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学研合作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的重要形式,也是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北京工商大学为案例,分析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与模式,并总结出近几年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地方高校 产学研合作 探索 经验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发展,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加快先进技术在企业中推广应用,促使高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学研合作是大学与社会发展建立联系从而谋求发展、服务社会的最重要形式。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科研优势,但与国家部属高校相比,其整体科研实力还有一定差距。如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实施产学研合作,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产学研合作形式,有效提高地方高校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是当前地方高校科技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北京工商大学是一所以经、管、工为主的地方高校,拥有独特的地缘优势。近几年来,学校立足首都,服务全国,依托行业,借助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专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之路。
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
1.建立积极的产学研合作战略思想
确立战略思想是推动高校产学研合作长期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此,学校提出的战略思想是:以科技政策为导向,以满足国家及首都重大需求为目标,以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为立足点,以科技平台建设为支撑,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突出自主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切实解决首都乃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民生和科技问题。
2.明确产学研合作的定位
学校产学研合作既要充分体现为首都社会经济服务的特点,又要突出体现学校依托行业发展的特点。第一,加强产学研合作与首都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学校在制订学校发展规划过程中,首先根据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学校的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目标,逐步凝练适应首都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的特色优势学科领域,主动融入首都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之中。第二,加强成果转化与行业企业发展的关系。学校根基在行业,学校的发展靠行业。北京工商大学作为一所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的高校,一直依托行业企业,发挥特色优势,搭建产学研合作新平台,服务于行业发展需要,促进行业企业生产和学校教学科研等诸多方面的互利双赢。
3.建立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
政策和激励机制是落实学校产学研战略思想和发展定位的关键。五年来,学校结合自身的发展规划,与时俱进地制定了相应政策,建立并完善学校内部的激励机制,鼓励全校师生员工投身产学研合作,发挥自身优势服务社会,设立青年专项基金,为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夯实了基础。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1.校地合作模式
学校先后与北京市多个区县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城乡统筹方面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为区县的开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例如,与北京市原宣武区合作开展现代商贸业发展和传媒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与海淀区合作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中关村街道政府购买服务的相关研究,与房山区建立全面产学研合作战略研究等。此外,学校与北京市商委、科委和国资委等政府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在科技咨询与战略研究、共建行业与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人才培养与高层次论坛、共建专家咨询智库、人才联合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方面加强战略合作,如经北京市哲学社科规划办批准成立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经北京市商务委员会批准,成立的首都批发业研究基地和首都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研究基地等。过去5年,学校承担的横向项目中,68.65%的项目为北京地区产学研合作项目。
2.校企技术合作模式
学校围绕北京市及周边省市企事业单位的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经营管理等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咨询服务。5年来,学校承担了数百项企事业单位横向协作项目,经费近亿元。如食品学院与北京天利海香精香料有限公司、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淮安万邦香料工业有限公司、河北晨光生物科技公司、中国雨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广泛开展技术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近5年,学校在食品(含保健食品)添加剂与安全领域主持承担校企合作横向科研项目近80项,横向科研经费达到2,300余万元。
3.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学校依托优势学科专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如与食品学院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北京市相关部门、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相关政府部门及其相关企业联合,培养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商学院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和研究基地等平台,博士生到国资委等相关部门和大型企业挂职,通过挂职锻炼提出研究的问题,通过研究解决相应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以提出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形成博士生培养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培养机制;经济学院与ITECO、Consulting GmbH,Bremen,Germany、香港利丰集团、世纪金源购物中心、全聚德、北京华联等16家商业企业联合建立了学生实习实践基地,聘任部分商业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担任指导老师。据不完全统计,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工作联合培养了毕业生1万余人、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和试验基地近100个。
4.共建研发平台模式
通过产学研合作,学校与相关企业共建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及科技研发中心。例如,学校中国化妆品研究中心先后与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上海家化——北京工商大学植物功效性添加剂联合实验室”、与无限极(中国)及法国戴尔玛成立了“萃雅国际护肤研究中心”、与广东雅丽洁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了“雅丽洁植物研究所”等。这些共建实体,既有效地支持了相关学科的建设, 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又促进了新技术的推广,解决了企业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多年来,学校通过这些科研平台,先后与董事单位企业进行了包括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合作项目 100 余项,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批成果获得了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产学研合作的基本经验
1.学校高度重视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快速发展的关键
学校一直沿袭过去60多年的产学研传统,非常重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学校合并前,三所高校分别隶属不同的行业部门。北京商学院隶属商业部,北京轻工业学院隶属轻工业部,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隶属机械工业部,这三所高校非常重视为行业企业服务。合并后,学校更加重视产学研合作在科研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在发展规划中专门强调产学研的发展目标,专门制定产学研的相关政策及激励机制,成立产学研的专门管理部门,推进科技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强化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更好服务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
2. 依靠优势特色学科是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
合校之初,学校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面向首都经济建设主战场,立足于特色、优势的学科建设原则,集中力量、抓住重点、分层次地建设重点学科,优先发展和扶持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以此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形成优势学科群。近年来,通过学科调整,学校已形成以“食品学科”和“商科”为龙头的学科群,并由此推动学校产学研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如食品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近五年,该学科瞄准该领域科技前沿,先后承担了近40项国家级项目,60余项省部级项目,近80项横向科研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省部级奖励25项,并成功培养出孙宝国院士。目前,学校食品学院研制的肉味香料产品达100多种,占据了全部国内市场和约50%的国际市场,成功实现了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依托,推动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入。
