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过程,重创新,重个性,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重合作与交流,重思想教育。高质量的课堂要求教师既完成教学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师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究中有所提高。培养兴趣、明确目标、变换方法。让学生在自主互助学习中分层次教学能够有效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面对基础各异的学生的难题,也是追求高效课堂的重要方法。本文在系统分析初中数学实施分层次教学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分层次教学的策略做了一定探讨。
【關键词】自主互助;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合作交流;评价考核
高质量的课堂要求教师既完成教学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师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究中有所提高。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是以教师的“讲”为主,还是以学生的“学”为主;是以教师所预设的公式化的课堂程序为标准,还是以学生会不会,能不能创造性解决问题为标准?好的课堂不仅有质而且要有量。如果教师一节课讲了很多,而学生一点都不会,就不会是好的课堂;如果一节课只让学生学习,讨论一个简单的问题,完不成教学目标也不能算是好课。教师讲解问题不在多而在要点,组织讨论不图形式而在实用。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实际上是教学优化的问题,也是“素质教育”和“减负”的核心问题。
1 培养兴趣
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他就会主动地学,学习效率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兴趣中学习还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将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1.1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决问题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动力。如果“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在这节课就会主动地学,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设计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实验,利用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可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可以利用知识的实际应用,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名人、古建筑等等。
1.2 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这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也扩展了教学外延。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地创设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兴趣由弱到强,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个环节上,适当运用多媒体可收到显著效果。
2 变换方法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从实际出发,将一个班的学生按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习风格、个性特长等分为几个层次,老师给予具体的有效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自由、优化的发展。分层次教学具备重视差异,区别对待,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向全体学生提出的共性要求。随着免费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造成在同一班级里学生的思维品质、知识、能力差异十分突出。面对基础各异的学生,如何使他们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上学有所得,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分层次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1 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是存在的,特别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学生的先天遗传因素及环境、教育条件都有所不同,还有社会因素(即环境、教育条件、科学训练),这些原因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学生所表现出的数学能力有明显差异也是正常的。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特别是当前我国正推行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许多省市实施小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取消重点初中等措施,这样各校、各班内的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就更显著了。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如何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让所有不同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了。
2.2 同步测控,因材施教
传统课堂教学里教师满堂灌和大量练习题的教学模式,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编写同步测控的少而精的试题,每套题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学生在完成练习后,可查看练习答案,解析过程,并可以把错题记录错误原因后收藏,供以后复习之用。学生根据自己的做题情况查看自己的薄弱环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要负责解答个别学生提出的疑问即可,大大减少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传统课堂教学中,即便教师掌握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师很难做到因才施教,同步测控中的智能训练,可以根据学生每次练习的成绩给学生增加或减少题目难度,以往课堂上由于跟不上教师教学进度而破罐破摔的后进生,通过一次次的智能训练,一点点的成就感的积累,最终激发了学习兴趣,学习成绩自然很快提高。
3 分层次教学
3.1 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层次
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表层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层知识主要指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材中明确给出的,以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的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 3.2 组织分层
组织分层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按学生的数学能力及参考数学成绩,临时的、可变的分为不同层次的类别组织。分层在于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和接受老师及同学的帮助,做好保优、差升优。科学分层、让学生明确分层目的,对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識与能力差异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高、中、低即A,B,C三个层次,比例分别占30%,40%,30%,学生分层可编排座位、划分合作学习小组、课堂实施针对性分层教学的依据。分层教学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心里明白:分层是相对的,也是短暂的,优会落伍、差可创优。只要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能力和水平可以提高,成绩可以优保持、差上升。
3.3 教学分层
首先要根据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基础以及特点,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定位。根据教材、教学大纲的一般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制定出分层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目标,及教学大纲中最基本的教学要求,适用于低层学生;二是中层目标,包括教学大纲中所有的教学要求,适用于中层学生;三是高层目标,及超过大纲原教学要求,适用于高层次学生。目标分层要注意对于各层次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考虑其最近发展区。
其次,教学过程和方法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分层原则。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开始,但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自卑甚至恐惧时,它将直接阻碍、削弱思维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注重激励因素的作用,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越来越爱学,越来越想学,提问时深层知识思维有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教材中明确给出的,以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让C层学生回答;适中问题让B层学生回答。这样使每个层次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各类学生都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领略到获得学习的愉悦和欢乐,从而在愉快中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完成向高一层次的转化。
3.4 评价考核分层
3.4.1 提问评价。这是即对评价各类学生认知活动展现思维的直接形式,能对分层问题正确解疑的学生,都应给予及时鼓励,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激励学生对成功的追求。
3.4.2 练习评价。这是当堂评价各类学生认知水平和表现数学能力的具体方式。能对分层练习上一个档次正确解答的学生,都应给予充分肯定,促进他们提高数学学习的水平,焕发学生对成功的进取。
3.4.3 考试评价。这是阶段评价各类学生认知结果检验数学水平的主要方式。如考试应试行基础卷和能力卷,或试卷分为A,B卷,让学生有多次成功的机会,能对分层考核上一个类型的学生,都应给予调动积极性的祝贺,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总而言之, 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 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 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层次教学,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 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 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2] 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
