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产业集群视角对集群内中小企业银行融资优势进行了探讨,指出产业集群有利于中小企业银行融资,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进一步提出要通过建立区域性社区银行,调整信贷政策、方式等策略,更好地提高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能力。
关键词:产业集群 中小企业 融资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相互关联的企业及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现象。而产业集群由于其特殊的形成机理、产业环境和社会网络,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内的中小企业有着不同与单个游离企业独特的融资优势。
一、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优势分析
(一)产业集群有助于提高集群内企业的信用程度
声誉对于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在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交易活动非常重要。在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活动非常频繁,其中许多经济行动不仅仅依赖于经济交换,而且还在非常高的程度上依赖于相互之间的信用关系,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一旦企业的声誉受到损害,将会大大减少企业的合作机会,并提高企业的交易成本。在产业集群内部信息流动很快,一旦企业做出了不守信用的行为,其他企业将在较短的时间内获知这一信息,并降低对该企业的声誉评价。其结果是放弃与该企业的合作机会或要求该企业提高信用保证成本。也就是说,产业集群内的声誉机制大大提高了企业实施“道德风险”的机会成本,不仅从社会道德角度而且从经济角度有效约束和规范企业的行为,大大提高了企业诚实守信的概率,从而提高了外界投资者对企业投资的信心,增强了企业的融资能力。
(二)产业集群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
银行在考虑单个企业贷款时,往往会因为对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成本增加,风险上升而产生逆向选择的现象。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及内部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发展战略上存在着盲目性和不确定性等等的原因,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加强,信息收集成本加大,银行容易产生逆向选择而放弃贷款。而在产业集群内,集群的产业发展目标明确,众多企业围绕某一产品系列发展,而且由于地理接近,银行对本地的企业状况比较了解,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大大降低,从而避免了逆向选择的可能,使得中小企业的贷款可能性增加。另外,集群整体的良好发展前景本身就是对群内所有企业发展前景的有力保证,银行提供贷款给群内企业的积极性要远高于给单个游离企业的积极性,银行贷款给群内企业的风险大大低于贷款给单个游离中小企业。
(三)产业集群降低了银行的交易成本
如果银行只给几家中小企业贷款,那么银行花在对企业发展前景等进行预测的成本费用较高,单位贷款处理成本随贷款规模的下降而上升,会降低银行的贷款意愿。但集群内众多的企业从事同一个行业,当地银行对集群内的企业较为熟悉,较容易掌握企业的信息和发展动态,银行可以在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的产业规划中获得更多、更完备的信息,银行通过对同一行业的许多企业贷款,从规模经济中受益,这样通过经济外部性和规模经济,降低了银行从事信贷业务的交易成本,因此银行对于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贷款意愿会更大。中小企业集聚成群后可以有效降低信贷的交易成本。这是因为:第一,集群具有外部经济的空间集聚,可以增加交易频率和降低区位成本,使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从而有助于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或复杂性;第二,狭小的地理区域聚集了数目众多的企业,增加了市场参与者的数目,市场机制更能发挥作用,从而能够有效地改变少数条件;第三,集群内企业具有地理“根植性”,迁移的机会成本高,企业间的合作是多次重复博弈,这可以有效遏制机会主义的产生。
(四)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银行的信贷收益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产业集群可以使银行获得贷款的规模经济。银行可通过向集群内同一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贷款而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而且由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可在基准利率上适当上浮,使得收益加大。例如:对同一产业发放相同的贷款额,由于银行向中小企业的贷款时利率可上浮30%,因此,银行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贷款收益要比给同类大企业的贷款收益增加30%。2,双重乘数效应放大了银行的收益。由于集群的经济增长率较高,产业区的资本积累更快,通过银行货币的乘数效应进一步放大,本地更多地贷款,投资增加,经济进一步增长,具体关系表现为:高经济增长——储蓄增加——银行的货币乘数——投资增加——区域经济增长——银行的收益增加。另外,产业集群内银行的收益增加,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金,或者在中国总分制银行体系下,从集群外调拨资金,货币的乘数效应进一步放大,进一步促进了集群内银行的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银行融资能力策略
