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来源 :经济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987z654z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三个不同的侧重点展开总结,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寻找一个科学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研究方法和分析理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传承与产业化开发寻求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7-031-03
  人们在重视物质性的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20世纪后期以来,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日益严重的挑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出现盲目性、片面性等现象,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进一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寻求理论与实践支持。
  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一些实践层面的问题不断浮出水面,归纳起来大致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系问题;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产权问题;三是区域发展战略和经济开发过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四是关于非遗保护办法的探讨。
  1.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系问题。对于那些具有传承价值需要保护性传承的项目,既需要抢救性保护,也要注重在传承中保护,这时,抢救和传承都属于保护;对于不需要传承的项目,需要的是留存性保护和抢救性保护,不能传承和进入主流层面加以利用,例如,涉及迷信与恶俗的事物等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知识产权,是一个复杂但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中,由政府出面使用纳税人和公共资源立项加以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公益性使用(如科学研究),如果传承人不配合、漫天要价,诸如此类,应当制定相关制度与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约束。
  3.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一个共性较强的关键理论问题。客观而言,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一直缺乏深入研究的薄弱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独立地存在,必须依附于某个特定的载体才能传承与发展。虽然市场可以充当这个载体,但由于保护工程投入巨大,而且经济产出甚微,因此为数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靠政府投入将难以为继。所以,那些潜在的较好的经济价值、市场化可能性较高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当走自我图强、自我发展的产业化道路。于是,如何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关系的问题便成了这项工作的关键点,一个不容忽略的重要理论问题。
  4.关于非遗保护办法的探讨,是在非遗消失和濒危的现状下提出,学术界对于保护办法的观点并不一致。2003年党中央要求文化部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的保护方针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传统手工艺都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尤其面临着技艺传承后继无人的问题。一方面原因在于某些技艺者缺乏资金保障,对于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有心无力;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现代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冲击,使得技艺者收徒困难或是子女不愿从事传统技艺。社会公众对于非遗传承的必要性认识已经毋庸置疑,但如何传承?传承的方法、路径是什么?一直是有待彻底破解的两大难题。对于如何传承的问题,普遍认为其实现形式大体有两种:自然性传承和社会干预性传承;对于传承的方法路径问题,理论与实践方面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总结。
  1.自然性传承是指在无社会性干预性力量前提下,完全依赖个体行为的某种自然性的传承延续。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是靠这种方式延续至今的,最为典型的方式就是个体之间的“口传身授”。有些地方,这种传承方式已然演变为民间生活的基本形态而传承久远,如民歌的传唱等。这种传承方式也有其缺点,即常常会因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体的变迁而受到极大的制约。
  2.社会干预性传承主要指通过立法机构、行政部门、社会团体等各种行为干预下的传承。这种传承方式有其优点:有利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化建设,建立非遗保护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增强社会公众的非遗保护意识,激发公众对于非遗的普遍尊重。
  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方法路径到目前为止依然存有各种争论:是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生态,还是鼓励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但事实情况是,任何一种非遗都是活态的,意味着必然要发生变化,任何企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凝固在某一特定时间状态里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应“与时俱进”,应采用动态传承与静态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在做好静态保护的同时,更多地开展动态传承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传承的关键是传承人,例如确认传承人,改善传承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传承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从而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原生状态下得到传播。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单纯的记录、保存或者隔离的做法都不能起到非常有效的保护作用,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实实在在的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才是保护和传承的目的。只有通过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市场化、规模化运营以满足人们的文化精神消費需求,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存活的根基。保护和传承不能成为非遗存在的目的,只有形成产业,产生强大的经济效益,对人民群众有好处,才能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达到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文化资源的开发还远远不够,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很多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如民间手工业、民间戏曲、民间活动和传统节日等。就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现状来看,主要集中于博物馆业、旅游业、艺术业以及出版行业。
  非遗产业化的过程,经常会受到投资环境、人力资源、投资渠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建立相应的准入制度及有效的监督机制尤其重要。在产业化前期,应对资源进行立项研究,其次是突出特色,较之外在的具象或形式,特色应体现深刻的人文内涵,这才是“特”之所在。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对策
  近年来,国家对所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如给予生活补贴,改善传承人的工作生活条件,对传承人授徒传艺给予扶持等。但是,这些措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非遗的保护、传承问题。将某些私相授受、零散学习的民间技艺,转变为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模式,从而达到资源整合,产生利润。在产业化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产业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市场化的运作;规模经济;以盈利为目的。
  1.充分认知非遗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
  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似乎与日俱增。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体系中的根基和源泉,被誉为历史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其蕴藏的巨大魅力,使得非遗项目成为很多地方特色名片。加强宣传、强化意识,从思想认识上强化对非遗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知,以及对发展文化产业重要意义的认知,从而增进人们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激发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是当务之急。
  2.发挥文化产业集群效应。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在合适的地区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以发挥文化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文化园区作为生产、展示和交易文化艺术产品和提供文化艺术服务的特定区域,不仅可以作为一个宣传窗口,也可以成为一个定点销售区域。可以通过文化产业园区,进一步宣传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3.发挥市场机制在非遗开发中的作用。
  正是由于市场的缺乏,能否有效保护和传承下去一直是非遗工作的重要问题。其实,最好的保護与传承方式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产业化运营,使其走向市场,让尽可能多的人去了解和熟悉。应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回馈机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部分收入回馈于民,如社区基础设施改造、文体艺术设施的建设、文娱活动的开展等等。“造血”比“输血”更能强壮筋骨,但在市场不及的地方,政府应给予适当支持,建立起有效的资助或市场推广平台,让传统文化有传承和发展的基础。
  结语
  近些年来,关于“非遗”的讨论和研究十分活跃,在基础理论层面,对其概念、特征的认识以及对其保护的目的、机制、方法的探讨渐趋深入。但在实践操作层面,并未出现更多的创新,而通过产业化的运作手段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环境下传承与传播的市场空间,不失为一种创举。寻求从战略高度探索保护与开发合一的发展模式意义重大,应借市场化的力量扩大规模与集聚资金,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项目资助: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以苏绣为例”,项目编号:201313984013X]
