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对英国历史和文化的探讨,以及对从1851年英国“水晶宫”万国博览会到2012年英国国立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展览之间设计运动的梳理,进一步认识了英国设计的发展脉络,并力图从英国设计历史发展的特点思考当今设计总趋势。
关键词: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装饰运动;波普;高科技风格
1851年在英国首都伦敦的“水晶宫”举行了万国工业博览会,这被设计史学家们认为是“工艺美术运动”的开端,这个运动也被许多人称为现代设计的开端。率先实现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有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英国国力迅速衰弱,往昔在设计领域的领军地位退居二线,在德国、俄国、荷兰轰轰烈烈投身现代主义时,英国仍在为设计定义喋喋不休地争论,停留于理论探索。直到20世纪60年代,英国设计才借着以反正统文化为中心的波普设计运动堪堪赶上世界设计的快车。时至今日,随着一系列设计盛事的开展,英国再次成为了世界设计瞩目的中心。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里,英国设计经历了许多起伏,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得英国从世界设计神坛跌落的失落中重新奋起?这其中有哪些因素塑造了英国的设计精神?过去的种种又为现今英国设计留下了什么?从设计史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对今日中国设计脱离困境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英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岛国地理环境、复杂的民族构成以及悠久的发展历史使得英国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一方面,虽地处岛国却曾经征服过世界四分之一的领土,国家历史悠久,英国体现出一种保守且注重传统的特征,对周边大陆文化若即若离,对自身充满着优越感;另一方面,经历入侵,后经历工业革命以及宗教改革同时四处征战,英国又体现出激进且主动求变的特征。
在这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英国设计的发展有着十分独特的历程,现代主义在英国发展缓慢的原因隐隐从中可以看出一二。
二、二战前的英国设计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公共建筑的需求急剧上升,这造成建筑和设计的迅猛发展,多元化、多样化、豪华化是当时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1851年,英国建筑师约瑟夫·伯克斯顿设计了万国博览会展览大厅,大厅全部采用钢材与玻璃,被称为“水晶宫”(图1)。
“水晶宫”无论从功能还是造型来看都是非常成功的,它对于新材料的使用开创了建筑设计的先河。与之相反的是,参展的作品大多相当粗鄙,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装饰与工业产品生硬地搭配在一起,极大地震惊了一些看展的人,包括工艺美术运动精神领袖约翰·拉斯金、运动领导者威廉·莫里斯等人。这次博览会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现代主义思想的出现。
以“水晶宫”万国博览会为起点,英国涌现出了大批设计先驱。其中,威廉·莫里斯设计的“红房”从墙纸到地毯、灯具、家具等等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为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奠定了基础,这也使他成为这一运动的领导者。1864年莫里斯成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受到他的影响英国不少设计师都组织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称之为“行会”。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非常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的生产,反对维多利亚等复兴风格,提倡中世纪风格,主张诚实设计。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早期,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和其革命性的风格一直在英国中产阶级消费者中具有显著的影响。这一思想虽然波及周边各国持续几十年,但就其本质而言仍是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否定机械否定大批量生产从一开始就是和大环境相矛盾的。
19世纪末期,欧洲大陆以法国为代表兴起了新艺术运动的热潮,这一运动波及了欧洲近十四个国家。然而英国绝大多数设计师对此却采取了相对审慎的态度,一方面保有自己的判断不会盲从;但另一方面,这种对于新生事物接受的滞后性使得英国在设计方面显得稍有落后。在欧洲多数国家热热烈烈进行着新艺术运动时,英国仍处在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的影响之下。新艺术以有机形态和曲线为特征的风格对于以实用简洁有节制装饰的英国人来说有些难以接受。
