理想预期的人性的真挚和自由。同时,他们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还是作品,都强调淡而有味的审美情趣。这些作家千里相聚,交往方式类似于我们中国古代的传统的文人们的意气相投的以文会友,随兴所至,“谈文学与艺术,谈东洋与西洋,海阔天空,无所不谈” 。彼此以才情、格调互相吸引,各人都在友情中感受到乐趣,特别是在相互间的艺术熏染之中获得艺术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普遍性精神,是“无数同种类型的经验在心理上残存下来的沉淀物” 。受到朴实、求实的越中文化氛围的影响,在“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精神感召下,这些作家在富有田园诗趣的自然环境中,把琐屑的日常生活融进文学的艺术世界,以芬芳淡泊之心,神与物游,细品一茶一饭的真滋味,体悟一草一木的真情趣。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作家笔下的散文的遣词造句,题材的选取和叙述都显示出一种铅华落尽的天然风姿,是一种大巧若拙的美,也是一种博大精深后的平易浅近。
(一) 平易的语言蕴涵腴厚的风华
白马湖作家群坚守平民立场,积极倡导语言的变革创新,实现语言的大众化。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等用自己的创作实践,为新文学语言方面的发展成长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的散文语言代表着这个作家群平实朴素,铅华落尽见真醇的美的语言特色。夏丏尊的散文,文字简洁、朴实,自然。如《白马湖之冬》、《读书与冥想》《我的畏友弘一法师》等,写来像是叙家常,自然醇厚,且余味不尽,细细品来,如含一份橄榄,清凉又有意味。读这样的作品,像是老友相聚在星空月夜下,品茗谈心,清风拂面,惬意十足。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称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起到了向旧文学视为的作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同时,朱自清极力提倡文章的“谈话风”,说:“这种谈话风的文章,正是我们需要的”追求这种作风,作品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朱自清特别强调语言的朴素,自然,清新,他的散文大量吸收了纯正朴实的口语,经过艺术加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背影》中口语化叙述,道出了朴质无华而又深沉的真情。
丰子恺的散文更是喜欢谈身边的寻常琐事,谈社会人士,不喜欢堆砌华丽的辞藻,文字中有一种朴讷而又明亮的味道,是典型的随笔体散文。这些朴实元华,自然天成的散文,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真诚坦率的思想感情,与读者肝胆相见,给人以心灵美的享受。如《儿女》一文,他用“谈话”的笔调谈论儿女的自然痴态,行文亲切生动,具有“清茶米酒”之味道。
白马湖作家群在他们的散文中,追求语言的平易通俗,朴素自然,是与他们抱着艺术应该为大众服务的主张是密切相关的。他们在创作时,就非常自觉的从现代人的口语中,提炼出生气勃勃的的句式,语调,形成了更加朴实,自然而又不乏靈气的的书面语言,表现新鲜活泼的思想内容。文笔洗练,语言简洁,韵味深长隽永,文风平实朴素,风华从朴素出来,正是白马湖作家群散文的语言特色真实写照。
(二)平凡的题材饱含隽永的情致
白马湖作家群在文学创作上是诗文并重的,又以散文创作著称,造就了一种被后人称之为“白马湖散文”的重要文学样式。白马湖散文的取材非常广泛,教育,文化、艺术生等都在作家们的笔下现实出不一样的味道。俞平伯不常住白马湖,却不时到此地游学访友,对这里的山水人文都很感兴趣,觉得新鲜,自然成趣:“春晖校址殊佳,四山拥翠,菜花弥望皆黄,间有红墙隐约。村居极少,只十数家,校舍不砌围墙,而亦无盗贼,大有盛世之风。”有的则是写远离了白马湖后对其无限的追怀,比如夏丏尊的被称为是“白马湖风格”之代表作《白马湖之冬》,就是作者移居到伤害之后,依然对白马湖的深深的怀念,显得情意绵长,透露出了作家们内心深处的“白马湖情节”。 (三)平实的叙述透出真挚的情感
散文这种文学样式是“情种”的产物,文字在作家笔下可以千变万化,却总是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围绕着“情”的展开。无论是平实是叙述性散文,还是把议论融在叙述其中的散文,“情”始终贯穿其中,有情文才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散文,可称为情文。白马湖作家群的散文,也是一种情文,一种作文者的名字与他们的情文篇名融为一体,难分难解的情文。当人们系想起《背影》、《缘缘堂随笔》、《山中杂记》,会很自然的联想起将自己感情全部倾注其中的作者朱自清、丰子恺、郑振铎。
白马湖作家群非常重视感情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丰子恺曾经说过:“艺术的根本原则,是关切人生,近于人情”。1924年,朱自清针对宁波有人对《我们的七月》的谬评,做出了回答:小品散文之所以吸引人“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深厚”。感情的冲动,情绪的宣泄是白马湖作家群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而情感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白马湖作家们通过散文的方式,必须在其中倾注真挚的情感,情生文,情至而文生,读者才能引起共鸣。朱自清读了父亲的来信,感情在心中沉淀,转发而为文,就有了《背影》之名篇;丰子恺的《白鹅》是怀着“好比为一个永诀的朋友立传、写照”的深情来写这篇佳作。
