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零敲碎打,注重问题引领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zerov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如何告别零敲碎打,真正带领学生自主探究走进文本呢?本文结合个人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体会,探索用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来统领全文的教学,以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在问题交流中品读感悟,也许真是一种“适合学生”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问题引领    自主探究    问题交流    深化中心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将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一篇完整优美的课文,对学生来说竟味同嚼蜡。学生失去了语文学习的情趣,也失去了自主探究文本的珍贵学习体验。
  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是“适合学生的”?语文教学如何告别零敲碎打,真正带领学生自主探究走进文本呢?以下我结合自己两次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经历,谈谈以重点问题引领学生探究文本的教学方法。
  现象描述
  上一次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应该是两年前了。
  当时,觉得课文一共才四段,那就带着学生一段一段学呗。哪里知道,让学生读完第一段,概括段意时就遇到了问题。有同学说第一段讲的是司马迁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有同学说讲了司马迁的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还有说这段讲司马迁积累了大量历史资料。学生争持不下,我一时竟也不知怎么给学生一个完美的答案。其实,学生说的几个方面都有道理。
  第二段写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整理各种史料。而学生眼里,又觉得这段似乎可有可无。最让我尴尬的是第三段,这是课文的重点段落,我想让学生由司马迁受到酷刑出发,来感受他的“发愤”。然而课堂上,几位学生纠结于司马迁到底受到的是什么酷刑,有说“宫刑”,有说“腐刑”,有几位学生似乎对“宫刑”有所了解,暗暗坏笑起来。我也甚是尴尬,根本没法顺利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司马迁的“悲愤交加”,更没有着重理解“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这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的生死观。
  一堂课下来,我感觉自己的教学支离破碎,学生也始终没能真正走进课文,教学目标只是“轻轻触碰”,并没有“深情拥抱”。打个比方,就好像我想把学生一个个推进教室,指望他们坐下来用心学习,学生却根本没有静下心来,热热闹闹,嘻嘻哈哈,兜了一圈又溜出去了!
  问题诊断
  我对这堂课的教学自然大为失望。课后,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概括出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这样几个:
  1.教学环节过于琐碎。在逐段讲解的过程中,司马迁生活的环境,父亲的嘱托,积累的史料,入狱受刑后的发愤著书,几个环节零零碎碎,没有融合到一个整体中。学习过程中,学生也没有意识到以上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甚至觉得某些方面可有可无。
  2.教师缺乏有效引領。整个学习过程,我没有采用什么有效的方法带领学生探究课文。具体地说,缺乏一个能够提纲挈领的问题,引领学生探究课文内容,并一以贯之地深入下去,一步步阅读文本,感悟思想。不能有效引领,又怎么体现教师的主导性,怎么体现教师是学习过程中“平等的首席”?
  3.学生学习游离文本。课后反观自己的教学过程,阅读每一个段落,都只是关注文中写了什么,而没有关注课文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例如,第一段中,司马迁从小生活的环境,教学时没有带着孩子们品读“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山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第二段学习父亲的嘱托,也没有注意父亲“泪流满面”这个词的深层含义。特别是第三段,教师没有结合“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来感受司马迁受刑后的“悲愤交加”;没有抓住“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来理解司马迁的人生观;没有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这些语句中感悟司马迁完成史书的坚定决心。离开了语言文字,一切对思想内容的理解、感悟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
  教学对策
  上一次的失败还记忆犹新,本学期,我又上《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次,我重新研读了教材,重新设计了教案。重点是思考并解决一个难题:设计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来引领学生探究课文?
  最终,我设计出这样一个问题:司马迁能完成《史记》这部伟大的作品,有哪些原因?以此把全文的教学串联起来,同时引领学生深入学习语言文字,感受司马迁为完成《史记》付出的一切努力。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一、带着问题,学生自主探究
  在第一课时,学生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先让学生阅读第四自然段(最后一段),为什么说《史记》是一部前无古人的著作?让学生从“13年时间”“52万余字”“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用生命写成”以及“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3000余年间的历史”等语句,感受《史记》是一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当学生对《史记》有了全面了解后,我适时抛出那个重点问题:“司马迁能完成《史记》这部伟大的作品,你觉得有哪些原因?”这个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深入文本去概括。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产生了挑战难题的冲动。
  这时,我又指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课本上圈圈画画,找到几个原因后,标上序号,还可以在课本上写写阅读感受。
  二、围绕问题,师生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的教学,就成了针对重点问题的交流会。学生的交流汇报不一定是从第一段开始,梳理出的主要原因跟课文叙述的顺序也可能不一致,是自主探究后对文本内容的重新整理和组合。但是只要教师适当点拨,学生的答案不外乎这样几个:①生活环境的影响;②父亲司马谈对司马迁的影响(包括临终前的嘱托);③几十年积累丰富的资料;④入狱后发愤著书。
  交流上面每一种原因时,都要求学生深入语言文字,紧紧抓住文中的语言来谈感受。老师再把理解内容——学习语言——练习朗读相结合,借助语言来理解,通过朗读来感受。交流的过程既是理解内容的过程,也是学习语言和朗读训练的过程。以下摘录一个课堂片段:   生: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教师补充司马迁替投降匈奴的李陵将军辩护的情节。
  生:司马迁受的是宫刑。这样的刑罚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奇耻大辱。司马迁悲愤交加,却并没有就此消沉下去。
  师:你说司马迁悲愤交加,文中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生: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里的“残生”?
