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人不太容易被甜食引诱,而有些人即使吃甜食已经让他们满口蛀牙,却依然没有办法抵制蛋糕、冰激淋等甜食的诱惑。这是为什么?除了味道,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在影响我们对食物的选择?
基因或许影响人们的食物偏好
人们的食物偏好是从哪里来的?通常认为,这与文化和传统息息相关。例如,生活在意大利南部卡拉布利亚地区的居民大量食用辣椒,而毗邻地区的居民却没有这样的饮食习惯。
事实果真如此吗?是否还有别的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对这个问题存在各种猜测。一种理论认为,由于辣椒广泛种植于卡拉布利亚地区,于是早期的居民顺势将辣椒作为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将这个饮食传统传承给了后代。另一种理论则认为,当地人由于基因的倾向性,天生喜欢吃辣椒,辣椒因此才在该地区被广泛种植并食用。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原因究竟是文化传统,还是遗传基因?为了寻找问题的答案,遗传学家保罗·加斯帕里尼和他的研究小组成员沿着古丝绸之路,进行了长达2万千米的探索之旅。
人人都有“我喜欢”基因
为了研究基因与食物偏好的关系,加斯帕里尼和他的研究小组目前已搜集到1500人的DNA样本。他们将这些人的基因排序,同他们从视觉、嗅觉、听觉测试中获取的数据进行比较。他们还要求受调查者从列有数十种食物的目录中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食物。然后,他们将调查获取的数据同从DNA样本中获取的信息进行比较。
迄今为止,通过将搜集到的数据输入超级电脑进行分析,加斯帕里尼等人的确有所发现。例如,一种叫做“TAS1R2”的基因变体,与人们对酒(尤其是伏特加和白酒)的偏好相关。TAS1R2基因同时还控制着人们对甜味的感受。也就是说,这种基因除了能判断食物是否为甜味外,还会判断自己是否喜欢这种食物。加斯帕里尼等人在羔羊中也发现了这种可以自行判断对食物喜好的基因,他们为这种基因取名“我喜欢”。在一个意大利族群中,他们在喜好冰激淋的人群中也找到了“我喜欢”基因。
与此同时,他们还发现,不同地区的人对于苦味的感受程度不尽相同。在某些地区,人们对于苦味的敏感度惊人。全球约有15%的人对于苦味十分敏感。在塔吉克斯坦,大约有31%的人可以敏锐地感受到苦味;而在亚美尼亚,具备此能力的人占到全国人口的40%。
然而,在塔吉克斯坦的某地区,竟有多达50%的人不能正确地辨别味道。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有研究者猜测,这些人在味道感受能力上的迟钝是因为在他们的早期祖先身上发生过某种基因突变——在外部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选择。当然,答案还可能是:只有那些对苦味拥有强烈感知能力的人才可以在该地区存活下来——当地居民通过当地普遍存在的有毒植物,练就了强大的感知苦味的基因;但不幸的是,这种能力也损害了他们对气味的感知能力。科学家在携带有镰形贫血症细胞基因的人身上,也看到了类似的基因变化。
饮食规则的改进
研究人的食物偏好,旨在帮助人们改进饮食规则。控制饮食无疑是除体育运动以外最成功的一种减肥方式,但人们往往在进行饮食控制后不久,很快就会厌倦这种健康但单调的生活方式,然后重拾以前的坏习惯。比如,一个人如果对苦味感受强烈,那么他就不大可能选择食用健康但味苦的食物。这种不严格执行饮食规则的做法,迟早会让人们的节食计划名存实亡。
不过,当我们对基因变体有所了解后就会发现,口感好但不健康的高卡路里食物其实是可以用同样能唤起愉悦口感的低卡路里食物代替的。味道遗传学研究向我们证明,为一个人制订其可以接受的饮食计划是可能的,只要我们在他所喜爱的食物当中选出最健康的一种作为饮食计划的一部分即可。最理想的情况是,我们为一个人制订出一份饮食计划,当他执行了这份饮食计划后,他的身体的免疫力得到增强并且有能力防范多种疾病,这份饮食计划从此成为他终生受用的健康宝典。
为什么选择丝绸之路作为寻找答案的路径?