20世纪初,一批设计师们敏感地认识到新时代的必然性,开始大胆地采用新材料。这种采用新装饰材料使机械形式以及现代特征变得更加自然和华贵的手法被作为了一条新的探索途径,成为了装饰运动的基本认识,这个认识普遍存在于英国、法国、美国的一些设计师之间。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之间,英国设计和生产了大量奢华的装饰艺术品,其中比较重要的设计师有克拉里丝·克里夫、苏丝·库柏、夏洛特·里德等。这场运动几乎和欧洲的现代主义运动同时发生,无论从材料还是设计形式上都可以看出现代主义的痕迹,然而现代主义为什么并未在英国流行呢?事实上,由于英国人对于外来事物保守谨慎的态度,就连装饰运动也并未十分深入地改变英国的设计风气。只是相比较现代主义过于前卫地抛弃装饰的理念,装饰运动显得更加温和而符合英国人的性格。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没有大型的建设活动,新的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并没有体现在英国。另外,现代主义基本原则的影响非常有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三、二战后的英国设计以及波普设计运动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源短缺,劳动力短缺,促使了新材料的应用以及新形式的产生,标准化的需要也让产品趋向于少装饰化的设计,如此一来,现代主义简洁且强调功能性结构的理念自然成为了理想的选择。1944年,英国成立了英国设计委员会,这是20世纪后半叶全球最有实力和影响力的设计促进机构之一,其宗旨是“尽可能以所有可行的方式促进英国工业的产品设计发展水平”。英国政府对于提升设计水平的决心可以从此看出。
20世纪50年代后,西方各国开始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战后重建时期,逐步进入了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描述的丰裕社会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已经厌倦了现代主义设计单调、冷漠而缺乏人情味的风格,新一代消费者希望有自己的设计风格代表新的消费观念、新的文化认同立场、新的自我表现中心,所以,波普艺术诞生了。英国最早具有“波普”色彩的组织大约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成员包括里察·汉密尔顿(图2)、爱德华多·包罗兹、雷奈·班汉等人。最早是进行艺术创作,反映大众文化,后来波普艺术很快就在设计上出现了反应,英国可以说是波普设计的发源地。然而,波普运动追求新颖、追求古怪的宗旨缺乏社会文化的坚实依据,因此虽来势汹汹,却也消失得非常快,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波普设计运动的喧嚣浪潮中,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从设计理论的角度严肃提出了关于“设计目的”的问题,这对于现代设计理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
四、后工业社会中的英国设计
20世纪90年代末,诺曼·福斯特在英国伦敦传统城区的敏感地带为瑞士再保险公司(图3)进行一项建筑概念设计,这项跨世纪的宏大工程为伦敦的城市面貌带来了新风。整个大楼高180米,共有41层,螺旋式外观,外围护结构被分解成五千五百块平板三角形和钻石形玻璃,整体造型十分具有科技感,这种风格被称为“软高科技”。该风格早期在设计美学上极力鼓吹表现新技术的倾向,被称之为“高科技”风格。“高科技”风格是设计领域中的一种特殊的美学现象,也有人认为这与“水晶宫”以及20年代大肆赞美机器的某些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事实上,“高科技”风格本质上仍是对主流设计的反叛,在逐渐融入一些情感形式后出現了情感化趋向。被称为“高科技”改良版的“软高科技”风格在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们渐渐开始关注到英国现代设计的再崛起了。
2012年5月,英国国立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推出大型展览——1948年以来的英国设计:现代的创新,此展全面展出了自1948年以来英国在设计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展览共展出展品350余件,涵盖产品设计、时装与纺织品、家具、陶瓷、玻璃制品、摄影、建筑等等。在新的时期,英国设计师创造了许多“奇迹”,纵观这些作品,可以发现一种始终贯穿其中的英国精神,一种始终保持的诚实、正直、精良的设计传统,可以看出英国设计的独特魅力。设计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重新散发着创造的活力,而当代世界设计正需要这股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朱谷莺.政府推广下的英国现代设计[D].清华大学,2001.
[3]彭婧.在传统与变革中前进的现代英国工业设计[D].江南大学,2008.
[4]李砚祖,张黎.设计与国家的双赢:英国设计史的身份意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3(5):7-13.