  参考文献:
  [1] 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 杨林.传承文化创新进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工艺美术教育”研讨会综述[J].美术观察,2009(10)
  [3] 白玮,宋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再识[J].社会科学辑刊,2010(6)
  [4] 刘金萍,贾鸿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
  [5] 吕屏,王庆仁,彭家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文化传承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2009(3)
  [6] 刘铭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J].现代交际,2014(01)
  [7] 陈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贵州民族研究,2007(2)
  [8] 郭桂玲,杨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
  [9] 雷蓉,胡北明.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10] 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3)
  [11] 田川流.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变异[J].齐鲁艺苑,2012(1)
  [12] 曲彦斌.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相互关系[J].文化学刊,2008(6)
  [13] 刘芳,张义成.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鸡西大学学报,2010(01)
  [14] 张绪良,韩同欣,张萍.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01)
  [15] 李成丽.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理论),2009(17)
  [16] 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综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17] 闫秦勤,曹诗图,阚如良.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迁及保护传承对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18] 张玉强,陈有忠.我国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述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05)
  [19] 时吉光,喻学才.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长沙大学学报,2006(1)
  [20] 李荣启,唐骅.新世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广西民族研究,2010(01)
  [21] 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3)
  [22] 刘玉清.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休闲市场[J].价格与市场,2003(03)
  [23] 毛历辛.旅游开发与世界遗产保护[J].商业研究,2004(19)
  [24] 阎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原生态”[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25] 李荣启,唐骅.新世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广西民族研究.2010(01)
  (作者简介:1.经济学博士,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旅游系教师,研究方向:饭店企业管理、旅游经济学 江苏苏州 215000;2.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江苏昆山 215325)
  (责编:纪毅)
其他文献
摘 要:城镇化进程中,经常伴随着一部分农民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这个现实问题。这部分失地农民接下来可能面临的如自主创业能力弱、再就业渠道狭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生存和发展问题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而凸显出来。文章阐述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分析失地农民在生活与精神层面的需要,有助于政府从深层次上关注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生存发展问题。  关键词:农民问题 城镇化 失地农民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F240
期刊
摘 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只有高效率课堂教学,才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文章通过分析目前学生状况和师资水平,提出要想实现高效率课堂教学,教师必须精心备课,认真组织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实验设备,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兴趣,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高效率 课堂教学 教师 学生  中图分类号:F240;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期刊
摘 要:财务信息作为高校信息公开的核心内容,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高校应通过学校网站把应公开信息予以公开。近年来,教育部颁发多份文件以规范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广东省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并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制定了广东省高校信息公开的指导文件。文章以广东省全部高等学校为研究样本,采取全样本分析的方法,透过扎实的基础数据深入分析广东省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为切实做好高校信息公开工作提出优化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国际金融专业为例,对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对口率问题的因素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作用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国际金融 专业对口率 高职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203-03  一、“专业对口率”指标内涵解析  “专业对口”主要是指个体所从事的工作对各类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与自己在学校等类
期刊
摘 要: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预算管理处于起步阶段,人大及财政部等部门已经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绩效预算管理的效用。文章通过研究W高校存在的绩效管理问题,以点带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如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完善的绩效预算管理体系,尤其从绩效目标、绩效标准、绩效结果反馈及应用五个维度为重点进行修正,形成全过程的动态监控体系。提出的改进建议对行政事业单位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医疗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和促进社会文明的重要手段。文章以浙江省苍南县的医保监管现状为例,全面分析当前医保监管工作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只有加强医保监管,进行严密的会计核算,才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强医疗消费透明度,正确执行医保政策,推动医保监管工作的不断进步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医保监管 现状分析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中图
期刊
摘 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优良的投资环境和绝佳的人文环境吸引了众多国外知名的企业加入。研究在跨文化条件下如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从而形成卓越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是十分有意义的。文章以中德合资企业华晨宝马汽车中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阐明了跨文化管理特征,分析了跨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合资企业跨文化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合资企业 文化冲突 文化差异 管理特征 解
期刊
王丽佳,现任农行浙江省临海桃渚支行行长。自2007年入行以来,一直在基层网点兢兢业业,遵纪爱岗。在担任桃渚支行负责人期间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工作守则,即以业务发展为中心,坚持以廉洁经营和党建管理为基本点。2012年至2014年度王丽佳被临海市支行评为先进工作者,被台州分行评为银行行廉洁从业先进个人,桃渚支行2013年、2014年分别被台州分行评为先进单位,被省分行评为“三化三铁”先进
期刊
摘 要:教育是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本的质量。首先,对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相关理论和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对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并运用SPSS软件计算出明瑟收益率为12.4%,从个人投资者的角度解释了近年来“考研热”的社会现象。最后,结合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投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
期刊
摘 要:随着当今世界各国对生态问题的日益重视,以研究生态问题的解决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经济学日渐涌入人们的视野。自生态经济学诞生后,对它的定义及相关范畴的界定就纷繁复杂。当然,这与生态经济学产生历史的短暂性、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及使用方法的多元化等密不可分。文章在梳理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及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辨析它与传统经济学间的差异,着重对生态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释,以期对生态经济学做一较完整的述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