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根据课程标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 合作学习的意义
1. 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习者之间进行沟通互动,他们会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方法和思路,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学会互相接纳、赞赏、争辩、互助,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合作学习能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合作学习是从学生作为认识主体的特点出发,把大量的学习时间留给学生交流,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又分享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开阔了眼界,增强了自信心,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合作学习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3.6“探索规律”这一节中,我是这样安排的,在预习的基础上,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学生各自展示准备的日历图,教师提出问题:(1)你们能发现我们手中的日历上的数有什么特点吗(2)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观察思考之后,小组合作交流,获得答案,同时教师提出:(3)这个关系对任何一个月的日历都成立吗?(4)你能不能用代数式把他们表示出来呢?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小组之间合作交流,寻求各种方法,利用代数式来表示这种关系。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从理论上解释结论的正确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他们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 合作学习应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
合作学习离不开独立思考这个前提,否则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功能。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遇到困难时,首先自己去面对,想办法解决它,当个人无能为力时,才寻求大家的帮助,如果一切都依赖别人,你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将十分被动。学生将来毕竟要走上社会,必须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充分展示自我,同时听取不同的见解,扩大知识面,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最后组与组之间合作交流,形成共识,例如,在七年级(上册)4.7“有趣的七巧板”一节中,我是这样安排的,课前每位学生自主探究制作一幅七巧板,并尝试将做法写下来。上课一开始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制作的七巧板,互相交流制作方法,之后要求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其中的有关数学问题,如“在七巧板中能发现哪些你熟悉的几何图形?”、“还能发现线段和线段之间有哪些特殊的位置关系?”、“你能试着把这些角分类吗?”、“有没有办法求某些角的度数?”。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全班同学合作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教师借助于多媒体呈现出一个动态的七巧板拼图,让学生初步感受七巧板可以拼出多种多样的图形,为后面学生自己独立拼图设计做一定的铺垫。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摆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并让学生说明所想表达的意义,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学习,最后选出精美的图案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样充分挖掘了同学们独立学习知识的潜能,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升华与提高。
三、 合作学习是以教师启动为前提
在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前提的,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如在“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教学之前提出几个问题:(1)同学们见过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推拉门吗?(2)师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四根木棒做成的平行四边形,大家给它相对的两个角施力,它会变形吗?(3)师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你能把它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地准备做实验,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了一种探求知识的欲望。他们在实验、探索中合作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 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1. 课堂小组内合作学习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由4名学生组成,其中成绩较好、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1名,作为组长,成绩中等的2名,学困生1名。小组成员首先汇报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组员之间共同思考、讨论,然后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与组之间合作学习时解决,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小组的讨论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学生合作交流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对学困生的指导等,这样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有实效性。
2. 课堂小组间合作学习
小组之间合作学习是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可以让问题较多的小组代表先汇报,其他小组帮助解决,再由问题较少的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质疑、补充,然后其他各组代表再汇报本组的问题。组与组之间合作交流,互相解答,最后师生归纳总结。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语言上的障碍或说理不规范等问题,教师要及时引导,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说理能力和推理能力。
3. 课外兴趣小组合作学习
成立课外兴趣小组,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6.5“统计图的选择”时,首先成立8人合作兴趣小组,利用本节课前的星期六和星期天到社会上调查、收集:(1)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统计图,(2)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调查前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要考虑安全因素)深入社会。他们收集到的统计图和数据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各行各业,充分展示了学生走进生活、感受数学的热情和小组团结合作学习的精神。这次活动调查、收集的数据和图表,为课堂上小组合作分析各种图表的特点和选择制作各种图表提供了极好的素材。这些源于学生亲自调查的数据和图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堂合作学习的效率。
总之,合作学习的探索与实践,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且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一、 合作学习的意义
1. 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习者之间进行沟通互动,他们会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方法和思路,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学会互相接纳、赞赏、争辩、互助,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合作学习能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合作学习是从学生作为认识主体的特点出发,把大量的学习时间留给学生交流,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又分享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开阔了眼界,增强了自信心,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合作学习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3.6“探索规律”这一节中,我是这样安排的,在预习的基础上,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学生各自展示准备的日历图,教师提出问题:(1)你们能发现我们手中的日历上的数有什么特点吗(2)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观察思考之后,小组合作交流,获得答案,同时教师提出:(3)这个关系对任何一个月的日历都成立吗?(4)你能不能用代数式把他们表示出来呢?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小组之间合作交流,寻求各种方法,利用代数式来表示这种关系。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从理论上解释结论的正确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他们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 合作学习应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
合作学习离不开独立思考这个前提,否则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功能。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遇到困难时,首先自己去面对,想办法解决它,当个人无能为力时,才寻求大家的帮助,如果一切都依赖别人,你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将十分被动。学生将来毕竟要走上社会,必须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充分展示自我,同时听取不同的见解,扩大知识面,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最后组与组之间合作交流,形成共识,例如,在七年级(上册)4.7“有趣的七巧板”一节中,我是这样安排的,课前每位学生自主探究制作一幅七巧板,并尝试将做法写下来。上课一开始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制作的七巧板,互相交流制作方法,之后要求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其中的有关数学问题,如“在七巧板中能发现哪些你熟悉的几何图形?”、“还能发现线段和线段之间有哪些特殊的位置关系?”、“你能试着把这些角分类吗?”、“有没有办法求某些角的度数?”。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全班同学合作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教师借助于多媒体呈现出一个动态的七巧板拼图,让学生初步感受七巧板可以拼出多种多样的图形,为后面学生自己独立拼图设计做一定的铺垫。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摆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并让学生说明所想表达的意义,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学习,最后选出精美的图案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样充分挖掘了同学们独立学习知识的潜能,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升华与提高。
三、 合作学习是以教师启动为前提
在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前提的,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如在“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教学之前提出几个问题:(1)同学们见过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推拉门吗?(2)师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四根木棒做成的平行四边形,大家给它相对的两个角施力,它会变形吗?(3)师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你能把它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地准备做实验,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了一种探求知识的欲望。他们在实验、探索中合作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 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1. 课堂小组内合作学习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由4名学生组成,其中成绩较好、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1名,作为组长,成绩中等的2名,学困生1名。小组成员首先汇报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组员之间共同思考、讨论,然后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与组之间合作学习时解决,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小组的讨论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学生合作交流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对学困生的指导等,这样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有实效性。
2. 课堂小组间合作学习
小组之间合作学习是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可以让问题较多的小组代表先汇报,其他小组帮助解决,再由问题较少的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质疑、补充,然后其他各组代表再汇报本组的问题。组与组之间合作交流,互相解答,最后师生归纳总结。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语言上的障碍或说理不规范等问题,教师要及时引导,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说理能力和推理能力。
3. 课外兴趣小组合作学习
成立课外兴趣小组,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6.5“统计图的选择”时,首先成立8人合作兴趣小组,利用本节课前的星期六和星期天到社会上调查、收集:(1)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统计图,(2)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调查前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要考虑安全因素)深入社会。他们收集到的统计图和数据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各行各业,充分展示了学生走进生活、感受数学的热情和小组团结合作学习的精神。这次活动调查、收集的数据和图表,为课堂上小组合作分析各种图表的特点和选择制作各种图表提供了极好的素材。这些源于学生亲自调查的数据和图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堂合作学习的效率。
总之,合作学习的探索与实践,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且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