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自己的鞋子

来源 :青春岁月·校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56280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在不断追赶自己脚上穿的鞋子,却永远也追不上,因为鞋子总是要比脚大一点,脚在鞋中追赶鞋,鞋随脚动,鞋总在前面,诚如一个人追自己的影子,影随人动,只要日光在后面,影子是追不到的。
  永远追不上,永远又在追,直到脚的运动停止,鞋脱下了,扔在一边。
  因为脚而产生了鞋,因为鞋的重要性而使脚忘了自己,最终为了鞋子而丧失了自己,这也是一种忘“我”。
  应该珍惜的本来是脚,脚代表生命,但人之所以与兽区别,在于惟有人的脚穿鞋子,鞋代表文明。人的脚被各式各样的鞋弄得越来越娇嫩了,不再能光着脚在石砾、刺丛之上任意奔跑了。脚被鞋保护,也被鞋捂酸捂臭。脚再也离不开鞋,鞋成了脚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脚这个生命来说,鞋不仅仅是金钱,而且也是整个的人类文明。各式各样的鞋就是各式各样的文明。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由各种各样的鞋组成的历史。
  鞋像船一样,停泊于黑夜,启碇于白日,鞋的愿望不仅是保护脚,而且还要运载、超度脚;而脚成了鞋的顾客,它不仅把自己交给鞋,而且还因崇拜而追赶鞋。
  追赶自己鞋子的运动是很迫切的,像马拉松长跑一样,人人争先恐后,个个舍命相拼,没有人甘愿退下来坐在路边的草地上,去平静地欣赏周围优美的风景。
  谁敢说鞋不是一个上了发条的机器或附了咒语的魔物?谁知道鞋的魔法将把脚引向何处?
  有一个童话极有深意,那就是那双有名的“红舞鞋”。鞋的魔力和对于鞋的象征隐喻,在这里得到了徹悟——谁穿上它谁就疯狂地跳起来,旋转啊,舞啊,精疲力竭却又欲罢不能,直到跳到累死为止。
  红舞鞋是美丽的,令所有的人向往。
  红舞鞋同时又是可怕的,置脚(生命)于死地。
  鞋大于脚,正如一个时期的文明大于人。人正是这样受到文明的保护、制约、驱动的。人正是这样追赶自己的鞋子的,同样欲罢不能,难以超越其局限。
  对于那些创建文明业绩的人,人们是用感激鞋匠的态度来对待的。
  莎士比亚是不是英国人的一位大鞋匠呢?看样子是。
  孔夫子是不是中国人精神上总也脱不掉的那双鞋的制造者呢?当然是了。
  鞋是多么厉害!
  鞋匠是多么伟大!
  在这样伟大的鞋匠制造的各种必不可少的鞋里,我们的生命怎么可能是天足而不是“小脚”呢?我们的可怜的小脚又怎么可能不去盲目地追逐这些“自己的鞋子”呢?
  生命啊,鞋啊,两难的生存啊。
  “反文化”?无非是脚准备抛弃一双旧鞋的时候;“新文明”?也不过就是大批量的新式鞋子上市的时候。鞋和脚相依为命不可分离,脚和鞋如影相随亦步亦趋。
  所以,每天早晨人类醒来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穿上自己的鞋子,然后无休止的追赶它!
  脚这个生来的劳动者、行动者,这个天生的农夫、猎人、好奇的探寻者,它正无可救药地堕落为老爷和皇上。它沉睡在鞋里和更大的鞋——汽车里,行动者让别人代替它的行动,心甘情愿的思想的执行者反过来指挥思想。脚对自身使命的背叛开始了——它只忠实于鞋而不再忠实于思想。
  结果是,思想失业了。
  一个有思想的人在今天就像一个光着脚在大街上走路的怪物。
  今天,思想是生病的根据。
  如此这般,还说那些什么“我是谁”干什么?我是一只脚。还问“我在干什么”干什么?我在追赶自己的鞋子。我为鞋而来,为鞋而去,我没什么必要和意义,我的必要和意义就是证明鞋的存在。
  至于我是不是浪费了粮食,管它呢。
  假如沦为一种动物了,那没准儿恰恰是幸福生活的开始,你千万不要担心。
  在追赶自己鞋子的一生中,其乐无穷!