[5]张弛.1948年以来的英国设计:现代的创新[J].设计,2012(6):174-179.
[7]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学院
关键词: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装饰运动;波普;高科技风格
1851年在英国首都伦敦的“水晶宫”举行了万国工业博览会,这被设计史学家们认为是“工艺美术运动”的开端,这个运动也被许多人称为现代设计的开端。率先实现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有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英国国力迅速衰弱,往昔在设计领域的领军地位退居二线,在德国、俄国、荷兰轰轰烈烈投身现代主义时,英国仍在为设计定义喋喋不休地争论,停留于理论探索。直到20世纪60年代,英国设计才借着以反正统文化为中心的波普设计运动堪堪赶上世界设计的快车。时至今日,随着一系列设计盛事的开展,英国再次成为了世界设计瞩目的中心。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里,英国设计经历了许多起伏,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得英国从世界设计神坛跌落的失落中重新奋起?这其中有哪些因素塑造了英国的设计精神?过去的种种又为现今英国设计留下了什么?从设计史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对今日中国设计脱离困境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英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岛国地理环境、复杂的民族构成以及悠久的发展历史使得英国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一方面,虽地处岛国却曾经征服过世界四分之一的领土,国家历史悠久,英国体现出一种保守且注重传统的特征,对周边大陆文化若即若离,对自身充满着优越感;另一方面,经历入侵,后经历工业革命以及宗教改革同时四处征战,英国又体现出激进且主动求变的特征。
在这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英国设计的发展有着十分独特的历程,现代主义在英国发展缓慢的原因隐隐从中可以看出一二。
二、二战前的英国设计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公共建筑的需求急剧上升,这造成建筑和设计的迅猛发展,多元化、多样化、豪华化是当时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1851年,英国建筑师约瑟夫·伯克斯顿设计了万国博览会展览大厅,大厅全部采用钢材与玻璃,被称为“水晶宫”(图1)。
“水晶宫”无论从功能还是造型来看都是非常成功的,它对于新材料的使用开创了建筑设计的先河。与之相反的是,参展的作品大多相当粗鄙,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装饰与工业产品生硬地搭配在一起,极大地震惊了一些看展的人,包括工艺美术运动精神领袖约翰·拉斯金、运动领导者威廉·莫里斯等人。这次博览会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现代主义思想的出现。
以“水晶宫”万国博览会为起点,英国涌现出了大批设计先驱。其中,威廉·莫里斯设计的“红房”从墙纸到地毯、灯具、家具等等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为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奠定了基础,这也使他成为这一运动的领导者。1864年莫里斯成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受到他的影响英国不少设计师都组织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称之为“行会”。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非常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的生产,反对维多利亚等复兴风格,提倡中世纪风格,主张诚实设计。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早期,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和其革命性的风格一直在英国中产阶级消费者中具有显著的影响。这一思想虽然波及周边各国持续几十年,但就其本质而言仍是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否定机械否定大批量生产从一开始就是和大环境相矛盾的。
19世纪末期,欧洲大陆以法国为代表兴起了新艺术运动的热潮,这一运动波及了欧洲近十四个国家。然而英国绝大多数设计师对此却采取了相对审慎的态度,一方面保有自己的判断不会盲从;但另一方面,这种对于新生事物接受的滞后性使得英国在设计方面显得稍有落后。在欧洲多数国家热热烈烈进行着新艺术运动时,英国仍处在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的影响之下。新艺术以有机形态和曲线为特征的风格对于以实用简洁有节制装饰的英国人来说有些难以接受。