(一)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建设为集群服务的区域性社区银行
在中小企业集群地区建设区域性社区银行,引导聚集当地的社会资金,发挥其机制灵活、管理层次少、运行成本较低、比较适合个体私营企业融资需求的优势,支持本区域中小企业集群的快速成长,从而更好地提高融资效率,解决集群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区域性社区银行可以利用其地域的根植性更好发挥地域优势,将更了解产业集群的经营运作状况、管理水平和集群发展前景,而且可以借助群内企业间的业务联系、竞争与合作对手的情况,对整个集群的发展方向更加准确地进行判断,帮助群内企业制定中长期投资以及发展战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高效、稳定的金融支持。
(二)银行应根据产业集群周期性风险和结构性风险,及时调整信贷政策
产业集群内企业银行融资优势虽然大,但同样存在巨大风险。所谓周期性风险源于区域、国家甚至国际性的经济周期波动,是一种波动式的、不能人为控制的带有规律性的期间风险。奥地利区域经济学家Tichy(1998)将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时期: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针对不同时期银行应采取不同的信贷政策。在形成期,银行应进行科学评估,把握授信总量,在规避操作风险的情况下,开始小额贷款,当产业集群进入成长期,应是银行规模放款时期,但不得超过风险授信总量;当产业集群进入成熟期,银行贷款应开始缩减并分期收回贷款;当产业集群进入衰退期,银行应该进行果决的退出。
结构性风险是指产业集群由于产业老化或衰亡或结构的调整与转移、更替、变迁等对区域经济所形成的风险。当集群走向成熟甚至衰退时期,集群由于其资源高度集中于一个产业或单一产品,就很可能导致整个区域经济的迅速衰退,变成难以复苏的“老工业区”为防止出现产业结构的风险,应把握好信贷的产业投向,对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 展的行业、产品及工艺积极支持;对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发展的行业、产品及工艺从严控制信贷投放;对国家产业政策禁止生产经营的行业和产品禁止增加融资。当出现结构性风险苗头的时候,要有序退出。总之,银行必须利用自身的信息、人才优势,加强与当地政府、行业协会的合作,进行产业集群发展前景的前瞻性分析,确定信贷的投向结构,对于出现不良倾向的产业集群,银行的支持应谨慎从事。
(三)合理利用产业集群内部的合作资源,创新信贷支持方式
产业集群内部中小企业之间由于密切的生产协作关系和融资借贷关系,在资金运营方面也自发形成了丰富的合作资源,这为银行创新产业集群的信贷方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第一,由行业协会或核心企业出面组建担保公司或其他形式的联保网络可以将集群企业结合起来作为银行的信贷对象,规避银企规模不对称问题,增强产业集群的谈判地位,也增强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例如:在2006年东莞市商业银行正式推出了产业集群贷款方式,即按照专业市场集中贷款打包,以专业市场为单位,集中每个专业市场授信,符合资格的商户均可申请贷款,不过每一笔不能超过200万元,授信有效期可达两年。
(四)建立并进一步完善集群内信用担保体系
因为担保公司的介入能够改变金融机构信贷的约束条件,促进金融机构增加对集群中小企业的信贷,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第一,大力发展市场化的商业担保机构,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担保领域,特别是民间金融活跃的地区,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各类担保机构以壮大担保公司的实力。
第二,适时发展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由于集群内企业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企业之间的信息比较透明,因此由中小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互助担保机构可以有效解决融资担保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然而由于我国在法律等方面的原因,这种集合会员资金然后借贷给需要资金的会员在利率和风险控制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从实际运行方面看还需各方面基础条件相配备。
第三,政府支持建立、健全担保机构内的风险补偿机制。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经营状况较好的情况下,担保机构可以从担保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代偿和坏账处理。但单纯依靠担保机构自身积累是很难对全部风险进行补偿。因此,要使担保损失能够得到有效补偿,使担保机构能否生存和持续发展,在健全担保机构内部风险补偿机制的同时,政府也应安排必要的资金建立风险有限补偿机制。即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对担保机构发生的最终代偿给予一定的补偿。
