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最开始货币出现的时候,所有的货币都是实物货币。实物货币的最大问题是难以搬运(比如太平洋岛上的石头)、难以贮存(比如猪)和难以统一(比如多大的猪才是统一货币)。之后,货币逐步统一为金属货币。得益于其稀缺性和易切割性,金属货币、特别是贵金属货币基本上解决了以上的三个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贵金属货币的稀缺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以通缩的形式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膨胀。于是,人类发明了纸币。
自从人类发明了纸币以后,货币计量和流通的问题被彻底解决了,造假问题也通过严格的法律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通胀却取代通缩,成为了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在《这次不一样——800年金融荒唐史》中,卡门•莱因哈特做了一个关于通胀的统计。
根据他的统计数据,就全球平均范围来看,1500年到1799年间,每100年全球平均的物价上涨幅度约为65%,1800年到1913年约为103%,而1914年到2006年,也就是人类的金融体系第一次大规模脱离自然物质的束缚以后,平均每100年的通胀为13050%,也就是130.5倍。
由是想起巴菲特曾经说过一句话,通胀是投资者最大的敌人。如果连股神都认为通胀是一个可怕的敌人,那么显而易见,对于其他的投资者来说,通胀更是一个大的问题了。
那么为什么说通胀是一个问题呢?我们来看以下的一组比对。在缺乏严格统计数据的支持下,让我们做一个比较贴近事实的假设。假设过去每年A股净资产的增长速率是12%,同时分红率为1%,而从1990年至今CPI每年增长的平均值则为4.8%,相当于13%的假设股票收益率的37%。我们再假设美股过去每年的净资产增长率是6%,分红率是2%,而其实际通胀的平均值是1.3%,占投资者收益的16%。
写到这里,有人也许会质疑:谁说A股每年有增长12%的?过去两年你看见股价涨了吗?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指的增长12%,是指的净资产的增长,而不是股价的增长——股价等于净资产乘以市净率,而A股的市净率一直很奇特,或者说,一直很高。和全球相比,如果用大气层打个比方,那么过去绝大多数时间里A股的估值都在外太空到电离层晃悠,2003年开始进入中间层,2005年到2006年短暂的处在对流层,2007年又回到电离层,而从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到现在,基本上处于臭氧层附近(小股票还在外太空)。如果我们想说现在的市场是挺便宜的,就像说臭氧层确实很接近地表一样——虽然只是相对外太空来说。
通胀对投资者收益的侵蚀是一个方面,而我们认为,另一个方面来自于通胀对投资行为的扰乱。让我们再做一个假设,假设股票市场是一个没有增长的零和市场(这当然不符合实际,但为了简便起见,请允许我们打这么一个比方),佣金和印花税就是市场管理者的抽头,那么很明显,这个市场越扰动,作为整体的投资者群体,所能获得的份额就越少。
现在假设有两个经济体,一个使用总量有限的货币(比如在没有银行体系下的贵金属货币),一个使用总量可调整的纸币(比如现代的货币银行系统),而两个经济体除此以外的因素全都相同。
在经济上行阶段,第一个经济体中的企业盈利增加,但确定的货币总量会导致通缩,经济上行的势头会被遏制,而在经济下行阶段,货币的相对充裕会使购买力增加。两方面来说,固定的货币总量会缩小经济周期。而在另一个经济体中,经济的上行会导致货币循环速度的增加、货币乘数的增大,也许还有央行随之增加的基础货币供应,这些都会放大经济上行的速度,反之则会加大经济下行的风险(看看次贷危机就知道了)。那么,在这两个经济体中的投资者,哪个会交易得更多呢?哪个又更能坚守价值呢?
那么怎么对付这个投资者最大的敌人呢?第一个问题是无法避免的,而对于第二个问题,既然损耗是由投资者自身的扰动造成的,那么坚持投资有价值的证券、并抵御经济周期的诱惑,也许可以算一个可行的方法吧。
自从人类发明了纸币以后,货币计量和流通的问题被彻底解决了,造假问题也通过严格的法律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通胀却取代通缩,成为了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在《这次不一样——800年金融荒唐史》中,卡门•莱因哈特做了一个关于通胀的统计。
根据他的统计数据,就全球平均范围来看,1500年到1799年间,每100年全球平均的物价上涨幅度约为65%,1800年到1913年约为103%,而1914年到2006年,也就是人类的金融体系第一次大规模脱离自然物质的束缚以后,平均每100年的通胀为13050%,也就是130.5倍。
由是想起巴菲特曾经说过一句话,通胀是投资者最大的敌人。如果连股神都认为通胀是一个可怕的敌人,那么显而易见,对于其他的投资者来说,通胀更是一个大的问题了。
那么为什么说通胀是一个问题呢?我们来看以下的一组比对。在缺乏严格统计数据的支持下,让我们做一个比较贴近事实的假设。假设过去每年A股净资产的增长速率是12%,同时分红率为1%,而从1990年至今CPI每年增长的平均值则为4.8%,相当于13%的假设股票收益率的37%。我们再假设美股过去每年的净资产增长率是6%,分红率是2%,而其实际通胀的平均值是1.3%,占投资者收益的16%。
写到这里,有人也许会质疑:谁说A股每年有增长12%的?过去两年你看见股价涨了吗?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指的增长12%,是指的净资产的增长,而不是股价的增长——股价等于净资产乘以市净率,而A股的市净率一直很奇特,或者说,一直很高。和全球相比,如果用大气层打个比方,那么过去绝大多数时间里A股的估值都在外太空到电离层晃悠,2003年开始进入中间层,2005年到2006年短暂的处在对流层,2007年又回到电离层,而从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到现在,基本上处于臭氧层附近(小股票还在外太空)。如果我们想说现在的市场是挺便宜的,就像说臭氧层确实很接近地表一样——虽然只是相对外太空来说。
通胀对投资者收益的侵蚀是一个方面,而我们认为,另一个方面来自于通胀对投资行为的扰乱。让我们再做一个假设,假设股票市场是一个没有增长的零和市场(这当然不符合实际,但为了简便起见,请允许我们打这么一个比方),佣金和印花税就是市场管理者的抽头,那么很明显,这个市场越扰动,作为整体的投资者群体,所能获得的份额就越少。
现在假设有两个经济体,一个使用总量有限的货币(比如在没有银行体系下的贵金属货币),一个使用总量可调整的纸币(比如现代的货币银行系统),而两个经济体除此以外的因素全都相同。
在经济上行阶段,第一个经济体中的企业盈利增加,但确定的货币总量会导致通缩,经济上行的势头会被遏制,而在经济下行阶段,货币的相对充裕会使购买力增加。两方面来说,固定的货币总量会缩小经济周期。而在另一个经济体中,经济的上行会导致货币循环速度的增加、货币乘数的增大,也许还有央行随之增加的基础货币供应,这些都会放大经济上行的速度,反之则会加大经济下行的风险(看看次贷危机就知道了)。那么,在这两个经济体中的投资者,哪个会交易得更多呢?哪个又更能坚守价值呢?
那么怎么对付这个投资者最大的敌人呢?第一个问题是无法避免的,而对于第二个问题,既然损耗是由投资者自身的扰动造成的,那么坚持投资有价值的证券、并抵御经济周期的诱惑,也许可以算一个可行的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