白马湖作家群的散文的独特处,就在于他们把感情的冲动深深地掩埋在心里,从表层看,作家们只是平实地写着他们日常生活的感兴,平淡到极致,但是平淡之中,以清疏平淡的文字来诉说,情有几分,就陈述几分,既不去回避,也不會勉强去渲染宣泄,故作多情。同时,这样的创作宗旨的形成于他们的他们人生态度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的密切相关。在散文创作中,作品人格跟作家人格是高度统一的,创作主题的人格关系到作品的生命。“就作家的风格的修养来说,自己怎样做人,是最重要的,作家的精神不高,作品的风格也不会高。”所以作家在抒写自我情怀的同时,实际上我们读出了的是作家人格的力量。
三、结语
白马湖作家们的散文是清隽平淡,这并非平铺直叙,并非玄言诗那样“淡平寡味”,这种平淡是铅华落尽的天然风姿,是返璞归真,是合乎天地万物节律的天籁。此种韵味隽永的清淡美,就是“白马湖”散文的艺术共性,自然他们也有着自己的风格。风格成于个人,流派建于集体。凡属同一流派的作家,必然在各人的风格的基础上,表现出共同的东西,必然在众多的独特风貌中显示出大体一致的美学倾向,一种共同的美学追求。
参考文献:
[1]范泉:《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词典》,上海书店1993年版
[2]陈星:《白马湖作家群》[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关键词】白马湖作家群;散文;创作风格
1920年初、中期,在浙东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曾以此地作为作家诗意的理想的栖居地而群贤毕至,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等一大批知名人士,聚集在这风景秀丽的白马湖畔,致力于教育和写作工作。他们汇聚成一个作家群体,以平淡自居,以育人为乐,写下了不少精美的文章,尤其是散文佳作而饮誉五四文坛。在新文学史上,白马湖作家群是一个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成就卓越的作家群体。
一、白马湖作家群
“白马湖作家群” 这个名称是由陈星出来的,他们并无一个有形的组织,也没有提出一个任何口号,而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因缘际会地先后于春晖中学任教或讲学,并因此吸引了一批趣味相投的作家往来聚会,以人文芸萃的艺术风华照亮了白马湖的自然风景。这群作家基本上是以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为核心,结合了包括叶圣陶、朱光潜、李叔同、郑振铎、俞平伯等多位作家,他们彼此间“言咏属文”的情致,正是“以文会友”的最佳写照,其文化活动涉及到教育、出版、艺术等诸多领域。其主要的文化活动时间集中在20世纪20—30年代,活动空间是上虞、杭州、上海、宁波等地。
郁达夫曾经说过,“原来文学上的派别,是事过之后,旁人(文艺批评家们)添加上去的,并不是先有了派,大家去参加,当派员、领薪水、做文章,像当职员似的。”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考察一个群体是否存在,是否拥有一个响亮的口号与明确的主张,并不是最关键的。事物总是先有事实,后有概念,有了二三十年代聚集在白马湖畔的一大批文人学者,汇聚成为一个作家群体,他们又写了一大批具有白马湖风情的散文,而这批散文在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中,又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文风,才会顺理成章的形成了“白马湖派散文”。
二、创作风格
“白马湖作家群”的作家们,尽管各自有着不同的生命轨迹和创作归属,当他们相聚在风景秀丽的白马湖畔之后,彼此的相识相交相惜,在秀美的山色中包容了这些文人多层次的关系,赋予了其相近的气质。
他们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神通、人在山水自然之中的妙悟。他们无拘束的才情与天然无矫饰的自然山水互为映发,身体力行地真正实现了其教育理想预期的人性的真挚和自由。同时,他们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还是作品,都强调淡而有味的审美情趣。这些作家千里相聚,交往方式类似于我们中国古代的传统的文人们的意气相投的以文会友,随兴所至,“谈文学与艺术,谈东洋与西洋,海阔天空,无所不谈” 。彼此以才情、格调互相吸引,各人都在友情中感受到乐趣,特别是在相互间的艺术熏染之中获得艺术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普遍性精神,是“无数同种类型的经验在心理上残存下来的沉淀物” 。受到朴实、求实的越中文化氛围的影响,在“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精神感召下,这些作家在富有田园诗趣的自然环境中,把琐屑的日常生活融进文学的艺术世界,以芬芳淡泊之心,神与物游,细品一茶一饭的真滋味,体悟一草一木的真情趣。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作家笔下的散文的遣词造句,题材的选取和叙述都显示出一种铅华落尽的天然风姿,是一种大巧若拙的美,也是一种博大精深后的平易浅近。
(一) 平易的语言蕴涵腴厚的风华