  “同志们,冲啊……”
  (选自《捉不住的鼬鼠》)
其他文献
一座有点年头儿的老宅里,一个大家庭聚在一起过年。  兄弟四人平时都天南海北地在外面闯荡,过年才聚拢到老人身边,可是今年少了个小弟,他在一笔生意上栽了,老婆亦绝尘而去,小弟欠下家乡人许多债,以致不敢回家过年。团圆饭上,本该他坐的那个位置,坐着他的儿子。  儿子读高中,已经长到一米七几,英俊少年染着黄发,满口新潮词汇,每天睡懒觉到中午才起床,吃过饭,就拿着几个伯伯给的压岁钱买鞭炮放,买饮料喝,脏衣服脏
期刊
他,年纪轻轻,却已取得骄人的成就;他,戒骄戒躁,为企业的稳健发展铺设蓝图;他,诚实守信,深得员工和客户的广泛好评。他。就是北京日东升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东晖。  为了生存,刘东晖最开始倒卖过服装,结果亏得一塌糊涂;后来在广东餐厅做过杂工,每天他一个人千的活相当于几个人的工作量;再后来他回到老家,摆过地摊卖过菜,备尝早出晚归的艰辛……然而,这样艰辛的生活与坎坷的经历并没有让他绝望,反而磨砺了他的
期刊
随着2012年“世界读书日”的渐行渐近,全国各地相關的读书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决议,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也译为“世界读书日”、“世界书香日”,这一天各地的书店都悬挂出醒目的庆祝标志—— 一本打开的书,中间是一颗心。巧合的是,4月23日也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西班牙作者维加这3位著名文学大师的诞辰纪念日。书,
期刊
读书除了应对世界的变化之外,更重要的是确认自我。今年的毕业生都在抱怨,工作难找,薪水偏低,社会给我们的价值评定到底是什么?其实不管社会给你什么评定,关键是你怎么认定自己?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徒弟问他师傅,一碗米是多少钱的价值?师傅说,这太难说了,看在谁手里。要是在一个家庭主妇手里,她往里加点水,蒸一蒸,半个钟头一碗米饭出来了,就是一块钱的价值;要是在会动脑筋的小商人手里,他把米好好泡一泡,发一发,
期刊
偶读丰子恺《读书》一文,才晓得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他逛西湖,發感慨说:“西湖上发表着的文字非常之多,皇帝的御笔,名人士大夫的联额,或勒石,或刻木,冠冕堂皇地、金碧辉煌地,装点在到处的寺院台榭中。”这“书香”景色,其实我也亲见。曾游江浙一带古镇,周庄、乌镇,都算是乡间商业中心,但水城之上,石桥林立,桥头总要刻几句雅诗,居户的门楣,商铺的门脸儿,也好像缺了这东西就难见人面似的。  看今日,文化手
期刊
摩耶精舍是张大千先生平生最后一个故居,拜谒摩耶精舍是我赴台的一个心愿。这心愿缘自遥远的少年习画的时代。  那时,悬挂在我桌案对面的大镜框里就镶着大千先生的一幅写意山水,那是上世纪40年代父亲托人从颐和园买来的,据说当时大千先生住在那怡人的湖光山色之中,一边养性一边作画。父亲共买了两幅,都是五尺中堂大画:一幅浅绛,一幅水墨。浅绛那幅花青用得极美,蓝如蓝天一般清澈;水墨这幅更好,消融在水中透明的墨色好
期刊
北京时间2011年10月6日上午,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就乔布斯逝世发微博调侃苹果公司。他发表微博称:“‘苹果’董事会应该马上做一决定:大量生产1000元人民币以下一部的iPhone手机和iPad,让更多(人)用上‘苹果’,这是对乔布斯最好的纪念。” 21分钟后,新浪微博网友“唐若丁9983”转发了此微博,并评论说,潘总哪天要也去世了,也请贵公司推出1000一平米的房子吧,十几亿人民都会纪念您。
期刊
学会坐端正吃东西。不要习惯性地低头。试着把椅子移近餐桌。坐正,延长从盘子到嘴巴的距离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不要把餐具碰得叮当响。  不要拿着餐具指指点点,边挥舞边说话,如果是拿着刀叉那就更可怕了。  如果吃到类似鸡皮、骨头、刺、籽之类的东西,不能直接从嘴里“啐”一下吐到桌上,而应该在吃之前尽量处理掉;没法弄好的话也不必介意,用手指从嘴里把不想吃的东西拿出来。  吃东西、喝饮料时尽量不要发出声音,日
期刊
一如大雪覆盖旷野。遮其丑陋,使其美白;风霜侵袭颜面,去其鲜润,使其粗糙。放眼望去的人与事,往往不是它的本质。譬如眼前这个人——  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因为沉重,所以不摇摆。他走得轻捷而无声,好像知道自己不属于这里,谦卑如夜行。知道我在注视着他
期刊
常常有一种“喜欢”留在心上,喜欢茶香在舌尖喉际回绕,喜欢和一二知己在小餐桌上谈心,看咖啡在透明的壶内沸腾,喜欢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他此刻送花来,请到某处相候……  喜欢——是的,即使在午夜,只是自己一个人,也仍然喜欢用最小的音量放一段音乐,来体味一种惆怅,或者,清醒地听着夜雨打在檐上,想一个相处时平平淡淡的人,如何竟在你心上激动荡气回肠的情愫。  “闲来一试七弦琴,此曲少知音,都因淡而无味,不比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