3.组建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是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保证
学校依托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北京市政府和企业,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如食品学院建立的5个市级教学科研平台:北京市植物资源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教委食品安全与质量检测平台、食品添加剂与配料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食品风味化学重点实验室、食品(含保健食品)添加剂与安全重点实验室;理学院与市教委、市科委联合建立的北京市植物资源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与国家发改委、国家轻工总会联合成立的国家轻工业芦荟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商学院与政府相关部门成立的首都企业集团财务与会计研究基地;经济学院依托北京市哲学社科规划办建立的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上述科研平台的建立,促进了学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密切合作,保障了学校承接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能力,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积极配合学校的人才培养,成为学校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之一。
4.建立和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是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强大动力
学校打破以发表论文和申请纵向科研项目为主要依据的评价体系,完善横向项目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校内部分类考核制度,对从事教学、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推广转化等不同的工作进行分类评价,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年度考核,以及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的主要评价依据。通过学校考核制度的修订,引导教师做好教学、科研等重点工作的基础上,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特长和能力,参与(或兼任)并完成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推广工作。
建立和健全科研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从事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学校近年来颁布并施行了《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暂行办法》《北科研业绩评价与考核暂行办法》及《校级科研创新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科研管理文件,这些文件的修订与完善,保证了学校产学研合作的有序、规范和高效运行。近两年,学校累计发放科研奖励资金达700多万元,涉及学校1/3以上的专任教师。通过建立和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全校教师已经形成高度重视科研,科研服务于社会的良好氛围。
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是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它不仅有利于学校凝练优势学科专业,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构建良好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而且更加有利于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资源、锻炼科研队伍,为承担重大项目、产出重大成果、构建更加开放的科技创新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地方高校的办学历史背景和所处区域环境存在差异,不可能照搬某一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但地方高校只要找准位置,抓住学科建设,强化特色优势,不断探索出适合自身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就可以不断提升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贺小飞、许一新、王保华等,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北京教育,2011,(4).
[2]曾开富、王秀平、费红艳等.试论产学研合作实施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J].北京教育,2010,(1).
[3]李荔 王明等,产学研合作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1,(6).
[4]曹强.建立和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J].理论学报,2012,(1).
[5]蒋华林.重庆高校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案例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3).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
关键词:地方高校 产学研合作 探索 经验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发展,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加快先进技术在企业中推广应用,促使高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学研合作是大学与社会发展建立联系从而谋求发展、服务社会的最重要形式。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科研优势,但与国家部属高校相比,其整体科研实力还有一定差距。如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实施产学研合作,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产学研合作形式,有效提高地方高校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是当前地方高校科技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北京工商大学是一所以经、管、工为主的地方高校,拥有独特的地缘优势。近几年来,学校立足首都,服务全国,依托行业,借助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专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之路。
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
1.建立积极的产学研合作战略思想
确立战略思想是推动高校产学研合作长期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此,学校提出的战略思想是:以科技政策为导向,以满足国家及首都重大需求为目标,以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为立足点,以科技平台建设为支撑,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突出自主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切实解决首都乃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民生和科技问题。
2.明确产学研合作的定位
学校产学研合作既要充分体现为首都社会经济服务的特点,又要突出体现学校依托行业发展的特点。第一,加强产学研合作与首都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学校在制订学校发展规划过程中,首先根据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学校的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目标,逐步凝练适应首都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的特色优势学科领域,主动融入首都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之中。第二,加强成果转化与行业企业发展的关系。学校根基在行业,学校的发展靠行业。北京工商大学作为一所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的高校,一直依托行业企业,发挥特色优势,搭建产学研合作新平台,服务于行业发展需要,促进行业企业生产和学校教学科研等诸多方面的互利双赢。
3.建立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
政策和激励机制是落实学校产学研战略思想和发展定位的关键。五年来,学校结合自身的发展规划,与时俱进地制定了相应政策,建立并完善学校内部的激励机制,鼓励全校师生员工投身产学研合作,发挥自身优势服务社会,设立青年专项基金,为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夯实了基础。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1.校地合作模式
学校先后与北京市多个区县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城乡统筹方面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为区县的开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例如,与北京市原宣武区合作开展现代商贸业发展和传媒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与海淀区合作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中关村街道政府购买服务的相关研究,与房山区建立全面产学研合作战略研究等。此外,学校与北京市商委、科委和国资委等政府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在科技咨询与战略研究、共建行业与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人才培养与高层次论坛、共建专家咨询智库、人才联合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方面加强战略合作,如经北京市哲学社科规划办批准成立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经北京市商务委员会批准,成立的首都批发业研究基地和首都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研究基地等。过去5年,学校承担的横向项目中,68.65%的项目为北京地区产学研合作项目。
2.校企技术合作模式