20世纪初,一批设计师们敏感地认识到新时代的必然性,开始大胆地采用新材料。这种采用新装饰材料使机械形式以及现代特征变得更加自然和华贵的手法被作为了一条新的探索途径,成为了装饰运动的基本认识,这个认识普遍存在于英国、法国、美国的一些设计师之间。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之间,英国设计和生产了大量奢华的装饰艺术品,其中比较重要的设计师有克拉里丝·克里夫、苏丝·库柏、夏洛特·里德等。这场运动几乎和欧洲的现代主义运动同时发生,无论从材料还是设计形式上都可以看出现代主义的痕迹,然而现代主义为什么并未在英国流行呢?事实上,由于英国人对于外来事物保守谨慎的态度,就连装饰运动也并未十分深入地改变英国的设计风气。只是相比较现代主义过于前卫地抛弃装饰的理念,装饰运动显得更加温和而符合英国人的性格。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没有大型的建设活动,新的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并没有体现在英国。另外,现代主义基本原则的影响非常有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三、二战后的英国设计以及波普设计运动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源短缺,劳动力短缺,促使了新材料的应用以及新形式的产生,标准化的需要也让产品趋向于少装饰化的设计,如此一来,现代主义简洁且强调功能性结构的理念自然成为了理想的选择。1944年,英国成立了英国设计委员会,这是20世纪后半叶全球最有实力和影响力的设计促进机构之一,其宗旨是“尽可能以所有可行的方式促进英国工业的产品设计发展水平”。英国政府对于提升设计水平的决心可以从此看出。
20世纪50年代后,西方各国开始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战后重建时期,逐步进入了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描述的丰裕社会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已经厌倦了现代主义设计单调、冷漠而缺乏人情味的风格,新一代消费者希望有自己的设计风格代表新的消费观念、新的文化认同立场、新的自我表现中心,所以,波普艺术诞生了。英国最早具有“波普”色彩的组织大约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成员包括里察·汉密尔顿(图2)、爱德华多·包罗兹、雷奈·班汉等人。最早是进行艺术创作,反映大众文化,后来波普艺术很快就在设计上出现了反应,英国可以说是波普设计的发源地。然而,波普运动追求新颖、追求古怪的宗旨缺乏社会文化的坚实依据,因此虽来势汹汹,却也消失得非常快,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波普设计运动的喧嚣浪潮中,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从设计理论的角度严肃提出了关于“设计目的”的问题,这对于现代设计理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
四、后工业社会中的英国设计
20世纪90年代末,诺曼·福斯特在英国伦敦传统城区的敏感地带为瑞士再保险公司(图3)进行一项建筑概念设计,这项跨世纪的宏大工程为伦敦的城市面貌带来了新风。整个大楼高180米,共有41层,螺旋式外观,外围护结构被分解成五千五百块平板三角形和钻石形玻璃,整体造型十分具有科技感,这种风格被称为“软高科技”。该风格早期在设计美学上极力鼓吹表现新技术的倾向,被称之为“高科技”风格。“高科技”风格是设计领域中的一种特殊的美学现象,也有人认为这与“水晶宫”以及20年代大肆赞美机器的某些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事实上,“高科技”风格本质上仍是对主流设计的反叛,在逐渐融入一些情感形式后出現了情感化趋向。被称为“高科技”改良版的“软高科技”风格在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们渐渐开始关注到英国现代设计的再崛起了。
2012年5月,英国国立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推出大型展览——1948年以来的英国设计:现代的创新,此展全面展出了自1948年以来英国在设计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展览共展出展品350余件,涵盖产品设计、时装与纺织品、家具、陶瓷、玻璃制品、摄影、建筑等等。在新的时期,英国设计师创造了许多“奇迹”,纵观这些作品,可以发现一种始终贯穿其中的英国精神,一种始终保持的诚实、正直、精良的设计传统,可以看出英国设计的独特魅力。设计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重新散发着创造的活力,而当代世界设计正需要这股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朱谷莺.政府推广下的英国现代设计[D].清华大学,2001.
[3]彭婧.在传统与变革中前进的现代英国工业设计[D].江南大学,2008.
[4]李砚祖,张黎.设计与国家的双赢:英国设计史的身份意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3(5):7-13.
[5]张弛.1948年以来的英国设计:现代的创新[J].设计,2012(6):174-179.
[7]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