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elrai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科学探究的教学思想,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就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以期在化学教学中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个性发展
  
  培养创新人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新时期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教学探讨,以便进一步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 创设宽松氛围,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愿望和动机。要增强创新意识,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挖掘创造性因素,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完全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这是师生梦寐以求的。所以,教师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融洽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化学中有许多知识、现象和实例颇具有趣味性,教师要善于利用,让学生心情舒畅地接受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思维活跃,智力呈开放状态。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常用的实验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运用生动的语言,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偶然的一个小小的发现,可能导致重大的发现,这便是创新。
  
  二、 突出学科优势,激发创新精神
  
  化学学科两大优势:一是实验优势,亲自动手动脑的实验,能开发大脑,激活创新潜能。二是知识优势,介绍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顽强的创新意志。创新精神是创新教育的灵魂,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1. 创新潜能的培养
  化学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效果和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多用实验进行教学,并尽可能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去掉条条框框,把主动权让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创造性的见解往往就在学生各抒己见之中;还可让学生根据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完成实验。通过一些自由度大、自主性强的实验,学生能学到许多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其趣味性和探究性在培养创造性潜能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2. 创新意志的培养
  现代知识在飞速发展,在我们面前展现出无限广阔的未知世界,层出不穷的新课题需要我们的年轻一代去探索。因此,在介绍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还应指出知识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及知识发展的未来。此外,还应介绍一些激动人心的科学前沿问题。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献身科学的意志品质是十分必要的。
  3.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其探索精神
  按素质教育的要求,化学教师要学生注意的不是化学规律本身,而是引导学生发现以前没有介绍过的新现象,然后鼓励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探索、研究、归纳和总结。化学教学中,在讲明化学概念观点的基础上,把寻求结论的任务留给学生。在学生自求通达的过程中去体验智力劳动的乐趣,激发探索精神,至于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并不重要,无论成功与否都会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
  总之,教学中教师下决心把那种怕学生弄不懂、出差错,一味把传播知识、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获得结论的全过程一包到底的做法,变为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探索新规律的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品格,以达到激发学生探索精神的目的。
  
  三、 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在构成创新素质的三个重要方面中,创新能力是核心。在基础教育阶段,创新能力主要指深刻的认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独创的实践能力等。中学生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 激发想象,鼓励“幻想”
  一切创造欲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萌发与培养,必然伴随着想象、幻想乃至联想,在想象过程中始终活跃着鲜明生动的形象,从而开发与创造相关的右脑潜能。如何培养想象力呢?一要丰富学生表象,给学生留下“幻想”的空间。教师利用化学世界的“神奇”特点,借助教材、图片、录像、实物等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后,想象力会逐步发展,学生能利用优越的“空间”大胆想象。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学生的积极的想象,老师要加以肯定和称赞。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2. 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源泉。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这种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运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可以说,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创新教育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来束缚学生的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课上或课下)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每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总是鼓励他们多方法、多角度地去思考,做到不求唯一,但求所有,将知识学活、学透,并尽量把问题留给他们自己去解决。
  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有效途径。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在教学中提出一些不是只有固定答案的发散性问题,做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问多答的练习,促使学生广泛地搜寻自己的记忆贮存,尽可能提取多的信息项目来寻求答案。
  3. 丰富课外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升华,开展多种形式的富有创新性的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广泛、强烈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 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
  
  创新个性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部分。现行教育实行的是班集体教学,“齐步走”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对学生差异和个性特征重视不够。因此,创新教育强调不仅要促进学生在德、智、体方面较全面的发展,而且要促进每个学生相对于他们自己而言也是最好的发展,没有个性就谈不上创造力。
  个性教育,对教育者而言就是承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独立、进取、合格的品质和积极主动创新和学习精神,引导学生的个性在有利于自身发展又不妨碍他人发展的前提下获得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对化学学课程来讲,除了采取分层次教学以外,还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如将多媒体教学网络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辅导答疑、轮流监控等功能,教师可以与学生建立反馈联系。通过对学生学习进度、学习中未完情况的记录和分析,可以了解学生当时的思维活动,从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使好的学生发展更好,一般学生也力尽其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梁良良.创造思维训练.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2] 邓小丽.研究性案例解析.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体育课与其他课的教学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评价一节体育课的成败,应从体育课教学的三大任务出发,看体育教学过程中是否完成了三大任务。而要圆满地完成三大任务就必须具备以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数学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它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一面上的, 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发展自己,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在一定程
【摘要】上海博物馆藏《四家集锦图卷》囊括了沈周、文彭、唐寅、王鏊、文徵明、祝允明、仇英、丰坊。共八位明代中期活跃干吴门地区的书画大家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分散各处的珍贵文物是经过吴湖帆先生长期的收集、整理、拼接、装裱,才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貌。其在吴氏书画鉴藏活动中也具有较为鲜明的标本性作用。笔者试以分析此作为主线,探求吴湖帆鉴藏活动中的拼配现象。  【关键词】明四家 吴湖帆 书画拼配  一、引
以南阳市三所高校703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消费以体育实物性消费为主,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依次为经济因素、时间因