学校围绕北京市及周边省市企事业单位的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经营管理等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咨询服务。5年来,学校承担了数百项企事业单位横向协作项目,经费近亿元。如食品学院与北京天利海香精香料有限公司、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淮安万邦香料工业有限公司、河北晨光生物科技公司、中国雨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广泛开展技术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近5年,学校在食品(含保健食品)添加剂与安全领域主持承担校企合作横向科研项目近80项,横向科研经费达到2,300余万元。
3.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学校依托优势学科专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如与食品学院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北京市相关部门、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相关政府部门及其相关企业联合,培养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商学院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和研究基地等平台,博士生到国资委等相关部门和大型企业挂职,通过挂职锻炼提出研究的问题,通过研究解决相应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以提出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形成博士生培养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培养机制;经济学院与ITECO、Consulting GmbH,Bremen,Germany、香港利丰集团、世纪金源购物中心、全聚德、北京华联等16家商业企业联合建立了学生实习实践基地,聘任部分商业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担任指导老师。据不完全统计,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工作联合培养了毕业生1万余人、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和试验基地近100个。
4.共建研发平台模式
通过产学研合作,学校与相关企业共建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及科技研发中心。例如,学校中国化妆品研究中心先后与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上海家化——北京工商大学植物功效性添加剂联合实验室”、与无限极(中国)及法国戴尔玛成立了“萃雅国际护肤研究中心”、与广东雅丽洁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了“雅丽洁植物研究所”等。这些共建实体,既有效地支持了相关学科的建设, 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又促进了新技术的推广,解决了企业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多年来,学校通过这些科研平台,先后与董事单位企业进行了包括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合作项目 100 余项,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批成果获得了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产学研合作的基本经验
1.学校高度重视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快速发展的关键
学校一直沿袭过去60多年的产学研传统,非常重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学校合并前,三所高校分别隶属不同的行业部门。北京商学院隶属商业部,北京轻工业学院隶属轻工业部,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隶属机械工业部,这三所高校非常重视为行业企业服务。合并后,学校更加重视产学研合作在科研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在发展规划中专门强调产学研的发展目标,专门制定产学研的相关政策及激励机制,成立产学研的专门管理部门,推进科技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强化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更好服务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
2. 依靠优势特色学科是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
合校之初,学校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面向首都经济建设主战场,立足于特色、优势的学科建设原则,集中力量、抓住重点、分层次地建设重点学科,优先发展和扶持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以此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形成优势学科群。近年来,通过学科调整,学校已形成以“食品学科”和“商科”为龙头的学科群,并由此推动学校产学研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如食品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近五年,该学科瞄准该领域科技前沿,先后承担了近40项国家级项目,60余项省部级项目,近80项横向科研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省部级奖励25项,并成功培养出孙宝国院士。目前,学校食品学院研制的肉味香料产品达100多种,占据了全部国内市场和约50%的国际市场,成功实现了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依托,推动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入。
3.组建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是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保证
学校依托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北京市政府和企业,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如食品学院建立的5个市级教学科研平台:北京市植物资源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教委食品安全与质量检测平台、食品添加剂与配料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食品风味化学重点实验室、食品(含保健食品)添加剂与安全重点实验室;理学院与市教委、市科委联合建立的北京市植物资源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与国家发改委、国家轻工总会联合成立的国家轻工业芦荟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商学院与政府相关部门成立的首都企业集团财务与会计研究基地;经济学院依托北京市哲学社科规划办建立的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上述科研平台的建立,促进了学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密切合作,保障了学校承接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能力,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积极配合学校的人才培养,成为学校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之一。
4.建立和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是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强大动力
学校打破以发表论文和申请纵向科研项目为主要依据的评价体系,完善横向项目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校内部分类考核制度,对从事教学、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推广转化等不同的工作进行分类评价,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年度考核,以及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的主要评价依据。通过学校考核制度的修订,引导教师做好教学、科研等重点工作的基础上,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特长和能力,参与(或兼任)并完成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推广工作。
建立和健全科研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从事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学校近年来颁布并施行了《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暂行办法》《北科研业绩评价与考核暂行办法》及《校级科研创新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科研管理文件,这些文件的修订与完善,保证了学校产学研合作的有序、规范和高效运行。近两年,学校累计发放科研奖励资金达700多万元,涉及学校1/3以上的专任教师。通过建立和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全校教师已经形成高度重视科研,科研服务于社会的良好氛围。
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是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它不仅有利于学校凝练优势学科专业,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构建良好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而且更加有利于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资源、锻炼科研队伍,为承担重大项目、产出重大成果、构建更加开放的科技创新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地方高校的办学历史背景和所处区域环境存在差异,不可能照搬某一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但地方高校只要找准位置,抓住学科建设,强化特色优势,不断探索出适合自身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就可以不断提升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贺小飞、许一新、王保华等,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北京教育,2011,(4).
[2]曾开富、王秀平、费红艳等.试论产学研合作实施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J].北京教育,2010,(1).
[3]李荔 王明等,产学研合作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1,(6).
[4]曹强.建立和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J].理论学报,2012,(1).
[5]蒋华林.重庆高校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案例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3).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