数个世纪以前,中国和地中海之间的贸易线路(丝绸之路)具有庞大的民族多样性。人们在丝绸之路上从事商贸活动,各种文化、思想、知识、传统甚至还有基因,得以在不同的族群间传播、碰撞并交融。
到17世纪,由于中国与印度的贸易活动转移到船上进行,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减少,曾经的生机不再,所有的事物都变得死气沉沉。各族群之间相互隔绝,鲜有一类族群与其他族群的互动。令人欣慰的是,尽管如今各族群已经独立并且相互隔绝很久,但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在此之前早已被注入到各族群之中并被保留至今。而正是这些遗留下来的多样性,对于科学家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基因或许影响人们的食物偏好
人们的食物偏好是从哪里来的?通常认为,这与文化和传统息息相关。例如,生活在意大利南部卡拉布利亚地区的居民大量食用辣椒,而毗邻地区的居民却没有这样的饮食习惯。
事实果真如此吗?是否还有别的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对这个问题存在各种猜测。一种理论认为,由于辣椒广泛种植于卡拉布利亚地区,于是早期的居民顺势将辣椒作为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将这个饮食传统传承给了后代。另一种理论则认为,当地人由于基因的倾向性,天生喜欢吃辣椒,辣椒因此才在该地区被广泛种植并食用。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原因究竟是文化传统,还是遗传基因?为了寻找问题的答案,遗传学家保罗·加斯帕里尼和他的研究小组成员沿着古丝绸之路,进行了长达2万千米的探索之旅。
人人都有“我喜欢”基因
为了研究基因与食物偏好的关系,加斯帕里尼和他的研究小组目前已搜集到1500人的DNA样本。他们将这些人的基因排序,同他们从视觉、嗅觉、听觉测试中获取的数据进行比较。他们还要求受调查者从列有数十种食物的目录中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食物。然后,他们将调查获取的数据同从DNA样本中获取的信息进行比较。
迄今为止,通过将搜集到的数据输入超级电脑进行分析,加斯帕里尼等人的确有所发现。例如,一种叫做“TAS1R2”的基因变体,与人们对酒(尤其是伏特加和白酒)的偏好相关。TAS1R2基因同时还控制着人们对甜味的感受。也就是说,这种基因除了能判断食物是否为甜味外,还会判断自己是否喜欢这种食物。加斯帕里尼等人在羔羊中也发现了这种可以自行判断对食物喜好的基因,他们为这种基因取名“我喜欢”。在一个意大利族群中,他们在喜好冰激淋的人群中也找到了“我喜欢”基因。
与此同时,他们还发现,不同地区的人对于苦味的感受程度不尽相同。在某些地区,人们对于苦味的敏感度惊人。全球约有15%的人对于苦味十分敏感。在塔吉克斯坦,大约有31%的人可以敏锐地感受到苦味;而在亚美尼亚,具备此能力的人占到全国人口的40%。
然而,在塔吉克斯坦的某地区,竟有多达50%的人不能正确地辨别味道。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有研究者猜测,这些人在味道感受能力上的迟钝是因为在他们的早期祖先身上发生过某种基因突变——在外部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选择。当然,答案还可能是:只有那些对苦味拥有强烈感知能力的人才可以在该地区存活下来——当地居民通过当地普遍存在的有毒植物,练就了强大的感知苦味的基因;但不幸的是,这种能力也损害了他们对气味的感知能力。科学家在携带有镰形贫血症细胞基因的人身上,也看到了类似的基因变化。
饮食规则的改进
研究人的食物偏好,旨在帮助人们改进饮食规则。控制饮食无疑是除体育运动以外最成功的一种减肥方式,但人们往往在进行饮食控制后不久,很快就会厌倦这种健康但单调的生活方式,然后重拾以前的坏习惯。比如,一个人如果对苦味感受强烈,那么他就不大可能选择食用健康但味苦的食物。这种不严格执行饮食规则的做法,迟早会让人们的节食计划名存实亡。
不过,当我们对基因变体有所了解后就会发现,口感好但不健康的高卡路里食物其实是可以用同样能唤起愉悦口感的低卡路里食物代替的。味道遗传学研究向我们证明,为一个人制订其可以接受的饮食计划是可能的,只要我们在他所喜爱的食物当中选出最健康的一种作为饮食计划的一部分即可。最理想的情况是,我们为一个人制订出一份饮食计划,当他执行了这份饮食计划后,他的身体的免疫力得到增强并且有能力防范多种疾病,这份饮食计划从此成为他终生受用的健康宝典。
为什么选择丝绸之路作为寻找答案的路径?
数个世纪以前,中国和地中海之间的贸易线路(丝绸之路)具有庞大的民族多样性。人们在丝绸之路上从事商贸活动,各种文化、思想、知识、传统甚至还有基因,得以在不同的族群间传播、碰撞并交融。
到17世纪,由于中国与印度的贸易活动转移到船上进行,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减少,曾经的生机不再,所有的事物都变得死气沉沉。各族群之间相互隔绝,鲜有一类族群与其他族群的互动。令人欣慰的是,尽管如今各族群已经独立并且相互隔绝很久,但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在此之前早已被注入到各族群之中并被保留至今。而正是这些遗留下来的多样性,对于科学家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