白马湖作家群坚守平民立场,积极倡导语言的变革创新,实现语言的大众化。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等用自己的创作实践,为新文学语言方面的发展成长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的散文语言代表着这个作家群平实朴素,铅华落尽见真醇的美的语言特色。夏丏尊的散文,文字简洁、朴实,自然。如《白马湖之冬》、《读书与冥想》《我的畏友弘一法师》等,写来像是叙家常,自然醇厚,且余味不尽,细细品来,如含一份橄榄,清凉又有意味。读这样的作品,像是老友相聚在星空月夜下,品茗谈心,清风拂面,惬意十足。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称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起到了向旧文学视为的作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同时,朱自清极力提倡文章的“谈话风”,说:“这种谈话风的文章,正是我们需要的”追求这种作风,作品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朱自清特别强调语言的朴素,自然,清新,他的散文大量吸收了纯正朴实的口语,经过艺术加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背影》中口语化叙述,道出了朴质无华而又深沉的真情。
丰子恺的散文更是喜欢谈身边的寻常琐事,谈社会人士,不喜欢堆砌华丽的辞藻,文字中有一种朴讷而又明亮的味道,是典型的随笔体散文。这些朴实元华,自然天成的散文,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真诚坦率的思想感情,与读者肝胆相见,给人以心灵美的享受。如《儿女》一文,他用“谈话”的笔调谈论儿女的自然痴态,行文亲切生动,具有“清茶米酒”之味道。
白马湖作家群在他们的散文中,追求语言的平易通俗,朴素自然,是与他们抱着艺术应该为大众服务的主张是密切相关的。他们在创作时,就非常自觉的从现代人的口语中,提炼出生气勃勃的的句式,语调,形成了更加朴实,自然而又不乏靈气的的书面语言,表现新鲜活泼的思想内容。文笔洗练,语言简洁,韵味深长隽永,文风平实朴素,风华从朴素出来,正是白马湖作家群散文的语言特色真实写照。
(二)平凡的题材饱含隽永的情致
白马湖作家群在文学创作上是诗文并重的,又以散文创作著称,造就了一种被后人称之为“白马湖散文”的重要文学样式。白马湖散文的取材非常广泛,教育,文化、艺术生等都在作家们的笔下现实出不一样的味道。俞平伯不常住白马湖,却不时到此地游学访友,对这里的山水人文都很感兴趣,觉得新鲜,自然成趣:“春晖校址殊佳,四山拥翠,菜花弥望皆黄,间有红墙隐约。村居极少,只十数家,校舍不砌围墙,而亦无盗贼,大有盛世之风。”有的则是写远离了白马湖后对其无限的追怀,比如夏丏尊的被称为是“白马湖风格”之代表作《白马湖之冬》,就是作者移居到伤害之后,依然对白马湖的深深的怀念,显得情意绵长,透露出了作家们内心深处的“白马湖情节”。 (三)平实的叙述透出真挚的情感
散文这种文学样式是“情种”的产物,文字在作家笔下可以千变万化,却总是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围绕着“情”的展开。无论是平实是叙述性散文,还是把议论融在叙述其中的散文,“情”始终贯穿其中,有情文才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散文,可称为情文。白马湖作家群的散文,也是一种情文,一种作文者的名字与他们的情文篇名融为一体,难分难解的情文。当人们系想起《背影》、《缘缘堂随笔》、《山中杂记》,会很自然的联想起将自己感情全部倾注其中的作者朱自清、丰子恺、郑振铎。
白马湖作家群非常重视感情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丰子恺曾经说过:“艺术的根本原则,是关切人生,近于人情”。1924年,朱自清针对宁波有人对《我们的七月》的谬评,做出了回答:小品散文之所以吸引人“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深厚”。感情的冲动,情绪的宣泄是白马湖作家群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而情感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白马湖作家们通过散文的方式,必须在其中倾注真挚的情感,情生文,情至而文生,读者才能引起共鸣。朱自清读了父亲的来信,感情在心中沉淀,转发而为文,就有了《背影》之名篇;丰子恺的《白鹅》是怀着“好比为一个永诀的朋友立传、写照”的深情来写这篇佳作。
白马湖作家群的散文的独特处,就在于他们把感情的冲动深深地掩埋在心里,从表层看,作家们只是平实地写着他们日常生活的感兴,平淡到极致,但是平淡之中,以清疏平淡的文字来诉说,情有几分,就陈述几分,既不去回避,也不會勉强去渲染宣泄,故作多情。同时,这样的创作宗旨的形成于他们的他们人生态度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的密切相关。在散文创作中,作品人格跟作家人格是高度统一的,创作主题的人格关系到作品的生命。“就作家的风格的修养来说,自己怎样做人,是最重要的,作家的精神不高,作品的风格也不会高。”所以作家在抒写自我情怀的同时,实际上我们读出了的是作家人格的力量。
三、结语
白马湖作家们的散文是清隽平淡,这并非平铺直叙,并非玄言诗那样“淡平寡味”,这种平淡是铅华落尽的天然风姿,是返璞归真,是合乎天地万物节律的天籁。此种韵味隽永的清淡美,就是“白马湖”散文的艺术共性,自然他们也有着自己的风格。风格成于个人,流派建于集体。凡属同一流派的作家,必然在各人的风格的基础上,表现出共同的东西,必然在众多的独特风貌中显示出大体一致的美学倾向,一种共同的美学追求。
参考文献:
[1]范泉:《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词典》,上海书店1993年版
[2]陈星:《白马湖作家群》[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