[3] 杜家栋 张丽玲:《论数学的本质》(《中学数学研究》2013年第1期)
[4] 李正根:《数学的和谐美》(《中学数学研究》2012年第6期)
【關键词】自主互助;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合作交流;评价考核
高质量的课堂要求教师既完成教学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师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究中有所提高。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是以教师的“讲”为主,还是以学生的“学”为主;是以教师所预设的公式化的课堂程序为标准,还是以学生会不会,能不能创造性解决问题为标准?好的课堂不仅有质而且要有量。如果教师一节课讲了很多,而学生一点都不会,就不会是好的课堂;如果一节课只让学生学习,讨论一个简单的问题,完不成教学目标也不能算是好课。教师讲解问题不在多而在要点,组织讨论不图形式而在实用。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实际上是教学优化的问题,也是“素质教育”和“减负”的核心问题。
1 培养兴趣
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他就会主动地学,学习效率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兴趣中学习还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将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1.1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决问题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动力。如果“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在这节课就会主动地学,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设计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实验,利用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可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可以利用知识的实际应用,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名人、古建筑等等。
1.2 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这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也扩展了教学外延。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地创设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兴趣由弱到强,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个环节上,适当运用多媒体可收到显著效果。
2 变换方法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从实际出发,将一个班的学生按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习风格、个性特长等分为几个层次,老师给予具体的有效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自由、优化的发展。分层次教学具备重视差异,区别对待,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向全体学生提出的共性要求。随着免费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造成在同一班级里学生的思维品质、知识、能力差异十分突出。面对基础各异的学生,如何使他们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上学有所得,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分层次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1 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是存在的,特别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学生的先天遗传因素及环境、教育条件都有所不同,还有社会因素(即环境、教育条件、科学训练),这些原因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学生所表现出的数学能力有明显差异也是正常的。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特别是当前我国正推行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许多省市实施小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取消重点初中等措施,这样各校、各班内的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就更显著了。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如何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让所有不同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了。
2.2 同步测控,因材施教
传统课堂教学里教师满堂灌和大量练习题的教学模式,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编写同步测控的少而精的试题,每套题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学生在完成练习后,可查看练习答案,解析过程,并可以把错题记录错误原因后收藏,供以后复习之用。学生根据自己的做题情况查看自己的薄弱环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要负责解答个别学生提出的疑问即可,大大减少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传统课堂教学中,即便教师掌握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师很难做到因才施教,同步测控中的智能训练,可以根据学生每次练习的成绩给学生增加或减少题目难度,以往课堂上由于跟不上教师教学进度而破罐破摔的后进生,通过一次次的智能训练,一点点的成就感的积累,最终激发了学习兴趣,学习成绩自然很快提高。
3 分层次教学
3.1 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层次
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表层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层知识主要指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材中明确给出的,以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的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 3.2 组织分层
组织分层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按学生的数学能力及参考数学成绩,临时的、可变的分为不同层次的类别组织。分层在于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和接受老师及同学的帮助,做好保优、差升优。科学分层、让学生明确分层目的,对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識与能力差异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高、中、低即A,B,C三个层次,比例分别占30%,40%,30%,学生分层可编排座位、划分合作学习小组、课堂实施针对性分层教学的依据。分层教学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心里明白:分层是相对的,也是短暂的,优会落伍、差可创优。只要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能力和水平可以提高,成绩可以优保持、差上升。
3.3 教学分层
首先要根据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基础以及特点,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定位。根据教材、教学大纲的一般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制定出分层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目标,及教学大纲中最基本的教学要求,适用于低层学生;二是中层目标,包括教学大纲中所有的教学要求,适用于中层学生;三是高层目标,及超过大纲原教学要求,适用于高层次学生。目标分层要注意对于各层次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考虑其最近发展区。
其次,教学过程和方法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分层原则。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开始,但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自卑甚至恐惧时,它将直接阻碍、削弱思维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注重激励因素的作用,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越来越爱学,越来越想学,提问时深层知识思维有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教材中明确给出的,以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让C层学生回答;适中问题让B层学生回答。这样使每个层次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各类学生都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领略到获得学习的愉悦和欢乐,从而在愉快中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完成向高一层次的转化。
3.4 评价考核分层
3.4.1 提问评价。这是即对评价各类学生认知活动展现思维的直接形式,能对分层问题正确解疑的学生,都应给予及时鼓励,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激励学生对成功的追求。
3.4.2 练习评价。这是当堂评价各类学生认知水平和表现数学能力的具体方式。能对分层练习上一个档次正确解答的学生,都应给予充分肯定,促进他们提高数学学习的水平,焕发学生对成功的进取。
3.4.3 考试评价。这是阶段评价各类学生认知结果检验数学水平的主要方式。如考试应试行基础卷和能力卷,或试卷分为A,B卷,让学生有多次成功的机会,能对分层考核上一个类型的学生,都应给予调动积极性的祝贺,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总而言之, 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 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 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层次教学,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 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 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2] 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
[3] 杜家栋 张丽玲:《论数学的本质》(《中学数学研究》2013年第1期)
[4] 李正根:《数学的和谐美》(《中学数学研究》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