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叫李江松,喜欢纪实摄影,在大学期间自学了新闻学专业,幸运的是遇到了南京大学文化教育中心的谢白老师,从他那里学习纪实摄影并看了大量的纪实照片,随后从事摄影记者的工作至今。做新闻工作就是要尽量客观中立的表现真实的现状,我力图拍好每一张照片,用最直接简朴的图说发表出去,但对它们的评价则是让社会完成。
拍摄这组《在京农民工家庭》照片的初衷源于工作单位内部的针对年轻摄影记者的“师徒制”培训项目,就是让一个处在自己国家,作为新闻摄影记者已经做得足够熟练的年轻人,选择他身边最熟悉的最想拍摄的一个专题,并实时与他的导师——一个在加拿大地区的资深摄影师保持联系,查看拍摄的每一张图片,并提出他作为在另一个国度、另一种文化语境中长大的人的看法和意见。这个项目不是以新闻报道为首要目的,而是旨在培养新闻摄影从业者的思维能力和跨文化影像表现能力。
对我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在北京生活的农民工家庭,因为从我家乡来京务工老乡不少,我和他们有所接触,也力所能及的帮助过一些,比较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与想法。拍摄地我选择了东五环外一个有大量农民工聚集的村子里,片中的一家三口住在每月仅300元租金的、简陋的平房里。夫妻俩在建筑工地做重活,4岁的孩子程煜辉在附近的农民工幼儿园就读,另外的两个孩子在四川老家上学。虽然他们的生活压力很大,但却很乐观,也很勤劳。我们相识的时间不长,但一来一往地成为了朋友,我和我的父母经常和他们一起吃饭,聊孩子的教育问题,聊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我们的职业不同,生活境遇千差万别,但我很喜欢他们,也很尊重他们,因为他们坚强地在中国的心脏城市生活工作,早出晚归,没有染上任何不良习气,勤恳、本分,很少怨天尤人。
拍摄的过程也是和他们相处的过程,这里的每张照片都来源于最真实的一刻,很多时候因为屋子里过于阴暗,所以即便我把ISO调到1600,也会错过一些好的瞬间。不过对于纪实图片的拍摄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技巧,我也并没有想去刻意表现什么,只是尽可能地将这个与千千万万的在京务工的农民工一样的家庭,把他们的艰辛、温馨,他们的喜怒哀乐、离别情愁的画面记录下来。虽然他们只是这个经济狂潮时代的一个缩影,只是一部分农民工的代表,却是我一直关注和心系的人群。我想我会一直拍摄下去,十年、二十年,不全为工作,也为自己最真实的朋友留存纪念,而写博客就是最好的记录方法。这几年,写摄影博客逐渐培养出我每天整理图片的好习惯,将自己最喜欢的图片上传到网络,一来可以让在世界各地的亲戚朋友知道自己每天在做什么;二是回顾过去,总结归纳好的拍摄方法,给摄影发烧友或者同行作为参考。我的博客在今年有所调整,分成了新闻、纪实、艺术三个单元,但还是基于每日的新闻摄影作品。通过博客,那些每日每月的新闻作品积淀出真实的影像,再去粗存精,洗尽铅华,使人回味。
拍摄这组《在京农民工家庭》照片的初衷源于工作单位内部的针对年轻摄影记者的“师徒制”培训项目,就是让一个处在自己国家,作为新闻摄影记者已经做得足够熟练的年轻人,选择他身边最熟悉的最想拍摄的一个专题,并实时与他的导师——一个在加拿大地区的资深摄影师保持联系,查看拍摄的每一张图片,并提出他作为在另一个国度、另一种文化语境中长大的人的看法和意见。这个项目不是以新闻报道为首要目的,而是旨在培养新闻摄影从业者的思维能力和跨文化影像表现能力。
对我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在北京生活的农民工家庭,因为从我家乡来京务工老乡不少,我和他们有所接触,也力所能及的帮助过一些,比较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与想法。拍摄地我选择了东五环外一个有大量农民工聚集的村子里,片中的一家三口住在每月仅300元租金的、简陋的平房里。夫妻俩在建筑工地做重活,4岁的孩子程煜辉在附近的农民工幼儿园就读,另外的两个孩子在四川老家上学。虽然他们的生活压力很大,但却很乐观,也很勤劳。我们相识的时间不长,但一来一往地成为了朋友,我和我的父母经常和他们一起吃饭,聊孩子的教育问题,聊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我们的职业不同,生活境遇千差万别,但我很喜欢他们,也很尊重他们,因为他们坚强地在中国的心脏城市生活工作,早出晚归,没有染上任何不良习气,勤恳、本分,很少怨天尤人。
拍摄的过程也是和他们相处的过程,这里的每张照片都来源于最真实的一刻,很多时候因为屋子里过于阴暗,所以即便我把ISO调到1600,也会错过一些好的瞬间。不过对于纪实图片的拍摄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技巧,我也并没有想去刻意表现什么,只是尽可能地将这个与千千万万的在京务工的农民工一样的家庭,把他们的艰辛、温馨,他们的喜怒哀乐、离别情愁的画面记录下来。虽然他们只是这个经济狂潮时代的一个缩影,只是一部分农民工的代表,却是我一直关注和心系的人群。我想我会一直拍摄下去,十年、二十年,不全为工作,也为自己最真实的朋友留存纪念,而写博客就是最好的记录方法。这几年,写摄影博客逐渐培养出我每天整理图片的好习惯,将自己最喜欢的图片上传到网络,一来可以让在世界各地的亲戚朋友知道自己每天在做什么;二是回顾过去,总结归纳好的拍摄方法,给摄影发烧友或者同行作为参考。我的博客在今年有所调整,分成了新闻、纪实、艺术三个单元,但还是基于每日的新闻摄影作品。通过博客,那些每日每月的新闻作品积淀出真实的影像,再去粗存精,洗尽铅华,使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