关键词:产业集群 中小企业 融资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相互关联的企业及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现象。而产业集群由于其特殊的形成机理、产业环境和社会网络,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内的中小企业有着不同与单个游离企业独特的融资优势。
一、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优势分析
(一)产业集群有助于提高集群内企业的信用程度
声誉对于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在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交易活动非常重要。在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活动非常频繁,其中许多经济行动不仅仅依赖于经济交换,而且还在非常高的程度上依赖于相互之间的信用关系,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一旦企业的声誉受到损害,将会大大减少企业的合作机会,并提高企业的交易成本。在产业集群内部信息流动很快,一旦企业做出了不守信用的行为,其他企业将在较短的时间内获知这一信息,并降低对该企业的声誉评价。其结果是放弃与该企业的合作机会或要求该企业提高信用保证成本。也就是说,产业集群内的声誉机制大大提高了企业实施“道德风险”的机会成本,不仅从社会道德角度而且从经济角度有效约束和规范企业的行为,大大提高了企业诚实守信的概率,从而提高了外界投资者对企业投资的信心,增强了企业的融资能力。
(二)产业集群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
银行在考虑单个企业贷款时,往往会因为对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成本增加,风险上升而产生逆向选择的现象。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及内部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发展战略上存在着盲目性和不确定性等等的原因,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加强,信息收集成本加大,银行容易产生逆向选择而放弃贷款。而在产业集群内,集群的产业发展目标明确,众多企业围绕某一产品系列发展,而且由于地理接近,银行对本地的企业状况比较了解,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大大降低,从而避免了逆向选择的可能,使得中小企业的贷款可能性增加。另外,集群整体的良好发展前景本身就是对群内所有企业发展前景的有力保证,银行提供贷款给群内企业的积极性要远高于给单个游离企业的积极性,银行贷款给群内企业的风险大大低于贷款给单个游离中小企业。
(三)产业集群降低了银行的交易成本
如果银行只给几家中小企业贷款,那么银行花在对企业发展前景等进行预测的成本费用较高,单位贷款处理成本随贷款规模的下降而上升,会降低银行的贷款意愿。但集群内众多的企业从事同一个行业,当地银行对集群内的企业较为熟悉,较容易掌握企业的信息和发展动态,银行可以在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的产业规划中获得更多、更完备的信息,银行通过对同一行业的许多企业贷款,从规模经济中受益,这样通过经济外部性和规模经济,降低了银行从事信贷业务的交易成本,因此银行对于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贷款意愿会更大。中小企业集聚成群后可以有效降低信贷的交易成本。这是因为:第一,集群具有外部经济的空间集聚,可以增加交易频率和降低区位成本,使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从而有助于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或复杂性;第二,狭小的地理区域聚集了数目众多的企业,增加了市场参与者的数目,市场机制更能发挥作用,从而能够有效地改变少数条件;第三,集群内企业具有地理“根植性”,迁移的机会成本高,企业间的合作是多次重复博弈,这可以有效遏制机会主义的产生。
(四)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银行的信贷收益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产业集群可以使银行获得贷款的规模经济。银行可通过向集群内同一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贷款而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而且由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可在基准利率上适当上浮,使得收益加大。例如:对同一产业发放相同的贷款额,由于银行向中小企业的贷款时利率可上浮30%,因此,银行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贷款收益要比给同类大企业的贷款收益增加30%。2,双重乘数效应放大了银行的收益。由于集群的经济增长率较高,产业区的资本积累更快,通过银行货币的乘数效应进一步放大,本地更多地贷款,投资增加,经济进一步增长,具体关系表现为:高经济增长——储蓄增加——银行的货币乘数——投资增加——区域经济增长——银行的收益增加。另外,产业集群内银行的收益增加,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金,或者在中国总分制银行体系下,从集群外调拨资金,货币的乘数效应进一步放大,进一步促进了集群内银行的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银行融资能力策略