  生:这里的“残”指身体的残缺,更是指心灵受到的摧残。
  师:司马迁没有消沉,那他是怎么想的?
  生朗读: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要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你们的朗读表现出司马迁坚定的决心。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朗读: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
  生:司马迁没有马上了此残生,是因为想到了《史记》还没有完成,想到了“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师: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原文是这样写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它表达的是司马迁对生和死的看法,我们常称之为“生死观”或“人生观”。让我们多读几遍,把这句话背下来。
  …………
  三、解决问题,深化课文中心
  四方面的原因都交流完后,教师便可总结课文。为了深化课文中心,我又補充了《报任安书》中那段名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教师解释这段话的大体意思,也让学生谈谈学习课文和上面这段话后的体会。
  一堂课下来,似乎只是讨论了一个问题,实则悄然融入了语言文字的学习,融入了朗读训练,对文本思想的理解显得水到渠成,达成了众多教学目标。
  对比两次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设计,我觉得教师用一个能够提纲挈领的问题来统领全文的教学,导而弗牵,聚而不散,以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在问题交流中品读感悟,也许真是一种“适合学生”的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类文章,选自当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本文主要写了儿时的“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趣事,字里行间,流露出萧红对童年的自由自在乡村生活的眷念,对慈祥祖父的怀念之情。此题材贴近儿童的生活,容易引起共鸣;语言生动活泼不失童真童趣的比喻,让学生容易模仿。以下我将从三方面对学生写人叙事作文进行指导。  一、写景——点面结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期刊
【摘 要】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过程中有问题、有疑惑,这是师生共有的创造性活动。而“设疑导思”这一教学环节是一种使学生主动学习,探求新知,从而活跃思维的教学模式。教师一定要用心思索自己的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设疑导思 多元高效 语文素养  回想几年来所听的一些示范课和自己上课的体会,我对课堂中
期刊
小学低年级是一个孩子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进行衔接转换的最佳时期,抓紧这一时期进行训练,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为中高年级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对其的终身发展都是极有益的。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心理发展水平较低,要让他们表述清楚一件事或一个事物的特征是比较因难的。为了涵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承担培养学生语言素养责任的语文教师,要注重沟通课内外联系,为孩子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使其思维、想象活
期刊
【摘 要】阅读一直以来都是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重头戏”,阅读教学如果不加以有效、个性化的开展,很可能让文本解读陷入机械、乏味之中。对于不少小学教师来说,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对于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结合科学阅读教学方法的探索,探究文本中的智慧所在,从四个方面开展实践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实践研究     结合我的教学实践现状来说,我
期刊
【摘 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不断深入学习后,我们为幼儿创设了适宜的游戏环境,通过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快乐与发展。立足我园儿童村绘本阅读的项目研究中,每班都创设了让幼儿喜爱上阅读的相关区域,在搜集和挖掘丰富的操作材料同时,创设一个能让孩子喜欢绘本,真正喜欢阅读的区域。  【关键词】阅读氛围 学习兴趣 材料的投放  游戏是儿童
期刊
市教研室举行习作课教学比赛,我选中了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7》作为教学内容。《习作7》是“日记训练”,要求“回忆一天的所见所闻,选择一件最有意思的事,写一篇日记”。虽然这是语文教材第一次安排日记教学,但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习作的难点并不是“日记”本身,二是日记表现的内容。于是我决定选择学生喜欢的游戏“吹泡泡”作为载体,调动学生的兴趣,启迪思路,最后揭示日记的特点和格式。于是,我首次根据自己设计的教
期刊
大班戏剧表达活动《寻找怪兽“漏”》取材于中国原创绘本《漏》,此绘本编自中国民间故事《漏》,故事内容诙谐生动,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角色的对话重复而稍有改变,语言比较儿童化和生活化,其中的一些象声词,如:骨碌骨碌、悉悉索索、沙沙等能吸引幼儿的眼球。在故事的开端讲述的是农家夫妇养了一头大胖驴,小偷和老虎起了歹心,一个想卖钱一个想吃肉,于是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他们同时偷偷地到达了农家,听到农家人说:“啥都
期刊
【摘 要】平时写作文的时候,学生常常觉得无话可说,作文课上也提不起精神。对此,教师试图把作文和美术融合起来,灵活运用绘画手段来教学,使作文课堂活跃起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术 作文 课堂 运用  在作文教学中,不少教师觉得难教,学生更是觉得难学,一到作文课上就抓耳挠腮,愁眉苦脸,即使硬着头皮来写,写出来的作文也不尽如人意。那么,如何带给学生另一种写
期刊
【摘 要】个性化作文能力逐步成为当代教学的焦点,在进行个性化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从发散学生课外阅读领域、增强学生阅读理性化等角度入手不断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进而提升学生个性化作文能力。本文从放宽学生课后书籍阅读要求,集思广益铸就学生个性化思维;课中创新学生文章阅读视角,打破常规思维谱写个性化思想;学生写作“无规范化”教学,不同文学载体彰显学生个性化三个方面阐述。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个性化
期刊
《亡人逸事》是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悼念亡妻的散文,从对真实的生活细节的回忆着笔,融写人、记事、抒情于一炉,朴实的笔调中饱含对亡妻的深情。文章言浅情深,平淡自然,通俗易懂。笔者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体会作者对亡妻的怀念之情。笔者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这节课,力求构建本色课堂,旨在通过问题探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品味细节,感悟作者对亡妻的真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