(一)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建设为集群服务的区域性社区银行
在中小企业集群地区建设区域性社区银行,引导聚集当地的社会资金,发挥其机制灵活、管理层次少、运行成本较低、比较适合个体私营企业融资需求的优势,支持本区域中小企业集群的快速成长,从而更好地提高融资效率,解决集群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区域性社区银行可以利用其地域的根植性更好发挥地域优势,将更了解产业集群的经营运作状况、管理水平和集群发展前景,而且可以借助群内企业间的业务联系、竞争与合作对手的情况,对整个集群的发展方向更加准确地进行判断,帮助群内企业制定中长期投资以及发展战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高效、稳定的金融支持。
(二)银行应根据产业集群周期性风险和结构性风险,及时调整信贷政策
产业集群内企业银行融资优势虽然大,但同样存在巨大风险。所谓周期性风险源于区域、国家甚至国际性的经济周期波动,是一种波动式的、不能人为控制的带有规律性的期间风险。奥地利区域经济学家Tichy(1998)将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时期: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针对不同时期银行应采取不同的信贷政策。在形成期,银行应进行科学评估,把握授信总量,在规避操作风险的情况下,开始小额贷款,当产业集群进入成长期,应是银行规模放款时期,但不得超过风险授信总量;当产业集群进入成熟期,银行贷款应开始缩减并分期收回贷款;当产业集群进入衰退期,银行应该进行果决的退出。
结构性风险是指产业集群由于产业老化或衰亡或结构的调整与转移、更替、变迁等对区域经济所形成的风险。当集群走向成熟甚至衰退时期,集群由于其资源高度集中于一个产业或单一产品,就很可能导致整个区域经济的迅速衰退,变成难以复苏的“老工业区”为防止出现产业结构的风险,应把握好信贷的产业投向,对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 展的行业、产品及工艺积极支持;对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发展的行业、产品及工艺从严控制信贷投放;对国家产业政策禁止生产经营的行业和产品禁止增加融资。当出现结构性风险苗头的时候,要有序退出。总之,银行必须利用自身的信息、人才优势,加强与当地政府、行业协会的合作,进行产业集群发展前景的前瞻性分析,确定信贷的投向结构,对于出现不良倾向的产业集群,银行的支持应谨慎从事。
(三)合理利用产业集群内部的合作资源,创新信贷支持方式
产业集群内部中小企业之间由于密切的生产协作关系和融资借贷关系,在资金运营方面也自发形成了丰富的合作资源,这为银行创新产业集群的信贷方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第一,由行业协会或核心企业出面组建担保公司或其他形式的联保网络可以将集群企业结合起来作为银行的信贷对象,规避银企规模不对称问题,增强产业集群的谈判地位,也增强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例如:在2006年东莞市商业银行正式推出了产业集群贷款方式,即按照专业市场集中贷款打包,以专业市场为单位,集中每个专业市场授信,符合资格的商户均可申请贷款,不过每一笔不能超过200万元,授信有效期可达两年。
(四)建立并进一步完善集群内信用担保体系
因为担保公司的介入能够改变金融机构信贷的约束条件,促进金融机构增加对集群中小企业的信贷,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第一,大力发展市场化的商业担保机构,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担保领域,特别是民间金融活跃的地区,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各类担保机构以壮大担保公司的实力。
第二,适时发展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由于集群内企业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企业之间的信息比较透明,因此由中小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互助担保机构可以有效解决融资担保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然而由于我国在法律等方面的原因,这种集合会员资金然后借贷给需要资金的会员在利率和风险控制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从实际运行方面看还需各方面基础条件相配备。
第三,政府支持建立、健全担保机构内的风险补偿机制。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经营状况较好的情况下,担保机构可以从担保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代偿和坏账处理。但单纯依靠担保机构自身积累是很难对全部风险进行补偿。因此,要使担保损失能够得到有效补偿,使担保机构能否生存和持续发展,在健全担保机构内部风险补偿机制的同时,政府也应安排必要的资金建立风险有限补偿机制。即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对担保机构发生的最终代偿给予一定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